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多數家長腦海裡還存留著傳統的學習概念:英語啟蒙就是英語學習,實際上現在我們強調的兒童英語啟蒙方法和理念以及對應的輔助工具對比我們小時候,有著顛覆性的改變了。
看看下文就會明白為什麼英語啟蒙≠英語學習。關於英語啟蒙,經常有媽媽會問到一下幾個問題。都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孩子這麼小,聽得懂麼?我英語發音很不標準,真的不會教壞孩子嗎?我還是想等她大一些再報個外教班。
一直堅持親子共讀,也經常聽音頻、聽CD,但寶寶就是不輸出?英語啟蒙其實真不太難,也不高深。只要稍作努力、堅持,絕大多數媽媽都能夠勝任上面三個問題之所以會被經常性地提出來,根本原因是因為:
很多媽媽都錯把英語啟蒙當成英語學習了!英語啟蒙,並不等同於英語學習。甚至可以說,二者差別相當大。按百科上的解釋,
「啟蒙」是指:開導蒙昧,啟發新知——注意「開導」和「啟發」這兩個詞「學習」是指:有目的地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很多媽媽經常把英語啟蒙和英語學習搞混,或者從來沒有把這兩者區別開,認為就是一回事。但實質上,英語啟蒙是通過引導和啟發的方式,培養孩子對英語的好感、誘發孩子對英語的興趣,從內心喜歡英語的過程。
英語學習則是有目的、有任務地學習英語,必須要掌握一定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先有英語啟蒙,而後才有英語學習。——這就好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想要讓孩子學會走路,肯定得先讓孩子站起來。
英語啟蒙相當於家長先引導孩子站起來,而英語學習就是學會走。孩子連站都站不穩的時候,就讓他走,能走得利索嗎?顯然不能。
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把英語學習比作是砍柴,那英語啟蒙就是在磨刀。「磨刀」很花費時間,但並不耽誤「砍柴」。
研究表明,早期有英語啟蒙輸入的孩子相對於沒有經過英語啟蒙的孩子,後期英語學習時有相當明顯的優勢。我們這一代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厭惡、排斥英語?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記憶、背誦,卻仍覺得學英語非常困難甚至非常痛苦,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都缺少了「英語啟蒙」這一步驟,就直接進入了「英語學習」!就像拿著一把鈍刀去砍柴,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英語啟蒙,觀念為先。
我們先要防止自己別陷入了英語啟蒙的誤區——錯把「啟蒙」當「學習」,才能去談怎麼英語啟蒙。
那麼,英語啟蒙和英語學習的區別到底有哪些?什麼樣的啟蒙才是「英語啟蒙」,而不是掛著羊頭的「英語學習」呢?
別急,聽我們細細道來:
年 齡:從年齡上來說,英語啟蒙主要針對0-6歲的寶寶;而英語學習主要針對的是6歲以上的孩子。
目 的:英語啟蒙以過程為導向;英語學習則以結果為導向。
英語啟蒙不以功利性目的為前提,注重寶寶親子閱讀全過程,注重親子間的交互。英語啟蒙提倡將英語元素融合到生活的細節中去,增強親子互動,使寶寶沉浸在英語的語言氛圍中。
這一階段,家長最應該關心的是:寶寶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培養了對英語的好感,是否激發了對英語的興趣。
英語學習則目的性較強,注重寶寶對英語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強調識字、閱讀、系統化學習,需要學拼讀,學語法,學精讀。
這一階段,家長關心的就比較「物質」了,就一個標準:孩子的英語水平(聽、說、讀、寫)是否有在不斷提高?
重 心:英語啟蒙重在「輸入」;英語學習則重在「輸出」。
英語啟蒙需要注重「量」的積累;英語學習則需要解決「質」的問題。
對家長英語水平的要求
英語啟蒙:低。
英語啟蒙重在引導寶寶對英語的興趣和營造良好的英語輸入氛圍。家長英語水平一般也照樣能啟蒙得很好。
英語學習:較高。
英語學習重在英語這門語言的「教」與「學」。家長想要自己教孩子,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英語水平。
英語啟蒙:較易。
英語啟蒙的確是英語學習(此處為廣義)的一個關鍵點,但英語啟蒙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就像沒有孩子學不會說話一樣,只要方法對、材料好、投入的時間夠,英語啟蒙都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英語學習:較難。
6歲以後,英語畢竟要脫盲,要開始讀寫。孩子不能永遠停留在啟蒙和聽說階段。
自然拼讀phonics,這對於中國孩子和家長來說就是第一大攔路虎。因為phonics具有技術含量,不是誰都能教。
更別提初中之後,孩子就要面臨日常英語向學科英語、學術英語轉化的又一大難題……
最後,與大家分享三段話,與大家共勉。
這三段話不僅適用於英語啟蒙,更適用於所有陪伴孩子長大的家長:
要有執行的毅力,更要具備等待的智慧。
四季更迭、物轉星移,一路的默默等待,總算讓憂心的父親和慈愛的母親,看到孩子的轉變。
在人生的漫漫旅程,孩子最需要的,是知道有人一直在背後默默陪他。這份靜靜等待的全心擁護,幫助孩子在無限包容和寬廣深愛之下,感覺自己的重要與獨特。
近幾年中國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外語學習,但是你們知道嗎?目前90%以上的孩子都在用不當的方式學習英語。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越來越多的家長不計代價地在考慮把孩子送到國際化的私立學校,而語言對於中國的多數孩子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門檻。中國人花費最多的時間,英語水平在世界上卻遠遠落後。
七零後八零後們正在成為家長的主體,而他們本身大多數都經歷過種種英語學習的挫折,所以他們在面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時也是如臨大敵。關於英語究竟應該怎樣學,更是存在著很多誤區。
我們知道自己英語學得不好,方法不對,卻又在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重複著自己錯誤的理念和方法;同時,我們自以為更先進的那些理念可能也只是我們的某種直覺,與語言學習的規律大相逕庭。
現在我們就來梳理下,英語學習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誤區一:把英語當成知識學習
在中文中,學習就是「學習」,「學」和「習」是不分家的。英文裡,「學」是"study" , 「 習」是"aquire",是兩個有明顯差異的單詞。「學」針對知識,「習」代表獲得,傾向於通過使用來獲得一項技能,是一種自然而且意向主動的狀態。比如開車,舞蹈,運動和樂器,都需要通過習得,通過大量實際的運用才能真正掌握。這些技能如果只是通過書本,學習理論,無異於緣木求魚。這個道理大部分人都了解,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其實英語學習也是同理。而大部分人花幾十年學英語,更多都只是知識的學習,缺少環境,工具,和刻意的練習。而真正的語言技能的掌握是潛意識層面的,最終的結果是生活中自如的交流。傳統的學英語通過教師教授語言規則,語言現象,學生去分析和記憶相關的顯性的知識,是無法真正掌握英語能力的。
誤區二:敢說會說多說就能學會英語
深受「啞巴英語」的害處,家長們已經深入了解了開口的重要性。沒有語言環境,沒有開口環境,所以很難學會英語。那把孩子送到國外突擊幾周,或者想方設法安排一對一的外教課,讓孩子大量開口,總可以擺脫啞巴英語,習慣說英語。
這樣的想法是否有問題呢?語言學家觀察到一個現象,你們身邊也許也有這樣的例子,就是一些人移民到了國外,但是過了幾年,英語能開口,但是交流使用的英語一直錯誤百出,英語能力一直保持在低下的水平。幾年下來,也只能在非常有限的場景下溝通,理解費力,更別提讀寫。「啞巴英語」是算不上了,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文盲英語」。
這是為什麼呢?語言學家指出來,當我們在語言能力還有限的時候一味追求大量開口,跟當地人交流,會導致大量的錯誤固化。根據二語習得理論,語言學習前期會有一段「沉默期「,如果強行扼殺「沉默期「,過早積極地盲目追求開口。為了交流,東拼西湊使用自以為是的語言,長期下來,表達習慣固化,很難糾正,就會出現語言學習中的」石化「(fossilization)現象。「石化「以後,初級學習者會把自己的語言水平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很難真正突破掌握一門語言。
誤區三:多「聽」磨耳朵就能學會英語
近幾年家長們流行一個概念就是「磨耳朵」,大家都知道了英語環境的重要性,於是努力在家裡創造純正的英語環境。不管孩子聽懂聽不懂家長們恨不得天天在家裡,車裡放各種英語兒歌,故事。
這也是大家想當然的一個認知誤區。不顧孩子的現有水平盲目選擇聽力材料,違背了語言學習中的「可理解性輸入」原則。換句話說,不適合的語言環境和噪音無異。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我們和阿拉伯人待幾天,沉浸在他們的交流環境裡,是否能學會幾句阿拉伯語?所以也有很多人,看了聽了幾年美劇,依然無法開口說英語。
誤區四:學英語首先要學語法
通過分析記憶學語法的方法還是源於前面提到的把英語當成知識學習,以為只要掌握了所有的英語知識就學會了這門語言。我們可以回顧下我們學習中文的過程,在我們的幼兒階段,是否有人教我們中文語法?我們在小學開始學習讀寫,才真正開始學習相關的語言知識,在這個之前,我們已經會熟練地使用中文自如交流不是麼?
把語言當成知識學習,掌握的知識在大腦中屬於「陳述性記憶」,比如「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水分子符號是H2O」這些知識點,每次需要有意識的調動才能想起來。而且記憶過程就像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記憶—遺忘—再記憶,痛苦異常。而我們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後形成的是「程序性記憶」。就像學會走路,遊泳,開車,我們身體就像編入新的程序,需要用到的時候下意識就可以啟用,而且這輩子都不會忘記。如果靠勤學苦練記憶語言知識,在每次我們需要使用這些知識開口說英語的時候,必然會說得磕磕絆絆。因為我們在真正交流的時候,一般會注重交流的內容,而沒有時間去仔細考慮語言的使用方法。只有在技能狀態下,單詞和語言已經內化,瞭然於胸,每次交流的時候才會是一個瞬間自然而然的過程。
誤區那麼多,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學英語?
其實,外語中的錯誤,源頭不是使用的錯誤,而是「存儲」或者「輸入「的錯誤。如何創造可以理解的循序漸進的輸入環境至關重要。比如很多中國人說「he」和「she」容易混淆,一開口就容易錯。關於「he」「she」的區別這個知識點我們在初學的時候就接觸到了,但為什麼還是容易犯錯呢?這是因為我們中文中第三人稱的發音是沒有區別的,這是中文思維的影響。只有在最初學英語輸入的時候,「he」和「she」的發音是分別和男人和女人的形象聯繫在一起的,才能真正建立英語思維,才能脫口而出時減少犯錯。
簡而言之,語言是思維的反映,語言交流本質上是思維聲音的交流。語言最初的學習要遵循多聽,少說,不讀寫的原則,然後慢慢按照語言學習的順序和規律去學習,建立英語思維。
語言習得常見問題
孩子發音不好,需要先學習音標嗎?
英語音標是歐洲人發明的,其實在美國,英國,加拿大,那裡的孩子在學習英語時是不學音標的。他們學習英語發音的方法叫「phonics」(自然拼讀法)。英語單詞的發音是有規律的,「自然拼讀」總結了英語的發音規律,孩子們通過學習,就能如拼讀我們的漢語拼音一般,面對英語單詞,達到「見詞拼音,聽音拼詞」的效果。在英語中,80%的單詞發音都可以通過自然拼讀解決。
給孩子英語啟蒙,學習美音還是英音比較好?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思考給孩子英語啟蒙的目的是什麼?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給孩子英語啟蒙,我們是為了讓孩子對英語感興趣,通過積累大量語言材料來自然習得基本的英語表達,為日後的自主閱讀和學習做準備,使英語真正成為一種交流工具。既然英語是用來交流的,就沒有必要嚴格區分孩子接觸的英語資源是英音還是美音。不管英音還是美音,孩子都能接受和適應,而且就算只給孩子只聽其中發音,只要真正掌握了發音,聽到另一種也會猜個八九不離十。美國人和英國人交流從來沒有什麼障礙不是麼?所以,在給孩子推薦繪本,音頻的時候,家長不需要區分英音美音,而是要從材料的語言內容和藝術特色上多做考慮。
單詞量太少,要大量背單詞嗎?
對於單詞,我們可以用「理解和記憶」來取代「背」這個概念。「背」禁錮了我們的英語學習,讓我們沒有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來學習。對於單詞,切記不要死背「單詞表」或「詞彙書」。這種方法耗損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讓孩子倍感折磨。
閱讀是公認的提高詞彙量最好的方式,選擇閱讀材料要選擇孩子有興趣的,而且要符合孩子的水平,千萬不要選擇過難的材料。在不藉助詞典的情況下無法理解的材料就不適合閱讀。針對生字,不需要每個都必查,只查重複出現的詞,而且可以首先通過上下文去自己探索詞義。然後選擇一些有音頻的閱讀資料,在閱讀之餘還可以仔細聽音頻,把單詞的「音」和「形」對應起來,把單詞放在「語境」裡理解記憶。搞定一個單詞的「音形義」才算真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