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水電大國的時候,人們不會忘記,中國的水電建設是從這裡起步的!」——1996年12月12日,原電力工業部副部長汪恕誠視察石龍壩題詞
2020年9月4日(農曆七月十七日),是中國第一座水電站 —— 華電雲南發電有限公司石龍壩電廠開工建設110周年的喜慶日子。在完成一個世紀性跨越,鉚定水電「長青」秘訣的時光中,回眸石龍壩電站走過的一百一十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的一百一十年,是中華民族從強到弱、從弱到強的一百一十年,是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艱苦創業持續發展的一百一十年。是文明與野蠻、科學與愚昧、開放革新與閉關鎖國拼搏格鬥、持久較量的一幕歷史劇;是中國人民不甘屈辱、奮發圖強,在路權、礦權、國家主權喪失的情況下抵制外來入侵,保全水能資源開發權益的愛國主義壯舉;是立志革新、崇尚科學的仁人志士們實業報國的真實寫照。它開創了我國民間集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自籌、自建、自管、自用的成功範例 。
石龍壩水電站,於1908年年末(清·光緒三十四年)向市民提出倡議,1909年(清·宣統元年)籌備,1910年(清·宣統二年)8月21日(農曆7月17日)開工建設,1912年(民國元年)5月28日(農曆4月12日)建成發電的中國第一座水力發電站。電站歷經了清朝、民國、新中國……等多個歷史時代,如今已經成為集「文物、教學、旅遊、發電」為一體的綜合型電站。
石龍壩創業與發展
一百多年前,一群時代精英,風雲聚會石龍壩,懷著「實業救國」的夢想,用智慧譜寫了一曲自主辦電的豪邁頌歌,吹響了華夏工業文明揚帆的號角。他們以滿腔的愛國主義熱情,豪邁的民族大義自豪感,銳意進取,大膽開拓,勇於革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採用民間集資、招標採購、引進人才、股份制經營等方式,終於將西方的技術成就成功地移植在自己的土地上。
1908年,法國人以滇越鐵路通車需要用電為由,脅迫清朝滇政府準其在滇池出口的螳螂川上遊修建水電站。法國人企圖染指雲南水電資源的舉動,激起雲南各界愛國人士的強烈憤慨和反對,斷然拒絕了法國人修建石龍壩水電站的要求,並醞釀自辦電站。
次年初,「商辦雲南耀龍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推王筱齋為董事,左益軒為第一任總理,籌備前期工作,張榜向社會招股籌資,並在公司章程裡明確「只集華股,不招洋商。」以此抵制外來資本入侵。時任浙江提學使兼布政使任內的雲南狀元袁嘉穀聞訊,寄語云南同鄉,願以「狀元」之名義同雲南的富商和有識之士聯名向官府稟報辦電之策劃。一時間,湊銀成風。資金有了著落,於是向德國外商訂購設備,並向社會發布工匠招聘信息。
來自全國各省的能工巧匠和省內的漢、回、白、彝等民族土、木、石工紛紛湧至昆明,應招應試。眾多工匠通過精挑細選,被委以重任。他們秉承國人千百年來吃苦耐勞的精神,發揮他們的聰敏才智,克服前所未有的艱難困苦,歷經雪雨風霜,飽嘗幾多苦難,用堅強的脊梁託起了中國水電建設大錨。工程實際工期17個月,耗資50萬銀元。安裝了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2×240千瓦發電機、德國海登海姆福伊特公司生產的水輪機,並聘請2名德國工程技術人員作指導,電源通過當時我國電壓等級最高(23千伏)、線路最長(32公裡)的輸電線路向昆明供電,480千瓦的電能為雲南昆明送來了第一縷現代工業之光。
燈火闌珊處,雲南人民用實業救國的赤誠,以獻身水電的精神和樸實率真的秉性實踐著自己的承諾。——石龍壩電站的建成,開創了我國利用清潔能源進行水利發電的先河。推動了昆明造幣、自來水廠、農業灌溉、五金加工等產業的發展,造就了雲南第一批電力產業工人,從此成為水電技術工人的搖籃,先後為中國的水電事業和雲南的水電事業輸送了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為雲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抗戰前夕,電站發電能力已達到2920千瓦,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水力發電站。抗日戰爭期間,石龍壩電站電力由民用轉為軍供用電,先後四次遭到日本飛機轟炸,電站工人冒著被飛機轟炸的危險,堅守崗位,確保了「駝峰航線」巫家壩機場防空警報、盟軍(飛虎隊)指揮部照明和軍工生產用電。僅1941年至1945年期間,海口第51兵工廠共生產15000餘挺機槍,修理各類火炮970餘門、修理輕重機槍8000餘挺、步槍22000餘枝,並製造了難以計數的軍工雜件,源源不斷地送往抗日前線。為奪取抗戰勝利和雲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解放後,進行了第六次、第七次擴建,建成了第四機房,安裝兩臺30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架設石--安(寧)、石--海(口)35KV兩條線路。同時響應中央、省市號召,將一、二、三車間7臺德國西門子水輪發電機無償調撥雲南楚雄、文山、通海、霑益、富源等地安裝使用,支援邊疆建設和工農業生產。
功能轉換與文物保護
鑑於石龍壩的歷史地位及價值,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電站恢復發展成為「文物、教學、旅遊、發電」的綜合型電站……2006年6月入選第六批九處近代工業文化遺產,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被國家能源局授予「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稱號;2017年9月,被中國紅色文化教育研究會授予「中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2018年11月15日,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
光榮與夢想
百餘年來螳螂川水奔流不息,而一個世紀以來,從這裡出發的中國水電之流早已開山劈嶺,集水成洋。2005年,我國新一輪水電普查顯示,無論是理論蘊藏量、技術可開發量還是經濟可開發量,中國水力資源均為世界第一,分別是7億千瓦、5.4億千瓦和4億千瓦。遠超世界其他國家。按照國家「十三五」水電發展規劃和裝機容量目標,2020年水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8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水電大國地位,已成了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這似乎亦是億萬年前就早已經註定的事實。如今,中國的水電建設和發展無論從規模、成就,還是規劃、設計、施工、裝備製造水平早已世界領先,中國水電建設者們的足跡也早已跨出國門,在世界各地盡現風採。
傳承歷史譜新曲,勵精圖治鑄華章
沿著石龍壩閃光的足跡,找尋百年前感天動地的光影與記憶,重溫當年豪情壯志震山河的偉大壯舉和留給後人的久遠思索,找尋散落的文化珠璣,連結石龍壩百年文化精髓,只爭朝夕,振奮精神,加快「一館」「四基地」建設,著力把石龍壩電站打造成為「中國水電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工業文化旅遊基地」,讓「雲南的石龍壩、華電的石龍壩、中國的石龍壩、世界的石龍壩」這顆璀
璨明珠熠熠生輝、永駐光芒。(作者:金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