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生一個健康聰慧的寶寶,如何做呢?當然。中醫重視養胎,醫聖張仲景就曾說:「婦人傷胎……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此論開後世養胎說之先河。那麼,懷孕後當如何養胎呢?
(一)逐月養胎法
所謂逐月養胎,就是女子懷孕的十個月中,每個月都對應一個經絡,要按經絡來養胎。
此說始於北齊徐之才,其曰:「一肝二膽三心經,四月三焦五脾經,六胃七肺八大腸,九月腎經十」。意思是說在第一個月,榮養胚胎是以肝經為主的,在第二個月,是以膽經為主……以此類推。
徐氏的逐月分經養胎理論揭示了胎兒發育的規律,且對防病治病很有啟發。《濟陰綱目》載徐氏的逐月分經養胎法云:「妊娠一月名始胚,是謂才正,足厥陰脈養。妊娠二月名始膏,是為胎始結,足少陽脈養。妊娠三月名始胎,手心主脈養。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手少陽脈養。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足太陰脈養。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足陽明脈養。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手太陰脈養。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手陽明脈養。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莫不畢備,足少陰脈養。妊振十月,五臟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於丹田,故使關節人神皆備,但俟時而生。」
這段話非常詳細地描述了胎兒在十個月內的生長規律,值得深入思考。
徐氏認為,妊娠某月以某經養胎為主,飲食居處慎無傷此經。並指出治療上須注意調養此經。十二經除心與小腸二經不專主外,餘者十經分主十個妊娠月。每經在此經當養之妊娠月,經氣旺盛,榮養胎元。且依五行之相生順序,先陰經後陽經,表裡經相隨。以此說明胎兒發育形成的一個自然的待定周期。
(二)支持逐月養胎的觀點
一則,臨床驗證
不少醫家支持逐月養胎理論,並且應用此理論以指導臨床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孟景春教授(也曾給我上過課)曾用妊娠七月由肺脈養胎之理治癒過兩例咳嗽患者,非常有說服力。他說:「在臨床曾遇兩名孕婦俱在七個月而病肺者。一位婦女第三胎咳嗽甚劇,疾多,兼有便溏;據述前二胎亦每至七月而咳,第二胎因咳劇而致小產;細詢病起亦非由外感而起,因從其每至七個月而咳的特點,結合其面色白,語言氣短等,認為其痰涎雖多,實由肺氣不足,輸津無權乃聚而為痰,更加脾虛之運化乏力,亦生痰之源也,故用黨參、黃芪、白朮、淮藥等以補益脾肺之虛,培土生金以治其本,二陳化痰以治其標,服十劑而愈。此屬肺氣之虛者。另一婦女妊娠七月,咳嗽鼻衄,色紅而鼻幹,治以瀉白散加淡芩、沙參、白茅花、茅蘆根,三劑而鼻衄止,再以前方去茅根、花,加梨皮、款冬花調治而愈。此屬肺氣之實者。咳嗽治肺,本不足奇,奇在妊娠至七月而咳,說明妊娠至七個月是與肺氣有關的。另外,據七月肺氣養胎之說,若妊娠至七月而現胎氣不固者,用安胎法亦當復入補養肺氣之品,以加強安胎作用。」
孟老的病例值得我們深思。古人的學說往往不是隨口亂說的,而是有著臨床基礎。這也啟示我們,對於中醫理論的認識,絕不能以主觀如何而決定其是否準確,而是要通過實踐檢驗。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今人亦有運用逐月養胎法治病的經驗。比如,不少人報導用逐月養胎理論治療妊娠發熱、妊娠惡阻、水腫等妊娠病症,均病去胎安,母亦無損。
二則,懷孕後的病理分析
我們臨床觀察女子妊娠後的健康變化,有一定的規律。隨著懷孕後月份遞增,多數孕婦在病理上有規律可循。
比如妊娠三個月內,胎氣受阻,若其人宿有痰飲,則會發作胃氣上逆,出現心煩、虛悶、噁心、嘔吐等反應,中醫稱之為惡阻;
妊娠四五個月,此時君相二火養胎,若其人平素火旺,就容易出現胎熱氣逆,表現為心悸、胸隔脹滿,中醫稱之為子懸;
妊娠五六個月,此時乃少陰君火以養精。妊娠六七月,此時乃少陽相火以養氣,若其人素體火旺,就容易出現煩悶不安,中醫稱之為子煩;
妊娠七八個月,此時胎氣漸粗,影響孕婦,出現氣機不暢,水溼不運,兩足浮腫,中醫稱之為子腫;
妊娠八九個月,因孕婦氣弱不能舉胎,胎逼膀朧,水不能出,小便不通,下腹脹滿,中醫稱之為轉胞;
妊娠臨月,若孕婦過食煎炸、燒烤、辣椒、火酒等物,導致肝經熱毒上攻,就容易出現兩目失明,不見燈火,頭痛眩暈,腮腫,不能轉側,中醫稱之為胎熱。
由此可見,胎氣與母體臟腑氣血相連,隨著胎兒發育,在不同時期的確具備一定規律性和病理特徵。
(三)否定逐月養胎的觀點
歷代醫家中也有對徐氏之說持異議者,甚至認為是荒誕的無稽之談。比如清代大醫吳謙在所編的《醫宗金鑑》中認為:「分經養胎不足憑,無所專養論不經」。
明代大醫馬玄臺認為:「手足十二經之脈,晝夜流行無間,無日無時不共養胎氣也,幾必無分經養胎之理。」
對於馬玄臺的觀點,我認為值得商榷。徐氏所講的逐月養胎,並非說妊娠某月獨由某經榮養。我們都知道,手足十二經脈,其氣血是周流全身,無有終時的。比如,十二經對應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並非說某個時辰只有某經氣血流行,其他經都停滯不動了。推之,無論是哪個妊娠月,十二經均有妊養之能,共同完成妊養胎兒之功。但是,這也不能排除在某個月偏重由某一經榮養,亦即此經旺於此妊娠月。
(三)逐月養胎法為何獨始於足厥陰肝經?
春、夏、長夏、秋、冬,是天地四時的更替規律,木、火、土、金、水,是五行相生規律,用來推演生命變化的內在規律,是符合天地之道的。
一則,逐月養胎學說把臟腑經絡按陰陽屬性納入到時相五行的變化規律中,四時之令,必始於春木,肝屬木,故十二經之養,始於肝。
二則,中醫強調「取類比象」,足厥陰屬肝木,肝木旺於春。《內經》有謂:「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妊娠第一月,即如草木之初萌,萬物生發之始,當然始於肝經。
三則,肝經與衝任胞胎有著密切關係。肝經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二穴,任脈主胞胎,具有妊養胎兒之功。《血證論》指出:「血室者,肝之所司也;衝脈起於血室,故又屬肝,治肝即是治衝。」《內經》明言:「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四則,女子的經、孕、產、乳均與肝經關係密切。肝又主藏血,為屬多血之髒,肝經少氣多血。妊娠第一個月由肝經當旺,木氣條達衝和,最能發揮其調節之功,使血不下行而經閉,聚於胞中以榮養胎元。
由此而言,雖然十二經由肺經開始,終於肝經,但妊娠周期卻應該始於肝經,入理合情。
(四)為什麼十二經中唯獨心經與小腸經不主養胎?
人有十二經,當女子妊娠十個月,每一經各養胎一個月,惟有心與小腸經不主養胎,這是有道理的。以下分析:
一則,心為君主之官,統管諸臟腑,起主宰作用;
二則,心主血,婦人以血為本,故不專主養胎;
三則,小腸與心經乃表裡經,故小腸經亦不專主養胎;
四則,心主血,已產則血化為乳汁,未孕則血流為月經。
(五)逐月養胎飲食法
《陳素庵婦科補解》中提出了按月養胎的飲食起居注意,甚有意義,現抄錄其文如下:
「妊娠一月,勿多食辛以傷厥陰肝木……妊娠二月,勿勞傷百節……妊娠三月,當靜坐清虛,勿視邪物……妊娠四月,當靜形體,和心志,節飲食……妊娠五月,當養氣以定五臟……妊娠六月,勿令大飽以傷胃……妊娠七月,無號哭傷中,無叫喊傷氣,無形寒飲冷以傷肺……妊娠八月,宜清心靜養,無使耗氣,無令大飢……妊娠九月,無多食甘,無處溼地……妊娠十月,不可多睡久坐。」
小結:
自「兩精相搏,合而成形」,進而細胞繁殖分化,組織發生,器官形成,胎兒生長,以至一朝分娩,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十個月,每個月都對應著一條經脈。若能善於運用此理,不但有益於胎兒健康發育,亦能治療不少妊娠疾病。讀者亦可參考《關於女子懷孕與安胎的話題》一文。#百裡挑一#(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