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先要區分學得和習得這兩個概念。學得,就是以語言形式為學習的核心,有意識地學習一種語言,比如學教材、背單詞、學語法等。習得,則是通過大量的輸入,像母語那樣,潛移默化地學會一種語言。學得固然重要,但習得才是英語啟蒙的正確打開方式。
幼兒階段,英語啟蒙應該以自然習得為主,以學習母語的方式來學習。翻看市面上的有關自然母語式英語啟蒙方法的書,有人提倡磨耳朵,有人強調講故事,有人建議讀繪本,其實,這些並不是英語啟蒙的核心內容。
回顧學習母語的時候,我們是和孩子不停地互動,不斷地重複,在經過大量積累之後,孩子才開始逐漸開口說話,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同時也非常重要。英語學習也是一樣,需要對孩子不斷地進行互動,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聽說,這才是真正的自然習得,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步:遵循兒童語言發展規律,利用自然習得法,做有效的啟蒙英語!
我們的英語學習方法大部分都違背了這一原則,大家都太注重早期的成效了,恨不得孩子學幾天英語就能開口說。語言學習,啟蒙階段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對語言產生自然反應,經過初期大量的語音輸入後,讓孩子能夠自發地把事物之間的聯繫一一對應起來。
自然習得需要大量的整體輸入,重過程,著眼長效。比起傳統英語學習方法,大量精力放在背單詞、練句型上,雖然短時間學習效果明顯,但離真正掌握語言還很遙遠。自然習得則需要耐心守候,種下樹,慢慢澆灌,只要方法對,終有開花結果之日。
兒童在習得母語時,總是經歷一個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一規律同樣適合於第二語言習得,第二語沉默期的長短則因人而異,有的只要一天,有的則要半年或更久。
——美國語言學家S.D.Krashen
外界的語言輸入在兒童的頭腦中逐漸積累、形成潛意識,然後逐步喚醒大腦中的語言信息,這是兒童語言運用(理解和表達)的準備階段。當這種準備積累到一定程度,在外界交際環境的作用下,兒童才開始理解和說出大量的話語。在此期間,應尊重孩子的「沉默期」,做到不勉強、不逼迫、多鼓勵、要包容。
語言沉默期是兒童語言習得的必經之路,強行讓一個處於語言沉默期的孩子去「說出口」,這很容易讓孩子反感,從而對英語失去興趣。孩子在真正可以流利表達輸出之前,是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做語言輸出儲備。
結合語言習得特性,葡萄籽英語的教師在使用任何一種教學工具時,都要有意識地遵循「我說,你聽」這一階段:教師授課,學生專心聽課。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並在呈現教學內容前後,為學生提供與其所學內容進行互動的機會。
在純英文課堂上,教師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工具,通過教具上的圖畫、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與道具等,以自然非表演的方式教授,為學生營造體驗式的英語環境,既能讓學生專注於語言本身——傾聽與理解,又能保持兒童的專注力。
總之,自然語言習得是一個優雅而緩慢的漸進過程,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除了給孩子豐富的語言環境外,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跟著孩子的節奏,遵循自然,靜待成長。
葡萄籽英語
讓孩子以自然的、學習母語的方式學英語
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導
配合兒童的思維方式與語言習得方式
培養兒童語言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