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價標準單一
我們現在的升學考試,都是一「紙」定音,一張試卷定終身。所以造成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只停留在學習方面。現在的孩子沒有出生就開始學習,從胎教、早教、幼兒園一直到大學,我們對孩子的評價都是談學習怎樣。「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恨不得孩子在肚子裡就開始背唐詩。家長評價一個學校好不好,也是看這個學校的考試成績。小孩子認識的字多,家長就認為這個幼兒園好。單一評價思想「深入人心」,家長和老師覺得和學生談學習以外的話題就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
2019年10月24日晚7時許,成都市九年級學生王某在家跳樓自殺,男孩的媽媽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她和兒子的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語文默寫如何?」男孩正常地答:「全對。」我們家長和老師多久沒和孩子聊學習以外的心裡話了?我們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號,與孩子說的話更多是一種單向的指令,而且內容多數是關於學習的,不涉及他們心靈的感受。
2020年6月6日下午,山西中北大學大二學生時某補考作弊被抓後墜亡。時某作弊被抓後在考場哭了近20分鐘,把頭髮抓得賊亂。很多人不理解時某的行為,都上大二了,還是這樣的玻璃心。這其實就是單一評價方式造成的惡果。時某到大學了,依然覺得學習成績是他的全部,補考作弊被抓,監考老師收走的不僅僅是他的試卷,還有能夠證明自己的全部,對他來說就像天塌下來。但他的母親怎能理解當時兒子的心情,母親的一句「又咋了」,錯過了兒子向他傾訴的機會。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咱們看看70年代80年代的孩子,特別是農村的,幾歲才去開始上學,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學習嗎?和現在的孩子比比就知道了。
二、缺乏真正的挫折教育
現在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挫折教育是原因之一。但什麼是挫折教育?不滿足孩子的要求,不聽話了就打,幾個嘴巴子下去,孩子就變乖了,張口就罵抬手就打,這難道就是挫折教育?我看不少人包括教育界的人士都這麼認為,總拿以前的孩子作比較,以前打罵出來的孩子多皮實,一個個鐵羅漢活金剛似的。把「打罵孩子」當做挫折教育就大錯特錯了。
心理學家認為:挫折,就是個人從事有目的活動時,由於遇到障礙和幹擾,其需要不能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不要認為現在孩子生活條件好了,就沒有挫折了。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從來都不缺乏挫折,比如積木擺不好、學習問題、被小朋友欺負、受傷、沒能達成自己的目標等,所有這一切都能給孩子帶來挫敗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挫折",所以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的教育引導很重要。
抗挫折能力強弱與否,更多取決於個人的心態。所以挫折教育的重心在於改變消極心態,培養積極心態,因此父母要讓到孩子看到事物背後積極的意義,讓他有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不斷地給孩子增加困難和挫敗,逆著孩子的意願做事,對孩子非打即罵,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這不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並非忽略孩子的感受與情緒,相反,家長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感受與情緒,一旦他有挫敗感,就及時跟孩子溝通,表達對他的理解和關愛。
三、不識廬山真面目
老師和家長沒有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朱永新說,人生活在三個世界裡:物質生活世界、社會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前兩個生活世界,許多動物也有,但是只有人才要過精神生活。個人的精神生活,相對超脫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成為人最好的家園和避難所。所以,精神生活的世界,是最能夠給人安全感、寧靜感和幸福感。
當精神生活不能給我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就變得痛苦了。
但看過王某寫給媽媽的遺書,我們就會明白,其實媽媽並不了解自己的兒子,估計這位媽媽對兒子評價和同學的感受一樣。兒子的孤獨難受,媽媽知道嗎?王某說,他自從上了初中,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已經到九年級了,孩子的這種心理老師知道?父母知道嗎?
我們家長總是習慣性地認為,你們這些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上個學哪有什麼事,有事也是無病呻吟。青春期的孩子,外面世界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引發他們內心翻江倒海的變化。
最後,用蘇霍姆林斯基一句話作結:「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但卻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滾落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師的倍加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