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樣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學校對孩子這方面的重視程度,也在提升。近日,教育部出臺了相關指導規定,為孩子有個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心態,提出了具體的方向。
讓孩子提前準備好,沒有心理恐懼
換了一個新環境,進入更高的年級,甚至是參加一個挑戰性高一些的比賽,對一個小孩來說,多少都會有些畏懼心理。規定指出,如果老師能提早幫孩子了解環境,以及預測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做好行動準備和計劃,那學生也能提升對完成這件事的信心, 到時也能較好地適應。有心的家長,可以積極配合老師,引導學生做學習生活總結,把上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整理,指導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能派上用場。
通過觀察,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
規定還指出,老師在生活裡,可以多觀察學生,了解學生情緒的壓力來源。從學生的上課情況,穿衣風格,同學交往玩耍情況,作業完成情況,日常情緒等等,來了解學生。如果學生在學校比較孤僻,喜歡把自己藏起來,需要鼓勵學生多跟外界溝通。如果學生上課總開小差,穿衣上過於鮮豔,或許需要鼓勵孩子有正確的感情觀。如果學生總是抹淚,作業完成也不好,那可能需要跟家長溝通,一起幫孩子樹立起信心,在同學關係上也多關照一下孩子。如果學生總是衣冠不整,還出現了缺課的情況,那一定要跟家長及時反饋,給學生除了家庭關愛外,能擁有更多的老師的愛,先保證學生在校的基本上課情況。學校教育要配合家庭教育,只有老師通過家長,全面了解了孩子,對孩子上心,才能幫助孩子解決眼下的困難。
幫學生科學合理地疏導情緒
幫孩子就是幫老師自己,每一個學生的情緒對班級來說很重要。老師掌握一些科學簡單的,心理調整方法,能快速及時地幫孩子減壓。
近日,教育部在給全國中小學校新學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建議裡提到了,對年齡小的同學,鼓勵老師用遊戲的形式跟孩子互動,讓孩子了解喜怒哀樂,不沉溺任何一種情緒狀態,學生學會了識別情緒,並能及時調整自己,養成班級裡一團和氣的氛圍。對初中階段的孩子,建議老師鼓勵加強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溝通品質,這也是學生邁向包容社會的第一步。對在上高中的孩子來說,建議老師鼓勵學生多多參加學校舉辦的正規公益集體活動,多向更優秀的同學們學習,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對狀況嚴重的學生,要請求社會各界力量的幫助
有的孩子,家長和學校關注的不夠及時,問題積累起來,就不是小問題了。僅靠老師自己的力量,沒辦法完成對孩子情緒的疏導。學校配有專業的心理援助室,專業的心理諮詢老師,都是學生的開導諮詢對象,同時,學校還要對孩子做好隱私上的保護,儘可能少地影響學生跟同學們之間的社交,讓學生可以安心地完成學校的學業。在這個過程裡,老師不要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一步步幫孩子克服在生活學習上的難題。學生是老師的希望,也是全社會的希望。在大家的幫助下,老師先積極地跟同學做溝通,培養孩子良好的集體意識,提升孩子的情商,這比片面地刻意地固執地關注分數的提升重要多了。
配合家庭教育,有個好的學校教育,是孩子有好情緒的關鍵。良好和睦的同學關係和師生關係,是幫孩子解開心裡疙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