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 破譯...

2020-12-13 北方網

  鄭連斌深入少數民族為當地居民進行相關人體測量。

  鄭連斌為中學生講解人類群體遺傳學經典指標。

  天津北方網訊:七十歲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兒孫滿堂,享天倫之樂;安逸悠閒,度幸福晚年……鄭連斌的古稀之年顯然與這些代表著歲月靜好的字眼「不沾邊」。身為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只為做好一件事——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擔當繪製中國人體質地圖的大任。

  四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

  何為民族體質地圖?可別小看了它的作用。如果掌握了我國最基礎的人體數據,對國家工業、教育、衛生等各行各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意義。「例如生產帽子,中國人頭圍有多大,多少人的頭圍在哪個區域;製造鞋子,中國人的足長有多少;製衣廠又如何判斷剪裁的衣長,這都需要足夠量的人體數據做支撐;甚至到一間教室的長寬高、黑板設置的高低,均與中國人的人體數據息息相關。同時有望助力人類疾病的相關研究,應用廣泛、潛力無限。」說到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時,鄭連斌的眼裡閃著光。

  但讓他百感交集的是,中國的相關測量研究起步晚,加之深入各地探訪,特別是親自前往少數民族地區聯絡、觀察、測量,櫛風沐雨、風餐露宿是家常便飯,條件之艱苦常人難以想像,很多人也因此退縮,導致這項研究乏人問津,備受冷落。

  「再難再苦,總要有人去做!」鄭連斌這一做,就是四十年。四十年如一日,談何容易。

  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偏遠村落

  2009年,由天津師範大學牽頭,鄭連斌帶領7名隊員,啟動了我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漢族體質調查。為儘量保證數據的典型性,團隊刻意避開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動較大的城市,以方言特徵作為分類,深入中小城市和農村,對在當地世居三代、身體健康的漢族成年人分年齡組進行測量、調查。

  從東部的浙江、福建,到西部的西藏、甘肅,從南邊的廣東、廣西,再到北邊的黑龍江、吉林,團隊在22個省份設置測量點,歷時4年,測量了2.7萬餘名典型漢族人。通過調查獲取可觀的數據,團隊完成了規模浩大的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不僅破譯了漢族人體質「密碼」,還為生物學、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持。

  「特別能吃苦」令人敬佩

  規模數據的測量,建立在眾多鮮為人知的艱辛背後。

  「為了確保數據測量的全面,團隊要深入偏遠村寨,但那裡往往只有土路,常弄得大家滿身灰塵,或是山路緊鄰懸崖、危險崎嶇,稍有不慎就有生命之憂。可是鄭老師總是衝在最前面,經常顧不上吃飯和休息。看他那股幹勁和樂觀向上的精氣神,很難想像他的腿患有嚴重的靜脈曲張。」團隊成員之一、天津師大體育科學學院教授包金萍頗有些心疼地「埋怨」,鄭老師的「特別能吃苦」,讓她為之敬佩。

  「他對工作太執著了!」作為團隊成員之一,天津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宇克莉分享道,「今年8月,正值我們要出版一部關於體質學研究的書籍,他突感身體不適,被高度懷疑為癌症,當時只有我和另一名老師知道此事。在責任心和使命感的驅動下,鄭連斌帶病堅持工作,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他曾在醫院住了幾個星期。幸好,後來排除了懷疑。」

  不服輸不浮躁耐得住寂寞

  天津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師張興華是鄭連斌一手帶出來的徒弟,他耳濡目染「師傅」的無私奉獻精神和「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學風。「記得剛加入團隊,我研究出一套人類體型圖的計算方法,可以申請專利。貴州的同行想學習借鑑,我不想給。鄭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要有為科學奉獻的精神,更要無私地、毫無保留地幫助同行,這樣才能讓全國的體質人類學事業長足發展。」

  「七十歲的教授還能身體力行做研究嗎?」天津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劉豔霞在剛接觸鄭連斌時在心裡打了個問號。「不服輸」「不浮躁」「不奢華」,短短幾個月後,劉豔霞如是形容這位古稀老者。「耐得住寂寞,不以職稱、晉升作為目標,而唯國家需要做科研,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所有教師學習!」

  把課題選在祖國大地上,把調查做在祖國大地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偏遠村落,鄭連斌所帶領的團隊已在國內率先完成漢族、蒙古族等39個族群體質的一系列研究,獲得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全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勾畫出了一幅詳盡的民族體質地圖。今年,鄭連斌還榮獲上海人類學學會頒發的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下周,這位七旬老者又要背上行囊再出發,前往廣西省防城港市,對京族進行測量和調查,繼續完成譜寫民族體質人類學的國家使命。他的工作正如他筆下的詩:愁累苦煩次第過,更兼幾度遭危險。不願人世平如水,喜將今生付流年。(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相關焦點

  • 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鄭連斌教授:不願人生平如水 喜將今生付流年
    明天,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鄭連斌教授又將啟程,帶領天津師大體質人類學團隊對京族進行人類學調查,這裡就是他下一個目的地。啟程前,鄭連斌總是習慣性地讓團隊中的教師和6名學生再演示一遍測量過程,親自確認團隊成員掌握的每一個測點是否準確,以保證實際測量萬無一失。"調查需要測量者和記錄者兩個人的默契配合,大家要時刻保持團隊的整體性。
  • 40年初心未改 測繪中國人體質表型「地圖」 ── 記天津師範大學...
    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名譽會長金力,會長張海國向鄭連斌頒發證書、獎盃,以表彰這位年逾七旬仍然奮戰在我國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前沿的科研工作者,在體質人類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 40年堅守,繪製中國人體質「地圖」的「鄉野教授」|人物
    2020年年底的這段時光,對於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來說頗不尋常。在剛剛度過了72歲生日後,他在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榮獲了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又稱「金琮獎」)。作為這一殊榮的獲得者,鄭連斌的紀念浮雕將被永久鐫刻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人類學終身成就獎」紀念牆上。
  • 這位天津教授用近40年的研究找到了答案!
    原創 趙徵 天津廣播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個教授,叫鄭連斌。鄭教授有點神秘,有時在校園裡閃現一下,忽然就又消失了,掐不準再過多少日子,他又出現了。這樣來來回回幾十年,有一天,鄭教授再回校園的時候,已是滿頭銀髮。
  • 40年測繪中國人體質表型「地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主持人: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1981年,33歲的鄭連斌在內蒙古師範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校教書,偶然間在圖書館裡看到一本《中國八個民族體質調查報告》,對體質人類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自己民族體質人類學數據採集工作,而我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鄭連斌四處求教專家,還到國家基金委毛遂自薦,組建?了研究團隊。
  • 調查顯示:中國漢族人與東亞人種體質差別很大
    原標題 [調查顯示,中國漢族人與東亞人種體質差別很大]   中新社天津
  • 【體質人類學 】&【分子人類學】
    人類學( Anthropology)一詞,起源於希臘語 Anthropos(人)和Logos(科學),意為研究人的科學。人類學是一門以人類自身為對象研究人類的起源與發展以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規律的學科。
  • 【201777·人類學訪談】孟凡夏,劉振貴:生命在漢民族研究中閃光——記人類學家徐傑舜教授
    原來,這是一個瑤族同學。當時的瑤族男同學還留著長發,平時束髮,並用三丈多長的頭巾包了起來,所以才有了這一場虛驚。於是,徐傑舜有生以來第一次認識到在漢族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兄弟民族,他們的不同文化,不同風俗,不同個性,給徐傑舜展示出了一幅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圖景。少數民族異文化的闖入,給徐傑舜的學術生命注入催化劑,激活了他對民族研究的興趣。
  •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75年成立的天津師範學院教育學教研室,負責全校教育學、心理學公共課教學任務;1979年成立教育科學研究所,已故李繼之先生任所長,田本娜先生、李懷美先生任副所長;1984年成立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系,開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組建了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6年更名為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和教師教育相關工作併入學院
  • 簡訊: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
    2020年10月16日下午1時,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蕭梅教授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525教室進行了題為「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的學術講座,講座同時也以騰訊會議為媒介在線上舉行。本次講座受到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高水平講座系列支持,也是人類學研究所及民族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王富文民族研究紀念講座第6講。
  • 人類學到底研究什麼?
    哲學將一切建立在思維的體系上,秉持內心以化萬物,人類學立足人類和生命個體的經歷,窮盡萬物以求歸一。 更有激進如法國哲學家Bruno Latour ,要以人類學取代哲學:哲學衍生於西方世界的認知方式,人類學立足人類所有可能的文化創造,人類學更彰顯人對萬物母題的追求。 帶著這種視野,我們看到歷史上每個人類學理論都在闡釋人的整體性的不同意味。
  • 天津師範大學2021年新年賀詞:錨定高質量 奮鬥新徵程!
    2021的鐘聲已經敲響,在這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天津師範大學黨政領導班子向全校師生員工和離退休老同志致以誠摯的問候!向海內外校友、向關心支持天津師範大學事業發展的朋友們致以最美好的新年祝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們對於2020年最深刻的記憶。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國家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創造了人類同疾病鬥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
  • 國內首個中國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在浙江師範大學成立
    揭牌儀式現場 齊佳靜 攝 10月21日至22日,「中國人類學的非洲研究:傳統、域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在浙江師範大學舉行。會上,國內首個中國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浙江師範大學中國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成立。來自國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南非開普敦大學、羅德斯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近40家中外高校、科研單機構的逾80名專家共聚一堂,見證中心成立,並圍繞「中國非洲人類學的傳統、域外與實踐」這一核心主題進行多學科多視角的廣泛深入研討。
  • 【20160919·人類學】王建民:論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在人類學學科建設中的地位
    【編者按】作為經典研究範式的民族志與民俗志,近些年來在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對話中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特別是在中國民間文化研究已成為「顯學」的當代,隨著田野調查的普遍展開,民族志、民俗志的書寫也成為繞不開的一個核心話題。
  • 人類學研究所年度講座回顧
    、博士生導師嫁接:戲劇與婦女人權法在中國農村的翻譯32018.04.19中國人民大學崇德樓西樓212會議室主講人:張歡教授,大連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主持人:趙旭東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研究方法——關於雙重樂感的理論與實踐42018.04.23
  • 生命園地沁芬芳——記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蓬
    生命園地沁芬芳——記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蓬記者 曲田李蓬,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 30本「今日人類學民族學論叢」出版
    人民網北京2月27日電 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CUAES)編輯出版的「今日人類學民族學論叢」,2月23日在京舉行了首發式暨研討會。來自國家民委和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領導、30分冊主編代表、有關學者出席了首發式。首發式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楊聖敏教授主持。
  • [東南亞研究]李亦園教授與東南亞華人研究:人類學的視野與方法
    70年代以後,李亦園教授先後任職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所研究員、臺灣中研院民族所所長、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研院代理總幹事等職,教學工作與學術行政十分繁忙,少有機會再到東南亞做長期的田野研究工作,但他仍多次主持綜合性的研究計劃,支持、鼓勵和推動學者的東南亞華人研究,並有相當的成果。
  • 第二屆中國體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順利召開
    2018年 8月17-19日,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體育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內蒙古民族大學承辦,通遼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協辦的「第二屆中國體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民族大學召開。大會以「新時代體育文化研究與邊疆治理」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50餘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近百餘名體育人類學領域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