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蔣氏族源考略

2021-02-22 蔣氏一家親

請點擊標題下的藍色字體「蔣氏一家親」收看往期和每天的圖文信息。

點擊右上角的人形或三點圖標,可以分享給自己的朋友和微信群。

~ ~ ~ ~ ~ ~

小編註:為了便於手機閱讀,故以句為段。

  蔣氏,姓源單一,以國為氏,周成王二年(前1054年)始封蔣國於河南省獲嘉縣西北(今焦作市轄區)先聖周公第三子伯齡為其始祖,子孫後代遂以國為姓氏。

《左傳·僖公二十四》云:「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新唐書宰相系列表》與《通志氏族略》有相同記載。

據《荀子·儒敏》說:西周初期分封了71國,姬姓之國有53個。

筆者考證屬於周公後代的有七國:

長子伯禽,就位於魯國,父之封邑。

凡一一凡伯(河南輝縣西南),

蔣一一伯齡(河南獲嘉西北,後遷淮濱期思鎮),

邢一一苴·靖淵(河北邢臺,後遷山東聊城西南),

茅叔(山東金鄉),

胙--胙侯(河南延津東北),

祭(鄭州東北)。

據山東樂安蔣姓後裔及莘縣、鄆城,廣西和蘇北地區九候堂族譜記載,蔣國始建於古修武邑(獲嘉)山陽之地,後南遷尉氏縣西蔣城。

周平王時為加強對淮河流域的控制,再封王侯於弋陽(今準濱縣期思鎮)。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23世姬簡為國君時迭遭楚侵。

至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方被楚國滅掉。

之後,除少部分留居蔣國外,其他族人早已遷往曲阜、內黃、濮陽、廣平等地,至30世庚詹公封樂安郡公,率族人遷往樂安境地,繁衍後代,到秦漢時期已發展成為望族大家,始有「樂安堂」號。

  蔣氏地域分布廣泛,歷史上是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大姓。

二十世紀末統計人口已達600餘萬,佔全國總人數的O.48%,百家姓中居第39位。

族人相對集中,其中:江蘇、浙江、湖南、四川、陝西五省人可佔半數以上。其次是:兩廣、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福建、貴州及山東、山西兩省。

古代蔣氏的圖騰族微是掌握建木(傳說一神木)天杆刻度的氏族。另從《說文》曰:「蔣,蔣也。從艹,將聲」。蔣,一古代植物「茭白」專用名,今為姓氏所用。

關於蔣氏姓源,有書傳稱存在姬姓蔣與子姓蔣之區別,但在古今蔣氏家族內部及歷代族譜,宗祠記錄中無此傳聞,本人經過十年的蔣氏尋蹤考證,也未得出結論,故認為是後人附會·杜撰而已,但歷史上確實存在南蔣、北蔣之議。

至於朝鮮族,蒙古族,回族之蔣姓,資料查證,他們的先祖姓氏初源均為漢族蔣姓。

滿清蔣佳氏改蔣,那也是近代的事情,距今時間也超不過三百年歷史。何況他們分布區域局限,人員較少,對主脈蔣氏影響不大。

  蔣氏的姓氏郡望主要是山東「樂安郡」(高青、廣饒一帶),實際上就是西漢時期的千乘郡。

《百姓箋注》雲:孫、蔣、洪氏的郡望為樂安郡。

蔣氏地望並不含糊,早在東漢永元十年(98)已經置立。

由於西漢初年「遷天下富豪於關內」時,山東蔣姓人家,隨田景之族迫徙關中,晉末蔣氏(蔣少遊家族)又做為「平齊戶」再遷山西平城(今大同市東)所以自南北朝始山東郡望已名不副實,以至後朝便有汝南樂安、江西樂安之說。

繼樂安郡望之後,蔣氏族人又復徙河南、山東、陝西再形成主要地望和堂號,如:樂安堂、三徑堂等,到東漢時期已續成著名堂號蔣氏九候堂。

由於蔣姓族人在江浙一帶發展較快,繁衍昌盛,故歷史名人也多出於此。時有「江南無二蔣,儘是九侯家」之說。

後人楹贊曰:「花色遍四封之麗.竹陰留三徑之清」。

文載,陝西長安建有「九侯堂」祠,筆者於2006年考查,今長安區杜陵已無故跡,但有一村莊名曰蔣家莊,乃明嘉靖年間從另外別處移民定居,據傳原古祠祀蔣氏先祖蔣一清(蔣氏第37代)家庭及其後裔,蔣滿(蔣氏42代)淮南相,蔣萬(蔣氏第43代)弘農太守,蔣詡(蔣氏44代)兗州剌史,蔣橫(蔣氏47代)大將軍,九江侯。

九侯堂與東漢大將軍蔣橫直接相關,其衍生過程是這樣的:

東漢光武帝時,蔣橫討赤眉軍有功,升大將軍、太尉,封九江候、逡遒侯。後遭迫害致死。

待皇帝覺醒後,糾冤封子,九個兒子以其所居之地分支受封。

長子穎會,字伯達,封金華侯,徙居東越(今浙江東南部及福建東南部)為金華地區蔣姓始祖,系東陽支。後裔名人有:蔣子文(鐘山堂祖)東漢·秣陵尉,蔣勁吳·交州刺史,蔣士宏唐·大理寺少卿,元·著名學者蔣元、蔣允舁父子,近代詩人蔣海澄(艾青)等人。

次子鄭公,字澄康,封會稽侯。後裔分居在信安(衢州)義烏、暨陽(諸暨),為會稽(紹興)蔣姓始祖,系暨陽支。

三子川公,字慈明,稱明公,封臨江侯。赴任酒泉太守,後徙居丹陽(丹徒鎮)為江蘇丹徙蔣姓始祖,系丹陽支。

四子耀公,字正理,臨湖候。歷任上黨太守.徙居湖南零陵(湘鄉)為湖南、廣東蔣姓始祖,系零陵支。後裔名人有:蔣琬,三國·蜀尚書令加大司馬。蔣雷復,東晉健康刺史,蔣文轅,北宋·吏部郎中,蔣朝冕,元·廣西府尹。近代蔣冰之(丁玲)文學家等人。

五子漸公,字嗣興,封臨蘇候拜中昌太守,為上海、蘇州蔣姓始祖,系吳江支。後裔名人有:蔣泳,唐·廉吏,五代·詩人蔣貽恭,蔣以忠,明·廣平知府。蔣廷錫,清·文華殿大學士.禮部侍郎。蔣方震,近代軍事家等人。

六子巡公,字明叔,封浦亭侯。子孫分居杭州、餘杭.錢塘一帶,為浙江杭州,餘杭蔣姓始祖,系錢塘支。

七子蔣稔,字孝芳,世襲父爵九江(轄九江、廬江兩部)侯,為江西、安徽蔣姓始祖,系九江支。此人從未渡江南下,卒後葬安徽、蕭縣程蔣村。世說江北第一先祖,後裔八門分居地是:斑公為永城夏邑支,忞公為肖縣碭山支,彥公為沛縣豐縣支,斐公為銅山支,黌公為宿州泗州支,罃公為壽州支,熒公為亳州商邱支,犖公為山東直隸支。後裔分布在豫皖蘇北部,山東、河北南部、江西及山西部分區域。蔣氏沛豐堂便是其中一支精銳。

八子蔣默,字秀芳.封雲陽侯(陝西淳化西北)後徙居陽羨縣(江蘇宜興市南) 滆湖東竹山.為江蘇陽羨湖東蔣姓始祖,系東湖支。

九子蔣澄,字少明,封(0u)亭侯居陽羨縣滆湖西津蔣宅村。為江蘇宜興蔣姓始祖.系湖西支。本支人丁興旺,志士頗多。名人有:蔣樞、晉·吳郡太守,浙江台州蔣姓始祖。蔣濟·三國魏·都鄉侯,蔣顯·唐四明監鹽官,蔣浚明北宋尚書金部員外郎,蔣峴南宋·殿中侍御吏,蔣芾·南宋樞密院事。清代兼吏蔣兆龍,民國軍事家蔣百金,總裁、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等人。

  九侯堂是蔣氏最大堂號,大江南北,區域廣大,人口眾多。

另外,各地還有很多自立堂號,有:居易堂、亦政堂、追遠堂、慎樞堂、忠雅堂(廣西)敦睦堂、一梅堂、管友堂(江西)永恩堂。

不完全統計就達45個以上,各個堂號代表了分宗支族的地域性特徵,又體顯出了血緣親疏的社會功能,為尋根祭祖,修譜建祠,宗親聯誼,典定了基礎。

  蔣氏家乘譜牒比較明了,自成系統,歷史追溯有據可查。

唐、宋、明、清,民國時期都撰修過全國性蔣氏大譜。

況孟軻、蘇東坡、杜牧、文天祥等歷史名人都曾為蔣氏家乘譜牒做出過貢獻。

江蘇常州蔣氏族存《太祖周公慶傳名訓》書云為蔣氏三千年前的最早家訓,實則是蔣族傳承36世之輩字:「伯本仲英,季慶叔承,誕殷飭紀,德肄彝明,師甄蟾靜,毓聖簡禎,振遠紹武,元庚鼎呈,祚遷宗立,維嗣伯齡。」

綜上所述.江南蔣氏族人,宗支脈絡比較清楚,播遷與演變過程詳實,但歷經千百年後族人交錯定居,溶為一體。

很多地方已經聯宗定譜,統一輩字,維繫宗祠。

北方蔣姓族人,由於人員廖少、居戶分散,加上自然災害,多次戰亂諸多原因,許多家族的姓氏祖源僅能追溯到明初大遷民之後。

筆者受委託,歷經十年的蔣姓尋蹤和考證。涉足五省80餘縣市,行程上萬公裡。「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深有體會和品味。

自喻:「苦中亦樂,自有收穫,尋根問祖千山水,晉冀魯豫蘇(碩)萬果」。

現將部分實地考察之處,摘錄如下:

  廣平郡蔣紀康(蔣氏第12代)乃全國九侯堂五十七處之一居地。

當今,廣平蔣莊蔣姓為明初移民後裔,己傳世30餘代(15世前佚記),約有人口四百餘,因無族譜載記,世代情況不詳。

大名府(縣)東馬陵蔣姓,傳世代數不詳,為土著老戶人家。明陝西鳳翔府通判,蔣勸乃其族人。

邱縣南辛店蔣姓,遷始祖蔣大,仕軍官,永樂二年從江蘇北遷,現已傳世22代。後裔分居在邱縣、臨西、館陶、北京(通州)等地,人口約三千餘。族有新修家譜。

明貴州道監察御史,山西僉事蔣昺,清徐州通判蔣繼祖,清直隸平鄉知縣蔣振周等人乃其族人。

邱縣蔣姓為邯鄲蔣姓族望之地。

肥鄉縣前王固蔣姓,遷始祖蔣子榮,明初移民,現傳世24代,族人約六百口,明·御史,河南僉事蔣勳為其族人。

魏縣後大磨村蔣姓,遷始祖蔣大成,明洪武二十二年山西移民,傳世24代,族人千餘口。明清族譜被日寇毀滅,現正補修家譜,清同治年大名府貢生,國子監編修蔣純儒乃其族人。

另,山西大同蔣姓為同宗一支,明·嘉靖年間僉都御史,兵部尚書蔣應奎,為同門族人。遷始祖名諱佚記,後裔分居大同市南竹林寺,應縣、右玉等縣16個村莊,人口約三千餘人,聚成晉北望族。

大馬村蔣姓,明永樂十二年山西蔣家堡移民,現傳22世,族人約五百,清山西平遙知事,蔣繡乃其族人。本支及馬河口蔣姓有說同大磨蔣姓為同門一家。

滄州舊州東關蔣姓,遷始祖蔣道清,宜興人,明永樂二年雲南楚雄知府,因洪澇受阻,寄籍於此,二世盈、江西司郎中。第五世蔣山,遷山西武鄉蒲池村。為山西蔣姓族望,後裔分居在太原市、武鄉縣等地。

蔣子龍滄縣竇店村人天津市文聯協會會長,當代著名作家。為蔣道清第十七世孫。

滄州蔣姓「大」字輩家存明清族譜。

海興縣蔣姓遷始祖蔣耀先.系山東慶雲蔣大公後裔。

蔣大公,江寧人,明永樂二年北遷為渤海郡蔣姓始祖,據說與滄州,蔣道清同輩相稱。現傳20餘世,人口三千餘,族存家譜記載為九侯堂後裔,首次透露信息東漢大將軍蔣橫,曾收蔣姓義子一人。七子蔣稔襲父爵九江侯並義子及族人組成宗支,「後裔遍布北方各省」。

博野縣東城根蔣姓,遷始祖蔣福。明初小興州移民,現傳世22代,族人約四千餘,分布在附近區域,為博野蔣姓望族。清代時家族曾三次撰修家譜,族存清代家譜。

晉州蔣家寨蔣姓,遷始祖,蔣益,江蘇宜興人,明初移民,現傳20餘世,族人千餘。明清時期有族人在吏部、南陽任職。

衡水阜城縣蔣坊蔣姓遷始祖名諱不詳,僅知是從安徽鳳陽遷居。明初任河間府吏,弟兄3人定居,蔣坊、蔣村、寇村。傳世代數不詳,族人約四千人。北洋陸軍參謀總長,靖威將軍,蔣雁行乃其族人。

另,深州蔣姓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蔣順學之籍地,族人分布在縣境及辛集一帶。

保定高陽縣東於堤蔣姓。從趙堡辛莊遷居已十餘世.族人約三百。建國後培育大學生20餘人,博士生多人,建國初期,有族人曾任重工業部副部長。

唐山灤縣蔣莊,始遷祖蔣大雍山西宜山柳州人,明初移民。

廊坊固安縣北上房蔣姓,遷始祖名諱失傳。為清代著名學者蔣立鏞故籍。民國直系軍長蔣鴻遇乃其族人。

山東廣饒蔣姓,遷始祖蔣成,明初從渤海郡遷居,傳世22代,族人約五千口,分居附近區域及臨沂地區,族存近代家譜。

莘縣蔣姓,遷始祖蔣郕(蔣氏96世)明洪武三年山西移民,居城北三裡蔣莊。第五世蔣誠復遷臺前縣蔣莊,十世蔣煜再遷陽穀城南蔣莊,為魯西蔣姓族望,族人約五千餘口。本蔣清代榮譽「翰林之家」,96年新排40個輩子,「善」字為蔣氏112世至151世「昌」字輩止。

臨清、冠縣蔣姓自敘為嵋陰移民後裔,本人查證中國自古沒有嵋陰地名實是蒙陰的諧音,兩地有蔣姓人口兩千餘。

聊城東昌區王花有蔣姓人家,族人蔣大燦清順治年間遷居陳蔣村。

萊陽蔣氏始遷祖蔣仕安,浙江長興人。洪武十八年授千戶侯,後裔定居萊陽、聊城、西霞等地。


萊州程郭蔣村蔣氏,明初洪武二年弟兄二人蔣興、蔣旺從四川焦子郭嘎子縣大槐樹下遷居,現已傳30代。

另外,夏丘鎮燕窩蔣家,沙河東蔣家還有蔣姓居住,據說也為明初四川、河南移民遷居。

  河南滑縣蔣氏。始祖遷移時間和名諱均不甚清楚,經查閱《中國歷史名人大辭典》得知,蔣廷瓚,明洪武年間進士,永樂時工部侍郎。其籍地鄉、村、記載不詳,族無家譜記載,當今滑縣誌找尋不到相關事記。

清豐蔣孔村蔣氏,遷始祖名諱不詳,二世:只臣、帝臣,三世:克勤、克儉……,第五世輩字是:「玉希國士體.世現慶凡祥,令德房春右,恩臣列少陽。」據族人講敘,「世」字輩為蔣氏第100代.  「慶」字輩為蔣氏102代。

湯陰縣北五陵蔣氏,遷始祖,蔣伏山,明洪武十三年從湖北黃梅縣新古城遷居。五陵乃蔣通之後,達遷濬縣大齊村,迪遷鶴壁市(集)。族修新譜載記,二世起各自分居。

修武縣南孟村蔣氏,遷始祖蔣清平,字洪同。明初從河南睢縣遷居.祖籍江西洪都新建縣半坡店。後裔分支散居在修武縣境大位村、雪莊及輝縣峪河蔣莊等地。

本支蔣姓在明末已和商丘地區蔣氏家族聯宗定譜,民國時期蔣介石指令修全國蔣氏大譜時親為宗支祠堂命名題詞:「忠雅遺芬」。

族續50輩宇:「宗中水順雨,汝光奇臣玉。萬昌克可茂,性學家成矩。正志理本泰,立心行尚慮。天體忠良厚,裔業永邦與。祖示同保嘉,律時乃聖智」。「家」字輩為蔣氏第120世。

族存家譜記載,本阜現傳20餘代,人口兩千。

商丘蔣姓聯宗人數達三萬餘,清乾隆年間進士,後仕工部右侍郎蔣曰綸,乃其族人。

獲嘉縣蔣村,村碑記載,明代以前有位蔣姓總兵曾駐軍在此。村莊名蔣家營,民國時期改稱「蔣村」。

獲嘉縣誌記載,本地蔣姓早在西漢時期已在此定居,為老戶人家。

漢高祖劉邦曾在村北築高臺,修建「天爺廟」,遂改蔣莊為高廟村。

吾曾兩次赴本處調查考證,從高廟殘石碑上查見,(1808年)「嘉慶十三年歲次戊辰五月初日蔣振口,住持僧元佑」字樣並以同宗聯誼形式從一姥嫗口中透出信息,本蔣早年從東南方向六十裡「王路」遷居來的,後經實地調查.王路實際上是原陽縣與武陟縣交界處的「王祿」村。

高廟蔣姓,無族譜記載,遷姓祖名諱和代數不詳,現有人員二十餘口,謹此,足矣代表一方蔣氏,因獲嘉是蔣姓最初發源地,蔣國始封之地,蔣姓族人能在此定居繁衍千年,乃世罕見,實則不易也。

淮濱期思原稱蔣國故都之城現僅存城牆遺址,原城門處樹立縣文物保護碑一通,地基上已無任何古建築物。

據1983年《中原文物》特刊記載,蔣國故城,東西長1700米,南北400--500米。

護城河南1.5公裡處,僅居住一戶蔣姓人家,無譜無輩字,幾代單門獨戶。

城南有塋曰「萬壽陵」,乃蔣姓始祖蔣伯齡安葬之處,現正在修繕之中。

四世英旺公塋葬兗州曲阜縣城南20裡,墓曰「永壽東陵」。其後先祖塋葬山東、河南、陝西等地。

古城西固始縣蔣姓明初江西移民,蔣集有蔣姓族人千餘,但現在已規屬回民蔣姓,歷史因由不詳,清乾隆年間,陝西同州學院學者蔣湘南乃其族人。

蔣氏22世聖褒公居安陽(今焦作市安陽區韓蔣村蔣國古阜)。

49世犖公乃稔祖第八子,東漢延光年間翰林學士旨治水利,家居濮陽古韓。

67世少遊公祖籍樂安,北朝魏之名士,工書畫、建築設計大師,位高極品。

75世慶緒公山東萊州人氏,唐監察御史曾兼職魏州刺史,因為官清廉,併攏蔣氏,維繫宗祠,有功於民,而英名在世,乃冀豫邊區蔣氏之先祖也。

山西洪洞,萬千人們心馳神往的地方。一曲民謠唱出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的心聲:「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鴰)窩」。洪洞做為明初最大的姓氏集散地,其後裔已遍布大半個中國,吾從事姓氏研究以來已去過3次祭拜大槐樹,尋根問祖,報本溯源。

明初移民家譜記載的「茂柳村」實是今臨汾市西北的柳村鎮,已在威縣蔣氏家譜,曲周王氏家譜中得到證實。雖說蔣姓在此人數有限,但仍以為是內心嚮往的聖地。

洪洞縣西營村蔣氏,遷始祖名諱無記,據說為軍戶人家,早年從臨汾汾河邊上遷居來的。另說,明朝時期從山東迂移到此。本蔣沒有族譜記載,未排輩字,傳世代數不清楚,現有族人約五百口。

除外,境內其他地方蔣姓人家,都是清末民國時期,河南、山東逃荒寄籍的。

明朝初年洪洞有無蔣姓。這是一個多年考證的問題,截止目前沒有確切資料能夠說明。

包括晉東南地區的十餘個縣市,蔣姓人家甚少,好多縣(黎城)內為蔣姓空白。若有幾戶蔣姓人家也是河南、河北、山東逃荒、避難復遷山西的。

武鄉蒲池村蔣氏,據吾考證是明初大遷民後,從滄州舊州東關遷去的,遷始祖蔣山為滄州第五世後裔.滄州蔣氏族譜中有明確記載。現蒲池蔣氏己傳世約20代,人口千餘,族人分居在,蔣家莊、沁縣西段莊.西上渠、太原市等地,為山西蔣氏望族。

澤州桃元村,潞城中村蔣氏是清代從河南遷居的已傳十多代,各有人口百餘。

平順縣路家口村,高平市城東村,長治縣南和村、壺關縣賈掌村,屯留縣賀家嶺,平遙縣道備村,襄垣縣侯堡等村,蔣姓人家均為零散居戶。人員超不過百人。

今臨汾市西南金殿.襄陵一帶.乃古平陽郡,河故地,吾專程查尋清順治年進士,禮部右侍郎蔣宏道及進士弟蔣宏緒,但事違人願,未果而歸。

後查閱《山西歷代進士錄》《平陽府志》方知蔣宏道家族已在明時已寄籍順天(北京)大興。

通過近年考證認為,東北三省境內的蔣姓族人,多是山東北部河北中北部蔣姓移民的後裔。

特別是清鹹豐十年啟關後「民湧口關。自呈常市」。

但有資料說明,早在北燕時期蔣姓族人已從平城迫徙龍城(遼陽).也有明初從山左(山西),山後(長城北)遷居的。

現已知道,吉林:雙遼、蛟河、敦化、東豐。遼寧:瀋陽、朝陽、遼陽、鞍山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有蔣姓人家,目前.正通過不同方式進行著宗親聯誼。

  由於歷史原因,時過境遷,許多以蔣命名的村莊。現已姓去族空,實地考察得知,廣東淡水北蔣莊,河北赤城蔣家堡、清苑蔣莊、館陶縣蔣村、魏縣蔣村、磁縣上蔣、下蔣.大名縣郭蔣。山東東明蔣莊、聊城蔣官屯、萊州蔣家疃,鄆城蔣廟。河南南樂蔣屯、安陽蔣臺屯。山西右玉西北蔣莊、長治蔣村、常蔣村、平遙蔣家堡等地,己無蔣姓人家,何時以蔣姓命村。待考。

總而言之,蔣氏乃百家大姓之一。源淵流長,華夏同宗;賢士英傑,燦若繁星。吾蔣氏溯源一文,實為蔣氏探秘之作,尋覓之書,意欲喚起研究蔣氏,復興蔣氏之風。為古趙文化增光添彩,為姓氏民俗文化拓注生機,達到傳承,弘揚之功效也。

                      

                            作者:蔣鴻霖 河北邯鄲·地方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

                                   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相關焦點

  • 西津渡救生會獲贈《京江蔣氏宗譜》
    昨天,破解這一系列謎案的《京江蔣氏宗譜》捐贈儀式在西津渡救生會舉行,這標誌著西津渡救生文化在史料支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眾人拾柴引來連鎖反應近年來,西津渡文史研究者祝瑞洪一直傾心於西津渡文史研究,但始終受困於西津渡救生文化資料的匱乏。
  • 他在蔣氏宗族中的輩分是什麼?
    沙孟海考證出蔣氏有史可考的祖先,是五代時始遷明州(寧波地區古稱明州)的蔣光、蔣宗霸父子。蔣介石乃蔣光的28世孫,他在《武嶺蔣氏宗譜》自稱「遷四明第二十八世孫」。蔣宗霸,字必大,五代後梁時人,一說周顯德初人,曾任明州評事,後罷官,生一子。宗霸慈善溫謹,口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故鄉人稱其為蔣摩訶。
  • 【考據】清代蔣氏進士與家世考略(二)——史料··故事··光榮
    始遷祖雲鳳,興十七世孫,清康熙間遷至硤石鎮,其後裔分為4支,子孫繁衍成為硤石第一大族。蔣廷黻(1850~1912),字直博,一字穉鶴,號盥廬。蔣星槐孫,蔣光煦七子,中國近代軍事理論家,陸軍上將蔣百裡從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蔣氏老二房人。光緒元年(1875),廷黻兄蔣學溥鄉試中舉,為蔣家二房登科舉之始;廷黻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85名進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
  • 蔣氏始祖伯齡公「個人簡歷」大曝光!蔣氏必轉、必看!
    弘揚祖德 | 敦親睦族 | 傳播正能量
  • 蔣氏族譜目錄大全
    是譜內容較參見譜略增。是譜內容較參見譜略增。卷四至七世系,卷八至十碑誌、傳贊、事略、墓誌、祠規、跋等。存卷為族訓族戒、結式、家禮、世系等。卷首(即卷一)譜序、像讚、傳記、姓源徙居考等,卷二至十八世系。
  • 康熙年間,湘潭瓦子坪蔣氏五修族譜,為何是安化人出力最大?
    315年前,清朝康熙四十四年,湘潭瓦子坪蔣氏五修族譜,其中一個序言,是安化蔣作霖寫的。 昨天我在文章裡提到,湘潭瓦子坪這一塊地方的蔣氏,是自如今銀田一帶古名筠湖那裡遷來的,搬家的叫蔣海清。
  • 湘潭瓦子坪蔣氏祠堂的對聯,長沙、寧鄉姓蔣的,都可以了解一下
    先芬流播足千秋,源承溈水,派別筠湖,生聚十餘傳,追遠慎開樽俎豆廟貌維新闢三徑,西望湯泉,東瞻黑石,離居百數裡,選勝同培松竹梅第一句寫,蔣氏祖先,可追周天子姬姓之下,以伯齡封在蔣國,被楚滅之後,其子孫以蔣為姓。亦即,蔣氏歷史悠久。
  • 京口救生會蔣氏家譜研究的新發現
    蔣氏家族從何而來,往何而去?蔣元鼐等第一代蔣氏創始人和第二代復興代表人蔣豫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有沒有傳承關係?此外,一些傳承人經營救生會的事跡簡單到只有一句話。這些都使我們不能釋懷。有鑑於此,十年前我就發願,一定要找到蔣氏家譜,找到更多的歷史資料來豐富蔣氏救生會研究的成果庫。功夫不負有心人。
  • 《京口蔣氏救生會館圖》 圖文考
    《京口蔣氏救生會館圖》圖文考西津散人
  • 研習營 蔣氏家族與現代中國
  • 【文史】阿Q精神「考略」
    再略舉例證,看阿Q如何打雞血: 未莊的望門是趙家,趙太爺的兒子中了秀才,阿Q就來碗雞血,說自己也姓趙,與趙太爺是本家,攀龍附鳳如此,就因為雞血太盛。忽然之間鬧起了革命,阿Q也是雞血上頭,也革命起來,禁不住大聲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阿Q這種滿血復活的行狀,幾乎貫穿他的一生。關於阿Q打雞血的精神勝利法,我會寫專文研究論述,這裡就略過,暫且不細表。
  • 惠安崇武峰前蔣氏鮮為人知的「俠客傳奇」
    惠安崇武峰前蔣氏是晉江福全蔣氏的一支衍派,明清以來,此族群憑藉南派石雕技藝遐邇聞名。 蔣氏宗祠 猶存明風 惠安縣崇武鎮五峰村位於縣東南,此地古有五座小山峰,明清時期有蔣、張、楊、蔡等姓氏族群相繼徙居於此,形成五個村莊,故稱「五峰」。此地蔣氏開基祖蔣鳳祖(字眉峰)建宅之所位於峰前,故其族群被稱為「峰前蔣氏」。
  • 蔣氏歷代狀元探花進士名人錄
    二、歷代蔣氏榜眼探花考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辛未科榜眼——蔣芾蔣芾(1117-1188),字子禮,晚號惟心居士,蔣之奇曾孫。生於北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宜興OU亭(今屬楊巷鎮)人。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廷試一甲第二名(榜眼)。
  • 蔣氏宗譜匯總大全!姓蔣的必看!
    【江蘇】溧陽城西蔣氏宗譜二十二卷(民國)蔣履棠等續修 民國八年(1919)繩武堂活字本 二十四冊 北圖【江蘇無錫】錫山蔣氏宗譜不分卷(清)蔣鍾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一梅堂刊本 十六冊 美國【江蘇無錫】蔣氏宗譜一卷(清)蔣炳章手錄 鈔本 一冊 南開大學【江蘇】江陰蔣氏支譜六卷清鹹豐元年(1851)刊本 十六冊 美國【江蘇江陰
  • 明代《醫史》作者李濂生平著述考略
    例一:《己亥(1539)元日》略曰:「今朝己亥五十二,試筆三陽揮短篇」;例二:《庚子(1540)除夕限韻作》略曰:「荏苒年光五十三,世途情味飽經諳」;例三:《辛丑(1541)元日》略曰:「行年五十今加四,解組歸來十六秋」;例四:《六十自壽》(李濂自注「丁未(1547)年作」)略云:「荏苒年光六十過,鏡中勳業復如何」。以上四首詩句所載幹支年歲,均與「弘治戊申(1488年)」生年相吻合。
  • 蔣氏家族就是牛!
    回顧歷史,有眾多的蔣氏牛人,可以說聲名顯赫、舉足輕重。然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是平凡的,我們是無聞的,但是我們都有共同的屬性,那就是我們都姓蔣,這是我們家族的根,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地域變更,蔣氏家族產生了不同的分支,每一個分支都有自己的家譜和字輩。
  • 2020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文史常識之常見考法
    2020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文史常識之常見考法 甘肅中公輔警考試網為大家整理了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建議各位考生在複習備考期間多多練習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今天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
  • 鮮卑山地理位置考略
    鮮卑山地理位置考略苗霖霖[摘 要] 史書記載的五處鮮卑山事實上是三座山
  • 固始縣領導攜縣蔣氏宗親一行考察中華蔣氏根親文化
    固始縣領導攜縣蔣氏宗親一行考察中華蔣氏根親文化 2012年11月26日 14:0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1月26日淮濱消息 日前,根親文化研究專家、信陽市根親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固始縣根親文化研究會會長、固始縣政協原副主席陳學文攜固始縣蔣氏宗親一行10人,專程前往淮濱縣考察中華蔣氏根親文化工作。
  • 這裡是蔣介石的出生地,是蔣氏的「後花園」,裡面極其奢華
    蔣氏的舊居在溪口景區內,這裡不僅是蔣介石的住所,也是蔣氏前後幾代的舊居,以前蔣氏的家人生活在這裡,蔣氏的舊居包括豐鎬房、小洋房、玉泰鹽敷等,主要集中在城鎮中心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