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健康的考驗,也是心理的考驗。尤其是中學生群體,面對如此重大的社會事件,恐懼、抑鬱、易怒、疑病等心理問題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如何準確的識別中學生群體的心理情緒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調節心態、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態必然成為各級學校、教育機構、老師、家長共同關心的問題。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本呈積極發展趨勢。但疫情之下人們的心理問題仍不容忽視,尤其是首次面臨大範圍社會群體隔離和「延遲開學」挑戰的青少年群體,要持續做好青少年群體心理健康輔導服務工作。
基於此,杭州銘師堂教育聯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等專業機構,共同發布《中學生疫情心理與學習狀態白皮書》,旨在根據心理健康測評大數據分析,探討疫情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狀態的因素以及總體狀況,為中學生心理救助的推動和發展和預防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助力中學生健康成長,學習進步!
為有效評估疫情期間中學生的的心理健康狀況、學習狀態,幫助地區或學校掌握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宅家學習適應性,提供學生疫情心理防禦、疫情學習管理的客觀依據,本調查採用自編的《疫情期間中學生心理與學習狀態綜合測評》為調查工具,包含「心理健康指數量表」「學習適應性量表」,量表信效度良好,受到多位心理與教育測量領域專家認可。
為保證調查結果具有普遍性,本調研從全國浙江、湖北、江西、安徽、陝西等9個省區累計抽取共57,037名中學生為樣本展開調研,其中男生佔比45.83%、女生佔比54.17%;獨生子女佔比30.88%,非獨生子女佔比69.12%;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的佔比為80%以上,大專學歷佔比8%,本科及碩士以上學歷不足10%。調查基於此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相關結論。
1.警惕延遲性應激,中學生心理健康仍需長期關注
心理健康水平較差表明學生有比較嚴重心理或情緒問題,佔比達3.40%;心理健康水平稍差表明學生或多或少存在情緒困擾,佔比達9.10%;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表明學生偶爾有情緒困擾,佔比達到24.6%;心理健康水平很高表明學生心理健康基本沒有問題,沒有過多的情緒困擾,佔比高達62.9%。
2.焦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焦慮背後的抑鬱
在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指數的幾個因素中,很容易出現抑鬱、焦躁情緒的學生佔比最高,分別為7.34%、6.63%;其次是敵意、疑病和強迫;受疫情影響,中學生群體情緒較為突出的表現是抑鬱和焦慮。
3.女生心理彈性較差,男生面對突發事件應對更好
條形圖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在焦慮、敵意、強迫、抑鬱、疑病與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上的表現都要好於女生,疫情面前女生較容易遇到情緒問題或心理健康困擾。
4.超1/4的中學生疫情期間宅家學習適應明顯不足
疫情期間中學生宅家學習適應性總體較好,學習適應性指數很高的群體達到30%以上;41.40%的學生學習適應性較好;22.60%的學生學習適應性一般;4.9%的學生學習適應性較差。
此外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疫情期間,學習環境和上課方式的改變,學生自身缺乏毅力,學習缺少學校和教師的有效監管,沒有很好的時間管理計劃,這都造成部分學生學習效果和積極性的下降,從而造成學習適應不良,學習效率下降。學習適應性是個體克服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傾向,如果學生沒有形成面對困難,自己積極應對的耐心和毅力,遇到問題就放棄,那麼隨著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就會產生懶散、不自律的行為,影響其學習成績的提高。
面對孩子的心理問題究竟該怎麼辦?哈佛大學心理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心理學教授嶽曉東,四川震後心理援助專家、災害預防國際合作專家周媛媛老師表示:轉變角色,主動化危為機,積極行動,是解決中學生疫情期間心理問題的關鍵。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