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心控制腦?還是大腦控制內心?

2020-11-05 黑馬原創文章

語言中樞的發現是從法國的醫生、神經解剖學家保羅·布洛卡和一位名叫坦(Tan)的患者的相遇開始的。布洛卡於1861年在巴黎的一所醫院與患者坦首次相見。這位患者本名原叫萊沃爾涅,但是,從他開始來醫院接受治療時,他就只會發出「tan」的聲音,所以,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們都叫他「坦」。

坦是一個半身不遂的患者,他無法移動自己的右邊身體。身體上的不便,讓坦在醫院躺了將近7年。因為護士們總是忘記給他更換床墊,所以坦得了褥瘡,最後還發展成了皮膚病,只得接受手術治療。布洛卡就是這個手術的主刀醫生之一。

坦在遇見布洛卡時,身體的右半部分已經全都患上了嚴重的皮膚病。躺在病床上的時間越長,褥瘡所致的潰爛面積就大,但是像坦這麼嚴重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這可能是因為坦無法說話的關係。而且,從他入院以來從來沒有人探望過他,再加上他是一個麻痺患者,所以醫院也沒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因此時常將它冷落在一旁。


布洛卡在對坦進行診療時,發現他的症狀非常特別,雖然不能說話,但是卻可以聽懂別人說的話。布洛卡問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來這所醫院接受治療時,坦把右手的五根手指攤開之後,緩慢地舉了四次,最後又豎起了一根手指,即五乘於四,再加上一,等於二十一。也就是說,坦的回答是二十一年。

他不僅準確地記得治療時間,還能正確地表達出來。當布洛卡問坦,麻痺是從哪個部位開始,並按照什麼順序蔓延到整個右半身時,坦依次指了舌頭和右臂、右腿。也就是說,是舌頭先麻痺,然後是手臂,再然後是腿,這和事實完全相符。

坦原先是因為說不出整段話,只能發出「Tan」的聲音,才開始接受治療的。但是,上述症狀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在經過了十年的治療之後,導致了右臂的麻痺,最終又蔓延到了右腿,最後的七年只能臥病在床。


布洛卡發現,坦所說的這個麻痺順序具有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坦的舌頭並沒有麻痺,他不僅能咀嚼食物,在特別生氣的時候甚至還能說出幾句粗話。有一次,布洛卡不小把熱水倒在了坦的大腿上,坦就反射性地說了一句粗話所以,布洛卡就得出了「其實坦被麻痺的不是舌頭,而是控制舌頭的腦部」這一結論。而且,在失去了語言表述能力之後,手臂和腿部依次產生麻痺,這代表麻痺是從頭部向腿部方向蔓延的。也就是說,坦不能說話和他變為半身不遂患者是有著密切關係的,這代表控制身體右半部的左腦的某個部分也控制著語言表達的技能。

因為褥瘡形成的皮膚病惡化,坦在1861年4月離開了人世。布洛卡作為主治醫師,解剖了他的腦部。結果,就如他所推測的那樣,在坦左腦的太陽穴部位因為出血受到損傷並以這個出血點為中心,損傷向周圍擴散。以這個結果為基礎,布洛卡得出了如下的結論:

1.因為出血受到損傷的部位是擁有將想法轉換為語言表達的部位。

2.而擁有聽覺和理解能力的部位沒有在出血的損傷中受到影響。因為坦在身體的右半部分幾乎全被麻痺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聽懂別人所說的話。

3.所以,人要進行對話時必需的兩個技能—聽覺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兩個技能是由大腦的不同部位控制的。

布洛卡的語言中樞是為了解我們的內心是怎樣與腦部形成聯繫而進行的漫長探險中的第一個發現。在布洛卡之後,無數個發現和成果累積起來,證明了我們的內心情感確實是由腦部形成的這一事實。就像帶動身體是肌肉的功能一樣大腦的運作是催生內心情感的重要來源。


但這也並不等於說,我們的內心就完全從屬於大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把大腦和內心看成是相互影響的兩個主體。例如,我們的意志和感情雖然有可能是從大腦中產生的,但是,意志還是可以對大腦進行反作用。人們可以通過攝取一些食物或是藥物來提高大腦的健康狀態。

坦的事例可以讓人們再次認識到語言表達能力是多麼重要而又複雜的問題。即便你思考得再多,如果不能把它正確地表達出來,別人就不知道你想什麼,甚至有可能誤會你沒有想法,這也是真實地發生在坦身上的事情。

雖然他跟正常人無異,但是,因為他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醫院中才會被忽視。如果坦的身上有可以做筆記的紙筆,他所受的待遇或許還會好一點,但是,遺憾的是沒有人給他紙筆。除布洛卡之外的其他醫生或是護士們都認為他的大腦完全損傷,乾脆不能思考。他明明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卻被人們叫做「坦」,所以,在臥床不起的7年裡,與他進行鬥爭的不只有半身不遂這個身體上的障礙,還有心理上的巨大侵害。


相關焦點

  • 提高孩子的情商,從控制情緒做起,從同理心開始
    當時我閱讀了不少相關的文章書籍,學到了運用同理心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提高情商。也許我分享出來,可以幫助到有類似困惑的家長。為什麼同理心可以控制情緒、提高情商?得從專業的神經心理學分析來說。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家Dr.Alvaro Bilbao在他的書中,談到了同理心對提高情商的作用。書中提到,孩子的大腦分為情感腦和理性腦,當孩子經歷一種非常強烈的情緒時,情感腦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幾乎不受理性腦的控制。但是在大腦的情感腦和理性腦之間有一塊被稱為「腦島」的橋梁。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對體溫控制起著關鍵作用。 周圍環境對眼睛產生了視覺刺激,隨後反饋到肌肉,再通過大腦的前庭系統來傳遞方向信號,進而產生方向感。其中,大腦的內嗅皮層(entorhinal cortex)起到了重要作用,該皮層位於大腦海馬回中,可作為刺激記憶的開關。科學家們發現,在認知健康的老年人大腦中,內嗅皮層的某些神經元的活動十分不規則、不穩定。
  • 女性很容易胡思亂想,大腦不受控制,該怎麼辦?
    朋友小慧和我訴說她感覺大腦不受控制,總是自我懷疑,在意他人評價還老是沉浸在過去,被各種負面情緒包裹,不知該怎麼辦。 說到胡思亂想的毛病,說實話早些年我也是有的,女性本身就偏感性,思維容易跟著感覺走。
  • 心理學:人類心理的5大弱點,控制人心原來如此簡單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下面這5種心理弱點,容易被掌控,而且對人的影響巨大,可以說,當你能掌控它們時,就掌控了一切。(1)證人的記憶效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記憶比想像的還要不可靠,我們的記憶並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帶有主觀偏見的一種虛假構造。特別是當記憶不是很清晰的時候,我們會自主的腦補出合理的劇情,來使得記憶連貫。
  • 大腦控制電腦 我們能用意識控制機器嗎?
    謝爾曼可以通過這個腦-機接口用她的意識控制機械手臂,讓機械手臂餵自己吃巧克力。三年後,她在電腦模擬器上成功地駕駛一架戰鬥機飛行。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在資助關於腦-機接口的研究,現在想要進一步接近電影《升級》中所看到的場景。
  • 腦科學與養育 | 手掌中的大腦
    情商(EQ)與社交商(so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之父」Daniel Goleman評價Siegel的「第七感,堪與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齊名;而Siegel在身、心與大腦整合方面,無人能出其右。」
  • 心理學的基本公理2:心理學跟心沒什麼關係
    人的心理反應到底是由大腦決定,還是心決定的。 因為這個時候大腦已經和身體分離了,如果可以正確的反應,說明思維是由大腦決定的。否則就是心決定的。 實驗的結果表明啊,在頭跟身體分離的30秒之內啊,眼睛都可以做出正確的反應。 這個實驗證明:是大腦在控制人的思維。 所以心理學這個詞其實是有些問題的,心理學跟心沒有什麼關係。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4,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繪製成功,自閉症救治有望 來源:科技工作者 可以肯定的是,自閉症背後的大腦通路是高度複雜的,但我們已經為弄清這幅通路圖奠定了基礎。」
  • 人人稱好的共情力,你不知道的是,它在悄悄「控制」你
    對於那些想要矇騙、操控和傷害我們的人,共情能讓我們看透他們的內心和想法」。這是《共情的力量》一書中,作者提出的觀點之一。往往我們認為高情商、同理心、共情力都是一個人最優秀的品質,在人際交往中運用它們將會無往不利。
  • 美國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理智與情感的平衡被大腦「32區」控制
    結論1:大腦的「25區」控制著情感西班牙神經科學家Albert Compte在2018年的研究中證實,被情感控制人的大腦擁有過度活躍的「25區」(area 25),該區域涉及情緒表達[2]。結論2:大腦的DLPFC控制著理智理智是由大腦的認知區域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縮寫DLPFC)控制。如下圖所示。
  • 兩種方案,讓孩子輕鬆控制情緒大腦和理性大腦
    簡單來說就是控制你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是一種抑制衝動的能力。為什麼我們沒有完美的自控能力呢?這和大腦結構及運作機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人類的大腦可以區分為三個部分:腦核、腦緣系統、大腦皮質。
  • 控制老鼠?——神奇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Alpha波控制;20世紀60年代後期,Joe Kamlya發現受試者可以意識到自身的腦部狀態,甚至可以對α波的腦電活動進行控制。第一個被改變的腦波:1969年,Sterman研究通過鈴聲訓練貓的攝食行為,訓練貓產生SMR節律,發現腦電波是可以訓練的。
  • 全腦開發中的右腦到底控制著什麼?
    人體的大腦左半球主要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為語言腦。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多項工作,故而被稱為音樂腦。由於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所以語言腦的利用率則非常德高,音樂腦的利用率則顯得非常的低下。從而對於左右腦的功能展現有著非常不一樣的效果。
  • 日產全新黑科技,腦控車技術,可以用大腦直接控制開車
    日產將在今年的CES大展上展示一項新的黑科技,「腦控車」技術。所謂的腦控車英文名稱:Brain-to-Vehicle,縮寫為B2V。這項技術的誕生能夠讓駕駛者的反應更加快速地傳達給車輛,使車輛根據駕駛情況的變化不斷做出相應的調整,讓駕駛過程變得更加有趣。
  • 腦前額葉皮層與衝動控制:給青春期孩子一點時間,他們會好的
    從童年到成年,人類大腦被組織成支持執行功能的神經迴路,這些執行功能包括自我控制、決策和複雜思維等關鍵行為。這些神經迴路由腦白質(大腦神經纖維)通路定位,以協調認知所需的大腦活動。賓夕法尼亞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醫學博士薩特思韋特說:「通過繪製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大腦發育情況,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腦是如何支持執行功能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無論是對於健康兒童,還是有著不同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
  • 正念:提升你的第六感,擺脫動物腦的控制,發現人生意義
    因此,如果你經常不運用直覺去整頓自己零散的生活素材,特別是自己的內心,那麼你的生活也一定是混亂不堪的,一個自己的情緒都無法覺察與管理的人,他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是到處碰壁的,他很難理解他人,很難與他人相處。因為我們人是通過感知自己的情緒去感知他人的情緒的,如果自己的內心是混亂的,那麼你的人生也一定是混亂的。
  • 思想明明源自大腦,為什麼我們卻很難控制情緒?心理學告訴你真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思想由大腦產生,情緒卻是身體反應和大腦綜合信息的結果,但身體反應並不一定有機會生成思想。兩者之間如果一定要談論誰控制誰的因果關係,那麼你一定會深深的失望,因為所謂思想並不一定能控制情緒。
  • 掌握大腦前額葉認知控制原理,2個方法讓孩子學習更專注
    其實這跟孩子的專注力與孩子的認知和控制有關。負責認知和控制這一區域的是我們大腦的前額葉,即當孩子對所處的背景具有較強的認知、分析及判斷時,能預見自己的行為,就能更專注,並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大腦前額葉皮質作為大腦中的一個控制區域,行使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腦科學:左右利手形成並非由大腦控制
    但其實出現這種「左撇子更聰明」的原因,是因為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而身體是由大腦進行交叉控制的。恰恰控制左半邊身體的右腦,對於空間和記憶更為發達。但這並不能說擅長這些的人更聰明,只能說每個人的優勢不同。
  • 只知大腦分左右,不知大腦分上下,鍛鍊孩子的上下腦有效控制情緒
    目的是從小就發展孩子的大腦潛能並提高他們的智商。漸漸地,一些父母提出了新的問題。左右腦的發育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注意力。什麼樣的大腦發育訓練可以提高孩子的行為能力?提出此類問題的父母通常是熊孩子,經常使父母「跳起來」!儘管父母正在考慮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他們確實無法忍受孩子的「不合理」行為。這就引入了一個很多人從未聽說過的概念-「上下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