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將辭去首相一職,這是安倍第二次辭職。2007年,他因該病第一次辭職。為什麼一個潰瘍性結腸炎會讓一位首相兩次辭職呢?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腸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最常發生於青壯年期,發病高峰年齡為20~49歲。它可以發生在結、直腸的任何部位,其中以直腸和乙狀結腸最為常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表現可以和普通腸炎一樣,出現以腹痛、腹瀉為主要表現,90%以上的患者可出現黏液膿血便,伴有裡急後重(解完大便後,還想解,但無法一洩為快),常容易和結腸癌相混淆,這是區別於普通腸炎的最明顯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環境、遺傳及腸道微生態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腸道免疫失衡,腸黏膜屏障損傷,引起腸黏膜持續炎症損傷。此外,精神心理因素與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也有著密切的關係。隨著經濟的發展,潰瘍性結腸炎的患病率逐漸升高。因此,安倍的得病不排除與他工作的緊張有關。
潰瘍性結腸炎具有病程遷延、反覆發作等特徵,每天腹瀉數次、十數次,甚至數十次,還會出現發熱、衰弱、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症、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等表現,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導致生活質量的大幅下降,嚴重的病例可出現腸道出血、穿孔和癌變。有資料顯示,該病的病程越長,癌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有人將它稱為「綠色癌症」。
潰瘍性結腸炎沒有特效的藥物治療,治療以控制急性發作,維持緩解,減少復發,防治併發症為原則。部分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行手術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堅持長期用藥,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合理膳食以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疾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