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希媽媽想給2歲的希希做英語啟蒙,家人都不支持:孩子還小,為什麼要這麼早學英語,給孩子增加負擔呢?
鄰居Abby和希希同歲,她的媽媽就沒有這樣的煩惱。因為Abby是混血寶寶,從出生開始,爸爸就跟她講英語,對她來說,學說英語是很自然的事,不會有人提出質疑。
同樣是學英語,為什麼大家對希希和Abby的態度不一樣呢?
因為在大家的認識當中,希希需要刻意地教,刻意地學,Abby則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習。這兩種方式在語言學上,其實分別對應了「學得」和「習得」兩個概念。
學得(learning),是指有意識地通過傾聽老師或其他人的講解,對語言知識進行刻意的練習和記憶,最終掌握所學語言知識和語法概念的過程。
中國傳統的英語學習方式,學教材,背單詞,學語法,就是典型的「學得」。
習得(acquisition),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學習使用並掌握語言的過程,在過程中需要大量接觸和使用這種語言。
比如,孩子掌握母語的過程,就是在潛移默化中自然習得的,無需經過刻意地學習。
具體來說,學得與習得,在形式、目標以及內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在學得語言的過程中,我們有比較強的計劃性,要在特定的時間學習特定的內容。學習內容、學習目標是相對固定的,學習時要對所學內容進行主動分析和記憶,以達到相應的目標。
例如在學校裡上英語課,就是學得,學完後要通過考試來檢驗學習是否達到目標。
而習得語言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我們通常意識不到自己在學習語言,只是隨時在運用語言與人交往。
習得的內容通常是沒有預先設計的,具有隨機性。學習的側重點是實現正常交流。
關於外語是「學得」好還是「習得」好,語言學家們也曾有過很長時間的爭論。
「學得」派認為,外語與其他學科一樣,需要在課堂上進行理性的、系統的學習。
「習得」派則認為,語言能力是在有正確輸入的條件下,通過下意識自然獲得的,理性學習不能實現真正的語言能力,尤其不能實現交流。
隨著二語習得研究的逐漸深入,目前得到普遍認可的觀點是,以習得為主的方式,更符合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特點。
幼兒的大腦決定了他們是天生的語言習得者。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固化,幼兒的大腦則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面對外語時,成人依賴於長期形成的學習和背誦的習慣,導致他們把語言當成知識去學習,然後存儲在知識區,使用的時候需要調取知識進行分析組合,無法達到自然快速地運用。
幼兒則是下意識地學習並將外語儲存於語言區,從而變成可以自如運用的能力。
如果我們放棄了幼兒得天獨厚的外語「習得」優勢,讓他們用不擅長的「學得」方式學外語,不僅學不好,還有可能破壞幼兒對外語的興趣。
但顯然在我國很多人還不了解「習得」這種方式,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英語只能學得,只能靠背單詞、學教材、學語法去掌握。
正因為如此,希希的家人才會反對希希學英語。如果希希也能像Abby一樣自然習得英語,相信就沒有人會反對了。
讓普通的孩子也能自然習得英語,這並不是不可實現的夢想。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去深入地了解「習得」這種語言學習方式,然後想辦法給孩子創造自然的英語習得環境。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