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繆可馨自殺事件仍在發酵,這裡先不討論老師是否有責任等話題。因為筆者聯想到另一則相關新聞,認為有必要探討一下更為普遍性的嚴峻的問題。
這則新聞令人痛心:這學期復學以來,各地陸續都有學生自殺的消息,或者擔心學習跟不上,或者跟家人爭吵,或者是補考被抓想不通,至少已有十幾個學生走上絕路。
當代中國學生心理如此脆弱,是應該引起廣大家長和社會的極大重視了。如此多的自殺案例,顯然是帶有普遍性質的。
俗話說七歲看大。小小年紀思想就會如此容易走進死胡同,由此可見從小在家庭裡是經歷著怎樣的成長環境。
學校主要是學習知識、智商成長的地方,在孩子的情商建設上,父母的角色、家庭的氛圍是關鍵的。老師在孩子人格建設上當然負有責任,但是作為陪伴孩子時間更多的父母和家庭,則更為關鍵。
在一個個走向極端的幼小心靈背後,可能是持續的分數壓力,可能是親子關係很僵,可能是父母對孩子的心靈漠不關心,可能是孩子被溺愛到極點而不能接受一點點的批評。總之,在引導孩子方面,家長的不作為或者亂作為,是問題的核心。
如果父母認識到自身對於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並承擔起應盡的責任,那情況會非常不同。那麼,即使孩子在學校遇到一些挫折,比如受到老師的打擊,如果有父母及時開導、鼓勵,孩子也不至於走進死胡同。愛因斯坦小時候因為學習反應慢,備受老師的打擊,但是媽媽總是告訴小愛因斯坦,「媽媽相信你是有才華的孩子」。這給了愛因斯坦面對生活的信心。來自父母的鼓勵,在孩子的天地裡,就有如此重要。
培養一個心智健全的孩子,遠比學習成績好要重要。現在中國社會的情況是顛倒的。太過於重視成績,太過於重視孩子將來找到掙錢的工作,這些功利的東西從小讓孩子負累重重,孩子沒有什麼自由嬉戲玩耍開拓思維的時間和空間,中國孩子的靈性普遍受到極大壓抑。同時電子及遊戲產品的流行,讓孩子童年也更加封閉。現在的孩子,物質上十分豐富,但是心靈相比幾十年前物質比較匱乏的時代,卻更加苦惱。可以想像,這樣壓抑狹隘的心靈,又如何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如何經歷未來生活的風雨?
不是說不要進取心,而是父母要引導孩子,少些功利心。不要一開始就把學習必須冒尖、將來工作必須體面賺錢多作為目標,這在筆者看來,都是功利的目標。如果我們把目光更多投向一些人生更基本的東西,也許生活學習更輕鬆一些,但是長遠來說更有益孩子的快樂和健康成長。比如,不要太重視分數,但是要培養愛好動腦、主動學習、主動改錯的習慣,不要太重視將來必須掙多少錢職業多光鮮,但是要注重培養孩子踏實做事、自食其力的習慣。
以筆者的實際體會來說,作為父母,我們不給孩子以任何分數的壓力,孩子有時候分數考低了感覺有點低落,我們會勸她不要糾結,但是對於為何沒有考好的原因,我們會引導孩子重視一下,是不是馬虎了,或者沒有弄懂,要自己心裡有數。在完成了基本的功課之後,我們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玩耍的時間,做她喜歡做的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缺一不可。有空時主動跟孩子溝通交流,聽孩子講講自己的高興事和煩惱事(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的苦惱糾結的),讓孩子的苦惱及時釋放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