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國內的民辦學校,真是一言難盡,現在全民教育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民辦教育畸形發展。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很多普通家庭都是拼了命把孩子往民辦學校送,真是苦不堪言,需要大力整頓,近日,《關於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對民辦學校的種種問題進行糾偏。
今秋開學季,全國各地的家長們反映民辦學校高收費問題,廣州20所民辦小學,一學期的學費已經超過4萬元;重慶市今年民辦小學的學費普遍漲到2萬元/學期,鄭州某些民辦學校已經學費翻番了。
由於民辦學校管理經營獨立,各種收費可以自己定價,比如學校包子可以賣到4元/個,各種校服費用動輒幾百塊,亂收費是較為突出的一個。學校給每個學生配了一臺電腦,但學費也上漲了30%,漲幅遠遠超過一臺電腦的價格。各種收費項目,儼然有一種「貴族化辦學」傾向。
民辦學校任性漲學費大多數理由是,辦學成本較高。事實上,最大的民辦中小學學生群體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在外打工,寧願花高學費讓孩子在縣城裡讀民辦學校,也不願讓孩子讀農村的公辦學校,原因是農村公辦學校教學質量不足。而且,在公辦學校不準晚自習、不準違規補課、不準加重負擔的情況下,民辦學校這是大肆掐尖,這導致公辦、民辦教育水平不一致。比如上海中考成績排名前10的學校,只有1所市北初中是公辦,四校八大的生源絕大部分來自民辦初中。
民辦學校利用游離於體制之外的特點,以招生的名義,搞各種名堂,「小五班」就是一個例子。此次,國家層面出臺民辦教育管理文件,目的就是淨化教育風氣,《意見》指出:強化民辦義務教育規範管理,營造良好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教育生態」一詞引發家長們熱議,那就是民辦學校的根本目的是教書育人,不能偏離教育公益性的特點,學校不能成為管理層斂財工具。比如,寧夏曾有三所民辦初中違規收取與入學掛鈎的捐資助學款共712萬元,這種「不捐款,不能入學」的歪風被銀川教育部門狠狠批評,並取消民辦學校各種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