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決定辭去首相一職。安倍晉三17歲患上潰瘍性結腸炎,至今近50年也沒有治好,究竟潰瘍性結腸炎是不是「不治之症」呢?我院消化內科王凌雲教授介紹,潰瘍性結腸炎雖然是慢性疾病,病程較長,但並不是洪水猛獸,只要嚴格聽從專科醫生的指導,規律用藥、定期隨訪,大部分病人的預後良好。
潰瘍性結腸炎難確診,常與這些疾病混淆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推測其發病與環境、遺傳、腸道微生態及免疫失衡等多個因素有關。患者常常有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腹瀉、腹痛及粘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出現嚴重貧血、低白蛋白血症、消瘦、發熱等全身症狀,另外也可能會有外周關節炎、口腔復發性口腔潰瘍等腸外表現。
王凌雲教授介紹,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沒有金標準,往往需要全身和局部全面的血液學檢查、影像學檢查(CT/MR)、內鏡學檢查(胃鏡、腸鏡、膠囊內鏡)、病理學檢查、微生物學檢查等,通過結合反覆發作或者持續的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等症狀,典型的內鏡表現及病理等綜合判斷,排除感染性腸炎、克羅恩病、缺血性腸病、放射性腸炎、大腸癌等可出現類似臨床表現的其他疾病方可診斷,甚至有時經過全面細緻深入的檢查仍不能確診,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隨訪觀察才能夠確診。
不注意健康飲食,可能引來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歐洲、北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之前在我國發病率較低,屬於比較少見的疾病。但隨著飲食、生活習慣及環境的變化,潰瘍性結腸炎在亞洲乃至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國內有限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不同地區的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也存在很大差異,其發病率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
王凌雲教授介紹,我國現有數據顯示,該病發病高峰年齡為 20~49歲,亦可見於兒童或者老年人,性別差異不明顯。在西方國家,有研究指出動物蛋白、亞油酸、糖、脂肪、酒精的過多攝入會增加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和復發。飲食纖維的攝入減少、加工食物和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增加認為與潰瘍性結腸炎有關,相反,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纖維飲食可以降低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和進展。此外,氣溫變化、負面情緒(抑鬱、消極)可能也與潰瘍性結腸炎的復發有關。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改善緩解期患者的腸道炎症反應,減少復發。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常出現營養不良,不利於病情緩解,且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與飲食關係密切,因此,患者應該高度重視日常飲食。建議食用低脂肪、高膳食纖維、高維生素、適量優質蛋白飲食,避免海產品、奶製品、人參及鹿茸等補品以及刺激性大、難消化的食物。
病程超過20年,結腸癌風險增加10-15倍!
王凌雲教授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大部分病人反覆發作,需要長期服藥維持病情緩解,不合適的飲食、感染、不良情緒等可能導致疾病復發或者加重,輕度及長期緩解者預後較好。潰瘍性結腸炎首選內科治療,對於內科治療無效、或出現嚴重併發症如大出血、腸穿孔、中毒性巨結腸,或癌變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在控制急性病情後,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方案來維持緩解,維持治療的療程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決定,一般不少於4年。
從病變範圍來看,廣泛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癌變風險最高,其次是左半結腸型;從發病時間及病程長短來看,發病時間早(發病年齡
得了潰瘍性結腸炎,還可以生育嗎?
安倍晉三與妻子至今沒有生育子女,背後的原因不得而知。而潰瘍性結腸炎的好發年齡剛好與生育高峰期重疊,很多患者面臨著治療與生育的矛盾。由於疾病活動期會增加患者不孕率,增加不良妊娠的風險,降低藥物安全性,因此不建議患者在病情活動時選擇生育。但緩解期的患者生殖能力與正常人群無明顯差異,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可以選擇生育。
王凌雲教授提醒,MTX(甲氨蝶呤)、沙利度胺有明確致畸作用,計劃生育時應避免使用,推薦停藥3-6個月後再妊娠。生物製劑方面英夫利昔單抗(IFX)的研究較多,一般認為女性備孕期間使用是安全的。對於意外妊娠者,不建議因為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自行停用藥物,活動期或者病情加重所導致的妊娠不良事件遠多於絕大部分藥物本身所致的不良反應,因此建議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制定用藥方案。
專家介紹
王凌雲,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我院消化膽胰專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消化疑難重症診治與臨床思維協作組委員,廣東省醫學會肝病學會免疫肝學組副組長。從事消化內科醫教研工作20多年,曾以訪問學者身份到美國華盛頓醫療中心(Medstar Washington Hospital Center)消化內科學習。擅長:自身免疫肝病、藥物性肝病、妊娠期肝病及消化道腫瘤的診治,尤其對晚期結腸癌(結腸癌肝轉移)治療有著豐富臨床經驗。
莊燕妍,我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講師,醫學碩士,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炎症性腸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消化及消化內鏡分會委員。
責編:黃睿、劉昕晨
初審:張陽
審核:林偉吟
審核發布:歐陽霞
【來源: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