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2018全球科學家「理想之城」調查報告》在浦江創新論壇發布。
該調查旨在分析上海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吸引、集聚人才的優勢和短板,支撐上海加快建成全球科技創新人才高地。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於2018年聯合開展了面向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654名一線科學家的問卷調查,以了解全球科學家選擇生活、工作和創業所在城市和地區的主要理由,城市吸引國際高端科技創新人才的主要因素,並對上海進一步吸引集聚科技創新人才、加快建設全球科創中心提出建議。
所有受調查科學家的地區分布情況。上海已成為全球科學家最嚮往的中國工作城市在關於全球科學家最理想工作城市的調查中,上海在5個中國城市中排名第一(排名依次為:上海、北京、香港、深圳、杭州),約有1.8%受調查科學家把上海作為其理想工作城市的第一選擇。在全球22個創新城市的總體排名中,上海位列第16位,排名前5位的城市依次是波士頓、舊金山(灣區)、倫敦、紐約和柏林。
受調查科學家對於理想工作城市的選擇情況。科技創新資源和條件「硬體」優秀,是上海對全球科學家的主要吸引力。在科學家對於其首選工作城市科技創新環境的評價中,上海在科研基金支持力度方面的得分最高,超越了全球排名前兩位的波士頓和舊金山(灣區)。上海的其他優勢依次是領先科研機構、科研工作機會、高技術產業和科研基礎設施等。而在科學家收入水平、國際交流合作機會和創業環境等方面,上海表現相對較弱。
受調查科學家對上海科研工作環境各方面的評價情況。從受調查科學家個人角度來看,科學家希望來上海工作最為首要的原因是上海能夠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機會,選擇人數超過六成。其次是上海擁有本領域領先的科研機構,約有四分之一人數選擇該項。再次是強大的科研基金支持和良好的科研工作環境。
受調查科學家希望來上海工作的個人理由。與國際國內競爭城市相比,上海的主要不足在於科技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方面有所欠缺。僅有約30%的受調查科學家認為上海在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方面有優勢。受調查者對全球主要城市的評價統計結果顯示:波士頓、舊金山、倫敦、紐約等排名前列的國際創新城市,以及北京、深圳、香港等中國城市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都是受到全球科學家普遍認可的優勢項,而上海這一方面卻是相對弱勢項。可見上海在開展科技創新國際合作方面的活躍度和便利性方面,與全球科創中心還不相匹配。
國際國內創新領先城市科研工作環境主要優勢方面。上海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對全球科學家吸引力突出在關於科學家最想居住的城市的調查中,上海排名與深圳並列國內城市第3位,杭州則憑藉環境優美和生活便利等優勢成為國內排名第一的城市(排名依次為:杭州、香港、上海深圳並列、北京)。約有0.9%受調查科學家把上海作為其理想生活城市的第一選擇。在全球22個創新城市總體排名中,上海位列第18位。排名前5位的城市依次是舊金山(灣區)、倫敦、巴黎、紐約和波士頓。
全球科學家對於理想生活城市的選擇情況。城市文化已成為上海吸引全球科學家的重要優勢,語言仍是影響海外學者定居上海的最大障礙。受調查科學家首選來上海生活的主要理由包括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現代化時尚都市市容、生活的方便、交通的便利以及宜人的氣候等。在調查涉及到的5個中國城市中,上海是唯一一座城市文化受到全球科學家高度認可的城市。與國內外城市相比,上海對科學家生活吸引力方面相對的短板首先是語言障礙,其次還有空氣和環境質量、較高的生活成本等。
受調查科學家對上海生活環境各方面的評價情況。良好的科研工作條件和創新文化是吸引科學家的關鍵要素科學家在選擇工作城市時,主要考慮科研平臺條件特別是領先科研機構。根據調查結果,全球科學家選擇理想工作城市時最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城市擁有全球領先的科研機構,約七成受調查者選擇了該項。選擇人數較多的其他主要因素依次為全球領先的科研基礎設施,豐富的科研基金支持以及廣泛的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機會等。較為次要的考慮因素包括城市的全球科技中心聲譽、較高的科學家收入、充分的科研工作機會、發達的高技術產業和良好的創業環境等。
科學家選擇理想工作城市的主要考慮因素。科學家在選擇生活城市時,首先考慮城市的創新文化環境。根據調查結果,全球科學家選擇理想生活城市時最首要考慮的因素是開放包容的城市創新文化,約三分之二受調查者選擇了該項。選擇人數較多的其他主要因素依次為日常生活方便、現代/美麗/時尚的都市風貌、清潔的空氣和環境、便利的交通、能夠提供理想的子女教育等。較為次要的考慮因素還包括城市的氣候、語言、飲食和生活成本等。
科學家選擇理想生活城市的主要考慮因素。年輕的副教授最為青睞上海分年齡段調查結果顯示,年輕科學家的跨地域流動傾向更強。在35歲以下年齡段的受調查者中,有40%表示在有合適機會的情況下有一定意願來上海工作和生活,其中19%意願較強。隨著受調查科學家群體年齡遞增,流動意願逐漸減弱。35到44歲的科學家有11%有較強意願來上海發展,45到54歲有9%,55歲到64歲只有6%。調查結果還顯示,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及研究學者(research scientist,相當於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員)是流動傾向最強的學術職位。擔任這兩個職位的受調查者中,表示有較強意願遷來上海的分別有13%和14%,而學術層級較高的教授(professor)和較低的博士後(post-doc)遷來上海意願較強的都僅有8%。35歲左右,副教授層級的科學家在學術生涯中正處於創造力和知識積累達到最佳平衡的階段,也是重要成果最高產的階段。這部分科學家對上海的青睞是非常可貴的。
不同年齡段受調查科學家遷來上海的意願。北美科學家比歐洲同行對來上海發展更感興趣。從全球科學家集聚傾向看,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吸引力方面仍有較強優勢,科學家理想工作城市和理想生活城市前五名全部位於歐洲和北美。從科學家遷移意願看,上海對亞洲科學家的吸引力顯著高於歐美,對北美科學家的吸引力又顯著高於歐洲。亞洲(不含中國大陸)17%的科學家有較強意願來上海發展,北美有7%,而歐洲只有3%。最低的是大洋洲,該洲科學家來上海的意願為0%。
全球科學家對上海建設科創中心抱較樂觀態度在關於上海全球科技創新地位現狀的調查中,共有46%的受調查科學家認為上海目前已經成為全球前十位的創新城市,其中約有5%受調查者認為上海現已處於全球前五創新城市之列。24%受調查者認為上海目前暫未成為全球創新引領城市。34%的受調查者認為上海目前在全球創新網絡中扮演著高度活躍的參與者角色,另有55%受調查者認為上海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參與度比較活躍。
受調查科學家對上海全球科技創新地位現狀的評價。絕大多數受調查科學家認為上海未來十年全球創新城市地位將進一步提升。24%受調查者認為上海在下一個十年將位居全球前五的創新城市,另有41%受調查者認為上海未來十年將處於全球六到十名的創新城市行列。32%的受調查者認為上海在未來十年全球創新地位將有所提升,但仍難以進入全球前十創新城市之列,僅有3%受調查者認為上海未來十年全球創新城市地位不變或下降。
受調查科學家對上海未來十年科技創新地位的展望。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政策選擇與對策建議調查問卷就各項創新政策對於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性向全球科學家徵詢了意見。大多數受調查科學家認為鼓勵大學與產業界開展產學研合作是最有價值的政策選擇,將這一選項作為首選的人數達到了全體受調查者的半數以上。此外,科學家們認為對上海具有重要意義的創新政策還包括創造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鼓勵企業投資研發、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深化區域和全球創新合作等。
受調查科學家普遍期望上海能夠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程度,給海外學者提供融入上海科技創新體系,參與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更多機會。結合調查對象的具體意見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課題組提出對策建議如下:
受調查科學家對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政策建議。一是加大全球引才力度,重點吸引年富力強的青年科學家。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全球創新策源地需要更多國際科學家的參與。上海一方面要繼續引進已取得重大成就的領軍科學家,另一方面更要有針對性著重引進大量30-40歲左右,副教授或相當級別的創新高峰期科學家。為了給國際科學家提供利於充分施展才華的平臺,在新型科研機構管理機制、海外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外籍科學家承擔科技項目機制和國際合作項目機制等方面要勇於創新,積極探索體制機制突破,以世界一流的科研平臺、優越的科研基礎設施條件和兼容並蓄的創新體制環境、文化環境,吸引全球創造力最旺盛的科學家共同參與上海主導的前沿創新。
二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上海科技創新的全球影響力。上海應放低身段,減少顧慮,「引進來」和「走出去」雙管齊下,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頻率、深度。更加充分發揮浦江創新論壇的作用和影響,打造全球科技、產業和資本的高層次對話平臺,在一年一度的盛會基礎上推進持續性的創新合作機制,使浦江創新論壇成為「科技達沃斯」。藉助每年論壇召開契機,通過國際合作項目、人員交叉聘任、建立機構合作關係、在滬或「走出去」共建新型科研機構和平臺等長效形式,儘量「留住」世界級的大腦,讓高水平專家持續為上海貢獻智慧。積極組織開展以我為主的高水平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增強世界前沿創新議題的提出能力,大型科學項目的組織能力,為全球創新策源地打造奠定基礎。
三是積極促進跨界協同,進一步完善上海區域創新體系。充分利用上海和長三角地區高校院所、企業研發總部、中介服務、金融資本等集聚優勢,充分發揮創新組織優勢和治理優勢,促進不同類型創新主體之間高頻率、高效率的密切互動。進一步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示範,優化有利創新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和營商環境,建立和維護公平競爭的新興領域市場環境。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服務業,培育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的服務機構和組織,發揮其連結創新、實現價值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規劃中要重視並預留創新空間,促進大學、研究所周邊創新功能、產業功能和社區功能的有機結合,形成強大的創新「場效應」,塑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創新集聚「熱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