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學校教育能做到德智並重,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就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談幾點看法。
一、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高中階段學生正處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富有浪漫情調和銳氣,最具有蓬勃向上發展趨勢的時期。他們的理想中最重要的是事業、友誼、愛情和人生價值的實現。這個時期是心理發展變化的轉折期,是個體內在力量充實的時期。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心理發展的階段性。中學生心理發展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表現出階段性的特點。中學初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表現出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特點;中學後期是一個逐步趨於成熟的時期,具有一定的成熟性與自覺性,但他們的個性特徵還不穩定,需要教師、家長的進一步關心與指導。
(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首先表現在個體在不同階段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學生自尊心很強,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對較弱,在生活中一帆風順時,常表現出優越感和盲目自信,但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又易產生自卑感甚至悲觀失望等消極心理反應。其次表現在不同個體之間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中學生之間心理發展由於受影響不同而不同。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強一些,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
(三)心理發展的矛盾性。中學生生理上趨於成熟,但心理發展相對落後於生理的發展。他們思維敏捷但容易衝動,心理上渴望脫離父母的保護但又離不開父母的保護;有強烈的求知慾但自我管理能力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感情起伏大,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易產生人際關係的緊張而帶來心理不平衡。作為這特殊階段的反應,他們的心理表現出既豐富又矛盾的特徵。例如中學生的早戀問題,處於其中的同學自己能意識到早戀影響學習,「青澀的果子」不能吃,但有的還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時教師只要進行必要而正確的指導,學生又會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去。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因素
影響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和學生自身原因等四個因素。其中學校環境起關鍵作用。因為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是通過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學校教育還能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有利的條件實發揮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向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全方位的、綜合性的教育過程。我認為中學教師在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採取以下措施。
(一)創建優良的「心靈土壤」。學校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活躍並優化校園文化生活。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楷模,師生、同學之間建立和諧融洽的關係。組織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班會、團隊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衛生知識傳授,和心理疏導,營造一種心理環境,一種優良的「心靈土壤」。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目的,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二)建立心靈驛站。成立心理諮詢輔導中心—心靈驛站,設立心理健康信箱,使學生能隨時與心理老師聯繫。學校要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心理檔案,用科學的方法對全校學生檢測,建立較為詳細的心理背景資料庫。開展經常性的定期的心理檢查及諮詢服務。學校對已發現有心理危機的同學,要注意與他們、與學生家長建立密切聯繫,及時了解他們的情況,進行個別心理輔導或諮詢,與家長共同做好學生的工作。通過諮詢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三)讓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為一門課程。學校要設立心理健康課,納入各年級的課程表中,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應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視為與學科教學同等重要的教育內容,心理健康教育課要規範化,循序漸進的系統傳授初步的心理衛生知識。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圍繞學生關注的問題進行靈活地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指導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四)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是進行學生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心理素質的主渠道。各學科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培養,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學科教學中;要善於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高興,寓教於樂。同時,也要注意對後進生進行心理輔導,要善於發現其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進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今天,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儘自己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