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最讓人揪心的新聞,恐怕就是常州小學生繆可馨的墜樓事件了,她在上完兩節作文課後,跑出教室跨越欄杆跳了下去,結束了年僅10歲的生命。
無獨有偶,也是前一陣,山西一位大二學生因為參加補考時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沒收了試卷,該生走出考場後就墜樓身亡。
據統計,疫情複課後,僅短短一周,上海初高三跳樓自殺的孩子就多達24人。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研究所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冰冷的數據令人震驚:平均每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較上個世紀相比,青少年自殺率提高了60%。
兒童自殺率如此高居不下,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我們不禁思考,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死那麼容易嗎?
有人說,現在孩子太脆弱了,嬌生慣養,吃不起苦,一點事情就去跳樓。
然而,死那麼容易嗎?
想像一下,你站在十幾層的高樓上往下看。
跳下去,需要多大的勇氣?
一個人從想死到真的自殺,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它要經過至少三個階段:
1、 產生自殺意念:感覺生活無趣,無愉悅感,自我評價低,感覺無用,無能,且持續時間會長達好幾個月。
2、 制定自殺計劃:自卑感明顯,總覺得自己不被理解,朋友少,不願與父母交流。
3、 採取自殺行為:冷靜平和,甚至有馬上就要解脫的快感。
這三個階段的發展,少則幾個月,多則數年,這當中,如果親近的人及時發現並幹預,都有可能挽回孩子的生命。
在繆可馨事件中,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知道,繆可馨的自殺看似是因為語文老師批改作文時的一句評語,但實際上這只是終導火索。孩子因為拒上老師開的補習班,長期在遭受老師的欺凌,甚至當眾被打耳光。
這種羞辱性的做法,對孩子的傷害是難以磨滅的。即使是再活潑開朗的孩子,長期獨自承受這份壓力都會崩潰。
一個朋友曾說起她的故事: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數學老師讓她去黑板前完成一道題目,朋友走上前,因為一時緊張沒算出來,愣在那裡。老師一個健步衝過去,奪過她手中的書狠狠扔在地上,那一刻全班鴉雀無聲,朋友無地自容。
從此以後她每天上學都覺得烏雲蓋頂,沉重得抬不起頭來。終於有一天,她哭著對父母說,自己不想再上學了。幸好後來,父母及時與老師溝通,也安慰了孩子,但即使這樣,朋友活潑開朗的性格也完全變了。
學校和家庭,可以說是孩子的整片天空,當天空烏雲密布,而孩子對於情緒的自我調適並不成熟,又沒有得到其他幫助時,壓力便如滾雪球一般不斷累積,成為生命的隱形殺手。
有關逆商
有人說,要防止孩子自殺,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逆商,多一點磨難,淬鍊出他強大的內心。
逆商是人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難和超越困難的能力。逆商的確很重要,它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品質。
磨難是一個人成長的催化劑,但它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
我們來看看,享譽世界的心理學家米爾頓·埃裡克森的故事就明白了。
米爾頓·埃裡克森17歲時因為身患小兒麻痺症,全身陷入癱瘓,除了說話和眼動外,不能做任何事情。
家裡接連請了三個醫生,都說這孩子沒有指望,活不到明天了。但埃裡克森對自己說,一定不能讓醫生們的斷言實現。結果他活了下來。
接著醫生又斷言,這孩子即使活下來,也是終生癱瘓,永遠站不起來。
同樣,埃裡克森憑藉內心的力量和積極的心理暗示,又擊碎了醫生的斷言,經過長期艱難的努力,不但奇蹟般的站了起來,還可以和家人去划船露營。
命運給了埃裡克森一手爛牌,他還患有色盲、音盲、閱讀障礙……但這些沒有阻礙他實現自己的夢想,反而促成了他發明了催眠療法,成為一代重要心理學流派的開山鼻祖。
埃裡克森的超高逆商是怎麼來的?是父母刻意培養的結果嗎?
並不是。
他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只是始終給予他全然的支持和信任。
哪怕在醫生們斷言孩子活不到明天時,媽媽也沒有放棄,相信孩子的生命本能。
埃裡克森曾說:「母親的凝視,以及從眼神中傳遞出來的讚賞、信任和愉悅,激勵著我的一生。」
究其根本,逆商源自一種堅韌的內心力量。這份力量的源頭來源於孩子與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的情感聯盟。
提升逆商,並不是讓孩子年幼時就獨自面對許多挫折或刻意為他製造困難,這樣反而會增加孩子內心的孤獨和無助感,消解他的自信心。
許多自殺的孩子,並不單單是因為事件本身促成的。而是長期以來,在孩子內心深處,沒有與他人深厚的情感聯結來支撐自己。
情感連接
作為父母,要如何最大程度的保護孩子,防範自殺,最必要做的就是建立與孩子之間深厚的牢不可破的情感連接。
每個人活下去的意義在於:這世上有人愛著你。
有個朋友說起她的一段經歷,非常有感觸:
14歲時,她因為轉學遭到同學的排斥,成績下滑,老師也冷漠以對。恰逢那時她又摔傷了手臂,右手骨折。她一下子陷入到深深的抑鬱之中,上學對她來說艱難無比,她甚至想到了自殺。
她的父親注意到了女兒的情緒低落,於是每天陪同她上學,父親知道自己不太會開導孩子,於是就給她講故事,唱兒歌。雖然,她現在想來,父親對一個這麼大的孩子唱《兩隻老虎》顯得非常滑稽,但在那些寒冷的冬日清晨,朋友感到自己被冰凍的心一點點在回暖。為了父親的這份關懷,她決心一定要好起來。
最後她如願走出了抑鬱,交到了新的朋友,成績好轉了。
著名心理學家克裡斯多福·孟說:「孩子在一生中,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麻煩或困境,我們無須,也做不到替他們剷平道路,但我們可以用欣賞、接納、鼓勵孩子的方式成為他最堅強的後盾。」
因為深厚的情感連接會帶來信任,信任則會帶來更開放的溝通。於是孩子就會願意把內心的痛苦與父母交流。這樣,情緒的壓力能夠被釋放,解決問題的窗口也得以打開,孩子就不再是孤軍奮戰。
孩子的成長之路已多風雨,與其以憤怒、焦慮的管教為他們平添風浪,不如用心築造溫暖的港灣,容他們歸憩。
因為心中有愛的人,都捨不得死。
文| 哈巴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