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清代蔣氏進士與家世考略(二)——史料··故事··光榮

2021-02-18 蔣氏一家親

請點擊標題下的藍色字體「蔣氏一家親」收看往期和每天的圖文信息。

點擊右上角的人形或三點圖標,可以分享給自己的朋友和微信群。

…………

來源:蔣紅波(河南鎮平)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041157712

(續前)

2.廣西33人。

肇(生卒年不詳),字明五,又字石塘,廣西全州(祖籍石岡,出生地全縣才灣鎮才灣下村)人。祖蔣彥賓、父蔣景濬、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三甲第72 名進士。進翰林院授檢討。甲午(1714年)升侍講,為皇帝及太子講讀經史,後升為學士。他性格耿介,好酒,酒後失言,「曾醉罵權貴人比於圈牢中物」,即把權貴比作豬狗;酒後又以言語得罪同僚朋友,雖然酒醒時曾作《止酒詩》以自警,但言出禍隨,終以醉言惹禍丟官。後來,李紱任廣西巡撫,請他擔任宣城書院(地址在桂林)院長,執教兩年,雍正丙午(1726年)榜發,有23人中舉或中進士。他一家是「一門四進士、三代三翰林」,四進士是蔣肇,侄子蔣林及其侄孫蔣良翊、蔣良騏 ;三翰林則是蔣肇、蔣林、蔣良騏。據《全州蔣氏源流》載,全州石岡蔣氏一支,為梅潭十大房之一,後由梅潭遷石岡。在石岡,明清兩代人才輩出,如正德年間蔣淦,官順天府尹、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間蔣焞、蔣敦以及萬曆年間蔣貴,均官御史;蔣賁官雲南、四川按察僉事。因此,萬曆年間首輔內閣大學士葉向高為石岡蔣氏祠堂題聯一幅:「累朝榮蔭家聲遠,歷代科名世澤長」,橫額為「科甲傳芳」,題匾至今尚存。閻崇年考證蔣肇子侄等,「先後有10人中舉人,4人成進士。

綱(生卒年不詳),字玉齋,廣西全州昇鄉石崗人。詩人。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年)三甲第177名進士,授翰林院檢討。

蔣洽秀(生卒年不詳),廣西桂林府全州(今全州萬鄉龍水)人,年五十二歲。由生員中康熙五十五年辛卯科舉人,五十二年癸巳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五十四年散館,補授編修。雍正四年十月內引見,補授監察御史。六年五月內,補授戶部山東司員外郎。九年二月內,大學士張廷玉等保舉,補授戶部陝西司郎中。十年七月內,大學士張廷玉等保送福建道員。九月初四日,吏部帶領引見,奉旨命往福建以知府委用。雍正十一年任福建汀州府知府。《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九輯刊有雍正皇帝引見蔣洽秀的詳細記錄,並隨手批註在引見蔣洽秀履歷片上:「人似混帳,平常人。因巡察山東不及,調用部屬,經本部檢選復用的。中中。」

蔣如松(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昇鄉(今廟頭鎮大路下)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三甲第111 名進士。歷官國子監監丞、番禺縣知縣。友乾隆舉人、官瑞金知縣、散文家惲敬。

林(1694~1747),字元楚,一字介庵,廣西全州(祖籍石岡,出生地全縣才灣鎮才灣下村)人。曾祖蔣彥賓、祖父蔣景濬、父蔣時昂。康熙五十三年舉人,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 年)三甲第49 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入直南書房,十年間沒有升遷。雍正4年調戶部雲南司郎中;歷官福建延平府知府、邵武知府、浙江杭州、嚴州、金華三府知府。乾隆元年任長蘆鹽運使;天津鈔關,負責徵收水陸出入貨物稅銀;中大夫等職。卒於家。蔣林墓現全縣才灣鎮才灣下村。他一家是「一門四進士、三代三翰林」,四進士叔父蔣肇、蔣林、子蔣良翊、蔣良騏;三翰林則是蔣肇、蔣林、蔣良騏。子蔣良翊、蔣良騏、蔣良驥、蔣良駰、蔣良駉、蔣良驌;女婿謝璠、曹石瀾、謝之伯、趙汝銘、曹文、唐啟瑜;門生汪德容、孫蔣善長、蔣善承、蔣善士、 蔣善交、蔣善啟。

蔣士衡(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縣昇鄉(今廟頭鎮)歌陂村人。始祖為念三郎,字少五公,是周朝伯齡公第86代孫,蜀國大司馬蔣琬公29代孫。祖父蔣三畏;父明代進士蔣遵箴。順治戊子科舉人,順治進士、探花,誥授文林郎、任右布政使。兄蔣士忠是萬曆癸丑(1613年)進士,官至貴州左布政使;侄蔣偰乾隆元年丙辰科進士。

偰(生卒年不詳),字敷五,號初亭,廣西全州縣昇鄉(今廟頭鎮)歌陂村人。祖父蔣瑋;父蔣允德。雍正丙午科以五經冠首,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三甲第181名進士。授戶部主政遷山東司員外郎,欽差裕豐倉監督,升授奉政大夫。偰共有有兄弟五人,偰為長;次佐,本名伊,字聘三,號又亭;三傅,字師二,號參亭,今臨桂縣臨桂鎮蔣氏一族,皆為其後;四僑,字體四,號嗣亭;五亻巽,字升一,號伍亭。偰妻,濮氏克安公長女,重封太宜人。育有二子:長人文,字益觀;次蔚文,字豹觀。偰另有繼嗣子一,名炳文,字彬觀。經考證,偰公實為臨桂人,籍今臨桂縣臨桂鎮,位列臨桂蔣氏親睦堂七世。全州昇鄉歌陂村共有三位名人,分別為蔣遵箴(明代進士)及其兒子蔣士忠(明代進士)、蔣契(清代進士)。事實上,僅明代歌陂村就出過四個進士,蔣遵箴的爺爺亦為進士,他的第六個兒子蔣士衡「誥授文林郎、進士、探花,任右布政使」。所以大明朝廷曾為他們設立誥封碑,現在刻有「大明誥贈大中大夫南京光祿卿蔣公雲谷誥贈淑人林氏誥贈淑人文氏神道」的碑還立在村前的大路村前天官牌坊(也稱欞星門)是該村最古老也是保存得最好的建築物,是後人為紀念明朝吏部尚書蔣遵箴(少五公的第15代孫,號雲谷,字仲喜)所建。牌坊的石料非常考究,是從四川用船運回(另一說法是從河南開封遷來),清嘉慶元年復修。牌坊影壁為四柱三間,硬山頂,須彌座,額坊鐫刻著「天眷兩如」四個大字整幅浮雕畫意深遠,風格浪漫,構思非凡,頗見功力。歌陂村除了有十多座大公堂外,還有一座光祿寺卿祠,此祠分上下兩座,是明朝大中大夫光祿寺卿蔣雲谷公祠。現如今,整座光祿祠只剩下六根完整的珍貴楠木,此外該村還有鏡潭古渡、銀河浣帶、水巖垂釣、幽巖探勝等名勝古蹟令人神往。柱(熱天掛肉都不易腐臭),原址改成了敬老院,供養著村裡的孤寡老人。

蔣良騏(1723~1790),字千之,一字蠃川(一說漯川),廣西全州(祖籍石岡,出生地全縣才灣鎮才灣下村)人。曾祖蔣景濬、祖父蔣時昂。乾隆十二年(1747)中舉人,乾隆十六年(1751)二甲第62名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編纂、鴻臚寺、太什寺少卿、通政史司,乾隆五十一年(1785年)升為通政使司通政使,位列九卿,為二三品大員。乾隆二十七年(1762),蔣良騏任翰林院編修後,回鄉探親,應全州知縣黃德星之邀,與謝廷瑜重修《全州志》。蔣良騏是清代中葉宮廷史學家之一,著有清代的重要史書《東華錄》。《東華錄》是一部清代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清朝入關五帝(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六朝(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史事共32卷,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此外還著有《下學錄》、《京門草》、《傷神雜詠》、《釜紀遊》等,蔣良騏兩袖清風,家境蕭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卒於京師,享年67歲。死後40多年,由臨桂女婿蔣錫璃資助,豎碑砌墓,葬於才灣鎮紗帽嶺。現下村中尚有紀念蔣林的碑文。祠堂碑刻有蔣良騏為祭高祖新莊公撰寫的一篇祭文。他一家是「一門四進士、三代三翰林」,四進士是蔣良騏及其兄蔣良翊,父蔣林,叔祖蔣肇;三翰林則是蔣肇、蔣林、蔣良騏。六兄弟蔣良翊、蔣良騏、蔣良驥、蔣良駰、蔣良駉、蔣良驌。

蔣良翊(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祖籍石岡,出生地全縣才灣鎮才灣下村)人。曾祖蔣景濬、祖父蔣時昂。乾隆十二年(1747)與弟蔣良騏同時中舉人,乾隆十九年甲戌科(1754)三甲第105名進士。任直隸萬泉任縣令七年,勤於政事,史載「席不暇暖」。據才灣下村蔣氏宗譜記載,因避戰亂,蔣久誘於萬曆年間由石岡遷今安和鄉謝源洞村,繼遷才灣下村,他是才灣下村的始祖。到蔣良翊輩,已是第七代。他一家是「一門四進士、三代三翰林」,四進士是蔣良騏及其弟蔣良騏,父蔣林,叔祖蔣肇;三翰林則是蔣肇、蔣林、蔣良騏。六兄弟蔣良翊、蔣良騏、蔣良驥、蔣良駰、蔣良駉、蔣良驌。

蔣承洙(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昇鄉(今廟頭鎮)竹塘人。嘉慶十三年戊辰科(1808)殿試金榜第三甲第90名賜同進士出身。府學教授。

蔣啟敭(1795~1856),字明叔,號玉峰,廣西全州(今全州縣龍水鎮龍水村)人。出身官宦世家。父融縣訓導蔣勵常、兄蔣啟徵、嘉慶十六年進士蔣啟廷。嘉慶丙子年(1816)中舉,道光二年壬午恩科(1822)中進士。歷任江西德興、會昌知縣、永豐知州、南昌同知、江西鹽法道。在任知縣、知州、道員期間有政績,後擢升河南彰(德)、衛(輝)、懷(慶)兵備道。於大梁抵禦太平軍有功,加之廉潔、勤懇,加封按察使,並代理河道總督之職,委以治理黃河重任,於不可為處而為之,上任十天,終因黃河決口改道獲罪,被革職留任,以戴罪之身治河不懈,次年復職,兩月後,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治河工地。著《問梅軒詩草偶存》八卷、《宦海一蠡》四卷、《教士彙編》二卷、《李杜韓三家摘句》一卷、《見聞偶筆》一卷,纂修《會昌縣誌》。子蔣琦洵河南彰德府知府、蔣琦淳道光二十年進士;孫蔣實英雲南順寧知府;家族後人全州宏達中學董事長蔣志生。

蔣啟廷(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今全州縣龍水鎮龍水村)人。出身官宦世家。父融縣訓導蔣勵常。兄河東河道總督蔣啟敭。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殿試金榜第三甲第70名賜同進士出身。道光十二年(1832年)攝湖北蒲圻縣(今湖北省赤壁市)知縣。書法《豫園新詠》,手跡存傳者極罕。弟道光二年進士蔣啟敭;家族人蔣琦洵、蔣琦齡、蔣實英等均享有功名。

蔣琦淳 (1816~1876),又名琦齡、字申甫、號石月。廣西全州(今全州縣龍水鎮龍水村)人。詩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融縣訓導蔣勵常,父道光二年進士蔣啟敭。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第二甲第59名進士。性耿直,好論事,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九江、漢中、西安知府,四川鹽茶道、翰林、順天府尹等職。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天下震動。蔣琦齡應詔進《中興十二策》,議論朝政得失,抨擊種種時弊,名震朝野。直。終為時所憚,以養老乞歸,遂不復仕。後寓居衡陽,主講石鼓書院,教授生徒,以論文講藝為樂。率諸生步韓愈詩《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原韻,唱和者達數十人,一時稱盛。著有《空青水碧齋文集》八卷、《空青水碧齋詩集》六卷、《空青水碧齋尺牘》一卷,《東窗詩集》《楹聯》、《南行和蘇》各一卷。蔣琦齡書法勁秀絕倫,手跡存傳者極罕。今龍水鎮雙車村廣福橋頭尚存蔣琦齡書寫的「石霜故裡」碑刻。弟河南按察使蔣琦珣。蔣奇齡家族,清朝時間,先後有42人中舉,十名成為進士,留名青史的官吏很多。特別是近代工礦實業家蔣實英,清末曾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襄辦,其宗支從解放前後至今出現40多名大學生、博士生,有近20人獲得國家高級職稱(教授)5人留學日本或美國。

蔣毓奇(生卒年不詳),廣西省桂林府全州(今全州縣萬鄉龍水)人。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進士出身。廣西鎮安府教授,升國子監監丞。《明清進士題碑錄索引》無其人,今據民國《全縣誌》列入。

蔣英元(生卒年不詳),廣西省桂林府全州(今全州縣萬鄉龍水)人。鹹豐二年壬子恩科(1852)第二甲第6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官至戶部雲南司主事,後回歸故裡全州,入主柳山書院山長。

蔣元傑(生卒年不詳),廣西省桂林府全州(今全州縣萬鄉龍水)人。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丙子恩科會試,得貢士第126名。殿試登進士第3甲第41名。同年五月(6月3日),著分六部學習。曾任兵部主事。

蔣鍾麒(生卒年不詳),又名蔣仲奇,廣西全州(今全州縣萬鄉龍水)人。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殿試金榜第二甲第88名進士出身。官至戶部雲南司主事。

蔣長靈(生卒年不詳),廣西省桂林府全州人。道光年賜同進士出身。《明清進士題碑錄索引》無其人,今據民國《全縣誌》列入。

培(生卒年不詳),廣西省桂林府全州人。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第三甲第55名同進士出身。同名同姓的有約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前後在世長洲文學家蔣培。

蔣祧兆(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人。清康熙癸卯科進士。

蔣才樸(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人。清時進士,贈昭武都尉,山西懷仁城都司。

蔣益輝(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人。清時進士,江西袁臨協鎮副將,敕授武功將軍。

蔣廷選(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人。清時進士,誥贈武德騎尉。

蔣瑞龍(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人。清時兩子恩科進士,贈武德佐騎尉,直隸州知州。

蔣屏周(生卒年不詳),廣西全州人。清時進士,平樂府教諭,揀選知縣,敕授文林郎。

蔣若洛(生卒年不詳),廣西興安縣北鄉太史田人。父河北南宮縣知縣蔣瓚。乾隆七年壬戌科(1742) 三甲第94名進士,河南汝寧府確山知縣。撰有《王節婦傳》謳歌了古代婦女為哺育兒女成才,受盡磨難,忠貞不嫁二夫的女德。後來也成了當時灕江書院的教材。兄廣東和樂縣任知縣,弟詩人蔣若洲、詩人蔣若浙、妹詩人蔣靜如。興安蔣氏家族,自北宋末年蔣允濟起,到清道光年間三年進士、刑部貴州司主事蔣方正止,先後有二十人由灕江書院修完學業考取進士、舉人,步入仕途,相繼到廣東、湖南、河北等七個省二十多個州、縣從政為官,同時產生了頗有名氣的七大詩人。

蔣方正(生卒年不詳)字中立、號元峰,廣西興安縣湘漓鎮雙河村過梘底人。興安縣蔣氏第十世孫。道光三年(1823)第三甲第67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任刑部貴州司主事。擔任過黃河堤督修官,任江西九江道府尹。曾任興安縣灕江書院山長。道光十二年因母喪在家守孝,應縣令張運昭之請,主修道光版《興安縣誌》共十八卷。並寫有不少讚頌興安山水的詩歌。興安蔣氏家族,自北宋末年蔣允濟起,到清道光年間蔣方正止,先後有二十人由灕江書院修完學業考取進士、舉人,步入仕途,相繼到廣東、湖南、河北等七個省二十多個州、縣從政為官,同時產生了頗有名氣的七大詩人。

蔣作梅(?~1810)字念亭,廣西灌陽縣水車鄉德裡村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舉,嘉慶元年丙辰科(1796年)三甲第34名進士。嘉慶十年(1805年) 任南川知縣,令南川時政績,旋督理四川糧臺、西藏糧臺。當時有喇嘛在鬥毆中殺死漢人,蔣作梅將其拿下治罪,喇嘛頭領堪布用金瓶子裝了寶珠前來賄賂,以求寬緩刑獄,蔣作梅大怒,叫他滾。於是堪布用更多的珍寶去賄賂駐藏大臣以要挾蔣作梅,蔣作梅更怒,堅決不從,駐藏大臣感到很羞惱。堪布又加重賄賂,於是以監守自盜誣諂蔣作梅,上奏朝廷正法,當時是嘉慶十五年(1810年)五月。當月,四川總督常明就把蔣作梅治罪處置,朝廷下旨指責他這麼重要的事卻上奏遲緩,還沒來得及調查平反,蔣作梅被誣諂的事就真相大白。蔣作梅時修建灌陽龍川書院;修光緒版《南川縣誌》。南川木涼鄉玉巖村東2公裡(玉巖鋪村18社)漱玉巖摩巖牌坊及題刻,位於距地表高100米的山壁上部,牌坊在下部。題刻為作梅書。幅高1.50米、寬2.50米。陰刻行書,中部額題「漱玉」二字,字徑0.30米;前款"嘉慶丙寅年(1806年) ,後款「蔣作梅題」。清代散文家梅曾亮寫《蔣念亭家傳》借為四川糧臺蔣作梅立傳,寫其廉潔反遭誣致死,抨擊了清末官場的黑暗、吏治的腐敗。一作桂林人。謬也。德裡村蔣氏是湘桂交界的名門望族,蔣氏祠堂已經在文革中被毀損了,改作公共禮堂。但是,老祠堂的那一對精美的石鼓還在,清末民初的建的中西結合圓拱騎樓依舊是村裡的休閒中心。德裡村是蔣氏聚族而居的古老村落,現族村裡蔣氏人數眾多,發展很強。同宗同村家族名人有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福建省鹽司鹽大使蔣士奇;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江南道監察御史蔣達;民國北平行轅及北平防空司令部少將高參兼處長、華中長官公署少將參議蔣元;灌陽縣修志館總纂兼國中教師蔣伯清;1925年組織灌陽「盟心會」的革命成員蔣赤魂、蔣澄;國防七機部空氣動力研究所高溫氣候動力學研究室主任蔣迪;國畫家蔣光祺等。灌陽蔣氏與全州、桂北蔣氏同宗同族。灌陽蔣氏人口眾多,為灌陽大族,科舉興盛,明清灌陽蔣氏進士3人; 明代文舉人22人;清代文舉人20人;武舉人15人。

達(生卒年不詳),原名大烈,字立人,號霞舫,廣西灌陽縣水車鄉德裡村人。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1841年)第三甲第83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鹹豐三年(1853年)補授江南道監察御史,轉給事中,所奏皆為人所不敢言不能言者。後任奉天府丞兼學政,掌翰林教習。著有《古柏山房詩存》,鈔本藏桂林圖書館。立於北京孔廟國子監博物館裡進士題名碑鐫刻有蔣達,題名碑作廣西桂林縣, 一作臨桂人。均謬也。與蔣作梅同宗同村。

蔣繼芳(生卒年不詳),廣西省桂林府鬱林(今廣西玉林市玉林鎮州珮村)人。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試金榜第三甲第105名同進士出身。《大清穆宗毅皇帝(同治朝)實錄》(卷41):同年,蔣繼芳,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曾任直隸南和縣知縣、無極等縣知縣。蔣家在明清時期玉林四代望族之一:南門陳、州佩蔣、江岸蘇、高山牟。四望族由功名、經濟、仁德等因素排名!清初開始,在鬱林州廣為流傳著一首順口溜,說的是:有名有聲「高山」牟,有吃有穿「雲石」楊。坐地稱王「州佩」蔣,講捶講打「南流」梁。這四句話,高度地刻畫了當時玉林這四條村四個姓氏的內涵。牟氏家族中廩生牟靜川一家,德配蔣氏為州珮人,與蔣繼芳為姻家弟,次女嫁於北邑太學生梁世璥;牟靜江,生子女各一,女適州珮蔣武宗;牟體元,由增貢生任梧州訓導,娶庠生蔣巨川公女;州珮蔣鍾姻家牟氏等等。以上的統計和這些事例說明,通過婚姻進出科舉家族中科舉家庭的女性大多具有科舉文化背景,而這種文化背景也使她們在家族的科舉事業發展中能夠承擔一定的文化教育責任,她們的子女也多有成就。同時,她們的娶進嫁出還能促進科舉家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相互提攜。至今,在玉林,「古稀」以上的人記憶猶深,他們會常談起四代望族之趣事來。現玉林市玉林鎮州珮村蔣氏文物古蹟、古建築隆興屋蔣繼芳進士老宅、蔣屋祖園、蔣方磚屋、蔣屋街有100多年歷史了。這是有著歷史文化沉積的文物古蹟,一百多年間,名人輩出,名揚四方。清朝同治年間武術家蔣慧璋;從這裡走出了廣西省政府教官、北伐名將葉棋將軍的貼身侍衛官蔣華義;黃埔軍校教官蔣承賢;抗戰期間任廣西省政府教官蔣華智;現定居臺灣的嶺南派畫家蔣承贊;解放後,西藏自治區勞動人事廳副廳長蔣承燈;高級教師蔣宗和、蔣承組、蔣榮林;藝人蔣祖朗;現蔣家一大批年輕人操武練術,湧現出一批在玉林武術界具有影響力及武德兼備的武術名師。如:蔣長全,蔣長明,蔣經堂,蔣友基,蔣立慶,蔣宏海,蔣福淮,蔣進保,蔣科禮,蔣國盛,蔣進朝等。

瑾(生卒年不詳), 廣西臨桂人。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年)殿試金榜第三甲第78名進士出身。同名同姓的有元朝鎮江人武略將軍蔣瑾。蔣氏洞天公榮五公志賢公宗祖後人,四川官籍遷居臨桂。

蔣集慶(生卒年不詳),廣西融安縣雅瑤鄉大琴村坡偉屯蔣家人。光緒十四年(1888年)中貢第一名賜進士出身。廣西提督學政翰林學院授予庶士「惟仁者壽」百年進士匾今懸掛在大琴村坡偉屯蔣氏祠堂大門上。現族名人融安縣誌辦主任蔣業安;融安縣委常委、副縣長蔣玉;革命烈士、被公安部追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蔣延昌等。

蔣大猷(生卒年不詳),廣西桂平縣人。光緒二十年(1840年)恩賜進士。《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無其人,今從光緒《潯州府志》補入,系恩賜進士。客家人遷桂,祖宋末來自江西吉安。

3.浙江21人。

蔣爾琇(生卒年月不詳),字博庵,浙江諸暨人。祖蔣紹,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浙江地區鄉試中試68名舉人,順治四年(1647 年)丁亥科呂宮榜第三甲第216名賜同進士出身。授官河南原武縣(今原陽縣)知縣。後浙江巡按御史參請敕部議處著革職。兄弟蔣爾璠,諸生。

遠(生卒年不詳),字平山,浙江諸暨人。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蔡升元榜三甲第37 名進士,任戶部郎中。同名同姓的有漢軍鑲藍旗人,道光進士,貴州巡撫蔣遠 。

杏(生卒年不詳),浙江諸暨人。嘉慶元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職不詳。浙江諸暨市檔案局(館)著作有功名。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三乾隆六十年辛亥。諭、本年鄉試諸生。年屆八十七十以上。未經中式者。除順天業經分別加恩外。茲據各省陸續奏到。諸生中年躋耄耋。踴躍觀光。共一百六十三名雖未經中式而三場均能完竣。洵為士林盛事。除上年甫經賞給副榜、現年未屆八十者。毋庸加恩外。所有江南省八十以上之浙江南八十以上之趙概、俞鴻、朱棨、蔣杏、張昌祚、潘兆謙等六名。俱著加恩賞給副榜。以彰壽考作人至意。

越(生卒年不詳),浙江諸暨人。嘉慶十三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職不詳。浙江諸暨市檔案局(館)著作有功名。

蔣德昌(生卒年不詳),字聿修,號凝客。浙江海寧人。父庠生蔣天祐。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舉人;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二甲第13 名進士,歷任內閣中書、副考官、屯田主事、湖廣學道服闋候補、刑部郎中、湖廣按察使司僉事提調學政。弟副貢生蔣世昌。始遷祖:宋朝蔣興,官臨安府儒學提舉,遂家錢塘,後遷海寧鹽官城北光華亭橋西。始遷祖雲鳳,興十七世孫,清康熙間遷至硤石鎮,其後裔分為4支,子孫繁衍成為硤石第一大族。

蔣廷黻(1850~1912),字直博,一字穉鶴,號盥廬。蔣星槐孫,蔣光煦七子,中國近代軍事理論家,陸軍上將蔣百裡從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蔣氏老二房人。光緒元年(1875),廷黻兄蔣學溥鄉試中舉,為蔣家二房登科舉之始;廷黻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85名進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官至廣東潮州府知府。工詩,藏書處名「盥廬」。著《讀左雜詠》l卷、《盥廬詩詞》、《讀史兵略綴言》l卷、《麻鞋紀行詩存》l卷、《隨扈紀行詩存》2卷、《盥廬遺著》l卷、《盥廬詞》l卷、《看鏡詞》l卷,《讀史兵略地理疏證》、《六朝僑置州郡微實》。同名同姓的有湖南寶慶邵陽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蔣廷黻。子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蔣尊禕。父子連中進士,傳為佳話。孫蔣之鼎,曾任膠濟鐵路局車務段長;曾孫蔣通,是新中國無線電微波技術專家,中國射頻尋的飛彈仿真技術的開拓者之一;玄孫蔣嚴。

蔣尊禕(1877~?),字彬侯,浙江海寧硤石鎮人。浙江地區鄉試中試舉人,德宗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甲辰恩科二甲第48名進士,戶部銀庫候補主事;內務部、度支部、郵傳部秘書、主事。民國成立後在北京政府工作,民國六年(1917年)任交通部參事,民國八年(1919年)1月署交通部電政司司長,6月兼電政督辦。民國十一年(1922年)兼交通委員會實行委員。光緒三十三年在硤石創辦商工半日學堂。後改為第四區初等小學堂。弟蔣尊裕;子蔣之鼎;孫蔣通;曾孫蔣嚴。之友吳佩孚、張燕卿、蔣雁行、寇英傑、張方嚴、陳幼孳、符定一、冷家驥等。

蔣師爚(1743~1798),字晦之,號東橋,浙江餘杭(杭州市餘杭區仁和鎮)人。詩人。乾隆四十四年試解元,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恩科(1780)三甲第14名進士,選庶吉士,乾隆五十四年順天鄉試同考官,五十七年福建鄉試副主考;兵部官武庫清吏司主事,兵部浙江主事。著有《阮嗣宗詠懷詩注》四卷、敘錄一卷。子兵部御史蔣秋吟,孫蔣鉞 、蔣鍅。

詩(生卒年不詳),字泉伯,號秋吟,浙江餘杭仁和(杭州市餘杭區仁和鎮)人。父乾隆四十五年進士蔣師爚。嘉慶十年乙丑科(1805)二甲第30名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房考官、兵部御史。詩文兼精,有《榆西仙館初稿》。子蔣鉞、蔣鍅。之友廣東候補東莞縣丞紀汝似(紀曉嵐三子)。

蔣昌期(生卒年不詳),浙江省杭州府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三甲第36名進士。官至處州府學教授。鹹豐朝辛亥浙江省城失陷殉難,旌恤附祀。

蔣陽麟(生卒年不詳),浙江餘姚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殿試金榜第三甲第15名同進士出身。餘姚蘭風蔣氏遷姚始祖:聖求,明正德年間(1506~1521)自安徽歙縣桐巖山遷居餘姚縣蘭風鄉(今屬餘姚市黃家埠鎮)。餘姚蘭風蔣氏尊聖求四世孫溫,行初一,為遷姚始祖。餘姚蘭風蔣氏始修譜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世系修錄至第十七世,排行字為恭。本支派排行字:溫柔敦厚疏通知遠廣博易良絜靜精微恭儉莊敬屬辭比事。本支名人:蔣文燦、蔣增煊、蔣國慶、清末餘姚商會總理蔣懷清;經學大師蔣珣和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

蔣仁瑞(?~1857),浙江餘姚人。進士出身。鹹豐五年任福建光澤知縣。《南平市大事記》鹹豐七年(1857年)正月三十日,太平軍檢點石鎮吉部自江西瀘溪經鐵牛關攻佔光澤縣城,殺知縣蔣仁瑞。《明清進士題碑錄索引》無其人,今據《光澤縣誌》列入。

蔣玉泉(1856~1900),浙江紹興府餘姚縣滸山南門蔣家弄(今屬慈谿市)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61名。同年五月,授內閣中書;在京時拜翁同龢為師。1900年夏八國聯軍犯京,作為「中央機關人員」的蔣玉泉隨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亡,在備受苦累的途中得急性痢疾而亡,年僅44歲。同窗同鄉之友蔡元培。蔣玉泉的高中為蔣家這個「民籍之家」帶來了很大榮耀。原南蔣家老屋中有許多金匾,其中3塊,更讓蔣氏後人引為自豪,它們是「文魁」、「進士」、「內閣中書」匾。然而內閣中書畢竟是「清水官」,在官員多如牛毛的京城,更算不上什麼。再加上蔣玉泉又盛年而折。因此在經濟上蔣玉泉未能為家庭獲益。滸山有兩條蔣家弄,一條是南蔣家弄,也叫前蔣家弄,北起原市教育局大門前,南至329國道;另一條是後蔣家弄,南弄口有解放中街新百大鞋城西側,俗稱板橋頭的地方,北弄口與傅記弄相接。這兩條蔣家弄出自蔣氏的同一分支,祖上是明末從河南安陽遷來滸山一帶的拓荒者。南蔣家的真正發達是靠了蔣玉泉之父蔣鑣(1835—1915)字君揚,號個園。近代畫家。以米商起家,開的米店稱裕大米店,是當時滸山的大商店之一,店址在板橋頭。米店使蔣鑣有了較豐厚的資財,於是他在城外西南側梅花漕一帶,購了一座大宅院。房屋建築面積約為2畝見方,宅院總體結構呈方形,共有房屋40餘間,採用江南大戶常見的「三十六彎九明堂」式,建造頗為考究,是典型的清代宅院建築。熱心於地方公益事業,如保存東湖、禁花會、辦六倉公學等,都作出過一定的貢獻。他多才多藝,精明能幹;善於弈棋,又擅長音樂,但他最感興趣而且影響最大的卻是繪畫。逝於民國4年(1915年),終年81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23年為蔣君揚的遺作《蘭竹畫冊》題詞中更稱為「其胸襟志節,高人一等」。著名畫家陳之佛收藏蔣氏珍品多件,曾準備在日本專門舉辦畫展,後雖因抗戰事起而未成,但蔣氏的成就可見一斑。他的山水、花卉,尤其是蘭竹,除了本地文物、文化部門收藏外,在民間亦有流傳,但已是鳳毛麟角,彌足珍貴了。遺作《蘭竹畫冊》也已亡佚。據蔣氏後人心痛地回憶,「文革」期間,蔣氏留下的四大箱藏書全部散失,光字畫就燒了一夜。滸山蔣家培養出二個秀才、一個進士,文脈還是續繼著,屈指算來南蔣家現在還有7位教師或退休教師健在。上個世紀80年代,南蔣家房子全部拆除,建了五層蔣家綜合樓,現在這裡已變成了綠地。見《慈谿縣誌》。

蔣兆龍(生卒年不詳),浙江鄞縣人。清代廉吏。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三甲第46 名進士,授文散官,歷任雲南浪穹知縣、直隸宣化府保安知州、陝西平涼知府。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蔣家潭蔣氏慎德堂、民國三十四年(1945)蔣家潭蔣氏慎德堂、民國十五年(1926)長壽鄉南津蔣氏佑啟堂續修有《蔣氏宗譜》。宗族人明時遊俠蔣洲,高談闊論終日不倦,別人也喜歡和他相處。1555年,朝廷命蔣洲以市舶司提舉出使日本,勸說日本天皇約束倭寇。此後三年,蔣洲出生入死,宣諭日本群島,修好了中日兩國關係。回國後,地方官員以為蔣洲一定帶回許多金銀珍寶,紛紛向他索取,嚴嵩也希望得到一些海外珍寶,但蔣洲並無寸金可送,因此明裡暗裡得罪了很多人並為此入獄。乾隆元年進士蔣拭之。鄞州的蔣氏雖然宗族不多,卻出過很多人才。鄞州目前有蔣姓人數約為5600餘人,其中有兩成在蔣山。蔣姓人數百人以上的村有4個,分別為蔣山大橋頭村、瞻岐岐化村、塘溪蔣潭村和蔣山宅前村。

蔣拭之(生卒年不詳),字季眉,浙江鄞縣人。四歲喪父,家境貧窮,學習勤奮,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三甲第29名進士,和入室弟子、外甥全祖望同科進士。著以翰林院庶吉士用。之後受散館全祖望,竟列下等,左遷外補牽連,拭之也同時遭黜,歸裡。1742年和全祖望等成立「真率社」,賦詩唱和。著有《荻貽堂集》。和翰林院編修查慎行等學者是莫逆之交,其外甥全祖望是清代著名史學家、思想家;子舉人蔣學鏞。子蔣學鏡乾隆十九年進士、江西贛州府龍南知縣。尤其是蔣學鏞,為全祖望入室弟子,為人潔身自好,讀書著述極為精勤刻苦,以至心力交瘁,知縣舉為孝廉方正,辭不就;40歲時雙耳失聰卻著述不廢。他的作品,古文學王安石,詩慕蘇軾,著作有《鄞志稿》、《讀經偶鈔》、《三禮補箋》等。

蔣學鏡(生卒年不詳),浙江鄞縣人。乾隆十九年甲戌科(1754)三甲第132名進士,江西贛州府龍南知縣。之後為寧波月湖書院主講,擅長詩文。著有《娥野集》十二卷。父蔣拭之,乾隆元年丙辰科進士。其兄舉人蔣學鏞、知縣舉為孝廉方正,辭不就。表兄全祖望是乾隆元年進士、清代著名史學家、思想家。

馥(生卒年不詳),浙江長興人。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殿試金榜第三甲第129 名賜同進士出身。官山東棲霞縣知縣。書法家。墓在長興水口陳莊灘。《湖州志》錄作湖州人。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從宜興繁衍長興。長興蔣氏名人元朝的蔣必勝,字質甫,號容齋,以明經教授高郵、池州、慶元主簿。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創東湖書院,東湖書院是長興的第一家書院,位於夾浦,書院延請了名士楊維楨擔任院長,並撰寫東湖書院碑記。當時,蔣必勝自己也在東湖書院教書,並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惜的是,東湖書院在元朝末年的戰亂中荒廢了。當時,還有一位蔣克勤,元朝東湖書院其家之義塾也,其詩俊義不及而典麗過之。明朝長興蔣氏有三大家族。著名畫家蔣時行。另有蔣雷卿,字子仁,號太湖,為了幫助貧困者,還置辦了義田,開辦了義學,因此也被人稱讚為義門蔣氏。蔣雷卿還曾經與與同邑臧應奎、韋商臣一起在顧渚山中讀書論學。明朝蔣氏學士,蔣昺,成化十六年貢生、平陰縣知縣;蔣蘦,成化十三年舉人、應天府通判;蔣友筠,萬曆四十四年進士、貴陽兵備;蔣明徵,萬曆四十六年舉人、蘇州同知;蔣明徵,萬曆四十年舉人、鄖陽推官;近現代名人,浙江省議會議員、浙西水利議事會會長蔣馥山(學名玉麟);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著名的中國紡織專家蔣乃鏞;已故著名陶藝師蔣淦春。

蔣嶽(生卒年不詳),浙江長興人。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三甲第10名進士。大田縣主簿。《湖州志》錄作湖州人。同名同姓的有明時全州敕授修職郎蔣嶽。

蔣殿賓(生卒年不詳),浙江湖州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殿試金榜第三甲第58名賜同進士出身。官職不詳。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從宜興繁衍湖州。湖州蔣氏清修有蔣家祠堂,是遠近聞名門望族。

蔣振鷺(?~1736),字子羽,浙江嘉善人。畫家。明朝狀元、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錢士升外甥,早年曾為軍機章京錢鋈為師。雍正二年(1724)舉北闈聯捷南宮,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二甲第33名進士,授為編修。曾充順天鄉試同考官,精八法,與嘉善知縣郜煜(雍正五至八年在任)極友善。乾隆元年卒於京。一作浙江平湖有誤。該支始祖應是蔣橫的第五個兒子蔣漸。嘉善蔣氏望族為明進士、福建副使蔣英起家,家族屬明末清初的嘉善柳洲詞派重要家族,著名詞人有蔣睿、蔣玉立、蔣會貞、蔣玉章,人各有集,擅詩文詞,同時期官有乾隆20年(1755)鄧州知州蔣光祖;是遠近聞名的高門大族,世代簪纓,門笫清華。

蔣泰來(生卒年不詳),字天麟,浙江海鹽人。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1771)進士二甲第41名進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詩人。撰《寅谷詩稿》、《傳經堂詩鈔》存世。該支宋時海寧蔣氏遷之蔣村。

4.河北14人。

蔣攸銛(1766~1830),字穎芳,號礪堂,遼東人,先世由浙江遷遼陽,故又稱襄平。其祖隨清軍入關,隸漢軍鑲藍旗,遷天津寶坻。五世祖臺灣知府蔣毓英舉家遷河北滿城縣楊家佐村,祖父長蘆鹽運使蔣國祥;父山東平度州知州蔣韶年。清朝封疆大吏。自幼在滿城縣楊家佐村三教堂(玉川寺)讀書,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第二甲第32名進士,歷任編修、學政、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總督等職。道光三年(1823),任直隸總督,授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刑部,後晉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十年歿,諡文勤。其先世墓塋在楊家佐、柳家佐村、吳家莊村西南,稱「蔣家墳」。葬於滿城縣永安莊村北羅家井。有《繩枻齋集》、《黔軺紀行集》和自編《繩枻齋年譜》存世。兄蔣攸欽;子蔣霖遠,道光十五年進士、貴州巡撫蔣霨遠;孫蔣斯岱、蔣斯崧。後裔蔣豐圖、蔣龍光、蔣雄鳳。有作蔣攸銛隸漢軍鑲紅旗,謬也。

蔣霨遠(1802~1860 ),字濂孫,一作廉生。先世由浙江遷遼陽,隸漢軍鑲藍旗。五世祖臺灣知府蔣毓英舉家遷河北滿城縣楊家佐村,祖父山東平度州知州蔣韶年,父乾隆四十九年進士、兩廣總督蔣攸銛。道光5年舉人;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劉繹榜第三甲第40名進士。歷任郎中(捐)、戶部雲南司郎中、開化府知府、雲南府知府、雲南迆西道、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貴州巡撫等職。當洪秀全進軍長沙時,他發兵援湘。四年興義農民起軍進軍四川,他督兵鎮壓失敗,革職留任。九年苗民起軍攻陷丹江廳,他憂懼成疾,未幾病死。賜祭葬,諡勤愨。葬於滿城縣永安莊村北(羅家井)。同治13年建專祠。撰有《繩枻齋年譜》。兄候補員外郎蔣霖遠;子建寧府知府蔣斯岱、郎中蔣斯崧。

蔣文慶(1793~1853),字蔚亭,正白旗漢軍人,先世由浙江遷遼陽,始祖蔣坤,父蔣煥生。文慶嘉慶十九年甲戌科(1814)第二甲第85名進士,授吏部主事,遷員外郎。出為雲南曲靖知府,調雲南府。道光十二年,擢甘肅寧夏道。在邊十年,濬渠,興水利。遷浙江按察使,護理巡撫,遷安徽布政使。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攻克武昌後,安慶勢益危。文慶母年八十餘,久病,送之登舟。,建瀛方溯江而上,見之大怒,將具疏劾之,語頗聞。及至,文慶稱病不出,曰:「我旦夕且得罪去耳!」建瀛至黃州,賊連舟蔽江下,恩長戰歿,兵潰於武穴,建瀛遂返,過安慶,文慶要入城計事,已不及,熙宇、鵬飛皆棄防地走。漕督周天爵奉命助守安慶,方留剿鳳、潁土匪,書抵文慶畫退守廬州之策。文慶奏上其書,賊遽至,城北兵潰,而城中譁言將退廬州,紛紛縋城下,斬之不可止。文慶吞金不死,飲藥悶絕,家人輿之出,遇太平軍於門,遂被害。詔詰遺疏與呈報不符,向榮疏陳本末,乃賜恤如例,予騎都尉世職,入祀昭忠祠,安慶建專祠,諡忠愨。有一妻二妾,生六子二女,長子懷清,次子懷憲,皆早殤;三子工部常綬,四子常紱;以上是正室彭氏生。五子常繼,妾楊氏生。六子常續,妾林氏生。二女與常續皆因天花早殤。三子蔣常綬世襲騎都尉,工部主事,為鹹豐辛亥恩科舉人。他生有三子:春愷、霖愷、旭愷。其中蔣旭愷即為近、現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及文學家,一代中國畫宗師,抗日愛國人士、出版人,人稱當代八大家蔣雨濃曾祖。結合蔣雨濃自述身世,其世係為:蔣坤(始祖)-?-?-元勳-俶-成章-煥-文慶-常綬-旭愷-紹增-竹屏-蔣雨濃。至於其始祖蔣坤何時由浙江或玉田遷往瀋陽,何時入漢軍正白旗,則有待於新的史料發掘了。

蔣敘倫(1796~?),字焦軒,號舊軒。河北玉田人。始祖起於蔣欽。從大興縣永清右衛遷居玉田縣雅鴻橋河東村。以後各代為:二世蔣鸞、三世蔣汝賢、四世蔣朋亮、五蔣世徑、六世蔣松齡、七世蔣德馨、八世蔣尚端,武生,以孫敘倫官貤封文林郎、九世蔣詩,太學生,以子敘倫官敕贈文林郎江西崇義縣知縣、十世敘倫。敘倫嘉慶丁卯科副榜,戊辰科舉人,道光二年壬午恩科(1822)二甲第15名,總第18名進士,曾在江西興國、崇義、贛縣等地任知縣,一生廉潔兩袖清風,省巡撫韓文琦曾經稱讚他「明白幹練」。歿於任上,死後一貧如洗。夫人攜四子蔣慶笥、蔣慶瀛、蔣慶篪、蔣慶第並載蔣敘倫公靈柩乘船由長江水路返鄉,回鄉後織布紡棉撫養四子更勵志敦促四子讀書。立於北京孔廟國子監博物館裡進士題名碑鐫刻他的名字在第125號碑上。子蔣慶弟鹹豐二年(1852)進士、孫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蔣式瑆。蔣家三代進士成為蔣氏家族代代相傳的佳話。蔣敘倫後從十一到二十輩為:慶,式,同,繁,耀,昭,延,富,允,衡。從二十一到卅輩為:威,宜,傳,則,廣,克,佑,善,之,往。

蔣慶第(1823~1906),字秀萼,又字箸生,號杏坡。河北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人。曾祖父蔣尚端,武生,以孫敘倫官貤封文林郎。祖父蔣詩,太學生,以子敘倫官敕贈文林郎江西崇義縣知縣,父蔣敘倫。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1843年)舉人,鹹豐二年壬子恩科(1852)第二甲69名進士,歷武城、濰縣、汶上、博平、嶧縣、章丘知縣,皆有政聲。以軍功賞戴花翎特用知府,同治十年之後,改官內閣外中書, 有《友竹草堂集》、《記事碑》等著作。(《玉田縣誌》載)。兄蔣慶笥、蔣慶瀛、蔣慶篪;慶第後在濟南司門口落戶,四子,蔣志達、蔣式瓚、蔣式瑆、蔣式灌。立於北京孔廟國子監博物館裡進士題名碑鐫刻他的名字在第121號碑上。

蔣式瑆(1866~1932),別名士瑆,字性甫,河北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人。晚清民初著名學者、書法家、實業家。父鹹豐進士蔣慶第。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三甲第62名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後官居京都南城御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與另外兩名御史在北京籌辦電燈公司任董事長,法國留學歸來的長子任總工程師,先後在前門西大街和石景山兩地建起發電廠。民國6年先是在灤縣辦起火柴廠,後又出資在唐山城子莊辦起了中國第一家水泥廠,並給這種中國人自己製造的水泥起名為「馬牌」。式瑆為中國民族工業作出巨大貢獻。在北京故世,安葬在今豐潤黃昏峪,百姓稱該地為「翰林墳」。蔣家父子蔣敘倫、蔣慶弟和蔣式腥三代進士成為蔣氏家族代代相傳的佳話。立於北京孔廟國子監博物館裡進士題名碑鐫刻他的名字在第66號碑上。但此碑已風化、磨損、字跡不清。

弟(生卒年不詳),直隸廬龍縣(今河北盧龍縣)人。廬龍縣敬勝書院生員,師乾隆戊戌進士章學誠。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殿試金榜三甲第33名同進士出身。官職不詳。

瀜(生卒年不詳),一字融,直隸廬龍縣(今河北盧龍縣)人。廬龍縣敬勝書院生員, 師乾隆戊戌進士章學誠。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1795)殿試金榜第三甲第69名同進士出身。碑作:蔣融,官職不詳。

策(生卒年不詳),號簡圃,河北省盧龍縣人。嘉慶十年乙丑科(1805)二甲第52名進士。歷官四川嘉定知府,後年老辭官,居京。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張之洞外祖父。

斅(生卒年不詳),同「學」,河北蠡縣人。康熙丁卯科科(1687)舉人;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戴有祺榜三甲第57 名進士。雲州知縣知府;修《雲州志》五卷 。同名同姓的有明朝弘治兵馬指揮使蔣斅。蠡縣蔣氏修有《蔣氏族譜》;族人功名官祿不少;有明朝奉天廉正蔣莊亭;崇禎元年進士、戶部主事蔣範化;反清領袖蔣爾恂。

蔣會圖(生卒年不詳),河北蠡縣省人。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第三甲第96名同進士出身。清實錄同治朝實錄:引見新科進士。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

蔣式芬(1851~1922),字挹浮、桂山、清篪、號毅圃、亦璞、蓮溪,號菊叟。祖籍河南新蔡縣,其曾祖父為謀生計,於清道光年間遷居河北蠡縣鄭村人。少天資聰慧,過目成誦,同治12年(1873)中舉人,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第三甲第45名進士,改庶吉士。光緒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光緒十一年,任國史館協修官。光緒十四年,任功臣館纂修官。光緒十八年,任湖廣道監察御史。遇事敢言,不避權貴,先後疏參大太監李蓮英怙寵驕橫、廣西巡撫史念祖邊事惰謾、刑部尚書薛允升縮朒不任事等,直聲震內外。光緒二十年,任湖南鄉試副考官。光緒二十四年,改吏科給事中。光緒二十五年,改戶科掌印給事中。光緒二十六年,任湖北學政。光緒二十九年,任吏科掌印給事中、廣東分巡肇陽羅道。宣統元年,署理廣東廉欽道、廣東提學使。宣統二年,授二品資政大夫、任廣東鹽運使。他為官清廉,拒收賄賂,生活儉樸。式芬貌俊偉,美須髯,胸懷坦直,善處逆境,喜詩歌,著有《河幹集》、《問心室歸鳴集》等。辛亥革命勝利後,全家回歸故裡,隱居田園,勤於書法,出入晉唐,求書者接踵不斷。

蔣書升(生卒年不詳),河北故城縣人。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王式丹榜三甲第45 名進士。授雲南清吏司主事,康熙四十七年五月二十日(乙未)內閣中書升福建鄉試副考官。

蔣廷芳(生卒年不詳),奉天府(今河北)承德人,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三甲第91名進士,乾隆十四年任福建光澤知縣。同名同姓的有祖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進士,明入瓊任澄邁儒學蔣廷芳。

5.湖北9人。

蔣祥墀(1763~1841),字盈階,號丹林。先世明初由江西遷入。湖北安陸府竟陵(今湖北天門淨潭鄉七屋臺村蔣家場已更名為狀元灣村)人。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科(1790)進士,由庶常授編修。歷任浙江鄉試副主考、國子監祭酒、奉順天府丞、通政司副使、光祿寺卿宗人府丞等職。嘉慶二十年,擢督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四年復補光祿寺卿,官至吏部尚書。1815年受天門知縣希琮之聘,任《天門縣誌》(道光元年版)編纂。晚年辭官後,主講於金臺院,直至1841年病故。蔣祥墀及以下四代一門共出了五位翰林:自蔣祥墀起,依次子蔣立鏞、孫蔣元溥、曾孫蔣啟勳、玄孫蔣傳燮,分別為清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光緒年間的五代進士,並兩登鼎甲,即繼蔣立鏞中狀元之後,蔣元溥於道光十三年中探花。蔣家祖孫五代在科舉史上是一大奇蹟。現在,他們的出生地淨潭鄉七屋臺村已更名為狀元灣村(屬淨潭鄉),以彰顯其功績。在天門城區西湖岸邊,有一條「狀元街」,也是為了紀念蔣家世代在科舉仕途上的功績而命名的。如今的蔣氏家族,分布在淨潭鄉蔣家場村(東,區別於西蔣場鎮)、狀元灣村和蔣三臺村,在當地也算是大姓,蔣氏家族得以枝繁葉茂,恐怕多多少少也得益於蔣立鏞的蔭萌吧。

蔣立鏞(1782~1842), 字序東、號芝山、又號笙陔。湖北安陸府竟陵(今湖天門淨潭鄉七屋臺)人。父蔣祥墀為翰林。嘉慶九年(1804)中舉。嘉慶十六年辛未科(1811年)中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歷任國史館協修及纂修,朝考閱卷官、官至內學士兼禮部侍郎等。嘉慶十八年,他出任河南鄉試副主考官。嘉慶二十四年,出任廣西鄉試主考官。由於蔣立鏞性格耿直,不喜逢迎拍馬,故仕途不暢,沉淪多年。道光年間,雖多次蒙道光帝召見,蔣立鏞也被考慮委以重任,終因權臣妒嫉者構陷而未得實現。道光八年,蔣立鏞仍然只是以修撰銜出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到道光十六年,才由少詹事升為從二品官。到阻礙其升遷的權臣曹振鏞死去,始得重用。蔣立鏞其間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國史館纂修、協修、朝考閱卷大臣、少詹事,官至內閣學士兼任禮部侍郎等職。祖上幾輩行善,為官廉潔愛民,蔣立鏞得祖上薰陶,生性仁慈,德才兼備。狀元及第後,朝庭曾從國庫中拔出巨款,給他回家修狀元府。路經河南蘭考縣時,適逢當地大旱三年,餓殍遍野,景況十分悽慘,蔣立鏞同情黎民的苦難,將修狀元府的巨款就地賑災,蘭考人民為感謝其救命之恩,為他建廟雕像供恩祖牌。(新中國成立後,河南有人路過蔣立鏞的故鄉,詢問過他的家事,表示對他的懷念和敬意。)道光二十一年春,扶他父親的靈柩回鄉安葬。適逢家鄉災荒嚴重,即悉數拿出所存200兩銀子,換米賑濟鄉民,並協助地方官力修水利。次年,卒於家中。著有《香案集》。其子蔣元溥為探花,其孫蔣啟勳中翰林,曾孫蔣傳燮中進士,蔣家祖孫五代進士,兩登鼎甲、在科舉場上實為罕見。

蔣元溥(1803~?)字譽侯,湖北安陸府竟陵(今湖北天門淨潭鄉七屋臺村)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蔣立鏞之子。道光八年鄉試中舉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汪鳴相榜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十四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後充任國史館協修。道光十五年,充任文淵閣校理。道光十六年充任教習庶合士。道光十七年在國史館任纂修。道光二十年任國史館總纂官,再次出任順天鄉試同考官。道光二十一年國子監司業。道光二十九年充任司經局洗馬、翰林院侍講。道光三十年任實錄館提調,累遷為侍講,出任會試同考官。鹹豐元年曆任日講起居注官,鹹安宮總裁侍讀,江西贛州知府。鹹豐二年,京察一等,記名以道府用。不久,外任江西九江知府,後來,遷任江西鹽法道員。抵達郡守後,勵精圖治,因積勞成疾,而卒於任上。善長楷書,筆力蒼勁清秀。他也能詩文。他的詩賦風格典雅。著有《木天清課彤館賦鈔》。子蔣啟勳、孫蔣傳燮,均為進士出身。

蔣啟勳(生卒年不詳),字鶴莊,湖北安陸府竟陵(今湖北天門淨潭鄉七屋臺村)人。鴻臚寺卿蔣祥墀之曾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蔣立鏞孫。鹹豐十年庚申恩科(1860))第三甲第70名進士,授吏部主事,旋補稽勳郎中,後升任河南道御史,出任鎮江、蘇州知府,後任湖南衡永郴桂兵備道。蔣啟勳家共出了五位翰林:自蔣啟勳曾祖父蔣祥墀起,依次蔣立鏞、蔣元溥、蔣啟勳、蔣傳燮,分別為清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光緒年間的五代進士,並兩登鼎甲,即繼蔣立鏞中狀元之後,蔣元溥於道光十三年中探花。

蔣傅燮(生卒年不詳),字理堂,號和卿,湖北安陸府竟陵(今湖北天門淨潭鄉七屋臺村已更名為狀元灣村)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蔣立鏞曾孫。祖上幾輩為官,廉潔愛民,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登進士第三甲136名登進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四川任蓬溪縣篆。後升任四川雅安縣令。不久歿於任上。

鏞(生卒年不詳),字懷弇,一字聲永,時稱「蔣黃梅」。湖北黃梅人。曾祖父蔣中璧;祖父蔣方焯;父慈利知縣蔣志坦。鏞嘉慶三年戊午科舉人,嘉慶七年壬戌科(1802)進士,旋補福建連江知縣,以獲盜功保升知州。道光元年澎湖通判。慈惠愛民,與武弁和衷相濟;尤喜栽培士類。地故有文石書院,年久圯廢,鏞自為山長,士民皆愛而親之。道光九年任泉州府臺防同知,道光十六年卸任。在臺灣頗有政聲,崇文興教。道光十二年,澎湖大風臺, 鬧饑荒,奉旨勘察、賑災, 士民同聲稱頌,祀於文石書院東偏,至今不替。撰著《澎湖紀略續編》。連橫的《臺灣通史》一書也曾取材於《澎湖紀略續編》。同名同姓的有正德二年新河縣知縣蔣鏞; 嘉慶七年石門縣知縣常熟舉人蔣鏞。孫蔣祖澍,同治元年貢生、蔣鴻勳,同治九年舉人。據黃梅蔣氏譜載,天下蔣姓同出一祖,元宗為蔣伯齡,系周公旦第三子。伯齡公36世孫蔣詡公與西漢王莽篡制時,官廉州,高尚不仕,歸杜陵開「三徑堂」講學。詡公後裔澄公被封為函亭侯,原址即現今江蘇宜興市都山村。伯齡44世孫蔣琬,三國時期曾代諸葛亮為蜀相。琬公12世孫蔣儼定居於江蘇宜興。蔣儼15世孫蔣興祖約生活北宋晚期,因任江西饒州府知府,而舉家遷至江西南昌。越4世:芾,峴,重,修,捷。捷公生3子:貞一,貞二,貞三。於南宋鹹淳年間,因兵亂兄弟三人從江西南昌分別遷到湖北黃梅縣和安徽宿松縣、太湖縣。黃梅蔣氏自蔣文、蔣昶兄弟於明末崇禎十五年同科中舉後,其家族逐漸發跡,僅有清一朝,就有進士兩人、舉人十四人之眾,一躍為黃梅的仕宦巨族。

蔣奎樓(生卒年不詳),原名蔣傚江,字海臣,湖北黃州府黃梅縣人。祖父蔣志培;父蔣楚蘭;叔父嘉慶七年進士、臺防同知蔣鏞。奎樓道光二十年庚子與兄蔣夢樓同科舉人,鹹豐二年壬子科恩科(1852)第三甲第12名進士,戶部山西司主事,五十七歲卒於京師。堂兄道光五年舉人蔣恩濊;子道光二十四年舉人、歸州學正蔣憲儀。

蔣遠發(生卒年不詳),湖廣荊州府(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殿試金榜第三甲第73名同進士出身。知曹州。仁恕廉平,詰奸執法,懍然不可犯。嘗擒渠惡趙名臣立斃之。閱三載致仕。士民為之立碑。祀名宦。江陵蔣氏堂號:中山堂。其後族人七旬蔣盛梅老人伏案8 年努力完成修纂《湖北江陵蔣氏家譜》,家族自公元前1018 年至公元2010 年3000 多年來的世系脈絡,更為齊全的內容涵蓋家訓族約、世系譜(圖)、傳錄等內容,紀錄了自周朝初期3028 年以來蔣家118 代世親的族人傳承史,無論是流傳時間還是傳承世系,都遠超現今吉尼斯世界記錄最長家譜保持者孔氏族人編纂的《孔子世家譜》。2012年4月,蔣盛梅為《湖北江陵蔣氏家譜》申報了吉尼斯世界最長家譜紀錄,《孔子世家譜》這一世界紀錄有望被打破,也見證了蔣盛梅病患纏身的老人的長年堅守。

熊(生卒年不詳),湖北漢陽府孝感縣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二甲62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九年四月,散館,官至射洪縣知縣。《清實錄光緒朝實錄》第301頁:癸亥:蔣熊公事隔膜。受人欺矇。著開缺另補。

(待續)

相關焦點

  • 【文史】蔣氏族源考略
    蔣氏,姓源單一,以國為氏,周成王二年(前1054年)始封蔣國於河南省獲嘉縣西北(今焦作市轄區)先聖周公第三子伯齡為其始祖,子孫後代遂以國為姓氏。《左傳·僖公二十四》云:「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新唐書宰相系列表》與《通志氏族略》有相同記載。據《荀子·儒敏》說:西周初期分封了71國,姬姓之國有53個。
  • 蔣氏歷代狀元探花進士名人錄
    蔣立鏞家世代有科名。他的父親是進士,他的兒子蔣元溥為探花,他的孫子與曾孫均是進士,「五代鼎甲」。故他的出生地湖北天門淨潭鄉幄臺村被譽稱為「狀元灣」。二、歷代蔣氏榜眼探花考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辛未科榜眼——蔣芾蔣芾(1117-1188),字子禮,晚號惟心居士,蔣之奇曾孫。
  • 謝桃坊:國學研究與清代考據學(上)
    考據學又在清代稱為「漢學」,梁啓超談到清代正統的考據派時說:「正統派則為考證而考證……其研究範圍以經學為中心,而衍及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輯佚,等等;而引證取材多極於兩漢,故亦有漢學之目。」此外考據學常等同於考證學,或考訂學,名稱雖異,其實相同,而通稱為考據學。
  • 2019.2丨楊念群:《清代考據學的科學解釋與現代想像》
    清代考據學者甚至可以由此擔當起近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先驅角色。二是清代考據學擁有自己特殊的「義理」,其內涵與宋明儒學之「義理」大有區別,其價值卻實足與之分庭抗禮,從而拒絕承認其缺乏「思想性」。三是現代學者極力反駁那些認為清代考據學只限於狹窄瑣碎餖飣之學,與經世濟民學問無關的看法,論證其對古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其實蘊藏著別樣的「經世」意味。
  • 明代馬龍進士阮元聲生平略考
    阮元聲,男,漢族,明末馬龍州(今曲靖市馬龍區)人,進士,官至吏部稽勳司員外郎,主考陝西鄉試而病逝。探尋阮元聲的生平,需要查閱有關志書等相關資料。儘管雍正版《馬龍州志》記載了阮元聲的簡要生平、業績和大量作品,我們對其還是知之不多。
  • 明清蔣氏進士名錄(不含武進士)(摘要及明朝篇)
    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98749人。孔廟內先師門兩側,是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共198塊,刻有51624名進士姓名、籍貫和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資料。明朝(1368-1644)277年間,總共開科89次,取進士24595人。清朝267年間開科112次,清朝總共通過科舉錄取進士26849人。
  • 《京口蔣氏救生會館圖》 圖文考
    《京口蔣氏救生會館圖》圖文考西津散人
  • 桂人風採·清代人物(二)
    乾隆元年(1736)朝考,分發甘肅,次年授合水知縣,任上疏浚久已湮塞的聖泉,使農民得免天旱之苦。後調武威知縣,撤除軍屯,使可灌溉5000畝的水渠為百姓使用;在四鄉分設義學,修葺試院,為鄉試徵集經費;開設義倉,置留養所。升甘肅岷州知州,約束土司,設置保甲,解除民眾苦役。後歷任甘州、蘭州知府,轉官河南鹽驛道。
  • 西津渡救生會獲贈《京江蔣氏宗譜》
    昨天,破解這一系列謎案的《京江蔣氏宗譜》捐贈儀式在西津渡救生會舉行,這標誌著西津渡救生文化在史料支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眾人拾柴引來連鎖反應近年來,西津渡文史研究者祝瑞洪一直傾心於西津渡文史研究,但始終受困於西津渡救生文化資料的匱乏。
  • 進士宗訓公小考
    整個清代270年間,平江得中進士者僅9人。其中,道光癸未科中式的餘宗訓,是我縣第三位獲此殊榮的人。
  • 清代宗室考中進士、舉人後會授予什麼官職?
    清代的宗室貴族憑藉先祖的功業可以襲得爵位,無須像漢族官員那樣要依靠科舉考試入仕。不過為了提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文化水平以及治國能力,從順治九年(1652)開始,在各旗設宗學,凡未封宗室之子孫,年十歲以上者俱入宗學。隨著宗室繁衍生息,很多人已經無法繼承爵位,也不能建功立業,因此成為了閒散宗室。
  • 匾額文化 | 武威匾額所涉進士事略
    筆者翻閱《武威通志》(藝文卷)、《武威金石錄》時,見武威匾額涉及不少進士,而編著者並未為之作傳或注,給讀者帶來閱讀、理解上的不便。茲據文獻所載,按照考取進士時間順序,對他們的事跡、特別是他們跟武威的關係略作考察梳理,以期有助於認識相關匾額題寫的歷史背景和所包含的歷史價值。
  • 進士世家——龍田廬江何氏世系考略!
    二 何玉成、何文賢、何其智、何尊祖、何其玫、何其高、何其情、何天衢、何其義、何敬祖、何其惕、何其忻、何舜欽、何其宏、何其偉:為龍田何氏十六世祖。娶林氏為妻;何雲峰:生卒不詳,清雍正八年(1730年)庚戍科周彭榜進士,曾任瑞安縣知縣;何椿:字得齡,生卒不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戍科武進士,曾任榮祿大夫、大名府參將;何連城:字如璧,號璞野,生卒不詳。,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戊辰科進士,曾任南靖縣學教諭、建寧教授,甲辰年聘浙闈同考。秩滿,升國子監助教。擅長詩詞,時有佳作馳世,著有《蔭山集》、《蔭山齋詩稿》。享年71歲。
  • 看看清代進士金鴻霄的「高考」試卷
    看看清代進士金鴻霄的「高考」試卷        據民國《續平度縣誌》知:
  • 他在蔣氏宗族中的輩分是什麼?
    世系傳承蔣姓是寧波奉化溪口大族,《武嶺蔣氏宗譜》循舊例每隔30年纂修一次。自清代以來,1691年、1716年、1737年、1768年、1799年、1827年、1858年、1888年、1918年都修過譜。
  • 蔣勳家世故事中的記憶心理
    由此也產生一個學術問題,對於純粹利用個人回憶錄研究歷史,是不十分可靠的;對於純粹靠個人回憶而得的史料,要分外謹慎小心,必須擁有旁證才可作為實據、史據來運用。否則,單憑個人記憶,是不足為充足憑據的。最近,《中華讀書報》(2020年6月3日)刊登了王民權題為《「杜撰」得太美了——蔣勳家世故事獻疑》一文,提到蔣勳在對記者講述自己的家世時,曾說「母親是滿族正白旗人,外曾祖父是西安最後一任知府」,辛亥革命的時候,「家裡的東西被搶了3個月才搶光」,「被搶空了的家宅依然佔據著西安二府街的整條街道」等語,王先生認為都缺乏必要的史料支撐,「疑似杜撰」。
  • 清代考據學為何如此繁榮,這背後究竟是文字獄的逼迫還是學術覺醒
    清代,考據學得到了迅速發展,在乾嘉時期達到全盛。為什麼考據學會在清代達到全盛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錢大昕默坐觀弈清代考據學興起於清初定型於乾嘉年間。清初三大家首先就是為了批評陸王心學而重新拾起考據學的工具。
  • 在清代如果不是進士出身,那麼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清代做官最講究的是出身,這個「出身」對於滿漢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情況下而言,主要是指科舉出身,即舉人、進士,以及各類貢生入仕,這些人被稱為「正途」出身。不過,即便是正途出身也要分高低等次,進士出身者授官的面更廣,以後的晉升的機會也更多;而非進士出身者不僅在授官上受到種種限制,而且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 寒門子弟考中進士的難度有多大?
    所謂的「金榜題名」指的就是在科舉考試中奪得進士的頭銜,但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說,進士就是難以觸及的天花板,能考個舉人已經是祖墳墓冒青煙了。這裡以清代為例,了解一下考一個進士有多大的難度?整體來看,進士的比例不到讀書人的0.0001%,也就是萬裡挑一,因此可以說進士是名副其實的稀有動物。二、參加科舉的經濟條件清代科舉在報考上的種種限制尚且不說,僅從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來看,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負擔得起的。那麼,參加科舉考試需要哪些費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