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師參加了一次國外留學的講座,然後在微信群裡分享,截圖如下!
這給大家很大的一個提醒:孩子出國留學,英語一定要習得,而不是學得!
為什麼要習得,而不是學得呢?
甚至很多父母會問:什麼英語的習得和學得?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接下來探討這些問題。
小朗母語式英語孩子拆書show英語
從語言學理論上來說,語言學習的方法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習得」與「學得」。很多家長對此分不清楚,實際上學會分清「習得」與「學得」,對於少兒英語啟蒙來說意義重大,它可以幫我們看清各種英語啟蒙的利弊,幫助我們為孩子選擇高效科學的英語學習之路。
那麼,什麼是「習得」?什麼是「學得」?這兩種方法又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習得」與「學得」的定義
簡單來說小孩獲得語言的能力,是在該語言環境中,一個自然而然的潛意識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這一過程就是「習得」。例如母語的習得。
與之相對的過程:刻意學教材,背單詞,學語法,是典型的「學得」。例如學校或者培訓班上課教孩子英語的學習模式。
簡單清楚的理解,母語的方式就是習得方式,學校培訓班的上課學習的方式就是學得方式。
一般來說,通過「習得」而掌握某種語言的人,能夠輕鬆流利的使用該語言進行交流。習得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看上去沒有刻意去學,只是經常用,結果就自然而然的學會了,這歸功於「內隱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學習。
6歲孩子第二年小朗英語學習,一說就一大段!
比如,在生活中,孩子聽到家長說話時,大腦會自動從中提取出基本的規律,像「奶」是「吃」的,常常裝在「瓶子」裡,「手」可以「拿」瓶子,等等,這些都是規律和聯繫,當孩子聽到類似的話語次數越多,他就越容易掌握。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只關注語言內容本身,不關心語法結構。孩子的這種「內隱學習」能力比成人強很多,久而久之,他們就能自然而然的學會一種語言。
母語式英語孩子自編自導自演英語故事
享受其中,其樂無窮
而通過「學得」掌握某種語言的人,只能了解語言的規則,當交流時往往不會說或者說得漏洞百出,無法靈活、流利的用英語表達。他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語言表達形式方面,有意識的、系統的掌握語音、詞彙、語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語言的意義。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比較熟悉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學習單詞、語句、語法來獲得語言技能。
很顯然,對於一種語言的學習來說,「習得」方式比「學得」顯得更為重要。「學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種記憶式學習,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方式,因為這個過程會邊學邊忘。我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了十幾年的英語不僅不能用英語正常交流,連學齡前的幼兒動畫和兒歌也很難聽懂。
簡單總結來講,習得就是母語式的語言,母語式英語思維,生活中的語言、和認知息息相關的語言。
學得,就是學了一大堆語言學知識,字母、單詞、句子、語法等等。而且是碎片化的語言知識。
唯有母語式的自然習得的方式,才能充分發揮兒童與生俱來的語言天賦能力!
唯有自然習得方式,才是合乎兒童天性、合乎語言學習自然規律的方式。
學得模式都是學校模式下,人為設計出來的語言學習方式。
人為,即偽。也可以說學校上課教英語的模式,是偽英語學習。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一般7歲前的孩子更適合習得語言的方式。而7歲後,慢慢進入學得方式。
因為7歲前,孩子英語啟蒙是極其不適合上課模式的。
一方面孩子還小,天性就坐不住,專注時間不夠長。
另一方面就是,7歲前孩子有強大的語言學習天賦能力,正是寶貴的語言敏感期。
而要充分發揮孩子語言天賦能力,合乎天性的語言學習方式,就是母語式的自然習得。
而7歲之後,一方面由於母語強勢,對外語的學習造成幹擾。另一方面語言學習天賦能力下降,自然習得能力也減弱。
這些因素都造成7歲之後更多的轉向有意識的外語學習,學得的方式。
所以要習得英語,一定要7歲之前英語啟蒙,抓住語言敏感期!
首先,留學國外,在英語環境中生活,需要真正生活中可以運用的語言。習得的模式,一開始就是在語言環境中,真實生活中的語言自然習得。
所以,習得的模式,一開始就是要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這樣,到國外後,完全是熟悉的語言環境。並不存在太多語言生疏。
而學得的方式,是通過理性,翻譯成母語來理解,記憶了許多字母單詞句子語法等知識。並沒有形成英語思維。
例如我們一再分享的哈佛中國研究生的案例。
哈佛研究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智力自然是沒得說。可是為什麼課堂上這麼尷尬,支支吾吾連簡單的話都不會說呢?
因為中國學生基本上都是學得英語,聾啞英語,在國外根本用不上。
想想絕大部分中國學生學出來的英語,英語的聽說閱讀,都要先翻譯成漢語才能理解。
這樣一個翻譯式的英語,效率太低了,完全無法和母語的速度相比。這種低效率的翻譯英語,是無法在國外有效運用的。
所以,如此去國外留學,與人對話溝通交流,腦子裡忙亂的翻譯,搜腸刮肚的找詞和句子,緊張的一頭大汗,十分尷尬。
這樣的尷尬場景,許多中國大學畢業的人,英語六級的人,面對老外對話,都深有體會。
而習得的方式呢,並不需要翻譯,直接英語思維,英語思考,和母語一樣。
小朗英語的孩子們學習幾個月,英語張口就來,從來沒有哈佛中國研究生的尷尬。
自然習得英語,才是真正的英語學習。
既然自然習得如此重要,那麼如何習得英語呢?
簡單講,就是創造像母語一樣的英語環境。
全英文的學習環境
孩子習得語言對外部環境的要求很高,孩子只有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真正的習得語言。孩子和外部語言環境是一個動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孩子是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提供大量「可理解性」的輸入
有了全英文的學習環境還不夠,還必須為孩子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輸入,這是孩子英語習得的關鍵。
氛圍要輕鬆,讓孩子在「玩」中「學」
語言學家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認為,語言輸入除了要求「可理解」之外,還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被孩子吸收,也就是孩子在學習時的學習動機、情緒、焦慮感等,這些因素對語言輸入有著過濾作用,從而決定接收輸入信息的多少。
所以,在兒童英語習得的過程中,氛圍儘可能放輕鬆,讓孩子在「玩」中「學」,越自然越好,甚至就像母語一樣的無意識吸收和學習,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這樣學習效率也會大幅提高,並能很好的應用到生活實踐中。
小朗母語式英語孩子快樂手影故事
而如果孩子在情感上是排斥的,對抗的,不接受的,那麼是很難主動吸收這些信息的,學習效果就不會很理想。所以在學習素材和學習方式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孩子的興趣。
自然習得方式,簡單輕鬆有趣。相反學得方式,壓力大,效率低,成本高,沒有趣味。上課教英語的方式都是學得方式。
中國學生基本上都是上課模式學得英語,在學校、或者培訓班、或者外教課,或者線上課程。
學得,而沒有習得英語,這正是中國學生聾啞英語的關鍵所在。許許多多父母們還在學得英語的誤區中,期望透過昂貴的英語培訓班或外教課,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
這是虛空的虛空,沒有用的。
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孩子的學習熱情,浪費孩子寶貴的語言敏感期。
最後聾啞英語,去了國外根本用不上。甚至可能還厭惡英語!
父母們一定要醒悟過來,一方面要拋棄英語培訓班外教課這種學得方式,另一方面,就是千萬別錯過7歲前的語言敏感期!
留學國外,學得英語根本沒有用,一定要習得英語,這都是許許多多海外中國留學生代價昂貴極其慘痛的教訓。
要習得英語,那麼就一定要母語式英語,而且最好7歲之前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