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優化區域空間。整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產業規劃、文化旅遊等五十餘類空間規劃,形成「一張藍圖」、「一個平臺」,城市規劃空間擴展到139平方公裡。建立空間管控體系,嚴守16627公頃耕地保有量、8395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有量,嚴控嘉陵江岸線「1公裡」和「5公裡」兩條空間紅線,提升空間管控能力。
二是實施7大類85項重點工程。涉及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區域空間優化與生態保護修復、節能降耗、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進一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三是開展縉雲山國家級自然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投入資金24.77億元,拆除建構築物55.8萬平方米,栽種植物 77.4萬株,覆土復耕復綠42萬平方米,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同時,堅持綠色發展,持續保障改善民生,創新實施生態搬遷,生態搬遷核心區、緩衝區203戶、520人,實現縉雲山片區生態價值、人文價值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四是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清理違法建築和排汙口,全區19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
五是開展汙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組織開展全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城鎮排水管網精細化排查,完成管網排查約2700公裡,整改錯接、混接管網348個點位,建成城鎮汙水管網32公裡,全區城鎮汙水處理率逐年提升。
六是著力推進生態修復。強化溼地資源、森林生態系統,大力推進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全區森林管護和生態效益補償面積25.31萬畝,保護了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森林發揮更多生態效益。
七是實施人居環境改善工程。整合資金1.58億元,啟動6個重點老舊小區改造,涉及樓棟44棟、居民2715戶、建築面積29.6萬餘平方米,實現了社區環境、基層社會「雙治理」,城市品質、社區服務「雙提升」。實施城市綠化提質項目,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7.06平方米/人。
八是重點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改造農村戶廁11201戶,建設鄉鎮汙水管網24.21公裡,實施農村汙水處理設施技術改造4座,全區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100%。實施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或新建住房1920戶,農村舊房整治提升2079戶,農村建築工匠培訓139名,實施村莊亮化工程建設5456盞。創建美麗庭院1200戶。
九是提升公共運輸水平。新建公共停車場12個、公共停車泊位數2137個,人行過街設施14座,城市道路141.33公裡,打通城市未貫通道路20條,通車城市道路總裡程達402.07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