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蔣氏救生會館圖》圖文考
西津散人
二、鎮江社會共襄善舉、同揚正氣的華彩樂章——長卷的創作主題和主要內容
1.讚頌蔣氏五世傳承救生事業。
蔣氏救生會,創始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創始人是京口蔣元鼐等15紳士。蔣豫「自雍正以迄乾隆初年」接辦救生會,雍正末年為1735年。當時救生會「久寖廢,豫集諸樂善者振興之。」蔣豫作為蔣元鼐的直系或蔣氏旁系子孫,繼承並光大了祖輩開創的救生會事業。自此之後,開始了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的救生傳奇②。乾隆六年(1741),蔣豫之子,年僅22歲的蔣宗海(春農)執掌救生會,歷54年。乾隆十七年(1752),33歲的蔣宗海考取皇太后60壽辰恩科進士,授內閣中書,入軍機。但是他無意於官場,一心想著讀書育人和水上慈善事業。37歲以丁憂歸養,40歲正當年富力壯之時正式辭官。一方面他繼續主持救生會工作,另一方面,也遊學省內各地,著書立說、教書育人,成為當時京口文化界「四君子」之一。乾隆六十年(1795),蔣宗海之子蔣秷接辦救生會。嘉慶十年(1805),蔣秷之子蔣延菖接辦救生會。但是,他升官了。於是,他委託其親戚郭恆、郭琦代理。道光四年,蔣延菖讓他的兒子蔣磏接任。鹹豐二年,蔣磏之子蔣寶接辦;同治三年(1864),蔣寶去世。鎮江官府另行選派會董經辦救生會。蔣氏救生活動,自救生會1702年創始至1864年蔣寶去世,歷經七代163年。②③畫卷題跋中多處歌頌的救生會五世傳承,不包括創始救生會的第一代蔣元鼐,也不包括蔣寶繼承的最後一代,而是僅指自蔣豫開始到蔣磏的五代。對此壯舉,題跋作者無一例外地不惜筆墨,用樸實而又莊重的語言詠之歌之:
「一航傳五世, 功德濟洪波」。(郭琦題)
「揚子江頭風浪顛, 滅頂哀難性命全。
高曾至君已五世, 慈航一葦橫江天」。(郭汝礪題)
「蔣氏救生船, 五世蒜山下。
「用汝作舟楫, 中流無溺者」。(竇欲峻題)
「善舉重救生, 創自蔣侯始。
矢此忠信心,化彼功德水。
百年有成規,五世同濟美。
纘述大有人,賢能徵後起」。(茅元輅題)
「西津渡頭行客喜,蔣侯舊館新綱紀。
一葦之航五世傅,世濟其美今愈全。」(張澐題)
「聖人御乾坤, 一夫無不獲。
特設就生船,普濟彼沉溺。
蔣君好善者,推廣此仁術。
造舟泊江濱,風波備不測。
作善患不久,君家傅五葉。」(趙光祿題)
2.描述江上救生的危險艱難。
江上救生,比火中取慄艱險十倍。紅船救生的場景,前有陳榮傑集句詩《揚子江救生船歌》可證,後有周鎬《京江二十四景》之《江上救生》描繪。畫卷題詩中更有描述:
「風雨迅急雷霆翻,大江倒卷千尺瀾,
孽龍老蛟攫人食,扁舟奪取如輕翰。」(張崟)
「西津薄暮孤舟入, 江豚吹雨長鯨立。
風波平地無時無 ,中流歌嘯心膽粗。
近聞哀鴻遍江北 ,什伯紅船渡澤國。
乃知紅船救眾生,長江千裡無波臣。」(金學蓮)
「天塹由來險絕殊,黿鱟隊裹客心孤。
豈知寶筏中流在,不用千金貴一壺。」(陳均)
「慎尓引手勞,援彼滅頂兇。
救溺直至此,豈曰非陰功。」(吳浚題)
「氣勢澎湃已駭人,一遇風飆發怒吼。
波濤掀翻水底天,兩岸搖撼不見阜。
危檣涉波無地收,往往失事時常有。
自從蔣氏發善因,五世於今不肯負。」(戴小萊子題)
「流屍朱棺蔽江下,載沈載浮蘆荻叢。
若教坐視不援手,忽焉葬入魚腹中。
幸哉就生還救死,澤及枯骨賴此翁。
君之厚惠超亙古,君之奇才奪化工。」(包汝霖題)
「驚濤百尺拍遙天,誰泛慈航古渡前。
..
至險況如楊梓津,金鰲橫齧銀濤斷。
越船蜀艇經此間, 往往多遭覆溺患。
脫非濟難有慈航,頃刻焉能死生判。
.
急駕雙橈剪江去,頓使自在中流行。
不能奪取殘軀出,亦免骨骼吞蛟鯨。
借問伊誰創茲舉,路人爭頌蔣元卿。」(華濬)
3.殷殷期望蔣氏後人傳承善業、光大善舉,
「濟川舟楫賴君賢,祖德愔愔繼百年。
聖世皋夔如薦剡,定能奏續大河邊。」(張鏡)
「近仁比部予年家子也。近仁仲安迺捧救生會圖,欲予一言留贈。披閱全幅,皆名公題賛,予復何言?復邀近仁仲安,至詢其巔末,.予乃肅然加敬。知蔣氏之功德非淺鮮矣。士君子為善最樂,體天之好生生險厄,遂至壽康本仁,以廣生生一二、以至千百。嘗見鄉曲之間,小有拯援莫不感頌,況其大且久者乎?觀春農公、峒原公之及身通顯天之報施善人固不爽也。行見近仁、仲安之相繼食報,正未有艾。予成五言二十字,取尚書一語以相期。予行矣,二子勉乎哉!」(竇欲峻)
「君家先世勇為善,苦海拯人登彼岸。
擴充重賴後嗣賢,添得慈航更無算。」(俞鴻漸)
「客路誰無險,回瀾縂賴君。.
指點元卿宅,江樓倚夕曛。」(趙霖)
4.評述蔣氏救生活動的社會意義和普世價值。
「五世承先志,千秋紹耿光。
元卿真巨手,高館鬱蒼蒼。」顧復祖題
「我聞人生不為良相為良醫,用心活人仁且慈。
又聞涉川之才未用世,一副蒲帆萬人濟。」(金學蓮)
「生為天地之大德。」 (顧鶴慶)
「纘戎祖考,既溥既長。經之營之,率由舊章。
世德作求,載錫之光。是則是傚,四方之綱。
他郡多仿行斯會,惠此中國,實靖夷我邦。」(趙念祖)
「君不見三川兩湖估舶多,萬帆西下如穿梭。
中流擊鼓發浩歌,京江蔣侯神所呵。
仁風善善,氣盈滄波。」(張澐)
有的針砭時弊、謳歌正氣,如張澈,就以親身經歷寫道:
「我年未三十,跋涉疲津梁。往往歧途間,績潦愁汪洋。
飛渡既乏術,沒踝難褰裳。豈無刳?舟,待渡流水旁。
無奈善居奇,需索如貪狼。有時卓午至,留滯到斜陽.
舟子有奸宄,多索兼多裝。每遇風浪生,取值言尤昂.
蔣侯憫覆溺,築館蒜山罔。一聞覆舟呼,迅速便飛艎。
頓使壟斷輩,斂跡皆潛藏。遂令利涉者,履險同康莊。」
再如趙光祿⑾,湖州人氏,嘉慶進士,官至戶部郎(其家族盛於清代嘉道年間)。其時他在鎮江為官,其題詩表明了官府對民間善舉的支持和嘉勉:
「我來守是邦,民瘼在當切。披圖嘉義舉,婆心希前哲」。
這些題跋提升了對救生活動社會意義的認識境界。趙念祖甚至認為,紅船救生的傳播,是惠及全國,靖夷我邦。後來道光十九年,曾在長卷題詩的張灝當了御史,上奏「各省創立善舉,請飭實力奉行」一折,皇帝準奏他要求各直省設立救生會等慈善組織的主張④。
5.表揚以詩畫形式述事頌揚的藝術形式
「張君圖出蒜山,紙上滿煙雲並紀。
以詩述事,真堪兩不朽」(戴小萊子)
「一幅圖將彼岸摩,江風澹澹水澄波。
披尋莫忘帆無恙,須識煙雲變幻多。
.
傳人勝境兩兼之,雙管難齊下筆時。
妙手維摩三昧得,詩中有畫畫中詩。
張君繪圖後又錄前贈詩句 其表彰
為善之心益見真切」(伍光瑜)
三、京江畫派領軍之作,鎮江名士薈萃之展——長卷畫詩文的藝術價值欣賞
長卷的藝術價值,當是京江畫派的領軍之作、會展之作,也是鎮江官紳賢達、名士善士薈萃之作。
京江畫派領袖之作。「京江畫派」發育於18世紀末。當時王文治、潘恭壽等人在藝術實踐中開啟崇明仿吳之風,張崟、顧鶴慶等藝術家拓展並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精神和風貌的繪畫藝術,並通過家傳子侄姻親、收授弟子同門等路徑傳揚宗旨、畫格和技法,在19世紀初葉進入全盛時期。
張崟(1761—1829),字寶巖,號夕庵、且翁,晚年號城東蟄翁等。工書善畫,尤以山水見長。風格技法吸收「米氏雲山」以「本邑山水」為主題的意趣,從仿吳入手、到「改宗石田翁」,既得清明娟秀之風、更顯「蒼秀渾噩之氣」,而以「實景入畫」、「落筆濃重」為特色,「展卷瞭然,望而知京口人」⑦。從而成為在「米氏雲山」之後,鶴立江南畫壇的一代宗師和「京江畫派」的領袖人物。《京口三山圖》(1827)則是張崟作為畫派領袖的巔峰之作,不僅盡顯「落筆濃重」技法之神奇;更重要的是題材創新,一改過去三山獨自入畫或金焦二山入畫的常規格局,首次將常見於詩詞歌賦的京口金焦北固三山融於一圖之中。畫家視角立於金山西北高遠上空,俯瞰東南三山形勝,金焦分矗東西、北固高聳中央這一獨特的景象,躍然眼前:畫家在狹長的畫面上奇巧地布局三山、濃墨重彩地表現了三山建築及山林特色,渾然猶如天成。這件作品,開「三山」主題畫風氣之先,影響京江畫人幾近200年,至今未艾。《救生會館圖》,亦是按他已經成熟的畫風,以救生會館實景入畫,一景一物皆有所據:畫家的視角高臨會館北面長江上空,近距離俯瞰會館形勝,精細的筆觸描繪了會館建築和山水形勝,一如他在題識所記。畫面濃淡相宜,清雋之氣直貫雲臺,亦是京江畫派極具地域特色的代表作品。畫作成於道光六年,即張夕庵晚年,亦屬其創作高峰期。比較起來,雖然沒有次年《京口三山圖》著名或影響巨大,甚至專家詳細研究的《京江畫派年表》中也未記載⑧,但雖為命題作畫,蔣氏本為傳揚家族善業而作,即使以今日眼光看,此亦古今社會之重大題材;而張崟兒時居蒜山「自坤園」⑨,與蔣氏又屬世交緊鄰,其畫清清、其跋殷殷,可見張崟作畫題跋時其心拳拳;又正處於作為畫派領袖的創作巔峰期,亦當為京江畫派傳世精品。惜過去今日均藏於私家,不為畫界熟知,故而未見諸大家之法眼。
長卷集聚了京江畫派的諸多傑出人物的詩詞書法作品,因此也可以稱其為京江詩書匯展之作。
就詩詞而言,長卷50首詩,圍繞同一主題創作,作者多為當時京江詩壇之翹楚。總體看,題詩語言質樸無華,直言其事、直抒胸臆,其中諸多精品佳作。張崟本人就是當時京江詩壇的佼佼者,曾與茅元輅等5人結為詩社,時有「松溪五友」之稱。他在跋中錄寫了兩首舊詩(見前引錄),原是題在蔣近仁「小照」上的。詩中形容救生紅船在蔣氏指揮下像軍隊打仗氣勢宏大:將軍登壇號令,船工意氣風發。駕扁舟如輕鴻,救人命於狂瀾;紅船救生充滿浪漫色彩,慈善領袖心懷英雄情結(見前引文)。這在所有吟誦西津渡救生活動的詩詞中獨具匠心。再如茅元輅五言詩,長達48句,唱古頌今、洋洋灑灑,足見功底。趙念祖的集葩徑句詩,清奇脫俗、古風湯湯,於雲淡處著墨、於風輕中傳揚。
題跋者中,有許多「京江畫派」的名士或傳人,如顧鶴慶,就是緊隨張崟共創京江畫派的領軍人物之一,與張夕庵等七人稱「京江七子」。顧鶴慶(1766-?),字子餘,號弢庵,鎮江人。工詩書畫,有三絕之稱。為人狂放,安於守貧,與張崟為莫逆之交。長於山水,尤善畫柳,與張崟並稱「張松顧柳」。傳世畫跡有鎮江博物館藏《秋柳漁溪圖》軸、《煙雲閣圖》軸等。顧鶴慶的題詩境界高遠:
「生為天地之大德,長江大風生不得。
救之得生大願船,不慮風飜與浪失。
中流一壺直千金,楚水湛湛四面侵。
溺思由己援之手,樂取於人如其心。
吚籲唏危乎險哉,大風起兮船莫開。」
張深、張灝是張崟的兒子和侄兒,屠倬是張深考秀才時的房師,郭琦是其姻表兄弟。救生善業既是家族傳統,又得社會倡舉,他們感同身受,有興而發,如前引述。
客居京江或鄰近周邊官紳名士之作。長卷的題跋者中,有些人雖然居官,藝術造詣也很高,在長卷中自成風景。如朱沆,字達夫,號浣嶽,浙江紹興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兩淮泰州分司。朱沆善狂草,興酣落筆。善畫水墨人物,腴潤有骨。縱逸雄偉,脫去時史蹊徑,應推北地第一手。與其家族朱本、朱璉、朱鶴年、朱英時號邗上五朱。不僅如此,為官關注民生,人品之高更是被人稱讚。⑩有此題詞邀約,肯定是積極響應的。他的題詩五言16句,比興恰到好處,律句對仗工整;褒揚立意高遠,感佩拳拳之心,是長卷題跋中上乘佳作:
「聖恩汪濊久,寰海養如春。在在全民命,應無滅頂人。
金甌無缺陷,鐵甕斂風波。上下交孚處,江南利涉多。
雅事開三徑,嘉名佔一州。君家多世德,好為詠箜篌。
籌禺嫌我小,煮海費工夫。願竭涓埃意,中流助一壺。」
又如陳榮傑,字慕陵,號無波,浙江會稽人。有《慕陵詩集》2卷傳世。正如張深所言,他是集唐聖手。清代有集唐詩5000餘首,陳榮傑就做了500多首。他的集唐《揚子江救生船歌》,膾炙人口。手卷上的10首80句唐詩,集自69位詩人,生動形象地描述救生會人員遇險施救的緊迫心情、歌頌了救生善舉的眾志成城、甚至忙裡偷閒地欣賞了江上美景。無疑是長卷中的精品之作。如:
「一遇風波起,沿江即遍呼。試看廻浪處,可有客船無。
白首心猶切,蒼生喘未蘇。不知人渡否,隔水問樵夫。」
「善地須相引,原非獨力支。因人成利濟,勸眾廣慈悲。
作善寧圖報,全生或用奇。惟將感應理,傳與遠方知。」
「川長數鴻雁,臨眺畫屏中。石凈非因雨,松鳴不假風。
流年疲蟋蟀,秋色老梧桐。為善從來樂,酣歌未可終。」
顧復祖,清嘉慶戊午科舉人,王文治的學生,他的題詩 對仗工整、音律和諧,聲韻綿長、如訴如歌:
「人世風波險,君家懷澤長。狂瀾廻砥柱,苦海有慈航。
五世承先志,千秋紹耿光。元卿真巨手,高館鬱蒼蒼。」
而竇欲峻僅五言4句,言簡意賅、高度集中,其意應有盡有,其境如畫如影,其情可歌可泣,其義高薄雲天:
「蔣氏救生船,五世蒜山下。用汝作舟楫,中流無溺者。」
題跋中還有很多寫景狀物的聯句,清雅高潔,音韻清揚,象徵慈航救生、一葦共渡之後的風和日麗、海不揚波:
「門前開一鏡,牕外列三山」、「石凈非因雨,松鳴不假風」、
「山影水中盡,潮聲月下來。」(陳榮傑集句詩)
「古渡臨江閣,依山放眼空。」
「千檣雲鳥外,一水畫圖中。」(湯攀龍)
「潮平瓜步岸,風卷蒜山雲」、
「幾人超苦海,一艇頌遺芬。」 (趙霖)
手卷的書法藝術,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題跋書法以行書、行草為主,另有楷書5件、隸書1件。張崟、顧鶴慶作為京江畫派的領軍人物,其書法作品自有較高造詣;作為京江詩詞書畫界的精英人物,茅元輅、張灝的行草古風洒然。顧復祖乃王文治的學生,書法得其真傳。張深的房師屠倬的書法,個性突出;朱沆善狂草,喜大幅。此卷用行草,40多公分的格局比較侷促,但也墨潤其流;趙光祿的隸書古樸遒勁於內,靈動飄逸於形,算是題跋中的佳作,比較其詩作更優。由於題跋者中有許多官員,館閣體是其必備書體,因此館閣體可說是手卷一大特色。其布局韻稱、結體圓潤、行雲流水、易於辨識,如竇欲峻。
四、救生會史的一手資料,校勘史志的直接證據——長卷的史料價值判斷
畫詩文的發現,填補了救生會研究的一個空白,豐富了救生會文史信息,校正了救生會歷史傳承,提升了救生文化乃至津渡文化的品位。長卷真跡是救生會最原始最直接的史料,比歷史記錄更精準,不會存在記憶錯誤。長卷的畫作和題跋,更是包含了大量真實可靠的歷史信息。西津渡文史研究由此從史志考據到考古挖掘,深入到歷史遺存的藝術作品層面,既拓寬了範圍,又豐富了內容。
1.豐富了西津渡救生會歷史資料。
長卷畫作和題跋對救生會館位置的記錄和描寫,與今天的實際遺存大體相當。這是由於京江畫派及張崟的「實景入畫」的作畫原則和技法所決定的。
長卷畫作與題跋的時間跨度,直接記錄了畫作之前自蔣豫起救生會的繼承關係和之後這35年的救生活動的連續性。
長卷畫作和題跋還記錄了救生會活動連續性呈現為高低潮交錯的波浪式發展特徵。當蔣元鼐等士紳15人發起的第一代救生會事業走到低谷的時候,蔣豫等同志18人「振溺廢」,重建了救生會。蔣近仁告訴竇欲峻說:「既而祖春農公舉進士為中書更擴充之,迄今五世不少懈」。
題跋中許多人對蔣近仁執掌會董振興救生會大加褒揚,說明之前的救生事業遇到了挫折。張崟畫作後跋云:「救生紅船真苦海之慈航,.奈日久廢馳,之近仁先生復經理先世遺德,百廢皆興,惠澤尤普。」又詩云:「百廢俱興貴得才,一經驅使何難哉,望洋而嘆者誰子,竚待慈航接引來。」這說明,蔣氏救生會的歷史中,蔣豫振興於低潮期,蔣近仁亦如此。
2.長卷進一步證明了京口蔣氏救生會七世傳承的歷史。
長卷明確記錄了自蔣豫起的蔣氏救生會,延續到蔣磏(近仁),是第五代。而蔣近仁也不知道他的高祖蔣豫之前蔣元鼐創立救生會的歷史,故而竇欲峻「邀近仁、仲安至詢其巔末」時,他告訴竇
「斯會起於峒原曾祖松埜公,既而祖春農公舉進士為中書更擴充之,迄今五世不少懈」。
這也證明了我們對蔣氏救生會傳承七代163年和創始人不是蔣豫而是蔣元鼐等的論證,校正了史料記載的錯誤,解決了京口救生會創立者及斷代的存疑。蔣元鼐等是創立者;蔣豫起到圖卷發起人蔣磏是五代,傳蔣寶是六代人;先後共七代人。這就進一步證實並完善了京口蔣氏救生會七世譜系。長卷還證明,史志載郭恆郭琦死後蔣近仁接任會董②有誤,因為長卷題跋上郭琦題詩明明白白是在蔣近仁接任會董之後。而趙力的京江畫派綜合年表⑧也記錄郭琦卒於1826年11月(終年58歲),即在張崟畫成,郭琦題詩之後。
3.長卷記錄了蔣近仁振興救生會的業績。
張崟說蔣近仁接任會董後救生會「百廢皆興」,從長卷題跋內容看,蔣近仁至少做了兩件事:一是進一步重申並完善了救生會管理制度,救生活動正常化。救生會自創立之初,就制定有相關條規,使救助活動有章可循。但是傳承之中,有時不免懈怠。蔣近仁接手後:「察弊及秋毫,釐剔嚴周防。規條益明備,約法逾三章。材藝闢千人,挽頹如挽強。遇事立剖決,高館聲琅琅(張澈)」郭琦乃其姻弟,蔣近仁之父蔣延菖託其代管救生會,交接給蔣近仁後,他在題詩後跋云:
「頃姻大兄又復董事於茲,井然有條,不辭勞瘁,誠不可及也」。最後這句「誠不可及」,應該是說他自己對於救生會的管理不及蔣近仁。而茅元輅詩中也云:「兩岸遵舊章,有條誇井井」。這也說明了曾經不循舊章,蔣近仁重新整治、剔除舊弊出了成果,相關條規得到新創和完善:「紅船駛出多救生,創立條規可垂久(戴詩亨)」。二是修繕會館、添置紅船、招募船工。如俞鴻漸詩云:「擴充重賴後嗣賢,添得慈航更無算。」又吳浚詩云:「先烈紹五世,誓將仁術充。懸格示篙師,頒賞勵柁工。」這表明蔣近仁接任會董後,對救生會館重新修葺,添置了多艘紅船;並且懸賞招募篙師和柁工,增加了救生活動的有生力量,重新主動巡防,「高窗遠眺聳江濱,更設飛艘水上巡(柳守元)」。
4.長卷表明蔣氏主導的救生活動的基本格局或模式是其家族主導、親朋協助、政府支持和社會共襄。第一代蔣元鼐等15人和第二代蔣豫等18人中,就是這樣的格局。蔣春農當會董時,曾在外地坐館講學做學問。救生會具體事務自然是委託了家人和親朋好友管理的。陳榮傑集唐詩就記述了這件事,表明集唐詩是曾會中諸同學而且經費也是募捐眾籌:
「群公真樂善,仙館在城西。要作濟川楫,因成種藥畦。」「善地須相引,原非獨力支。因人成利濟,勸眾廣慈悲。(會中一切經費皆募眾醵金共襄其事)」。蔣延菖為官後委託了郭琦代管;蔣近仁則有蔣仲安協助管理。竇欲峻跋云:「行見近仁仲安之相繼食報,正未有艾。予成五言二十字,取尚書一語以相期。予行矣,二子勉乎哉!」郭汝礪詩云自己的伯父和父親都曾經參與救生事業,表達了自己沒有參與的歉意、羨慕蔣近仁能夠承繼祖德:
「我伯我父事曾經,輿論猶能見典型。愧餘空抱濟川志,讓爾能承祖德馨」。伍光瑜跋曰「金陵下關有救生局,雖有公項未知可能持久。見此盛事擬書,拙作懸局中輿同人交勉之。」其詩云:「秣陵同有救生舟,歴久曾能未懈不。佳畫獲觀群勉勵,擬書盛事掛江樓。」
趙光祿在詩中表達了對救生活動的關切和支持:「我來守是邦,民瘼在當切。披圖嘉義舉,婆心希前哲。朱沆詩中雲「願竭涓埃意,中流助一壺」。
總之,《京口蔣氏救生會館圖》手卷的定製與增補,實為當時鎮江官紳文化界共襄救生善業的一大盛事,也是津渡救生活動受到社會各界支持的直接證據。眾多題跋者說明蔣氏在鎮江的人脈關係面之廣、量之大、層次之高。從卷中人物即可追溯在道鹹時期京口救生會的影響力、社會各界的盛譽和支持以及京口慈善事業與仕紳文藝界的交往關係。惜未見史料詳載。
因此,除少數研究者外,世人知有圖,不知有詩與跋。而今雖然未見真跡,但高清圖幾近亂真,披閱亦能聊以自慰。期望有機會能夠欣賞真跡,並回歸今天的救生會館展出。
◆注釋:
注1:救生會館,建於清康熙年間。雍正以迄乾隆初年,京口蔣豫重振救生會,重修救生會館,作為拯救江難之所。會館築於小碼頭街昭關石塔北側山崖之上,下臨江津,俯視舟楫往來,遇有船隻覆水,即發紅船往救。傳蔣宗海又擴充之;歷經四世,再傳蔣磏(近仁)。近仁任職刑部,其弟蔣仲安秀才出身,協理救生會事宜。故藉彰先世遺德,重修會館,並請張夕庵寫圖以志。今天的救生會館,已經闢為中國救生博物館。
注2:《續光緒丹徒縣誌》:「自康熙至同治三年,蔣氏辦理七世。乾隆六年,豫子宗海接辦;六十年,宗海子秷接辦;嘉慶十年,秷子延菖選拔入都,無暇兼接,乃託戚郭恆、郭琦代理;道光四年,琦、恆皆卒,歸延菖子磏接辦;鹹豐二年,磏子寶接辦;同治三年,寶卒。未嘗假手於人。」又見注3。
注3:參見拙作《京口救生會蔣氏七世年考》,《鎮江高專學報》2015年第3期。
注4:參見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476卷)(道光朝):「壬辰。諭內閣、御史張灝奏、各省創立善舉。請飭實力奉行一摺。各直省設立恤嫠會、育嬰堂、救生會、留養所等處。或由地方官捐廉,或由眾紳士勸募,原以惠窮黎而敦任恤」。
注5:張自坤(生於雍正十年,卒於乾隆五十六年),張崟之父。字承天,號此亭、敬木老人。其經營祖傳大布莊致富,在蒜山下建有「自坤園」,有皆吉室、澄華室、書畫軒、晴佳閣、白華居、敦本堂、友山閣、繡球室、自皈依室、安蔬草堂等建築,現已無從考證遺址。張自坤喜收藏書畫,經常邀約當時文人書畫家于澄華齋聚會,與王文治交好。張崟年輕時代一直居住於此,家藏書畫精品成為他的最早的繪畫摹本,並深受王文治及父親的朋友圈影響。又參見趙力《京江畫派研究》,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11月。第37--40頁。
注6:京江畫派,是指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以活躍在京江(今鎮江)地區、早期以潘恭壽、中期以張崟、顧鶴慶,後期以周鎬為代表的一群鎮江畫家組成的藝術流派。其藝術特色早期受米氏雲山影響,創始期仿吳門文、沈,終成兼收並蓄、獨步江南的畫風,
注7:參見趙力《京江畫派敘論》,山東美術出版社,2004年7月。
注8:參見趙力:《京江畫派研究》,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95頁。
注9:見注5。
注10:清《揚州畫苑錄》有朱沆傳。
◎附1:參考書目:
《嘉慶鎮江志》、《丹徒縣誌》、《續丹徒縣誌》。
《江蘇藝文志.鎮江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祝瑞洪主編《西津渡史料彙編》。
李思潔《京江畫派名家作品賞析》,《大觀》2013年5月44期。
趙力:《京江畫派敘論》,山東美術出版社,2004年7月。
趙力:《京江畫派研究》,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吳其濬研究》,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車長森主編《京江畫派學術論壇》
◎附2:《京口蔣氏救生會館圖》圖文錄
校勘:西津渡文史辦、西津渡文史院、鎮江市書法協會
首校:牛薈 吳涵
二校:祝瑞洪
校審:朱正倫 曹秉峰 於文清 鄭為人
一、吳其濬題
京口蔣氏救生會館圖
道光丙戌秋九月近仁大兄先生屬
淪齋吳其濬題
二、張深題
無波先生此稿藏餘家幾六十年,道光辛卯長夏偶檢敝簏得之。一再吟諷,詞義入人之深,字字如自己出,真集唐聖手也。因封完歸諸近仁大兄比部,並望補裝於救生會館圖之前,以志蔣氏世德清芬,繼繼繩繩,其來有自。餘一行作吏,筆墨全荒矧。大什鴻章,琳琅滿卷。何敢更自續貂,謹奉此報命。幸勿以詩腸枯澀為笑可耳!
茶辳張深題
三、陳榮傑集唐詩10首
秋日集城西救生會館集唐十首奉贈
會中諸同學長兄先生並請教定
群公真樂善,仙館在城西。要作濟川楫,因成種藥畦。
雖無多屋宇,喜得近山豀。(江館在西郊銀山之麓)
羨爾同心侶,朝朝集杖藜。
良朋坐晨夕,坐此水西灣。既有安危策,何殊 鷺。
門前開一鏡,牕外列三山。(指大江並金焦北固山諸勝)
寄語迷津客,慈航在此間。
怪來呼利濟,別業傍苔幾。蕩漿乘潮去,挐舟乘月歸。
雲霞拂水檻,花竹夾巖扉。倩得江山助,高吟興來違。
川長數鴻雁,臨眺畫屏中。石凈非因雨,松鳴不假風。
流年疲蟋蟀,秋色老梧桐。為善從來樂,酣歌未可終。
畏人成小築,高步出塵埃。山影水中盡,潮聲月下來。
茶瓜留野客,雞黍佐行杯。無事且行樂,期君坐綠苔。
一遇風波起,沿江即遍呼。試看廻浪處,可有客船無。
白首心猶切,蒼生喘未蘇。不知人渡否,隔水問樵夫。
客行貪利涉,誰肯量微才。欲濟無舟楫,方求免禍災。
與人同患難,使爾出喧豗。不是臨江館,安能日溯洄。
延得如絲命,還同得異珍。但經提挈者,俱是太平人。
客路資長策,餘生仰至仁。扶危君子道,慎勿厭清貧。
善地須相引,原非獨力支。因人成利濟,勸眾廣慈悲。
(會中一切經費皆募眾醵金共襄其事)
作善寧圖報,全生或用奇。惟將感應理,傳與遠方知。
(會中刊有太上感應篇註解一書廣為施送餘亦近得一帙)
燈恐飛蛾侵,花防夢蝶迷。人稱長者行,君與古人齊。
鐘磬茅堂靜,(館內供有神佛諸像同人敬奉維謹)
煙雲水閣低。不須行借問,只此是曹溪。
會稽無波弟陳榮傑拜手
四、張崟救生會館圖題
救生會館圖。
西津銀山麓,突出一阜,可以眺帆檣於天際,俯舟楫於江津,建棟宇為救生之館,其形勢接應,無有過於此者矣。救生紅船真苦海之慈航,功難盡述也。而登眺遊覽之勝概,又其次雲。奈日久廢馳之,近仁先生復經理先世遺德,百廢皆興,惠澤尤普。崟嘗題其小照,內有云:
光弼代將子儀壘,士卒麾幟無一改。
惟有登壇號令之,一軍氣色俱精彩。
風雨迅急雷霆翻,大江倒卷千尺瀾。
孽龍老蛟攫人食,扁舟奪取如輕翰。
又云:
百廢俱興貴得才,一經驅使何難哉,
望洋而嘆者誰子,竚待慈航接引來。
不虛也。先生屬作圖,因略敘其事識後,至先世創建,傅及四世,始末另見別錄,不備敘雲。
道光六年丙戌五月十有一日,世愚弟張崟制於城東蟄屋。
五、郭琦題
一航傳五世,功德濟洪波。氣奪陽侯勇,人登彼岸多。
河淮近為患,(謂去冬口高堰決口事)憂憫復如何。
宅相餘偏醜,風塵雨鬢皤。
西津救生會乃近仁姻大兄高祖松墅公所建,經理四世,活者甚眾。頃姻大兄又復董事於茲,井然有條,不辭勞瘁,誠不可及也。因賦小詩紀事,即題此圖幀首。詩之工拙可勿論耳。
道光五年正月廿一日弟郭琦並識
六、湯攀龍題
古渡臨江閣,依山放眼空。千檣雲鳥外,一水畫圖中。
把酒峰巒笑,敲詩膽氣雄。蔣侯賢繼後,好義尚高風。
丁亥季春,近仁先生屬題勉應之。漁村湯攀龍拜稿。
七、張鏡題
濟川舟楫賴君賢,祖德愔愔繼百年。
聖世皋夔如薦剡,定能奏續大河邊。
道光甲申十二月望題。應近仁大兄先生雅屬。
弟張鏡。
八、茅潤之題
金張門第毓龍媒,驥足駸駸智畧恢。
售世定成公輔器,居鄉先展濟川材。
惠知為政功斯溥,事不因人利獨開。
聖代即今舟楫重,剡章誰薦薛平才。
近仁大兄屬題即正弟茅潤之
九、郭汝礪題
我伯(東谷公)外舅爾曾祖,君家世德人共覩。
餘生雖晚悉能知,曾聞我伯我父語。
揚子江頭風浪顛,滅頂哀難性命全。
高曾至君已五世,慈航一葦橫江天。
君之才力足繩武,船乘大願衝風雨。
苦海旋教彼岸登,援手誰知用心苦。
我伯我父事曾經,輿論猶能見典型。
愧餘空抱濟川志,讓爾能承祖德馨。
近仁大兄比部正題小巖弟郭汝礪
十、顧復祖題
人世風波險,君家懷澤長。
狂瀾廻砥柱,苦海有慈航。
五世承先志,千秋紹耿光。
元卿真巨手,高館鬱蒼蒼。
道光丁亥閏夏題,奉近仁大兄先生教政。
姻世愚弟顧復祖。
十一、屠倬題
(1)
依山樓閣俯江隈,薄暮西津浪作堆。
自有蔣侯能述德,涉川舟楫濟時才。
(2)
開軒左右指金焦,變幻陰晴暮復朝。
準擬春江花月夜,訪君來聽海門潮。
近仁先生屬題。諧園屠倬。
十二、金學蓮題
我聞人生不為良相為良醫,用心活人仁且慈。
又聞涉川之才未用世,一副蒲帆萬人濟。
蔣侯倜儻有仁術,為善頻年述祖德。
西津薄暮孤舟入,江豚吹雨長鯨立。
風波平地無時無,中流歌嘯心膽粗。
近聞哀鴻遍江北,什伯紅船渡澤國。
乃知紅船救生生,眾生長江千裡無波臣。
前年淮流破高堰,今日黃河粟難轉。
讀君畫圖神發越,安得良材作舟楫。
紅船救生歌即題江樓畫卷應
近仁大兄大人雅屬並請政之。
手山弟金學蓮。
十三、陳均題
天塹由來險絕殊,黿鱟隊裹客心孤。
豈知寶筏中流在,不用千金貴一壺。
劉詡推輿恩未徧,鄭莊置驛惠仍私。
何如大願船頭坐,笑揖金焦手一巵。
題奉近仁先生雅政。丁亥夏日受笙陳均。
十四、曾承顯題
善舉傳聞久,今來見益真。造舟工駕駛,在水起沉淪。
任事甘勞已,承家只濟人。披圖重展對,生意一江春。
向聞京口蔣氏設立救生會善舉,心竊佩之,比年捧檄茲土,益得悉其興創剙之誠,遵行之久。而一切條規調度,靡不周密精詳,彌為讚嘆不置。會近仁大兄比部以會館圖卷見示,謹成一律,以志世德。時道光巳亥秋七月。
虔南曾承顯題並識
十五、俞鴻漸題
救生船,泊江幹,長年飽飯柁樓底。
臥將風訊佔烏竿,救生所,臨江滸。
推窗遙望往來舟,歷歷帆檣盡堪數。
我來京口遊,訂交得蔣侯。
歡然邀我閣上坐,百年義舉談從頭。
君家先世勇為善,苦海拯人登彼岸。
擴充重賴後嗣賢,添得慈航更無算。
江豚拜風風怒號,軒然波起如山高。
研朱枉書神禹字,懷沙幾續靈均騷。
君乃不靳援手勞,拯之一一來江皋。
殘骸肯教魚腹葬,定劫直向龍頷逃。
嗚呼!
舟行遇風波,顛危極萬狀。
疇當滅頂兇,而不舉頭望。
君家功德真無量,小閣三間傍蒜山。
徵帆過盡沙鷗閒,憑欄陰感用心厚。
我亦長江數往還。
丁亥初冬,近仁比部仁兄大人屬題即正。
劍華弟俞鴻漸
十六、戴戴詩亨題
大江東下為京口,揚子渡頭估客走。
風平浪靜如鏡明,金焦兩點居左右。
遠自三峽倒源流,近則潯陽派分九。
氣勢澎湃已駭人,一遇風飆發怒吼。
波濤掀翻水底天,兩岸搖撼不見阜。
危檣涉波無地收,往往失事時常有。
自從蔣氏發善因,五世於今不肯負。
紅船駛出多救生,創立條規可垂久。
此心此舉豈徒名?
殆藉海外普陀山上菩薩手,
作此慈航以度眾生之某某。
張君圖出蒜山,紙上滿煙雲並紀,以詩述事真堪兩不朽。
甲午夏初,近仁大兄命題。
七十一歲小萊子
十七、竇欲峻題
蔣氏救生船,五世蒜山下。
用汝作舟楫,中流無溺者。
近仁比部予年家子也。乃尊峒原先生與予為已酉同年。自庚戌朝試至今,越三十八季。予於丙戌秋來守是郡,初見近仁昆季,知先生為贛榆廣文,已赴與玉樓召。近仁老成克肖。其弟仲安,英年舉茂才,肄業書院,氣宇不凡。正與講學,適予有閩中鹺使之命。近仁、仲安迺捧救生會圖,欲予一言留贈。披閱全幅,皆名公題賛,予復何言?復邀近仁仲安至詢其巔末。知斯會起於峒原曾祖松埜公,既而祖春農公舉進士為中書,更擴充之。迄今五世不少懈。予乃肅然加敬。知蔣氏之功德非淺鮮矣。士君子為善最樂。體天之好生生險厄,遂至壽康本仁,以廣生生一二,以至千百。嘗見鄉曲之間,小有拯援,莫不感頌,況其大且久者乎!觀春農公、峒原公之及身通顯天之報施善人固不爽也。行見近仁、仲安之相繼食報,正未有艾。予成五言二十字,取尚書一語以相期。予行矣!二子勉乎哉!
道光七年丁亥秋八月應近仁世大兄屬
世愚弟滇南竇欲峻題並跋
十八、茅元輅題
善舉重救生, 創自蔣侯始。矢此忠信心, 化彼功德水。
百年有成規, 五世同濟美。纘述大有人, 賢能徵後起。
比部舟楫才, 鑑水常自警。波濤怒必平, 檣櫓暇愈整。
拯急安艨艟, 利涉察舴艋。兩岸遵舊章, 有條誇井井。
會所臨滄溟, 好見船來去。潮雞報蒜峰, 江豚拜瓜步。
才語風欲顛, 便呼公無渡。始知千金壺, 用之已遺誤。
江北飢民歸, 俱自西津去。虔祝五兩風, 穩送四萬口。
惠以安其身, 勞比援之手。獎勵到中丞,世德當恪守。
(陶雲汀撫軍知比部辦理資送妥善極為獎勵)
君抱風波憂,當尋雲水樂。雙峰玉海圖,孤塔晶盤託。
練靜月浮亭,綺散霞沉閣。天亦慰辛勤,清景勸滿酌。
我衰如破帆,當風去不疾。我身如竹篙,著岸愁易折。
得附大願船,廢材受提挈。司柁任匪輕,慎重期君捩。
丁亥初冬題,奉近仁大兄比部正句。
姻弟茅元輅草稿
十九、吳浚題
大江限南北,實推四瀆雄。下遊及京口,更當入海衝。
常時理畫楫,欲渡心衝衝。況乃榜人榜,突遇風伯風。
軒然大波起,對面迷西東。嗟彼往來舟,簸蕩洪濤中。
收帆苦不及,出險終無從。可憐血肉軀,往往飼蛟龍。
蔣君家江邊,心與慈航同。先烈紹五世,誓將仁術充。
懸格示篙師,頒賞勵柁工。慎尓引手勞,援彼滅頂兇。
救溺直至此,豈曰非陰功。繄餘官斯土,歲月何匆匆。
往者江北民,偶與偏災逢。君也勇為義,助餘拯哀鴻。
監門圖一幅,子罕粟幾鍾。遂令流離徒,黍谷回春融。
今更觀此圖,益佩仁人衷。潮還洲岸白,日落江波紅。
想見救生睱,獨坐倚簾櫳。香送鴨鑪馥,酒泛鳧花濃。
悠然望金焦,對峙雙芙蓉。
丁亥長至前三日題,奉近仁大兄比部雅正。
晴菽弟吳浚
二十、伍光瑜題
一幅圖將彼岸摩,江風澹澹水澄波。
披尋莫忘帆無恙,須識煙雲變幻多。
四世相承總一般,羨君高義壓塵寰。
瓣香供奉私心祝,不朽長應似蔣山。
傳人勝境兩兼之,雙管難齊下筆時。
妙手維摩三昧得,詩中有畫畫中詩。
(張君繪圖後又錄前贈詩句其表彰為善之心益見真切)
秣陵同有救生舟,歴久曾能未懈不。
佳畫獲觀群勉勵,擬書盛事掛江樓。
(金陵下關有救生局,雖有公項未知可能持久。見此盛事擬書,拙作懸局中輿,同人交勉之。
近仁大兄先生教正,白下屏秋伍光瑜拜題。
二十一、筶萬臺題
信宿西津路,星程一繫舟。班荊尋蔣徑,話雨坐江樓。
兼濟菩提筏,回春白傅裘。披圖懷世澤,遺範仰山丘。
丁亥榖雨前二日,扶護言歸。道出京口,籍晤近仁大兄江幹話別,出示張夕庵先生所寫救生館圖屬題。令曾祖春農先生為先伯祖梅皋先生同年。通家之好,遺德備聞,倚傍總總。率成四韻,書疥卷末,且以識離合,不敢以工拙計也。
世愚弟筶萬臺拜識
二十二、趙楫題
腥風颯颯撼林皋,老蛟起舞龍怒號。
中流欲泊不得泊,人生性命輕鴻毛。
慈航一葉來天半,客路須臾登彼岸。
回首警湍湧白鵞,愁雲萬疊山沉蒜。
到處風波嘆苦辛,茫茫塵海多迷津。
勸君一展回瀾手,濟盡東西南北人。
近仁大兄大人屬題即正。
子舟弟趙楫。
二十三、趙霖題
潮平瓜步岸,風卷蒜山雲。
客路誰無險,回瀾縂賴君。
幾人超苦海,一艇頌遺芬。
指點元卿宅,江樓倚夕曛。
近仁大兄大人正題。
雨林弟趙霖。
二十四、張澐
西津渡頭行客喜,蔣侯舊館新綱紀。
一葦之航五世傅,世濟其美今愈全。
蛟鼉掀波風浪惡,操檝黃頭趁需索。
角巾羽扇立渡頭,客子無恐舟子愁。
我聞口碑為動色,苦海人人誦君德。
君不見三川兩湖估舶多,萬帆西下如穿梭。
中流擊鼓發浩歌,京江蔣侯神所呵。
仁風善善,氣盈滄波。
近仁大兄比部雅政,愚弟張澐。
二十五、張澈題
我年未三十,跋涉疲津梁。往往歧途間,績潦愁汪洋。
飛渡既乏術,沒踝難褰裳。豈無刳?舟,待渡流水旁。
無奈善居奇,需索如貪狼。有時卓午至,留滯到斜陽。
及登彼岸時,投宿心皇皇。更苦冒風雪,瑟縮神慘傷。
揚子古天塹,巨浪奔猖狂。黑風吹水立,四顧煙範範。
一葦渡中流,狀如箕簸揚。舟子有奸宄,多索兼多裝。
每遇風浪生,取值言尤昂。蔣侯憫覆溺,築館蒜山罔。
置舫専救生,經畫稱精詳。慨然願承先,百廢重更張。
及君己五世,囬溯淵源長。察弊及秋毫,釐剔嚴周防。
規條益明備,約法逾三章。材藝闢千人,挽頹如挽強。
遇事立剖決,高館聲琅琅。爾來設北局,隔水遙相望。
大吏謂君賢,賑務待諮商。君果勇可賈,善政動匡襄。
優優舟楫才,不徒惠江鄉。君如領郡縣,下車稱循良。
君如治河淮,奏績登廟廊。忠信涉波濤,繼序思不忘。
默持一念誠,上足達穹蒼。披圖見世德,績善有餘慶。
近仁大兄比部囑題,即希雅正。
心壺愚弟張澈。
二十六、趙光祿題
洪波何浩瀚,狂颷何迅疾。頃刻波浪湧,危哉渡江楫。
聖人御乾坤,一夫無不獲。特設就生船,普濟彼沉溺。
蔣君好善者,推廣此仁術。造舟泊江濱,風波備不測。
作善患不久,君家傅五葉。績厚迺流長,始保此先澤。
我來守是邦,民瘼在當切。披圖嘉義舉,婆心希前哲
何時公餘暇,登臨資清適。但祝江無波,飽看青山色。
道光八年孟春。
苕溪趙光祿題。
二十七、包汝霖題
銀山之麓勝境通,金焦對峙何崢嶸。
中有仁人結廬舍,臨江非為豁雙瞳。
人溺猶之己欲溺,揚帆鼓枻乘長風。
樂善不倦百餘載,綿綿延延澤無窮。
今年水勢忽浩瀚,大江南北起哀鴻。
嗷嗷求食不得食,行人都頌蔣侯功。
博施濟眾遍洲汀,壺漿簞食拯疲癃。
流屍朱棺蔽江下,載沈載浮蘆荻叢。
若教坐視不援手,忽焉葬入魚腹中。
幸哉就生還救死,澤及枯骨賴此翁。
君之厚惠超亙古,君之奇才奪化工。
高譚雄辯驚四座,朋僚共事復和衷。
勇往直前無退志,力疾猶然賦在公。
易雲績善必慶長,五世其昌感上穹。
實至名歸洵不愧,封疆大吏來褒崇。
(謂陶雲汀制軍)
巨川舟楫眾共仰,經濟終當達帝聰。
辛卯七月既望題。奉近仁先生。雅政。
吳門後學包汝霖拜稿
二十八、柳守元題
高窗遠眺聳江濱,更設飛艘水上巡。
存濟眾心真善士,能承家志亦才人。
閒邀賓客開三徑,力挽波瀾任一身。
老屋到君傳四世,巍峨功德滿西津。
近仁大兄大人屬題。
愚弟柳守元原初稿。
二十九、姚金符題
一水西津渡,汪洋百派通。
波恬嬉舴艋,浪湧先艨艟。
賴有扶危手,能施出險功。
慈航翹首望,高閣敞臨東。
為善久不替,今傳五世名。
帆檣歸指畫,鯨鱷避家聲。
壯志濟險艱,行人託死生。
欣看吾宅相,德報萃君身。
巳醜春日題。近仁妹丈大兄雅正。
釜山愚弟姚金符初稿。
三十、張灝題
揚子風濤惡,帆影歌斜疾。蔣君紹清芬,奕世作舟楫。
體天生物心,百發必百獲。明德仰神禹,人溺由已溺。
精誠耿靈臺,終古此仁術。我昨迫歸省,喚渡駭不測。
颷雪亂舞巾,安穩乘一葉。乃知洪波間,三徑有深澤。
江亭展良覯,庀事見真切。善氣挹清標,高風緬前哲。
波瀾起平地,安住得閒適。莫恠對蒼茫,愀然為作色。
次趙雨樓太守元韻題。奉近仁大兄先生。雅政
稼邨弟張灝。
三十一、嚴學淦題
用拯由來馬壯如,風行水上自安徐。
好從彼岸抽帆日,想到中流擊楫初。
天塹誰雲限南北,江潮可以驗盈虛。
應符五世其昌卜,此卷功高執政輿。
庚寅春正月題。奉近仁大兄大人。正。
麗生弟嚴學淦
三十二、朱沆題
聖恩汪濊久,寰海養如春。在在全民命,應無滅頂人。
金甌無缺陷,鐵甕斂風波。上下交孚處,江南利涉多。
雅事開三徑,嘉名佔一州。君家多世德,好為詠箜篌。
籌禺嫌我小,煮海費工夫。願竭涓埃意,中流助一壺。
近仁大兄先生屬題。
浣嶽姻弟朱沆。
三十三、趙念祖題
江之永矣,其流湯湯。方之舟之,宛在水中央。
乃覯於京,陟彼高岡。築室於玆,匪居匪康。
飄風發發,洪水芒芒。一葦杭之,不可以簸揚。
載胥及溺,具贅卒荒。彼蒼者天,曷其有常。
維此哲人,憂心且傷。黽勉從事,不敢怠遑。
汛汛揚舟,在水一方。載沉載浮,癙憂以癢。
匍匐救之,無淪胥以亡。誕先登於岸,俾爾壽而臧。
自古在昔,造舟為梁。爰究爰度,示我周行。
曾孫來止,繼序思不忘。纘戎祖考,既溥既長。
經之營之,率由舊章。世德作求,載錫之光。
是則是傚,四方之綱。
他郡多仿行斯會,惠此中國,實靖夷我邦。
集葩徑句題。奉近仁大兄先生。粲政。
筠齋弟趙念祖。
三十四、華濬題
驚濤百尺拍遙天,誰泛慈航古渡前。
三徑曾停求仲屐,一帆嘗拯杜畿船。
回頭不覺知迷岸,此手真堪障巨川。
何日尋君述先德,月明江上淨無煙。
近仁大兄先生屬題即正.
星來弟華濬
三十五、楊棨題
登山苦崎嶇,徐步猶可尋穹途。
涉江愁浩瀚,回頭何處是彼岸。
至險況如楊梓津,金鰲橫齧銀濤斷。
越船蜀艇經此間,往往多遭覆溺患。
脫非濟難有慈航,頃刻焉能死生判。
豎土之山如削成,下有小阜連滄瀛。
築屋匪為供眺覽,洞見來往雲颿輕。
有時石尤吹水立,鷁首欲沒篙師驚。
急駕雙橈剪江去,頓使自在中流行。
不能奪取殘軀出(波底),亦免骨骼吞蛟鯨。
借問伊誰創茲舉,路人爭頌蔣元卿。
即今孫枝能繼武,復見高曾之規矩。
江頭風浪自年年,布帆無恙歸沙嶼。
曾從三逕問幽居,何日相隨泛鈞艫。
夲為清時作舟檝,漫疑壯歲遯江湖。
題請近仁大兄大人正句。
蜨庵弟楊棨。
三十六、張澂題
天心重好生,施力賴人成。一葦百年濟,功多常避名。
旅情忘路險,江上愛風清。齋館元卿在,羊求許共盟。
題奉近仁大兄大人。雅政。
匏村愚弟張澂未定稿
三十七、曺履泰題
銀山樓閣在虛空,兩點金焦落眼中。
閱世風波隨處有,憂民饑溺此心同。
家傅舊德期無朽,善本陰行不計功。
最好濟川舟楫在,蒼生屬望賴諸公。
近仁大兄先生屬題並正。
曙珊曺履泰拜稿。
三十八、顧鶴慶題
生為天地之大德,長江大風生不得。
救之得生大願船,不慮風飜與浪失。
中流一壺直千金,楚水湛湛四面侵。
溺思由己援之手,樂取於人如其心。
吚籲唏危乎險哉,大風起兮船莫開。
近仁先生屬。
弟顧鶴慶題。
三十九、吳雲題
江漢萬裡來,朝宗赴溟渤。長風挾高浪,澒洞肆奔突。
金焦當其衝,中流兩崒屼。束之不得前,抝怒作圓折
洄波蹴驚濤,漩渦倏凹凸。況當春夏間,颶風起飄忽。
憑臨陽侯怒,簸蕩坤軸扤天邊千客帆,漂零紛敗葉。
檣楫驚鯨屹,舵折俄鳧沒。變故須臾間,存亡在呼吸。
誰歟躡飛舸,急難鷹隼疾。起死馮夷宮,奪命蛟龍窟。
遂今已墮魂,安然濟屯兀。拯溺仁者心,義舉此尤傑。
築館俯江皋,風波備蒼卒。活人歲無算,陰德垂舄奕。
詒謀在賢嗣,遵循永無斁。美報豈有涯,駟馬高?閱。
(高字後一字不識)
繄餘典斯郡,大江實咫尺。時當摧殘後,籌防慚計劃。
八月九月交,宼信又驚急。儀揚相繼䧟,烽火照江赤。
隔一衣帶水,孤城岌兀兀。飛書集水犀,戰艦森排列。
鵃䑠擁圓螺,艅艎呼長鬣。艒䑿及艆䑼,䃔硥巨礮烈。
賊氛逡巡退,人民得安貼。南方習水利,此語信不易。
世風日滔滔,昏波苦漂潎。誰為濟川才,用以作舟楫。
披圖發浩嘆,蒿目心如結。安得萬慈航,普渡群生路。
戊午冬十一月二十又三日題於潤州郡齋。因後無餘,故僭書於此。
歸安吳雲並記
四十、汪喜孫題
先君於頌父先生譔京口建浮橋議,謂揚州瓜步至鎮江凡五裡。其時瓜步江口尚未淪於江迨。先君子沒世四十年,憙孫主寶晉講席,出入京口,則江淮河漢來會於此。譙山之北,蘆葦接葉,下流如帶,京口益險。時則近仁比部與其弟仲安秀才,述汪誦芬,橫截大波,風颿上下,一葉遠渡。地曰救生,舟曰太平。志其實也。
甲午夏五屬題此卷。憙孫喜其積善餘慶,系世滋大益,媿宦學廿年不克,繼先人之志。浮橋舊議,廑託空言書,竟有餘憾焉。
甘泉汪喜孫題為近仁比部謄書
四十一、楊鑄題
(1)
紙上軒然起大波,一樓橫截在巌阿。
但憑忠信為舟檝,利涉君家澤自多。
(2)
醉看金焦臥聽潮,年年樓上掛詩瓢。
竟須借我留雲榻,各把平生塊磊澆。
道光甲午仲夏,同仲安先生住海嶽庵,
為近仁先生題並正
弟楊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