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營業額起不來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品類選錯了,可能是商圈選址出了問題,可能是競爭太激烈,可能是……
有太多的「可能」,但最有可能的恰恰是被忽略的最基本的關注點,基礎環節沒有管控好,導致出問題。下面我們先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始:
營業額=???
很多人認為,營業額就是等於收入。但是你知道收入的構成嗎?只有知道收入構成,仔細研究哪個收入部分出了問題,有針對性地改善,才能對經營的提升與改善起到顯著作用,找到提升營業額的關鍵突破點。
下面就讓我們一同從七個維度剖析一下構成營業額(收入)的幾個公式:
營業額=客流量 x 客單價
首先考慮客單價,客單價屬於頂層設計範圍。定價有學問,不同客單價,決定你切分的客群有所不同。明確自己的目標客戶群體,確定適合的價格區間帶,抓住該抓的顧客。
客單價定好了,下步就是考慮如何增加客流量。你是守株待兔?還是主動出擊?集客方面,你都花了哪些心思?是傳統的拉個條幅、做個海報等等貼在門口,還是爭取一切免費廣告位及合理增加付費廣告?是單一線下集客,還是線上、線下一起發力?是單獨營銷,還是聯合異業聯合集客?……
新客增長率理想的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如何增加顧客的到店頻次即增加就餐頻次。
營業額= 席位 x 客單價x翻臺率
門店面積是固定的,租金一般是固定的,客單價也相對穩定,那麼在固定的面積裡能擺多少席位,就考驗門店室內平面設計師的本事了:既要兼顧顧客體驗,又要結合工作夥伴的體驗,合理、高效利用平面及立體空間,多爭取席位,更需要考慮席位的靈活組合和多變性,每個席位都是營業額。
一旦席位數確定了,就得拼翻臺率了。而支撐翻臺率背後的卻是依靠綜合系統力和後臺支持力與保障力。
你有系統嗎?你有後臺嗎?如果啥都沒有,那麼拼什麼?
營業額=菜品+酒水+主食
不同品類銷售結構佔比不同,營業額一定不同。請思考,我們的現狀是順其自然銷售,還是有增加建議性銷售?我們的銷售結構是否合理?是低價位產品佔主流嗎?
營業額=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間+夜宵
大多數門店的房租是以月為單位收取的,即無論你營業多少個小時,都繳納固定的租金,如此一來,當然是營業時間越長越好了。
但是拉長營業時間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前提的:有沒有配套的產品提供。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和研究不同時段的顧客需求是什麼,只有提供與需求匹配的產品,延長時段才有意義、才奏效!
你可以新增和大力開拓的點,是哪個呢?
營業額=節假日+非節假日
通過數據的沉澱與積累,開展內部的同比、環比分析,還有與「街坊鄰居」的對比,不難發現是節假日營業額略低,還是非節假日略低;是工作日(周一到周四)略低,還是周末(周五到周日)略低。
找到真正的「短板」,針對性有效改善,勢必事半功倍。
營業額=開單-折扣
還有最後一個比較容易的忽略點——那就是折扣,這點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細算算,百萬大店,如果折扣達到10%,就損失10萬的營業額。營業額的增加,要依賴開源,當然節流也很重要,所以不要動不動就任性打折。
其實我們能做的還很多,還有很多舉手之勞的基礎工作沒有做、沒做好。發現這些機會點後,改善的「術」必定層出不窮。
結果是等不出來的,需要踏踏實實的落實到每一個細節和每一件小事上。
本文來自生意經,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