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拷問現代教育心理健康疏導

2020-12-14 foreverest555

4月26日凌晨3時,安徽省郎溪縣教體局就該縣惠園學校初中女生宿舍樓墜樓事件進行通報。緊接著,就在同日上午7點18分合肥市某公安局接到報警稱:某中學高一年級一男生從自家樓下跳下身亡。這兩起事件都有一個共通點,中學生輕生自殺。

青春期的孩子本該充滿活力,陽光向上,卻為何輕易自殺,這不禁拷問現代教育的心理健康疏導?

很多家長認為這是一種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一直在倡導,家長在安全問題上也一直都戰戰兢兢,上學接送,下課接送,手機電話隨時監控,可是這些只能防止孩子被外界危險所侵害,如果威脅孩子的是心理問題家長又該如何解決呢?

因此,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關係重大。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 孩子應該進行適當的心商教育

「心商」是指維持心理健康,緩解心理壓力,保持良好心理狀況和活力的能力。心商即「心態」,即積極開朗的人生態度。青春期的孩子心態變化起伏,應該積極開導,及時的心理疏導能夠避免更嚴重的結果發生。

2.孩子應該進行適當的「健商」教育

「健商」教育是加拿大醫學博士謝真華教授提出來的,他指出「健商」包括自我保健,健康心理等。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學會自我保健,珍惜自己的生命。「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

3.孩子應該進行適當的「逆商」教育

「逆商」是指人們在面對逆境時的反應,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應該教會孩子困難、逆境都只是暫時的,要學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積極面對才能轉逆為順。

教育界對心理健康如何疏導早有定論: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具體內容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減少和避免各種不利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和技能。其重點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

下面我們以初中年級和高中年級為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進行說明:

初中年級: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的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正確處理厭學心理,抑制衝動行為;把握升學選擇的方向,培養職業規劃意識,樹立早期職業發展目標;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著重培養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級: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樹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掌握學習策略,開發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積極應對考試壓力,克服考試焦慮;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嚴厲禁止早戀行為;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承受失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特長和社會需要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志向,培養職業道德意識,進行升學就業的選擇和準備,培養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在一份全國中小學生自殺報告的分析圖表中,可以看出,從小學六年級開始,自殺率開始攀升,初中最高,幾乎佔到全部的一半,高中次之。儘管媒體報導的自殺案例有些只是大約的年齡,但比照年齡和年級,發現青春期是自殺敏感期,因此,家長和教師必須充分認識青春期心理健康疏導的重要性,讓孩子順利克服敏感、脆弱、自尊的青春期焦慮。

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疏導關鍵在青春期,家長和教師就應該在孩子青春期前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建康預備工作。

第一:生命健康課程。

生命健康課程至關重要,因為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不能重啟。生命的寶貴讓我們不得不將孩子的「生課」作為一個重要的課程內容。首先,孩子得敬畏生命。其次,孩子要認識身體。最後,孩子要珍惜生命。應該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早期「生理教育」,引導孩子愛惜身體並珍惜生命。

第二:心態健康課程。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學會用辯證思維看問題,很多成功人士或者幸福指數高的人都是辯證思維論者,能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一個心態積極的人總是能用樂觀豁達的心態面對問題,也總能把事情朝著好的一面發展。青少年應該在樂觀積極的心態下慢慢培養自信心,從而一步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體育運動課程

體育運動可以更有效地幫助人類學會適應社會生活,身體健康的人心理才能健康,青少年一定要培養對一兩項體育運動的持久愛好,在運動中學會挑戰自我,不斷進取,並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除此之外,體育競技能讓人長期保持一種自律,追求的精神狀態,為青少年日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奠定良好的基礎。

說到底,還是要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各方面都具備的綜合性人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培養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學校教育中,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專門設立心理健康疏導的課程,幫助青少年平穩度過青春期。

相關焦點

  • 小學生自殺事件頻發!
    近年來,小學生自殺事件頻頻發生,令人震驚!網曝:9歲男童上吊自殺、13歲少女跳樓自殺、還有喝上農藥自殺等等,其自殺原因有時候僅僅是一句批評、一個指責、一場考試失利、不堪學業重負、不忍父母打罵......不管小學生自殺的動機、原因如何,可悲的是一朵朵剛剛綻放的生命之花就無聲無息地凋謝了,怎能不令人痛心和惋惜呢?
  • 半月談|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暴露了多少教育的短板?
    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暴露了多少教育的短板?半月談日前,中北大學大二學生補考作弊被抓後墜亡一事引發網絡關注和熱議。近期,類似事件已發生多起:合肥15歲女孩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爭吵後欲跳樓後獲救、河北9歲男童因學習壓力過大跳樓自殺……在旁人看來可以承受的挫折,卻最終轉化為不可挽救的極端後果。許多網友在問:孩子們為什麼要以如此輕忽的態度對待生命?其背後的癥結在哪裡?學生內心的真實世界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家庭和學校用心呵護培養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有時卻「不堪一擊」?
  • 半月談 | 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暴露了多少教育的短板?
    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暴露了多少教育的短板?半月談日前,中北大學大二學生補考作弊被抓後墜亡一事引發網絡關注和熱議。近期,類似事件已發生多起:合肥15歲女孩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爭吵後欲跳樓後獲救、河北9歲男童因學習壓力過大跳樓自殺……在旁人看來可以承受的挫折,卻最終轉化為不可挽救的極端後果。
  • 學生自殺頻發,拷問中國教育的方向
    小學生繆可馨自殺事件仍在發酵,這裡先不討論老師是否有責任等話題。因為筆者聯想到另一則相關新聞,認為有必要探討一下更為普遍性的嚴峻的問題。這則新聞令人痛心:這學期復學以來,各地陸續都有學生自殺的消息,或者擔心學習跟不上,或者跟家人爭吵,或者是補考被抓想不通,至少已有十幾個學生走上絕路。
  • 疫情過後,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然而自複課以來,因青少年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在全國各地不時發生,這些事件則給當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敲響了警鐘。這一起起觸目心驚的事件,揭開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冰山一角。「中國青少年心理諮詢在疫情發生前平均每天接2~3個諮詢求助電話。而疫情發生後,電話越來越多,他們還為此增加了一個熱線號碼。此外,經過調查後發現醫院的門診量或多或少都有所下降,唯獨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門診不降反增,業務量比平常增加了將近三成!」
  • 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我們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初雪|文近期,學生自殺事件頻發:中北大學大二學生補考作弊被抓後墜樓,合肥15歲女孩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爭吵欲跳樓後獲救,河北9歲男孩因學習壓力過大跳樓自殺,湖南長沙一中學男生疑因考試作弊被抓寫遺書跳樓……一條條活生生的生命告別這個世界,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眨眼間變成了冰冷的屍體
  • 八年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也越來越成為社會教育關注的焦點,那麼面還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要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呢?下面小編從專家那裡收集到了一些八年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中學生應該學習一點心理知識   學習了心理知識不但能提高自己,還能對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係有所幫助。
  •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 近幾年,研究生自殺事件頻發,深層原因是什麼?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在百度上搜索「研究生自殺」幾個字,會蹦出一連串的相關新聞事件。為何研究生自殺事件頻發?原因到底是什麼?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忽視對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很多家長在孩子回家的第一句話往往就是「今天考了多少分?在班級裡面排第幾名?」絲毫不關注孩子在學校過得怎麼樣,開心嗎?
  • 「關注」虐童事件頻發 早期教育管理還有哪些漏洞需要補上
    近年來,先後幾起幼兒園虐童相關事件的報導,頻繁上演的幼師虐童事件深深刺痛了人們的心,將幼兒教育推向了風口浪尖,幼兒園虐童事件的頻發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和討論,幼兒安全教育也成為當前備受矚目的教育熱點問題之一。11月14日,徐某某在當地論壇發帖,反映兒子11月6日在當地「聰明屋幼兒園」遭老師摔打受傷,引起外界關注。
  • 公交車墜湖事件,報復性心理作祟,教育更要注重心理健康
    高考期間,貴州公交車墜湖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出現這樣嚴重的事件,表明司機本身心理不太健康,人格更是出現了嚴重問題。當面對生活的不幸和挫折時,心理問題和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疏導和發洩。當遇到不公正對待時,不選擇正確合理的渠道去解決問題,卻因人格扭曲,採用極端的方式去報復社會。這些問題,從一定層面上說明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日本校園暴力事件頻發 學生遭欺凌成普遍現象
    中廣網北京9月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報導,近期日本頻發校園暴力事件,福岡市某專門學校的學生被學長逼迫跳河身亡;茨城縣發生了中學生自殺事件;而一起被隱瞞了將近一年的醜聞更令人震驚:滋賀縣一名13歲男生因不堪忍受校園暴力而自殺。他遭到同學各種欺凌,被強迫偷東西、還被頭巾勒住脖子、甚至被迫「練習自殺」。
  • 面對頻發的未成年人自殺事件,生命教育要從小事做起
    居家的網絡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孩子的學習難題,但是由於很多孩子學習自律性不足,網絡學習自身的問題,親子關係以及孩子的學業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疫情結束後,各地出現的未成年人自殺現象讓人扼腕不已。 有人將問題推給學校老師,有人認為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其實自殺從來都是一件多因一果的事件,與其互相指責不如想辦法解決,比如從現在開始就加強孩子的生命教育。
  • 9名雪梨高中生相繼自殺!疫情之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
    報導稱,大部分自殺的都是12年級學生。專家表示:「新州自殺事件激增突顯出學校嚴重缺乏心理輔導和精神健康資源。」「疫情期間,不少學生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那些正在準備HSC的考生。」雪梨一所高中的校長表示:「如果我們不解決這個問題,自殺事件還會繼續出現,疫情正在嚴重影響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 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暴露了多少教育的短板?
    近期,類似事件已發生多起:合肥15歲女孩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爭吵後欲跳樓後獲救、河北9歲男童因學習壓力過大跳樓自殺……在旁人看來可以承受的挫折,卻最終轉化為不可挽救的極端後果。許多網友在問:孩子們為什麼要以如此輕忽的態度對待生命?其背後的癥結在哪裡?學生內心的真實世界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家庭和學校用心呵護培養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有時卻「不堪一擊」?
  • 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刻不容緩
    國家衛健委官網近日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趨勢,鼓勵社會心理服務試點地區探索開展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方案》要求中學、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學、高等院校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每學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授課,指導學生科學認識抑鬱症,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等。
  • 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是為何?如何給心理減壓?家長應該做到這三點
    青少年自殺事件一起接一起,不少人都在感慨,怎麼現在青少年的心理如此脆弱?自殺絕不是臨時起意,長期情緒的積累,一時的衝動就是最後的一根稻草。為什麼孩子的孩子動不動就自殺?一有點不順心,心理就承受不了。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遇到問題,擋在孩子前面,造成孩子心理太脆弱。二、孩子情緒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十幾歲的青少年處於青春期,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比較特殊。他們追求個性,想要通過一些事情證明自己是成年人。但是,能力往往有限。
  • 自殺事件頻發,逆商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
    前不久,最讓人揪心的新聞,恐怕就是常州小學生繆可馨的墜樓事件了,她在上完兩節作文課後,跑出教室跨越欄杆跳了下去,結束了年僅10歲的生命。據統計,疫情複課後,僅短短一周,上海初高三跳樓自殺的孩子就多達24人。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研究所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冰冷的數據令人震驚:平均每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較上個世紀相比,青少年自殺率提高了60%。
  • 東方時評丨抑鬱症低齡化,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亟需建立
    有針對青年心理健康的專題調查表明,14歲-35歲的受訪青年中有近三成具有抑鬱風險,近一成有抑鬱高風險,自殺已經成了15歲-29歲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 (10月12日新京報)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據悉,抑鬱症正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
  • 學生自殺事件頻發 誰該多反思?
    據長期關注自殺問題的費立鵬博士說,這種情況比較少見,「明顯比往年報告的密度要大得多」。  一個又一個年輕美麗的生命,就這麼走了,留下的鮮血很快就會被衝刷乾淨,大學裡,人們該幹什麼還幹什麼。  在我的記憶裡,學校和社會上的專家們,對於大學生自殺的反思,已經有一些成果了,但是自殺依舊在發生。怨誰呢?好像誰都怨,又好像誰也沒有責任。無疑,跳樓的學生都是自己結束自己生命,到目前還沒聽說有誰是他殺。自殺的原因,最常見的解釋,是說有心理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學校,哪個心理學研究機構,拿出一份自殺學生的心理狀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