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日常海鮮飲食中中,蝦可以說是最常見的「桌上客」。蝦富含22%的蛋白質,脂肪含量只佔了0.7%,所以熱量也低,也因此成為許多擔心油脂攝取過量、想減重、運動後想補充蛋白質又不想吃進多餘油脂的人最佳食材之一。此外,蝦的烹調方式非常多樣且美味,包含清燙、煮粥、醬爆快炒等,比如常見的白灼蝦、蒜蓉蝦、豉油皇大蝦、蝦身啖啖肉等等。然而,蝦雖然美味,但健康專家們均表示,蝦的頭千萬不要吃!這又是為什麼呢?
蝦頭藏什麼?
我們知道,蝦是甲殼類海鮮,而蝦頭則是蝦的核心部分,其內臟包括心、胃、肝、胰臟和產卵器官都集中在頭部。在頭部靠近口器那一側是蝦鰓,蝦腮和蝦腸是蝦進行過濾食物和排洩的地方,一般會有排洩物殘留,蝦死後還有細菌滋生,蝦腮不可吃。胃囊位於蝦頭上方,用於消化食物。蝦頭內的黃色部分是蝦的肝及胰臟,即所說的「蝦膏」,並非排洩物。蝦的產卵器官也在蝦頭內,成熟後變蝦籽,蝦籽是可吃的。
食用蝦頭有一定風險
重金屬殘留
蝦的產卵器官非常容易富集重金屬,如果蝦生活在重金屬含量很高的水裡,會把重金屬匯集在頭部,吃蝦頭相當有風險。蝦腸也含有不少重金屬,烹煮前應去除,以免危害健康。
抗生素或農藥殘留
養殖戶為了提高蝦的生存能力,使其快速生長,很可能會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農藥,這些很難從蝦頭外觀看出來。但可以肯定的是,蝦的體內腺體較少,一旦使用了抗生素或有其他汙染物,就非常容易殘留在內臟。對抗生素過敏的人,如果吃蝦頭,可能出現嘴巴腫起,皮膚眼睛紅癢等問題。當然也別太過擔心,正規養殖的蝦有一定養殖要求,不會使用重金屬超標的水域養殖。
毒素細菌和寄生蟲
蝦頭不僅可能會殘留重金屬,也極易聚集各種致病菌和寄生蟲,所以平時蝦一定要煮熟了再吃,用高溫把耐低溫的細菌和寄生蟲徹底消滅。此外,一定不要吃死了的蝦,即使用高溫將寄生在死蝦上的致病菌和寄生蟲消滅,但死蝦蝦體內的組胺酸會被菌分解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適合食用。蝦死亡時間越長,蝦體內積聚的毒素越多,恐導致食物中毒。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在烹飪蝦時,一定要將蝦完全烹熟才能安全食用。值得注意的是,蝦的藥物殘留無法用清洗漫泡去除,所以建議吃蝦時還是不要吃蝦頭。此外,蝦腸也要去除,以免把殘留的藥物吃進肚。
蝦膽固醇比雞蛋低 高血壓者不宜吃蝦膏
提到蝦,不少人聯想到膽固醇問題,海鮮的膽固醇大部分分布在頭、膏及卵之內,例如蝦頭、蟹膏及魚籽等。隨著蝦的品種不同,每隻蝦頭膽固醇含量約8-13毫克,而蝦肉的膽固醇,每100克蝦則有181毫克。相比每隻雞蛋則含250-293毫克膽固醇,我們要吃32隻蝦才能趕上一個雞蛋的膽固醇。不過,吃蝦會造成高膽固醇在於所吃的分量,進食越多,越易攝取更多的膽固醇,高血壓者不宜進食蝦膏。
蝦頭變黑跟新鮮程度沒有直接關係
蝦體內含有酪氨酸酶,當蝦離開水,體內的多酚氧化酵物質讓蝦產生黑色素。所以蝦頭或蝦腳變黑,並不代表蝦已經孌壞。鮮蝦外殼含有「蝦青素」,這種物質本來是紅色的。烹調時的高溫令蝦殼中的其他色素溶解或產生變化,剩下能抗高溫及不會分解的蝦青素會變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