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是21 世紀教育研究院為鼓勵、傳播和推廣地方教育制度創新而創辦的活動,自 2008 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三屆,被稱為"民間評價教育的有益嘗試"。
2014 年,「第四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的評選活動啟動。此活動圍繞農村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等重點領域,辦學體制、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關鍵環節,發現、總結、宣傳和推廣各地行之有效的改革探索和制度創新案例,促進整體性的教育制度改革。搜狐教育將和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此次活動。
以下為2014年第四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的入圍案例。
江蘇省蘇州市:積極推動民工子弟學校與公辦學校同步發展
【創新背景】
蘇州,中國華東地區特大城市之一,蘇州東鄰上海,瀕臨東海;西抱太湖,背靠無錫,隔湖遙望常州;北瀕長江,與經濟發達的南通隔江相望,南臨浙江,與嘉興接壤,所轄太湖水面緊鄰湖州,東距上海市區81千米。是江蘇省的東南門戶,上海的咽喉,蘇中和蘇北通往浙江的必經之地。
蘇州市常住人口1300萬人,其中外來人口800萬人,是深圳之外第二大移民城市。2013年,隨遷子女74.4%在公辦學校入學,城區達95%以上。由於外來子女急劇增長,2013年隨遷小學生35.9萬,佔47.7%;9.3萬人在外來農民工子弟學校。2015年,外來小學新生將超過本地人口,80%在公辦就讀的目標難以實現。公辦學校大班額突出,本地學生不願就讀這類學校,外出擇校。74所合格的外來農民工子女學校,還有40多所不合格學校,需要清理整頓。
【具體措施】
(一)規範農民工子女學校辦學
全市在「兩個為主」原則指導下,堅持「兩條腿走路」採取「扶持與引導」的方針,努力辦好適量規範的外來工子弟學校作為公辦學校的補充。各市、區教育局根據《蘇州市外來工子弟學校合格標準(試行)》進行分類指導,按照市政府與各市、區政府籤訂的《教育目標責任書》,鼓勵合法辦學,積極推進達標升級工程。對辦學條件差,影響教學質量、有安全隱患、危及學生健康成長的學校予以了堅決取締。在取締過程中,各教育行政部門堅持依法取締,嚴把工作各個環節,妥善做好學生的分流工作,確保每一位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不受侵害。
(二)建立公辦學校對外來工子弟學校的援助機制
積極鼓勵合作辦學,通過選派、任命幹部參與學校管理,共同開展教師教研活動,學生互動交流等途徑,幫助外來工子弟學校提高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實現多渠道、多形式的資金幫扶。2012年10月,近2萬張教育E卡通已全部製作到位,並陸續發放到24所合格外來工子女學校。至此,E卡通繼去年覆蓋蘇州市區公辦、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後,又延伸到市區所有外來工子女學校。
(三)加大對外來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
作為公辦資源的補充,外來民工子弟學校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為政府承擔了一定的義務教育責任,為提高其辦學水平,近年來全市在設施設備添置、經費扶助、師資培訓等方面加大了對民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主要做法有,落實外來工子弟學校的政策傾斜。在校舍租賃、設備添置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證對學校予以優先扶持。2012年,市教育局與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福彩中心緊密合作,投資人民幣140萬元,採用「國有產權,無償租用」方式,為城區4所合格外來工子弟學校各裝備1間學生信息技術教室,目前即將投入使用。
【實施效果】
鼓勵多渠道、多種形式辦學,鼓勵社會辦學,兩條腿走路,分類指導,達標升級工程,努力變好農民工子女學校。年獎勵140萬元,鼓勵合作辦學,提高水平;對合格學校以零租金、低租金方式提供支持,為學生辦理「一卡通」;對辦學質量差有隱患的學校堅決取締。蘇州市外來務工子女教育問題得到了良好的解決。
【制度創新】
近年來,蘇州堅持公辦學校吸納為主,鼓勵多渠道投入,多種體制辦學,不斷規範合法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行為,加強對民工子弟學校管理扶持,實現其與公辦學校地同步發展,緩解入學壓力的同時有效保障了蘇州外來務工人員的教育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