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個孩子4歲的時候,其智力會發展將近50%,另外30%在8歲時發育完成,剩餘20%則將在17歲時完成,足見兒童學前時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除了語言、數理邏輯、空間感等智力發育,更加重要的是,兒童在不同階段會逐漸獲得相應的人格品質(如信任、自主、勤奮),這對其青少年乃至成年時期都會有重要影響。
正是由於早教階段的啟蒙教育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兒童教育」類的電子設備一直以來都是個長盛不衰的剛需市場,前有步步高、小天才早教機,今有層出不窮的智能硬體產品(如兒童教育機器人),更甚至已經有兒童智能手錶打出「+教育」的旗號來分食蛋糕。
這些設備普遍號稱可以提供教育內容,他們或是與各類平臺合作獲取內容資源,或是一股腦兒將海量教育讀物搬至自己的雲端平臺,按照兒歌、故事等類別進行簡單分類。問題是,僅僅是內容多就足夠了嗎?
實則不然。
如何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內容,以達到教育目的才是關鍵。
「國際兒童心理與家庭諮詢中心」是西南大學心理學部下屬的重點建設單位,該中心主任馮廷勇教授對《智慧產品圈》記者表示:「教育不是一件盲目的事情。兒童發展研究表明,對於學前0-6歲的兒童而言,可發展心理要素包括智能、情商、行為、言語、藝術五項,且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側重點會有所不同。比如圖1所示,這五大要素還可以細分到二級、三級,白色色塊代表在該年齡段,細分項目不會得到發展;灰色代表高速發展期,即所謂的發展關鍵期;紅色則代表了關鍵期發展不可逆。」
聽覺薰陶對心理成長影響示意圖
「不可逆」如何理解呢?馮廷勇舉例道,「0-5歲是兒童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錯過了語言啟蒙,基本就不能具備流暢的語言能力了,狼孩就是很好的例子。」正因為關鍵期與不可逆期的存在,兒童教育內容的設計重點也需要有所不同。
深圳市本牛科技有限公司(後簡稱本牛科技)CEO段海雲亦毫不諱言地指出,「傳統故事機雖然內容很多,但家長缺乏專業的內容選擇能力與把控度,因此難以完全發揮出這些內容的教育價值,本質上還是屬於娛樂級、消費級玩具。我們認為真正的教育產品,一定是有計劃、有目的的。」
有鑑於此,該公司日前聯合喜馬拉雅FM(內容平臺)以及國際兒童心理與家庭諮詢研究中心(兒童發展研究機構) ,以五大成長要素作為產品的指導綱要,推出了一款針對0-6歲兒童的早教智能音箱產品——牛聽聽兒童智能燻教機。
基於兒童發展心理學,構建具有「真」教育價值的內容體系
什麼是「燻教」?段海雲解釋說,在兒童學前啟蒙階段,通過音箱播放兒歌、故事、國學、音樂等內容,對其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來促進大腦的協調發展,提升多元智力,培育健全人格。
但是,僅僅聽到是不夠的。為了保證聽的好(保證內容質量)、聽的對(達到教育目的) ,本牛科技與「國際兒童心理與家庭諮詢研究中心」合作,對喜馬拉雅FM的海量兒童教育音頻進行梳理,構建了一套嚴謹專業、邏輯清晰的針對0-6歲兒童的燻教課程體系。據了解,截至目前該體系已經完成編碼的音頻內容達到3.5萬個,未來將發展至6-7萬個。
牛聽聽APP截圖圖例
聽兒歌到底有什麼好處?牛聽聽來告訴你答案,並幫助家長有目的性地為孩子選擇收聽內容。
家長可以根據兒童的年齡階段、教育需求進行課程選擇
此外,為了實現兒童的因材施教,除了提供兒童發展專家設計的課程,本牛科技還在APP端置入了成熟的測試體系,父母可以通過定期評測的方式(評測體系中設置有反向問題以避免父母的不客觀評價),了解自家寶寶的智能發展是否良好,人格發展是否健全,進而根據反饋建議有目的性地選擇相應課程進行燻教,最終實現多元智能與健全人格的充分開發。其中,用戶需要綁定牛聽聽燻教機,設定寶寶信息,才可以體驗評測服務,通過個性化服務實現了硬體粘性。
本牛科技0-6歲兒童智能燻教架構圖
除卻內容端的構建,本牛科技亦針對產品的硬體部分,做出了幾點設計優化與考量,以增強軟硬體粘性,提升燻聽體驗。
比如,通過對兒歌、故事、國學、音樂等內容設計相應的按鍵,實現一鍵播放收藏內容,降低孩子與爺爺奶奶的使用門檻,及用戶對APP的依賴性、必要性;同時設置了自動推送更新內容的功能,在訂閱了寶寶喜歡的主播電臺後,系統會在內容更新的第一時間自動推送,這時音箱上的兩隻可愛牛角就會發出黃色的光,提醒父母與寶寶及時收聽。
本牛科技兒童智能燻教機「牛聽聽」
馮廷勇教授表示,過量視頻、讀圖會限制兒童的思維想像與創造力,亦容易造成依賴與上癮,這也是牛聽聽定義從聽覺出發認知世界的原因所在。
與幼兒園/早教機構合作,發展B2B2C增強產品粘性與教育價值
那麼,是不是有了牛聽聽兒童智能燻教課程體系,市面上的早教服務機構就可以關門大吉了呢?《智慧產品圈》認為,二者的結合恰恰才是智慧兒童教育生態的未來。
其一,兒童心理學是一門尚處於探索初期的學科,我們對心理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知之甚少,比如對自閉症的治療目前依然是難以攻克的難題。如果過度神話某一理論就容易出現「莫扎特效應」這樣被商家炒作利用的反效果。而早教服務機構恰恰是檢驗課程內容設計合理性的試金石,為產品價值背書。
其二,雖然本牛科技通過APP問卷評測的方式,幫助家長了解自家寶寶的發展情況,但畢竟準確度有限。除了厚厚的問卷,專業的兒童心理學機構還會設計相應的兒童互動實驗來保證精確性,這對於家長而言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而既有教育經驗,又和兒童相處時間最多的人,無疑是幼教師——如果由他們來進行評測,在課程選擇上提供意見,將更為有效。
其三,牛聽聽只是教育的輔助工具,無法完全取代人的作用,因此儘管已經做到了聽的好、聽的對,寶寶也未必會每天都安分地呆在音箱旁保證「聽的到」,使用粘性仍有待考證;此外,家長安排的內容未必是寶寶感興趣的,如果一昧地按照課程推薦進行燻聽,有可能會事倍功半。而早教服務機構在長期服務過程中,積累了和兒童互動的豐富經驗,知道如何引導兒童的注意力和興趣點,利用牛聽聽進行課堂互動,回到家父母還可以根據幼教師設計的課程繼續鞏固。
綜上而言,根據對智能硬體市場的長期跟蹤與觀察,筆者發現,眼紅於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一夜暴富,智能硬體企業初期都希望直接面對消費者,上眾籌、重營銷、講情懷,然而砸了無數銀子無果之後痛苦地發現:教育消費者,是一件比做產品還要困難千倍萬倍的事情。因此,兒童教育類產品與幼兒園、早教服務機構合作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藉助B2B2C的模式讓產品快速落地到家庭當中。
最後,溫馨提示一句,不要過度在意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言論,啟蒙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開發兒童智能,千萬別「貪杯」過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