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十二式,練法詳解(好文收藏)

2021-02-12 中華武術家

                            


相關視頻:

古傳真經 | 少林達摩易筋經,最完整(視頻)下

《易筋經》教學示範視頻,收藏學習

《易筋經》原分上下兩卷,為佛家達摩尊者所創造,般刺密諦譯師翻譯的。據傳,達摩尊者自印度東來,住錫少林寺,傳授佛家的禪修「大乘法」,為「禪宗」東來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見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因此,他創造這一套練功的方 法。他的內容包括「靜功」與「動功」。關於靜功的練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後來的禪宗多偏於大乘教理的闡發,對於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問過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範圍,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 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竟至不能配合運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現在留傳的動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東西,與原來的「靜功圖」、「擊技譜」已有些不同。我曾訪問請教過一些前輩,皆無法鑑定其優劣,大體的評論,認為王氏這種選擇是精美的。我根據前輩黃箴老的指導,也曾試練過易筋經的方法,運用起來,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現過有遲速痞滯的偏倚跡象,證明前輩的批判是正確的。茲將得自黃箴老傳授密義,分條介紹其操作方法如下:

功法詳解


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二)動作姿勢
   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併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祥,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臟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
   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
   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
   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
   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無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
   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
   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


   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顎,面帶微笑。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二)動作姿勢
   1、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一)口訣:掌託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顎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二)動作姿勢
   1、掌託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顎,仰面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
   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四、摘星換鬥勢
(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動作姿勢
   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顎,仰面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
   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顎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松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
   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勢
(一)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二)動作姿勢
   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松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顎。
   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顎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
   3、4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二)動作姿勢
   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松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顎,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
   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
   3、松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顎,配以緩緩吸氣。

七、九鬼拔馬刀勢 
(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二)動作姿勢
   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顎,稍停片刻。
   2、擰身復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顎,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復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盤落地勢  
(一)口訣:上顎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二)動作姿勢
   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松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鐘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
   兩腿伸直,翻掌託起,如託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顎,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
俯掌屈膝下按(恢復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覆蹲起3次。年輕體裝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九、青龍探爪勢 
(一)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顎。右拳以拳面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顎,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沿地面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臥虎撲食勢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生。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裡,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
   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餘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
   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勢
(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齧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閒,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
(二)動作姿勢
   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面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36次。
   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帶微笑。
   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

十二、掉尾勢 
(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21次,左右伸腦,以七為志,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準備。
(二)動作姿勢
   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
   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顎。如此俯仰躬身重複舉按3-5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面,則腰身柔若童子。
   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面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面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3-5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面。
   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復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3-21次。

作者:周潛川

                                          

歡迎留言評論。歡迎推薦內容!

更多形意拳查詢:

形意拳--五行拳法運用(視頻),名家講解

形意五行拳--炮拳(教學視頻),名家演練

形意五行拳-劈拳,名家講解(教學視頻)

形意拳:十五種打法,視頻

練形意拳須知的24法:八須、九要、八論、四梢 

孫劍雲 張振華,孫氏形意拳完整教學(視頻)

形意拳—車氏形意拳特點,和練功經驗分享

更多精彩,請查詢歷史信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經驗和觀點,供學習參考!

投稿合作,郵箱: 2825655710@qq.com    

每周二、四、六出版

更多精彩學習資料,

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後長久相伴成長

                                                   

喜歡請,點讚!

相關焦點

  • 易筋經十二式,最全練法詳解(收藏)
    《易筋經》原分上下兩卷,為佛家達摩尊者所創造關於靜功的練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現在留傳的動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東西,與原來的「靜功圖」、「擊技譜」已有些不同。我曾訪問請教過一些前輩,皆無法鑑定其優劣,大體的評論,認為王氏這種選擇是精美的。我根據前輩黃箴老的指導,也曾試練過易筋經的方法,運用起來,全身氣脈流注合度,一直未發現過有遲速痞滯的偏倚跡象,證明前輩的批判是正確的。
  • 達摩易筋經十二式圖解
    從禪宗祖庭少林寺發軔而來的《易筋經》強調:「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補」,最終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目的。如今,傳承了1500年的古本易筋經重新獲得世人的熱捧,說明禪師們所倡導的「大道至簡」的思想真正是「歷久彌堅」。——純道題記  《易筋經》全名《達摩易筋經》,共十二式,故又稱《達摩易筋經十二式》或《易筋經十二式》。
  • 拉筋方法,易筋經十二式,健身,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不要拿氣功那套什麼「意念」、「氣感」來追求易筋經的效果。易筋經有多個版本,目前,許多人練習的是易筋經十二式。但是不少人都覺得練了很長時間,也沒有希望的效果,甚至沒什麼不同的感覺。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易筋經的表演者(講授者)沒有說清楚,或者自己就不知道,練習易筋經的關鍵竅門是什麼。
  • 易筋經教學|摘星換鬥(四)(文末有彩蛋)
    在掌託天門那一式中,收回是啥要求的?「用力還將挾重看」,此式收回也有「用力」二字,注意的要此處用力收回有力的意即可,比第三式的力要輕些。侔,相等之意,左右練法一樣,次數相等。因為前三式是上下一體的式子。這一式,左右分開,此句口訣告訴我們一個標準,左右的式子,一定要相等,我們的傳統文化最核心的理論是什麼?
  • 簡單易學的易筋經,坐著就能練的傳統秘籍,附詳細呼吸秘法
    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什麼樣版本的易筋經,都有著一個核心,那就是強身健體!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們的物質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這個時候我們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而易筋經源自古老的導引術。發展到了現在,「古本易筋經十二式導引法」已經被選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易筋經,都是經過了歷史不斷的演進,而留下來的精華,都是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來的寶貴遺產!
  • 我練易筋經十二式的體會
    開始每天早上練習十二式之後,這種情況改善了很多,從最開始的下午需要打一會兒瞌睡,到現在既使早上六點鐘起床也能夠做到一整天都精神飽滿了。剛開始,我把鬧鐘設在早上七點,理想情況下,七點開始練十二式,到七點五十結束,休息等汗幹,吃早餐,八點十五分準時出門坐公司班車上班。
  • 易筋經十二式之10-12式
    接上篇【易筋經十二式之5-9式】
  • 《易筋經》十二式口訣與圖解(上)
    關於靜功的練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後來的禪宗多偏於大乘教理的闡發,對於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我曾普通地叩問過很有名的幾位宗門大德,都不出這個範圍,而且他們都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竟至不能配合運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 《易筋經》主要內容及流變
    就以諸文本中較有代表性的市隱齋本和來章氏本為例,其增演的內容大致有二方面:一是在正文部分添加了「運力勢法」(或曰「賈力運力勢法說」)和「十二勢圖」;二是增加了包括「木杵、木槌圖」,以及「任脈之圖」、「督脈之圖」等內容。特別是作為《易筋經》標誌性健身功法的「十二勢圖」,首見於市隱齋本,然未說明其來源。而據來章氏輯本介紹,「此功昉自釋門」。
  • 《易筋經》是印度傳入中國的瑜伽術?蘇軾練瑜伽最會運氣
    文|劉瀛璐「瑜伽是對心的抑制,這樣人就能保持其真實本性。」 《瑜伽經》如果說印度有三寶,那非常有可能是瑜伽、咖喱、寶萊塢。其中,瑜伽又當屬頭牌,堪稱國粹。2016年12月1日,印度瑜伽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中國雲南民族大學將首次招收瑜伽碩士,學習瑜伽體式、瑜伽哲學、瑜伽醫學、瑜伽解剖學等等課程。瑜伽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做出了因地制宜的自我改造,體現在東西方差異上,東方更加自然柔和,西方更重視力量訓練。在西方,瑜伽被稱為「PowerYoga」,練習中更關注肌肉訓練。所以鍛鍊強度大,身體負荷也相對大於東方。
  • 易筋經第七式青龍探爪勢
    親們,這已經是我們易筋經學習的第七節了,所以大家要加油了啊!易筋經的學習在于堅持,堅持練習,我們才可以達到我們想要的習練效果!才可以做到真的保持健康,每天堅持在空閒時或清晨起來後去空氣清新的地方練功,可以使得我們已有的效果得到鞏固,才可以有新的進步!在學習之前小編還是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相關的知識。
  • 道韻筋骨開發 什麼是傳統武學中的文練法?易膜漲筋騰膜的重要性
    在上一期中,道韻國術教研室跟大家分享了《什麼是傳統武學中的武練法?易筋撐筋拔骨的重要性》,我們明白了武練法撐筋拔骨的重要作用。那麼本期跟大家聊聊《什麼是傳統武學中的文練法?易膜漲筋騰膜的重要性》。傳統武術中文練與武練之間的關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熊氏易筋經
    少林易筋經,坊間刊本殊多,嘗見學者得斯法之一鱗半爪,亦獲奇效。是篇乃熊家嫡傳,與坊間印行者週異,蓋秘本也。鄙人丙子初春,赴滬舟次遇熊君長卿,暢談武術,忽憶友人從遊熊君,習易筋經,舉而相訊。熊君告餘曰:餘年逾古稀,而精神矍鑠異常人,其致強之道,實賴易筋經之功。當承示各法,數分鐘內,果有特徵。據謂久習此法力氣不期而自增至。彼曾以臂力指力示人。斯法之動作簡單易學。
  • 馬國興先生闡釋之《易筋經貫氣訣》
    當然《易筋經•洗髓經》還有「修丹、修真」的作用,它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筆者只是從修煉拳術攻防之道的角度去認識它,揭示其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和運用的具體法則、理論,及其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發展和影響。首先,我們看一看「易筋經」的理法依據。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
  • 少林寺北京禪堂初體驗:收手機 打坐 練易筋經
    禪堂內景(受訪者提供)    播放少林寺宣傳片 學習易筋經男女禪修者在兩邊一字排開,在沉默中按照老師的語言指引練習易筋經、打坐等修煉。  正式打坐之前,老師專門教授了三招易筋經,目的也解釋的通俗實用:可以緩解肩周炎、頸椎病,活動筋骨。  活動完身體之後,則訓練通過打坐讓心靈靜下來。  講解和準備之後,所有人盤腿坐上打坐墊子,閉目養神,燈光關掉,在鳥鳴水流的大自然背景聲音中,由老師指引調整呼吸。
  • 《心身功課》線下團練年度會員/季度會員招募
    沈曉東 為國家級社會體育健身氣功教練,上海中醫藥大學後備業務專家,原上海市健身氣功協會學術委員會秘書,全真道華山派養生回春功法門內弟子,還擅長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簡化太極拳等,創建有握固拍打法、十二經脈貫元法、養元三件套、內觀入靜法等主動性自我身心調適技術。
  • 遊坦之只練了短時間的易筋經,為何他就能和蕭峰拼掌不落下風?
    因為虛竹、段譽的武功相當程度上是匯聚了別人內力得來的,而遊坦之則是自己短時間內練出來的。僅練了短短時間(不到一年)的易筋經(新修版小說中改為神足經),遊坦之就有了能和蕭峰硬剛的本錢。這其中究竟有何緣由呢?遊坦之內力的厲害之處毫不誇張的說,單以內力而論,整個《天龍八部》中正式出場的人物裡也就只有掃地僧能比他更高。
  • 詳解12張基礎瑜伽體式細節正誤對比圖,練對才有用,否則不如不練
    詳解12張基礎瑜伽體式細節正誤對比圖,(建議收藏)又給大家來詳解瑜伽體式細節正誤圖了。要練就練對,否則不如不練,初學者建議收藏。3、坐角式坐角式和上面的坐立前屈其實是一樣的,也是在簡易坐的基礎上:伸直雙腿、雙腳向兩側打開再加上髖關節前屈的動作,所以還是先把簡易坐做好,把骨盆調整好。還有一點說一下,坐角式中腳背可以繃直也可以回勾。
  • 專家:武林第一絕學易筋經實為按摩教程(圖)
    原中國地質體育協會主席宋萬煦告訴記者,氣功分成內練和外練兩種形式。像佛家參禪、道家的周天功和儒家的靜坐這樣一些強調靜坐、冥思的修煉都屬於內練;而太極拳這樣強調身體運動的則屬於外練。「無論是內練還是外練,主要目的都是為了養生保健,現在說到氣功,就是指健身氣功。」  《晉書》裡的幸靈大師能用「真氣」為人治病  古人也曾對氣功趨之若鶩。
  • 易筋經.三盤落地勢理法闡微
    許多練習易筋經功法的學員朋友對此多有疑惑!為此,本文擬從中國傳統醫學和養生學,以及運動生理、解剖學等角度,對三盤落地勢的理法進行詳細研究,以揭開三盤落地勢的運動規律和健身原理,為健身氣功的教學提供理論依據。一、功法文化三盤落地勢中的「三盤」是指上、中、下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