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在農村長大,玩泥巴,插秧,種樹……天上地下,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可直到上了高中,學了生物,我才開始了解到,用手隨便抓起的一把泥土裡,藏著一個世界,裡面住著地球上的人多了不知道多少的微生物。
為什麼樹不吃飯,也會長那麼高,為什麼它的根沒有眼睛,卻可以跑那麼遠,為什麼旱季一到,有的樹會變黃,會枯萎。
隨著小朋友年齡的增長,這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化作了他們口中的一句句為什麼。有些問題,就算是大人,也會張口結舌,平時壓根就沒想過。
好在現在兒童科普讀物超級多,大人需要通過看書豐富自己,小孩也需要通過看書來認識世界。這本《我的微生物朋友:真菌地球》,講述在不為人知的地底世界,一個孢子,找到朋友,合作共贏,長大成為真菌,然後和和樹朋友攜手度過旱季這個難關的故事。
在黑暗的地底世界,一個孢子被水叫醒。在它的身上只有幾天的口糧,於是,它用盡力氣長出菌絲,在地底穿梭去尋找水分和營養。
通過不懈的努力,它終於找到了一棵樹。它向樹朋友請求進入它的細胞吸收養分,樹也答應了他的請求。孢子吸收到了足夠的養分,開始成長,然後樹和包子說我也需要營養和水,你也要幫我。
於是孢子努力生長自己的菌絲,去到樹根去不到的地方,去吸收那些營養和水分,然後傳遞給樹。
孢子找啊找找啊,找去找到了另外一個孢子,他們成為了朋友,連接在一起。它的樹朋友也通過地底的這種連接和整個森林聯繫在了一起。
孢子在地下努力的探索,給樹根帶去營養和水分。樹呢,就努力吸收太陽的能量,供給孢子生長需要的養分,大家都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可是好景不長突然旱季來臨,雨水好久沒有落下。樹沒有辦法移動,只能通過菌絲拼命的穿過泥土去尋找水。
他們努力的去尋找水,有時會碰到一些溼潤的土壤,可是還遠遠不夠,在樹這塊要死掉的時候,終於迎來了雨水,雨不停的落下。大傢伙都活了過來。
《我的微生物朋友:真菌地球》在第一部分,通過講述孢子的故事,我們都愛聽故事,尤其是曲折的故事。小朋友更愛故事,先通過故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是非常好的方式。但這本書可遠不止說故事這麼簡單。
第二部分,作者開始講述故事背後的科學,一一列出了故事裡面的角色,植物為孢子提供太陽能,孢子去尋找水分和元素……他們都有名字,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
看完這本書,基本上能夠了解一棵樹活下來,在地下都做了哪些事情,都有哪些小夥伴共同參與了這項工程,這是一本科普書。
他的創作團隊都是國外超巨:
格裡高利•克羅塞蒂博士
微生物學家、教育家,藝術科學組織「自由標度網絡」聯合創始人,他將微生物學、藝術和教育結合在一起,告訴人們微生物是多麼的了不起。
艾爾莎•懷爾德
作家,創作過無數童書和劇本,經常與演員、科學家和小朋友合作,最喜歡的問題是:但是,這是為什麼呢?
阿維娃•裡德
插畫藝術家、視覺生態學家,她通過繪畫和裝置藝術,探索複雜的科學世界。
布裡奧妮•巴爾
著名藝術家,藝術科學組織「自由標度網絡」創始人,她通過繪畫、裝置藝術使看不見的世界可視化,曾在國內外舉辦多次展覽,由於出色的科學貢獻,被任命為墨爾本大學物理學院名譽研究員。
S.帕特裡夏·斯託克
寄生蟲專業博士,美國昆蟲病理學教授,加州大學高級博物館科學家,專門研究土壤微生物。
但它又不僅僅是一本科普書,樹允許孢子的進駐可以教會孩子,要善待他人,與人為善;孢子和樹的共生可以教會孩子你需要別人,別人也需要你的團隊精神;在旱季,孢子通過不懈努力終於熬了過去可以教會孩子要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