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老師,
我不想讓孩子像我一樣,英語學了十多年,都是啞巴英語,我該怎麼做?我想給孩子做英語啟蒙,卻不知道從哪兒入手?我家孩子不喜歡學英語怎麼辦?我給孩子報了每年上萬塊錢的輔導班,英語為什麼還是學不好?孩子學了很長時間的英語,進步卻不明顯,怎麼回事?......安然老師教了十多年的英語,接觸過很多的家長和孩子,也解答過很多跟英語學習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各種各樣的,但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沒有搞明白一個問題:正確的英語學習方式到底是什麼?
學好英語,就好比是種在一棵樹。只有把根扎穩,才有茂盛的枝葉花果。根,就是正確的理論或方法。枝葉花果,就是詞彙,語法,閱讀,寫作,聽說等等,包含了英語學習的各個方面。根的問題弄不清楚,一味地去追求枝葉花果,很難真正實現學好英語這個目標。
任何知識或技能的學習,一定要有正確的理論做指導,才不容易走彎路或者是跑偏。英語學習也是如此。
提到理論這個高大上的詞兒,可能很多人一聽就會覺得頭疼。畢竟,以我們從小到大的經驗來看,凡是跟這個詞兒搭邊的基本沒有簡單的東西。理論一詞本身就自帶晦澀難懂,高深莫測的屬性。
但實際上,稍微了解一些語言學的理論,對於輔導孩子的英語學習卻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絕對是每個家長必不可少的技能。
現在許多的家長都在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習英語。比如,看到各種眼花繚亂的學習資料,屯!面對各種五花八門的線上線下課程,買!發現各種國內國外的英語學習軟體,下載!可以說是,只要是對孩子英語學習有幫助的東西,都絕不手軟。
但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面對自己掏空腰包打下的大好江山,卻倍感迷茫。畢竟家大業大的,管理起來確實費心。到底應該從何入手,把孩子往哪條道上趕才是正確的呢?
安然老師讀書時的研究方向是英語教學法。那個時候,課堂上學到的各種語言學知識,還都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直到後來做了英語老師,多年的教學實踐,加上給自家娃做英語啟蒙,才越來越體會到從前所學的理論是多麼的重要。
接下來,安然老師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對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理論。上黑板!!!
必知:二語習得理論
大家都知道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屬於我們的第二門語言。對於第二語言的學習在語言學理論上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作「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也可以簡稱為「二語習得」。二語習得主要是研究在掌握了母語後,如何有效地習得第二門語言。它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學科。
西方對於二語習得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迄今為止已有50多年的歷史,是大量專業的學者,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對於我們中國的孩子學習英語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家長掌握了這一理論,就好比掌握了開啟孩子英語學習大門的鑰匙。絕對實用又高效!
簡單來說,這個理論就是教我們怎麼真正地學會第二門語言。真正學會到什麼程度呢?就跟我們說漢語那麼溜兒。
習得和學得
接下來安然老師再給點大家介紹兩個專有詞彙: 「習得」和「學得」。
說到「習得」,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概念「學得」。我們經常習慣說的學習,看起來似乎是一件事情。但在語言學上,「習得」和「學得」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習得」(acquisition)指的是學習者通過大量接觸和使用目標語(比如英語)而潛意識地獲得該語言。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自然就意味著無痛,符合規律,水到渠成。
回想一下,當我們習得第一語言(也就是母語漢語)的時候,誰會覺得漢語很難,學習起來充滿痛苦,要刻意去學。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習得漢語。在用漢語來表達時,也是自然而然地,思維和表達同步,不需要絞盡腦汁,費力組織語言。三歲的孩子就會說很多漢語了,有的孩子語言能力強,很小的時候大人都說不過她。
同樣地,用習得的方式來學習第二語言(比如英語),仍然可以採用學習母語(比如漢語)的方式。自自然然就可以掌握英語這項技能。這樣想來,是不是覺得這麼多年來,學習英語所遭的罪白受了?
「學得」(learning)則是學習者為了掌握目標語而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該語言。相對來說,學習過程更加地刻意。
這種方式也是在國內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很多孩子傾向的英語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大多局限在課堂,學校的課堂,課外班的課堂。內容也多以課本知識為主。目的性很明確,掌握書本知識,考試獲得好成績。
安然老師正式的英語學習是從初中開始,相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時間上晚了不少,更是錯過了英語語音學習的最佳時間。相信大多數八零後的家長應該都有所體會,十幾年的英語學下來,真正學成的人只是少數。不要說把英語變成技能,所掌握的有限的英語知識,可能大多數也都早已還給了英語老師。
一門學科,耗費十年甚至更久,收穫的結果卻不如人意。一定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究其原因,是我們學習英語的方式很少採用習得的方式,甚至完全拋棄這種方式。把最正確的學習英語的方式給忽視了。
英語學習的兩種路線
兩種不同的英語學習方式也正對應了中國孩子學習英語的兩條路線:
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路線外語學習(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路線這兩條路線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1. 學習環境
二語習得,多數是發生在比較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下。比如在家裡,家長有意識地主動用英語跟孩子交流;孩子每天固定時間看英文動畫片;讀英文原版書籍;唱英文歌謠;與外教對話等。
而外語學習更多地局限在學校的課堂裡。老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教授孩子某些英語知識點。
2. 語言輸入方式
由於二語習得大多是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語言的輸入相對來說更加真實,地道,靈活,具有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的特點。學習者時刻參與其中,輸入語言的質量較高。
比如,在孩子洗漱的時候,家長可以針對這個具體的語境,教孩子相應的單詞。毛巾(towel),水龍頭(tap), 坐便器(toilet),牙刷(toothbrush)等等,統統來一遍。孩子一天至少洗漱兩次,每次都重複這些詞彙。天長日久,看到這些物品,頭腦中自然而然地就顯現出對應的英語單詞。這種語言的輸入方式,又真實又實用。
而外語學習大多發生在課堂,學習者對於語言的輸入局限性很強。常常是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比如講授性話語,操練性話語。統稱為教師話語(teacher talk)。
比如,
Let’s begin our class. (我們上課吧)
Read after me, please. (請跟我讀)
We'll start a new lesson today. (今天我們將學習新課)
大家一定很熟悉這些課堂用語吧。我們之所以熟悉,就是因為在英語課堂上反覆聽到,聽了許多年,大腦都不需要思考,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
在語言的運用上,教師佔據了主動地位,學生往往是被動地輸入。語言形式僵化,與實際生活中的語言運用差距很大。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國孩子在學習了十幾年的英語之後,面對外國人,無法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面對外國環境,無法順利地進行日常交流;面對出國留學,無法應付專業性更強的學科學習。
3. 情感因素
學習是一件苦差事。但英語的學習,尤其是幼兒階段,如果能以二語習得的方式開始英語啟蒙,孩子完全可以一邊享受英語的樂趣,一邊習得英語。如果家長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激發孩子的英語學習的興趣,讓孩子有強烈的願望和動機來學習這門語言,最後帶來的效果一定會好很多。比如,我女兒Grace 的心願清單上有一個就是去美國的迪士尼玩。因為在那裡可以看到她最喜歡的動畫片《冰雪奇緣》裡面的艾莎和安娜。安然老師趕緊借這個機會開始引導,美國人是說英語的,你得學會說英語才能跟艾莎和安娜聊天,和那麼多你喜愛的迪士尼人物對話。孩子一下子就覺得學習英語是有用處的,學習興趣自然也提了上來。
而外語學習的動機多數是為了應試,學書本知識,考書本知識。孩子對於英語學習的動機表現得不那麼強烈,還有可能厭學,學習效果自然很難保證。安然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不少孩子都覺得英語學起來難,不喜歡英語,更體會不到學好英語有什麼用處。即使只是單純地為了提高英語考試分數,其結果往往也不令人滿意。
兩條路線,如何選擇?
了解了這兩條路線,家長們可能會問,我的孩子到底應該選擇走哪條路線呢?
其實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的。如果孩子正處於英語啟蒙階段,或者希望孩子不僅是在卷面上有一個漂亮的分數,還能夠真正地習得英語,把英語變成一種技能而非知識。甚至打算將來送孩子出國留學。二語習得路線是最佳的選擇。
即使沒有那麼高的要求,安然老師也還是建議,儘可能地借鑑二語習得的方式來指導孩子的英語學習。安然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現在的英語考試越來越傾向於對英語能力的檢驗,尤其是到高級階段的學習。如果孩子將來的工作語言是英語,更需要在讀書階段就把英語真正地提高上來。
安然老師看到了太多的孩子到了大學階段,英語四、六級通過不了;考研英語變成攔路虎;或是到了外資企業工作,為了溝通順暢,還需要找時間額外學習英語。傳統的外語學習方式顯然已無法應付實際的英語需求了。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中國孩子英語是否能夠學得好,二語習得是關鍵!我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完全或是部分採用二語習得的方式來習得英語。都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放在英語學習上,這條準則仍然適用。
選擇二語習得的方式,孩子的英語水平更有可能達到本族語者(native speaker )的程度。而這種能力是選擇外語學習的方式的孩子很難實現的。
理論也許枯燥,但卻無比重要。它不是隨隨便便某個人的發明,是經過實踐檢驗,被無數外語教學界專業學者共同認同的結論。這就好比對照著說明書,來正確地使用某種物品,其效果比自己不斷地試錯強很多。畢竟孩子的時間是很寶貴的,英語學習又有其時間上的局限性,有正確的路徑可走還是避免少走彎路為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