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1月26日文章,原題:調查顯示,與其他職業相比,中國科學家工作時間更長但收入更低儘管科學家是中國成為全球科技強國戰略的核心,但他們卻感受到了壓力。調查顯示,儘管留學回國的科學家得到豐厚的報酬,但本土科學家卻抱怨過度勞累以及薪酬過低。某高校向傑出青年科學家提供不少於45萬元的年薪,但未納入人才計劃的研究人員年薪僅為20萬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分析全國各地共48099名科學家的數據後發現,自2013年上一輪調查以來,科研工作者的不滿情緒有所增加。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承認,經濟負擔是科研人員壓力的主要來源。科學家表示,與其他職業相比,他們的收入水平有所下降。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科研工作者平均年收入為90985元,比2012年增長23%;同期民營企業員工薪酬增幅為50%。數據顯示,中國科學家每周工作50個小時,比法定最高工作時長多10小時。
「據我所知,情況可能將更糟。過去10年,我所在高校的年輕科學家的薪酬幾乎沒有改變。」蘇州大學研究機器人的李教授說道,「對於那些以工資為全部收入的年輕科學家來說,這是很困難的。」
「我不覺得有太多壓力,因為我也為企業工作。」同時擔任一家機器人公司首席科學家的李說道,「對於工程技術領域的科學家來說,單位工資可能只是他們收入的一小部分。」中國科研工作者背負沉重負擔——源於高度依賴發表學術論文的評價系統激發的工作量。近半數受訪科研工作者同意「科學評價體系存在問題」,而90%以上的受訪科研工作者承認,發表學術論文的主要目標是「晉升職稱」。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科學界和政策制定者明確表示,他們正在研究相關問題。今年5月,中國領導人表示:「中國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這一制度仍然以學術論文數量、職稱背景評價科學家。」(作者愛麗絲·沈,胡青松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