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是重要的民俗大節。
端午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佩香囊等習俗已成為端午節的標誌被世代傳承下來。
今年端午節期間,上海各文化場所策劃端午系列活動,讓大家通過手工藝製作、中醫分享互動、文旅體驗等方式了解端午節相關習俗,在文化藝術的氛圍中度過佳節。
體驗海派麵塑非遺
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裡,海派麵塑第三代傳人湯健現場指導市民製作麵塑作品「老鼠抱粽」。上海麵塑是海派工藝美術的重要品類之一,更是上海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湯健介紹,麵塑有一千多年歷史,主要材料是麵粉、麵團,和民俗節日關係很大。以前,每逢過年過節都有相應動物造型的麵塑供品。
麵塑最早產生於北方,顏色鮮豔、質樸生動,海派麵塑由趙闊明從北方帶來,並融入了上海的文化特點,吸收、借鑑各個地方的特色,形成了有別於傳統麵塑的細膩、精緻的風格。海派麵塑題材廣泛,擅長表現人物,比如戲曲、中國傳統故事等,注重作者個人藝術風格的表達。
說到麵塑,很多人都留有小時候在街頭看人捏麵人、買面人的記憶。湯健介紹,如今麵塑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遺,更注重文化藝術的內涵。「我們想靠作品來傳承,讓它有藝術表現力,而不僅僅局限於街頭的現場表演。趙闊明能成為海派麵塑傳承人,也因為他的作品脫離了街頭棍棒面人的形式,而是像陳設藝術品一樣可以案頭把玩,賦予了麵塑藝術性。作為後繼者,我們也需要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湯健是學國畫出身,因為喜歡麵塑而成為麵塑傳承人。除了用麵塑捏傳統戲曲人物,她把麵塑和國畫結合,或用麵塑形式「復原」國畫《搗練圖》,或用國畫背景結合麵塑造型打造《山海經》的立體版「插圖」,創造出一系列具有藝術氣息的麵塑作品。現場教學的「老鼠抱粽」結合了傳統民俗和卡通造型,可愛活潑,和端午節氣呼應,向大眾推廣麵塑非遺技藝。
此前,萬代南夢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時,曾邀請湯健和海派剪紙藝術家李詩憶在現場創作表演,用海派麵塑與海派剪紙的方式,將萬代南夢宮的經典IP太鼓達人與吃豆人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進行演繹。這是麵塑非遺結合商業IP的一次推廣。
不過,這些麵塑太鼓達人僅用於活動,並沒有量產和銷售計劃。「手工藝無法大批量做,而且每件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湯健認為,每個非遺項目有自己的特點,麵塑的市場需求相對較少,和麵塑材料的局限性和保存時間有限相關。
麵塑最早起源於北方的花饃,是一種實用品,以往婚喪嫁娶節日都有麵塑供品。湯健認為,麵塑的實用性如今很難恢復,除了傳承推廣外,可以適當和食品雕刻結合,做一些合作產品。她更希望海派麵塑逐步藝術化,未來能成為一個藝術門類,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麵塑材料的局限性也是它的特點,對於麵塑來說,過程更重要。」
模仿古人體驗端午節
端午佳節融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上海影視樂園結合園區特有的景觀和製作班底舉辦「粽香」端午歡樂季主題活動,邀請市民遊客「仿古人遊端午」。
吃粽子是端午必不可少的民俗。「粽」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到了晉代才正式定粽子為端午節慶食物。樂園引進了非遺美食範粽娘五花大肉粽和葉榭軟糕供遊客品嘗。葉榭軟糕始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是上海地區傳統名吃,具有松、軟、甜、香、肥五大特點,加入薄荷後,也是夏日飲食佳品。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儘管端午並沒有登高的習俗,但其來源裡也有登高,順從陽氣的含義。攀爬登高也一直是古人喜愛的活動之一。最近,影視樂園陝西路上增加了攀巖體驗項目——「攀登者」,遊客不妨登上高處,在端午節模仿古代的詩人抒懷、祈福。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影視樂園裡,遊客還可現場體驗觀摩鄰家阿婆傳授製作端午香囊、包粽子的技藝,親自感受古人過端午的手工技藝。
除了端午特色活動,影視樂園中還有《秋蟬》《民國奇探》《鬢邊不是海棠紅》《鎮魂》《偽裝者》《色戒》《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長恨歌》《功夫》等熱播劇和電影的經典場景再現。
遊客可以重溫這些影視劇的場景,拍攝一組屬於自己的劇照。先施、永安、新新三大公司和石庫門裡弄、浙江路橋、尖頂教堂間等舊日街景,也在叮叮噹噹的有軌電車聲中,帶給遊客老上海風土人情的沉浸之旅。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影視樂園接待遊客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30%,同時繼續實施門票預約機制。為了給遊客增添更多互動、趣味性的項目,園區以端午傳統節日為切入點,挖掘樂園潛在的影視文化資源,增加遊客體驗度,讓來園遊客度過安全、歡樂的傳統佳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鍾菡
微信編輯: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