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如何過一個海派民俗的端午?

2020-12-13 解放日報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是重要的民俗大節。

端午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佩香囊等習俗已成為端午節的標誌被世代傳承下來。

今年端午節期間,上海各文化場所策劃端午系列活動,讓大家通過手工藝製作、中醫分享互動、文旅體驗等方式了解端午節相關習俗,在文化藝術的氛圍中度過佳節。

體驗海派麵塑非遺

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裡,海派麵塑第三代傳人湯健現場指導市民製作麵塑作品「老鼠抱粽」。上海麵塑是海派工藝美術的重要品類之一,更是上海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湯健介紹,麵塑有一千多年歷史,主要材料是麵粉、麵團,和民俗節日關係很大。以前,每逢過年過節都有相應動物造型的麵塑供品。

麵塑最早產生於北方,顏色鮮豔、質樸生動,海派麵塑由趙闊明從北方帶來,並融入了上海的文化特點,吸收、借鑑各個地方的特色,形成了有別於傳統麵塑的細膩、精緻的風格。海派麵塑題材廣泛,擅長表現人物,比如戲曲、中國傳統故事等,注重作者個人藝術風格的表達。

說到麵塑,很多人都留有小時候在街頭看人捏麵人、買面人的記憶。湯健介紹,如今麵塑已經被評為國家級非遺,更注重文化藝術的內涵。「我們想靠作品來傳承,讓它有藝術表現力,而不僅僅局限於街頭的現場表演。趙闊明能成為海派麵塑傳承人,也因為他的作品脫離了街頭棍棒面人的形式,而是像陳設藝術品一樣可以案頭把玩,賦予了麵塑藝術性。作為後繼者,我們也需要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湯健是學國畫出身,因為喜歡麵塑而成為麵塑傳承人。除了用麵塑捏傳統戲曲人物,她把麵塑和國畫結合,或用麵塑形式「復原」國畫《搗練圖》,或用國畫背景結合麵塑造型打造《山海經》的立體版「插圖」,創造出一系列具有藝術氣息的麵塑作品。現場教學的「老鼠抱粽」結合了傳統民俗和卡通造型,可愛活潑,和端午節氣呼應,向大眾推廣麵塑非遺技藝。

此前,萬代南夢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時,曾邀請湯健和海派剪紙藝術家李詩憶在現場創作表演,用海派麵塑與海派剪紙的方式,將萬代南夢宮的經典IP太鼓達人與吃豆人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進行演繹。這是麵塑非遺結合商業IP的一次推廣。

不過,這些麵塑太鼓達人僅用於活動,並沒有量產和銷售計劃。「手工藝無法大批量做,而且每件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湯健認為,每個非遺項目有自己的特點,麵塑的市場需求相對較少,和麵塑材料的局限性和保存時間有限相關。

麵塑最早起源於北方的花饃,是一種實用品,以往婚喪嫁娶節日都有麵塑供品。湯健認為,麵塑的實用性如今很難恢復,除了傳承推廣外,可以適當和食品雕刻結合,做一些合作產品。她更希望海派麵塑逐步藝術化,未來能成為一個藝術門類,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麵塑材料的局限性也是它的特點,對於麵塑來說,過程更重要。」

模仿古人體驗端午節

端午佳節融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上海影視樂園結合園區特有的景觀和製作班底舉辦「粽香」端午歡樂季主題活動,邀請市民遊客「仿古人遊端午」。

吃粽子是端午必不可少的民俗。「粽」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到了晉代才正式定粽子為端午節慶食物。樂園引進了非遺美食範粽娘五花大肉粽和葉榭軟糕供遊客品嘗。葉榭軟糕始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是上海地區傳統名吃,具有松、軟、甜、香、肥五大特點,加入薄荷後,也是夏日飲食佳品。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儘管端午並沒有登高的習俗,但其來源裡也有登高,順從陽氣的含義。攀爬登高也一直是古人喜愛的活動之一。最近,影視樂園陝西路上增加了攀巖體驗項目——「攀登者」,遊客不妨登上高處,在端午節模仿古代的詩人抒懷、祈福。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影視樂園裡,遊客還可現場體驗觀摩鄰家阿婆傳授製作端午香囊、包粽子的技藝,親自感受古人過端午的手工技藝。

除了端午特色活動,影視樂園中還有《秋蟬》《民國奇探》《鬢邊不是海棠紅》《鎮魂》《偽裝者》《色戒》《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長恨歌》《功夫》等熱播劇和電影的經典場景再現。

遊客可以重溫這些影視劇的場景,拍攝一組屬於自己的劇照。先施、永安、新新三大公司和石庫門裡弄、浙江路橋、尖頂教堂間等舊日街景,也在叮叮噹噹的有軌電車聲中,帶給遊客老上海風土人情的沉浸之旅。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影視樂園接待遊客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30%,同時繼續實施門票預約機制。為了給遊客增添更多互動、趣味性的項目,園區以端午傳統節日為切入點,挖掘樂園潛在的影視文化資源,增加遊客體驗度,讓來園遊客度過安全、歡樂的傳統佳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鍾菡

微信編輯:車車

相關焦點

  • 2019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即將拉開帷幕
    昨天,記者從2019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嘉興市委、嘉興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嘉興端午·香中國味道」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將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我市舉行,將圍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激揚愛國情懷這一主題,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契機,突出「紅船魂、國際範、運河情、
  • 端午小長假出遊盤點:親子遊和民俗遊是熱門
    受益於多地天氣晴好,加之前有兒童節,後有父親節,今年端午小長假居民出遊意願高漲。數據顯示,端午假期期間,周邊遊、探親遊、親子遊、文化民俗遊等細分市場供需兩旺,多重客流疊加,使得今年端午假期旅遊顯得格外熱鬧。
  • 福州舉辦端午民俗文化節 再現兩岸共同端午習俗
    記者劉可耕攝  中新網福州5月30日電 (記者 劉可耕)「春花半落坊巷中,初夏端陽映徑紅……」30日,80歲高齡的福州百六峰詩社社長陳明安在福州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中,率領20位身著漢服的孩童用福州方言齊聲誦讀端午主題詩詞。  當天,恰逢端午佳節。以「品粽懷古過端午·樂享佳節返童真」為主題的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在福州三坊七巷舉辦。
  • [視頻]端午民俗大搜索
    [視頻]端午民俗大搜索  進入[新聞社區]>>           CCTV.com消息(新聞社區):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節,記得小時候每年端午的前兩天
  • 我們的節日·端午丨品詩詞、享民俗……過一個有文化詩意的端午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到來之際,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節日思想薰陶和文化教育的功能,6 月 24 日,榆中縣圖書館聯合金崖中學舉辦了 "2020 我們的節日 · 端午 " 主題活動,該校 300 多名中學生參加了活動。在當天下午的活動中,首先舉行了榆中縣圖書館 " 金崖中學閱讀點 " 授牌儀式,並向該校配送了學生讀物 500 餘冊。
  • 雨中迎端午 「午時書」「午時茶」福州端午民俗多
    ­  原標題:雨中迎端午 「午時書」「午時茶」榕城端午民俗多­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端午節不僅是我國首批入選國字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是我國首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遺項目的節日。
  • 海派文化中心開幕 上海「海派文化圈」正式形成
    6月15日,上海四川北路公園綠地內,海派文化中心在籌建一年多後正式開幕。由此,以四川北路公園為原點,輻射虹口、黃浦、靜安等海派文化重要區域的「海派文化圈」正式形成。也許當年周璇也曾站立過;你坐著的位置,也許當年魯迅也曾坐過……在虹口有近300處歷史文化遺址遺蹟,特別是在四川北路,似乎每走一段路,都能發現一處「有來頭」的建築。
  • 五月初五過端午,農村除了划龍舟吃粽子,民間還有哪些民俗文化?
    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節日,是一個古老的民俗文化節日,起源於上古時期祭龍活動,自從屈原憂國憂民主張沒有得到實現時投身汩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才演變成為紀念屈原為主體的民俗文化節日。人們都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中國之大,端午節民間風俗,風情萬種,姿態萬千。
  • 當國潮遇見老城廂,這才是海派端午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原標題:活動‖當國潮遇見老城廂,這才是海派端午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據樂遊上海,又是一年佳節到,懷古吟誦,悠悠粽香,「粽」情端午。到哪裡去過一個海派潮人版的端午節?今年豫園商城加入了更多時尚多元的國潮主題,現場演繹一個夠潮夠夢幻的端午盛會。
  • 端午民俗你都幹了啥?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端午節是一個集祈福消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節俗內容豐富。那麼,端午傳統民俗你都幹過啥?一般認為,端午節食粽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掛鍾馗畫像——鍾馗,是中國傳統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賜福鎮宅聖君」。掛鍾馗畫被寄寓祈福納財、驅妖伏鬼、驅疾祛疫、護佑家宅。端午懸掛鍾馗圖像是相沿積久的民風習俗。農曆五月天氣溼熱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認為是「惡月」。因此,端午時節懸掛鍾馗圖像是有深刻寓意的。
  • 民俗專家帶大家過「 端午」:解說端午節起源,直播《端午賦》主題歌會
    今天是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鬥百草這些傳統端午節俗在這一天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角。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傳統節俗和其中典故,北京民俗博物館今天通過兩場線上直播做了一次過端午節的場景復原。資料圖 吳鏑 攝民俗博物館專家介紹,關於端午節起源的說法有很多,其中,紀念詩人屈原是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而祛病消災的說法則與端午所處的季節有關。五月正是瘧疾常發的季節,端午節的習俗中,掛艾草、制香囊、喝雄黃酒等都源自古人祛病避災的樸素願望。
  • 端午節假期遊上海,各主要景點活動指南-採花節 東灘溼地 暗八仙...
    -57817211  都市觀光  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節目: 2019年6月6日海派旗袍文化推廣日  2019年6月6日海派旗袍文化推廣日,東方明珠塔傾力原創設計,特別打造的《夢上海》——「老上海的時光迴響」多媒體投影首秀摩登上演。
  • 「名流茶館」入駐上海梅花節 津味相聲助陣海派風情
    「名流茶館」入駐上海梅花節 津味相聲助陣海派風情 2015-02-05 02:21:45張道正 攝   中新網上海2月4日電 (記者 張道正)「梅林·2015上海梅花節」媒體採風會暨「名流茶館」相聲專場演出4日在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梅園舉行。這是天津著名相聲團隊「名流茶館」首次亮相滬上,入駐上海梅花節。來自津門的相聲演員們用最地道的津味相聲為海派文化增添一些別樣風情。
  • 蓉平:過一個文化又健康的端午節
    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今年成都境內的端午龍舟會取消了,聚集性的文化活動也少了。少了些許熱鬧和喧囂,但不能少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過一個傳統端午更有價值。 端午節是傳統意味濃烈的節日。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端午習俗已有兩千餘年。
  • "非遺日"玩轉端午節 戲曲快閃、美食地圖、旅遊線路盤活上海非遺
    在大世界3樓舉辦的「見人見物見生活」——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展,通過「非遺研培扶貧」、「傳統工藝振興」、「非遺文旅融合」3個版塊,集中展示近年來上海非遺保護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為一批產品化的非遺項目設置了銷售區。適逢端午假期,最應景的香囊受到市民遊客的青睞。
  • 「詩情畫意談端午」民俗展亮相五塔寺
    本報訊(記者 崔毅飛)昨日「詩情畫意談端午」民俗展,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五塔寺)開幕,將持續到8月31日。本次展覽以「詩」和「畫」為支撐,為觀眾提供一個品味「詩情畫意」的端午佳節。端午節歷史悠久,有很多相關書畫流傳於世。
  • 這樣過端午才算「老杭州」清河坊非遺民俗市集等你來逛 還能現場...
    今天上午,「端午遊古街,韻味留千年」2020清河坊端午系列活動盛大開幕,祈福儀式、華服表演秀、非遺市集、手工體驗、直播探店等一長串的活動LIST,等你舉家來「打卡」,伴你歡度三天小長假。這樣過端午,才算老杭州看過直播間的熱鬧活動,我們一起跟著網紅主播一起去體驗更精彩的端午民俗活動。俗語稱:「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現在,我們雖然不喝雄黃酒了,但包香囊、掛艾草還是老杭州端午的必備節目,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
  • 多家在線旅遊平臺數據顯示 端午小長假親子遊民俗遊受青睞
    本報北京6月9日電(記者楊召奎)受益於多地天氣晴好,今年端午小長假居民出遊意願高漲。同程旅遊、驢媽媽旅遊、馬蜂窩等多家在線旅遊平臺今天發布的數據顯示,端午假期期間,親子遊、民俗遊、避暑遊等細分市場供需兩旺,多重客流疊加,使得今年端午假期旅遊顯得格外熱鬧。
  • ———專訪「海派秧歌」總編導魏芙
    魏:開始感到壓力很重,奧運會畢竟是中國百年圓夢的盛事,作為開幕式上海唯一的3分鐘節目,我最擔心的是不能體現上海大都市的風貌。大家知道,上海流動性很大,無法保留文體,什麼才是上海的特徵?用什麼方式或如何來表達?大家都說不清楚。直到演完了,我才鬆了一口氣。   記者:你是怎樣給「海派秧歌」定位的?
  • 家具、旗袍、玉雕、石庫門、本幫菜 「海派非遺」亮相2020上海書展
    活動現場展示的海派非遺系列畫冊(央廣網發 官方供圖)叢書將海派文化精髓以畫冊形式呈現,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整套著作分為五冊,分別是《海派家具》《海派旗袍》《海派玉雕》《上海石庫門》《上海本幫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