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有人認為是啟迪個人的智慧,也有人認為是獲取生存的技能,或者實際一點,教育可以帶來一張含金量十足的文憑。但對於位於社會底層的家庭來說,教育可能是他們唯一可以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這便是《超級30》所講述的現實。
故事的主角是一名數學天才,他曾在全國的數學辯論賽上獲得過「拉馬努金」獎,也曾收到過劍橋大學的入學邀請函。按照他的人生規劃,他應該會成為一名偉大的數學家,但遺憾的是,他無力承擔教育的成本,而這也讓他深刻地認識到窮是教育的死敵。之後,他便在前輩的幫助下成為了一名享譽一方的數學培優老師,他的任務是幫助那些繳納高昂學費的學生順利通關高考、進入名校。
而當他看到一個貧困的學生在工作之餘擠出時間來學習數學時,他突然意識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並不是那些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而是這些食不果腹的底層學生。
教育通往的是天堂還是地獄?
在主角阿南德站在領獎臺上接受教育部長的授獎時,他絕對不會認為教育會將他推向地獄,他有夢想,也有實力,更何況他得到了世界知名學府的邀請。但當他去找教育部長兌現援助的諾言時,他遭到了搪塞,當他帶著期許去申請助學貸款時,他又遭到了拒絕。在絕望之中,他才真正地認識到,即便你有十足的天賦,教育也不會因為你是個窮人所以就對你施以憐憫,這便是他所面臨的現實。
印度人發明了「0」,但要想讓零變得有意義,就必須在前面放置一個「1」,不然一切只是妄想與虛無。教育的確為底層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改變自身命運的選擇,但面對匱乏的社會資源以及激烈的競爭環境,教育始終無法成為一項向底層傾斜的慈善事業。而教育真正殘忍的地方就在於,當你以為你能憑藉自身的實力來獲取一張象徵夢想的錄取通知書時,你卻發現你無力承擔一張通往夢想的船票,而那時你損失的將不僅僅是這一接受教育的機會,還有你對未來的所有憧憬與想像。對於遭受過這般打擊的人來說,活著或許就是地獄,而讓他飽受煎熬的卻是他無地施展的才能與天賦。
對於窮人來說,他首先看到了不是教育的未來,而是教育的現在,即他是否有能力跨過教育的試煉?他又是否能夠承擔教育所消耗的成本?有太多的未知數讓他們懷疑教育所代表的未來。在高壓之下,也有太多的學生在父母的勸說後放棄了求學,也放棄了他們想像中的未來。這便這部電影對教育另一面的註解,窮人渴望教育,但又無力承擔教育。但在改變現狀之前,電影所回答的卻是另一個更為本質的問題:為什麼要改變現狀?國王的兒子成為國王不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嗎?主角阿南德在留學夢破碎之後也曾對此深信不疑。
很遺憾,他成為了做「國王」的幫兇
在電影中,那些奔跑在教育這條賽道上的不僅是那些擠出時間來學習的貧困學生,還有哪些不必為生活瑣事而擔憂的富家子弟,他們有著充足的時間來學習知識,更有大把的金錢來填補自身的不足。於是,激烈的教育競爭催生了諸多培優學校,他們的客戶則是那些願意為教育投資的家長和學生。阿南德便是一所培優學校的明星老師,他找到了那個「0」前面的那個「1」,即將教育作為一種可供販賣的商品,兜售給那些有能力購買的人。
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結局,因為阿南德找到了一個收入不菲的工作,也獲得了社會地位的提升。但阿南德清楚地知道,他現在所得到都與他的夢想無關,更重要的是,他現在所經歷的遭遇印證那個古老的寓言故事:當國王發現一個普通的民眾射箭技巧超過他的王子,他所做的不是重用那個普通人,而是砍掉他的手指以確保王子能夠成為最優秀的射箭武士。阿南德便是那個被砍掉手的普通人,他有比那些富家子弟都要出眾的才華,但在他剛要鋒芒畢露時便被磨去稜角,最後泯然眾人,成為那些上流階級的附庸。
在那個教育資源嚴重不均的社會,教育的重心恐怕不會向那些掙扎於生活之中的社會底層傾斜,金錢雖然與成績並無直接聯繫,但金錢能夠換取更多的學習時間以及更好的學習環境。在階級固化的背景下延續那個寓言故事,諸如像阿南德這樣的培優老師其實就是選擇站在了「國王」這一邊,而他們的工作就是幫助「王子」完善他們的射箭技巧,對於那些有著天賦的普通孩子,現代文明雖然不允許砍去他們的雙手,但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削減他們參加教育的機會又何嘗是不是一種殘忍。
「國王」為了捍衛「王子」的未來,所以建築了圍牆,阿南德痛苦地發現自己成為了他們的幫兇。在自責之中,他毅然決定離開這所收費的明星學校,選擇獨自開設一家專門為貧困孩子準備的免費培優班。
這條路絕不會一帆風順,但他們沒有選擇
阿南德頂著資金赤字、冒著得罪整個行業的危險開設了一個招生規模為30人的培優班,這是他能夠承受的極限。這些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而在來到這個免費課堂之前,有的在水泥廠打工,有的在夜裡當保安,他們大多生活在難以想像的惡劣環境中,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都沒有放棄學習。
有錢人為自己建設了通完成功的美麗大道,而留給窮人的只有數不勝數的深坑,但正因如此,窮人學會了如何跨越這些深坑,他們所獲得知識將更加深刻。教育從宏觀上來看確實不公,因為窮人需要克服的苦難遠比富人的多,但困難也是一種財富,它磨礪了意志,更提供了富人們無法獲得的經驗。困難的確會使人萎靡、頹廢從而放棄,但那些做到跳脫出困難表象的人將找到一條更加堅定的路。
為了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跟上那些早就參加過培優的精英學生,阿南德不僅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還通過挖掘存在於日常生活的知識點來讓他們持續思考、不斷鞏固。對於他們來說,教育這條路絕不會一帆風順,但他們沒有選擇。只要他們還堅持著自己的夢想,他們就必須要克服現在面臨的困境。在這樣一條賽道上,回頭意味著棄權,意味著他們將不能成為工程師、天文學家、生物學家等等這些在終點等著他們的職業。雖然他們在階級屬性上是低於「國王」與「王子」的普通人,但只要考試是憑藉分數來評判優劣,那他們就仍有機會,那堵橫在他們面前的圍牆終將被那些拼命護住雙手的人所打破。
他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了,能做的就是放手一搏。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免費培優班的規模也在擴大。那最初的30人也順利考上心儀的大學。但阿南德改編僅僅是最初的30個人嗎?遠遠不止,那30個人將涵蓋30個家庭,他們的親人、朋友乃至整個家族都將被他們的親身經歷所鼓舞,他所改變的將是上千人的人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底層階級要想改變自身的命運,教育雖然不是唯一的道路,但恐怕是最為公平和安全的一條。請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能夠接受教育的機會,因為那是一種幸運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