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學會正式授予洞窩水電站「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水電站」牌匾。12月15日上午,中國水利學會副秘書長吳劍向瀘州北方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陳俊頒發了這一沉甸甸的金色牌匾。
▲「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水電站」牌匾
洞窩水電站於1925年建成,至今已經發電93年,累計發電3億多度。電站由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留學德國的瀘縣籍工程師稅西恆修建。目前所屬瀘州北方化學工業有限公司。
洞窩水電站已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三學社全國傳統教育基地、四川省首批十大工業遺產之一。
歷史,從1925年建成至今已發電93年
洞窩水電站位於瀘州市龍馬潭區的長江支流龍溪河下遊,進入洞窩風景區大門,沿著一條水泥路往下,便進入了幽深的洞窩峽谷,洞窩水電站就在峽谷最深處。
▲水電站門口
兩座靠崖修建的電站廠房並不起眼,門口塑有電站建造者稅西恆的銅像。洞窩水電站正是由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留學德國的瀘縣籍工程師稅西恆於1921年開始籌建,1925年建成發電,是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水電站。
洞窩水電站《站志》介紹,洞窩水電站初建規模為一臺140千瓦德制西門子臥式機組,1936年集資擴建一臺240千瓦德制立式機組。1941年再次籌備擴建,1947年開始拆除原有機組,安裝兩臺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引進的500千瓦立式水輪發電機組。但這兩臺500千瓦機組一直到1951年、1952年才分別建成發電。
水電站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至今還在發電的兩臺老機組,正是這兩臺已經70多年歷史的通用公司機組。上世紀80年代,在原有老電站旁邊,又增建了一臺1250千瓦的發電機組。
記者探訪,石壁中鑿出來的水電站
12月16日上午,紅星新聞記者走進洞窩水電站,這座有著厚重歷史的電站廠區格外安靜,雖然正在發電,但機組噪音很小,在院子裡幾乎聽不見響聲。
12月16日上午,兩臺老機組正運行發電
洞窩水電站的工作人員郭平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平常發電不會特殊「照顧」老機組,均根據蓄水量多少進行調配。「事實上,還不能讓這些機組休息久了,因為如果閒置時間長了,可能導致一些設備回潮。」郭平說,在枯水期,都是幾個機組輪流運行,「休息」都不會連續超過三五天。
洞窩水電站有兩座廠房,均緊靠崖壁而建,小的廠房裡是兩臺500千瓦的老機組,大的廠房裡安裝的是1250千瓦機組。郭平介紹,電站上遊築有攔河大壩,再由引水渠引到電站的崖壁上方,落差30多米的引水洞是在巖體中鑿出來的。
而安裝機組的「機窩」,也是在整個巖石上「摳出來」的。郭平介紹,包括安裝機組的廠房,當時也是用條石建造,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機房的整潔漂亮,廠房的條石外牆面,被貼上了白色瓷磚,但如今門口瓷磚脫離部分,還能清晰看見裸露的條石。
▲在洞窩水電站工作了35年廖常林正在檢查發電運行中的機組
瀘州北方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黨委工作部部長賀華仲介紹,洞窩水電站年均發電約600萬度,近百年來累計發電3億多度,是瀘州北方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重要電能生產基地,在特殊情況下,如無外援供電時,洞窩水電站還能作為獨立發電系統為該公司供電。
老員工:熟悉機器的每一個零部件
53歲的廖常林18歲就開始在洞窩水電站工作,35年似乎一晃就過去了。
廖常林剛進電站工作的時候,跟著師傅學了兩年,才敢拆開那兩臺通用公司的老機組,這麼多年過來,這兩臺老機組大大小小的零配件,他早已熟記於心。「有時候聽一下聲音,就知道機組哪個地方有問題。」
廖常林介紹,兩臺老機組每年都要檢修,並且每三年會大型檢修一次。每次檢修,都會小心翼翼地把零件拆下來,分類裝好,檢修完了,又小心翼翼地安裝上去,「這些零件可能全世界就這麼一個。」廖常林說,因為是老機器,又加上當年就是「定製」的,所以根本找不到配件。
同時,只有廖常林這樣的老員工,才完全熟悉這兩臺老機器的「脾氣」。廖常林說,那些相關專業的高材生雖然知識豐富,他們懂現在高端先進的機組,卻不識這樣的老機組。
目前,洞窩水電站有13名工人,他們分成三班倒的方式工作。廖常林坦言,自己這輩子只做了一份工作,就是在洞窩水電站「伺候」兩臺老機組。如今,他已經是電站工齡最長的員工,可以預見的是,他將在洞窩水電站退休,雖然離退休還有幾年,但他說現在想起來就捨不得。
電廠保護,將申報全國文保單位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中國第一個自主設計建造的水電站,洞窩水電站在近百年歷史中作出重要貢獻,抗戰時期專門為後方軍工企業供電。
記者也從12月15日的授牌儀式上獲悉,新中國成立後,洞窩水電站除滿足國防建設需求的使命外,還肩負起傳承城市歷史、工業遺產保護、普及愛國教育的文化服務使命。目前,洞窩水電站已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三學社全國傳統教育基地、四川省首批十大工業遺產之一。
據了解,瀘州將把洞窩水電站打造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遺產。同時,瀘州將投入10億元,建設以洞窩水電博物館為代表的「兩院三館一址」特色幹部人才教育培訓基地,重點傳承紅色文化資源,發揮電站遺產、文化、旅遊、教育等功能,帶動發展教育培訓產業,建成全國有影響、西部有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擦亮「中國第一個自主設計建造水電站」嶄新名片。
來源:紅星新聞 記者 楊靈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