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文字學角度看簡化字,是否合理?

2021-02-19 書法入門

編者按:

裘錫圭先生從純文字學的角度談簡化字,運用眾多的實證字例,從文字的源與流出發,深入淺出地來分析簡化字的利與弊,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裘錫圭,1935年6月生於上海。1960年復旦大學歷史系「甲骨學與商代史」研究生結業。1960年至2004年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3年任教授,1984年任博士研究生導師。2000年被芝加哥大學授予人文學科名譽博士學位。2005年起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漢字學、古漢字學和中國古典文獻學(先秦、秦漢部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也從事先秦、秦漢史的研究。曾參加過望山楚墓竹簡、曾侯乙墓文字數據、郭店楚墓竹簡、銀雀山漢墓竹簡、馬王堆漢墓帛書和尹灣漢墓簡牘的整理考釋工作。

近幾年來,漢字簡化的功過,成了不少人的話題。這個問題只有在多方面的、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比較科學的結論。我們沒有在這篇短文中全面討論這個問題的奢望,只想從純文字學的角度淺談一下簡化的利弊。

從漢字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來看,有很多簡體顯然優於繁體。例如繁體「眾」早已成為字形講不出道理的記號字,簡體「眾」則是很好理解的會意字。繁體「塵」是造得不很成功的會意字(籀文本從三「鹿」,大概表示眾鹿疾奔塵土飛揚的意思),簡體「塵」也是很好理解的會意字。繁體「滅」是聲旁已經起不了表音作用的形聲字(因為充當聲旁的字早已不獨立使用,一般人不認識),簡體「滅」則是造得相當成功的會意字。繁體「灶」的結構難以說清(《說文》以為是省聲字),簡體「灶」是一個會意字,字形的表意作用雖不很理想,但還是可以理解的(灶是砌造時需要用「土」的、燒「火」煮物的一種設備)。繁體「叢」的結構也難以說清,簡體「叢」的「從」旁卻有很好的表音作用。繁體「郵」是不大好理解的會意字(《說文》:「郵,境上行書舍。從邑、垂。垂,邊也。」「垂」是邊陲之「垂」的初文),簡體「郵」的「由」旁也有很好的表音作用(但「由」的古音與「郵」不同部)。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不少。

有些字的繁簡體都是形聲字,而簡體聲旁的表音作用明顯優於繁體,如膚、幫、護、趕、運等。有些簡體的聲旁從古音系統看雖不如繁體合理,但對今人而言則比較適用,如遞、樁、膠、猶、驚補、艦、擔、膽、尺、醞等。這類簡體也應該看作比繁體優越。

 

還有很多字的繁簡體,從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來看難分高下。下面也舉些例子。

有些字的繁簡體都是字形講不出道理的記號字(至少一般人不能理解這些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如「長」和「長」、「為」和「為」、「貝」和「貝」、「單」和「單」、「婁」和「婁」、「對」和「對」等等。

 

在都是形聲字的繁簡體裡,有些形旁相同的繁簡體,它們的聲旁的表音作用沒有明顯的優劣(講表音作用根據今音)。如「糧」和「糧」、「園」和「園」、「犧」和「犧」、「極」和「極」、「礬」和「礬」等,是繁簡體聲旁的讀音都跟字音相同的例子。如「認」和「認」、「遠」和「遠」、「腫」和「腫」、「選」和「選」、「釀」和「釀」、「擾」和「擾」等,是繁簡體聲旁的讀音都跟字音不完全相同的例子。不過認識上舉「犧」、「極」、「礬」、「選」諸字的聲旁的人,要比認識它們的繁體的聲旁的人多得多。從這一點上看,也可以認為這些簡體的聲旁的表音作用優於繁體。有的聲旁相同的繁簡體,它們的形旁的表意作用沒有明顯的優劣,如從「思」的「慮」和從「心」的「慮」(在較古的篆文裡,「慮」其實是從「心」「

」聲的字,不過《說文》中的「慮」字已從「思」)。有的繁簡體的形旁和聲旁都不同,但是表意和表音作用都沒有明顯的優劣,如從「音」「鄉」聲的「響」和從「口」「向」聲的「響」。

有時,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還算不錯的形聲字,簡化成了字形的表意作用還算不錯的會意字,如「陽」簡化成了「陽」。它們的優劣也很難評定。

依據偏旁類推原則產生的簡化字,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跟繁體一般也分不出高下。

判斷文字的優劣不但要看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對拼音文字來說,只看字形的表音作用),而且還要看字形是否既簡單又不會彼此混淆。所以在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上跟繁體難分高下的簡體,只要字形不會跟別的字相混,就可以認為比繁體優越。

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簡體,是通過破壞或削弱繁體的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來達到簡化的目的的。

有些簡體同時破壞了形聲結構的繁體字形的表意和表音作用,如從「艸」「闌」聲的「蘭」字的簡體「蘭」,從「旨」「尚」聲的「嘗」字簡體「嘗」,從「頁」「豆」聲的「頭」字簡體「頭」,從「鳥」「凡」聲的「鳳」字的簡體「鳳」,從「示」「齊」省聲的「齋」字的簡體「齋」(不過後兩例繁體聲旁的表音作用已不明顯)。

有些簡體完全破壞或削弱了形聲結構的繁體的聲旁的表音作用。前一種情況的例子如 「顧」(顧)、「爺」(爺)、「際」(際)、「層」(層)、「導」(導)、「鄧」(鄧)、「標」(標)、「雞」(層)、「觸」(觸)等字,後一種情況的例子如「燈」(燈)、「鄰」(鄰)、「澱」(澱)、「燦」(燦)、「噸」(噋)、「嶺」(嶺)、「礎」(礎)、「擁」(擁)、「價」(價)、「襖」(襖)等字。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原從「盧」聲的幾個形聲字的簡體。從「盧」聲的十多個比較常用的形聲字,除去「驢」(驢)字都跟「盧」同音。漢字形聲字聲旁的讀音跟字音大都不能密合。從「盧」聲的字是很難得的一組表音作用很健全的形聲字。可是其中的「蘆」、「廬」、「爐」、「驢」四個字,由於是在全面採用偏旁類推的簡化方法之前推行的「約定俗成」的簡化字,卻把聲旁改成了聲母跟字音有明顯區別「戶」字。這是很可惜的。

 

有些繁體的字形的表意作用,受到了破壞或削弱。例如:從「手」從「帚」的會意字「掃」簡化成了「掃」。從「食」「羊」聲的「養」簡化成了「養」。「買」「賣」二字繁體所從的「貝」、「產」字從繁體所從的「生」, 在簡體裡都看不到了。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

在古文字演變為隸書的過程裡,為了書寫的方便,破壞或削弱了很多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這是合理的,因為古文字實在太難寫了。在楷書早已成熟的時代還這樣做,是否很有必要,就需要認真考慮了。

由於簡化,漢字體系裡增加了一些基本結構單位(即有些學者所說的部件),如「頭」、「樂」、「專」等。偏旁的簡化,如「金」旁簡化為「釒」、「言」旁簡化為「訁」等,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至少應該認為增加了基本結構單位的變形)。特別如「柬」旁的簡化。在「柬」和「闌」「楝」等字中的「柬」旁並未簡化的情況下,把「揀」「煉」「練」這幾個字的「柬」旁簡化為「

」,是不夠妥當的。何況這個簡化的形體還十分容易跟「東」相混呢。為了減少一些字的筆畫,而去增加原來已經十分龐大的漢字體系基本結構單位的數量,恐怕不能認為是一件合算的事。

「同音代替」的簡化方法最為人所詬病。但是平心而論,有很多同音代替的例子還是合理的。如以「才」代「才」、以「冬」代「鼕」、以「出」代「齣」、以「板」代「闆」等,有什麼不好呢?臺灣省並未實行漢字簡化,但是臺灣人通常都寫「臺灣」而不寫「臺灣」。這充分說明合理的同音代替是大家所願意接受的。但為了照顧文字表音表意的明確性,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的確應該十分謹慎。

所謂「同音代替」的「同音」,實際上包括「音近」。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有時會造成一字多音的現象。例如:讀上聲的「鬥」由於代替了「鬥」,增加了去聲一音。讀陽平的「別」由於代替了「彆」,增加了去聲一音。讀陰平的「幹」由於代替了「幹」,也增加了去聲一音。其他簡化方法也有可能造成一字多音現象。不同的字用了同樣的簡化字形,或者某個字的簡體跟別的字同形,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現象。例如:「髒」(「髒」「臟」)有平、去二音。「纖」(「縴」、「纖」)有qiàn、xiān二音。「籲」的簡體跟籲嘆之「籲」同形,因此「籲」就有了xū、yù二音。「癥」的簡體跟病症之「症」的後起字「症」同形,因此「症」就有了平、去二音。由於「麼」的簡體跟讀yāo的「麼」同形,「寧」的簡體跟讀zhù的「寧」同形,《簡化字總表》不得不規定讀yāo的「麼」寫作「么」,把讀作zhù的「寧」寫作「㝉」。甚至普通話審音工作都有可能造成一字多音現象。1985年發表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規定「曝」(pù)在「曝光」一詞裡讀bào,就使這個字變成了多音字。漢字裡多音字很多,引起了不少麻煩,讀音的錯誤往往跟多音字有關。因此增加一字多音現象顯然是不合適的。

使用同音替代的方法時,如果被代替的字和代替它的字的意義有可能混淆,也會引起麻煩。1964年發表的《簡化字總表》規定,在「迭」和「疊」、「象」和「像」、「餘」和「餘」以及「折」和「摺」的意義可能混淆時,仍應使用「疊」「像」「餘」「摺」諸字。1986年重新發表《總表》時又進一步規定,「疊」「覆」「像」不再作「迭」「復」「象」的繁體字處理。這些規定就可以說明問題。在異體字整理中也有類似問題。如以「並」代「並」就很不妥當,因為「相並」和「合併」這兩種意義很容易混淆。考慮到以「並」為偏旁的「普」「碰」等字仍在使用,取消「並」字就更顯得沒有道理了。

我們衷心希望在今後的漢字整理工作中,不要再破壞字形的表意和表音作用,不要再給漢字增加基本結構單位,不要再增加一字多音的現象,不要再把意義有可能混淆的字合併成一個字。

選自《裘錫圭學術文集》第四卷

裘錫圭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年出版

羊毛全出在羊身上

|書畫毛氈|

精製,特價

僅29元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選購

相關焦點

  • 裘錫圭:從純文字學角度看簡化字
    我們沒有在這篇短文中全面討論這個問題的奢望,只想從純文字學的角度淺談一下簡化的利弊。從漢字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來看,有很多簡體顯然優於繁體。例如繁體「眾」早已成為字形講不出道理的記號字,簡體「眾」則是很好理解的會意字。繁體「塵」是造得不很成功的會意字(籀文本從三「鹿」,大概表示眾鹿疾奔塵土飛揚的意思),簡體「塵」也是很好理解的會意字。
  • 書法,能不能寫簡化字?
    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寫道:「在文字形體演變的過程裡,俗體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時候,一種新的正體就是由前一階段的俗體發展而成的。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俗體的某些寫法後來為正體所吸收,或者明顯地促進了正體的演變」。 裘錫圭先生是從歷時性上解釋俗字對正字的影響。
  • 書法能不能寫簡化字?
    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寫道:「在文字形體演變的過程裡,俗體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時候,一種新的正體就是由前一階段的俗體發展而成的。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俗體的某些寫法後來為正體所吸收,或者明顯地促進了正體的演變」。 裘錫圭先生是從歷時性上解釋俗字對正字的影響。
  • 書法創作寫簡化字可以嗎?
    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寫道:「在文字形體演變的過程裡,俗體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時候,一種新的正體就是由前一階段的俗體發展而成的。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俗體的某些寫法後來為正體所吸收,或者明顯地促進了正體的演變」。裘錫圭先生是從歷時性上解釋俗字對正字的影響。
  • 知識 眸子:簡化字的史源與時運
    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還曾經頒布過一個《簡體字表(第一批)》,這應該是中國第一個由政府部門制訂的方案,只是面世不到半年,就奉「暫緩推行」的「行政院令」而夭折。20世紀初,為什麼眾多仁人志士都在不同程度地呼籲文字改革和簡化漢字?而1956年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簡化字雖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仍存在對簡化字的許多不同看法。
  • 簡化字轉繁體字的尷尬
    畢福劍贊潘曉婷是「九球天后」,題字四個錯倆簡化漢字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開始推行,到現在已滿五十年了,現今六十歲以上的人,當年讀小學時,學的還是繁體字,五十歲以下的人都已普遍學習簡化字,越年輕的對繁體字越陌生
  • 範曾書法:簡化字與繁體字混用,是毛病嗎?一直不好意思問
    主要說說範曾書法的一個問題:筆者看範曾的書法,是簡化字與繁體字有混用的現象。書法兩體用字,雖然都是「中國字」,但是文化含量卻不太一樣。簡化字是實用字為主,繁體字是書法用字為傳統。書法應該是寫簡化字還是繁體字呢?這個問題本身不好界定。站在通用語言文字推廣的角度來講,書法家應該隨時代潮流,寫簡化字書法。
  • 簡化字到底好不好,為何那麼多朝代都推行簡化字?特別是這個朝代
    說到簡化字,可能大家下意識裡都會認為:這種字體是建國以後才出現的。畢竟,即使是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繁體字的運用也還是備受推崇的。但其實,這種認知是存在很大誤區的。其實,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
  • 為什麼簡化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好看?
    簡化字為什麼沒有繁體字好看?為什麼書法作品通常都寫繁體字?這個問題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疑惑,首先「好看」這個詞如果往深層次去探究,可能會牽扯進來太多的關於美學和個人審美的理論,本文只從表面的,大眾的角度去探究簡體繁體的「好看」問題,歸結起來大致有兩點,此兩點足以解惑,另外大家也可以通過這兩點去判斷某一個字有沒有寫法不同的繁體字。
  • 從文字學角度來說,李斯是否配得上千古一相的稱號?
    原創:文章首發於牛虻公眾號 文字對於一個國家的文明來說至關重要,史學界普遍有一種觀點認為:判斷一種文明的誕生要看其是否有相應的文字對應。尤其在上個世紀中國古史辨派那裡,他們認為東周以上無信史。
  • 扯淡碑:俗話俚語、簡化字(下)
    「扯淡」的事情熱鬧了一陣子,剛剛消停了沒多長時間,又出了「狀況」:有人發現碑上文字中,竟然有簡化字!「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其中「畫」字,竟然是個簡化後的字。簡化字在全國正式推行是1956年,清朝初期的扯淡碑,怎麼會有簡化字呢?於是,有點考古知識的人們搖著頭說:假的!鐵證如山!
  • 從文字學角度,看古人對於「教」與「學」的理解
    「教」的字形演變 教,本為敎,象形字。「學」的字形演變 學,形聲字。造字本義:名詞,教孩子算數、習字的校舍。《說文解字》:學,覺悟也。從教,從冖。冖,尚矇也,臼聲。
  • 中國最早的簡化字運動並非始於近代,而是距今2200多年
    直到周代,考古發現的「陶文」,「骨文」,「甲骨文」,比原始銘文更複雜,但大部分文字與今天相比,比簡化字更簡單。在這一階段,順應社會發展和表達的需要,漢字從極簡走向複雜,從雛形走向成熟。這裡還有一個謎團,那就是夏朝文字到底是什麼樣子?
  • 吳玉如因何為短命的「二次簡化字」大哭?
    比如簡化字。吳玉如極其反對,為之傷心,甚至大哭。1974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出臺。吳玉如大聲疾呼:生為華夏人,應重己文字。毋為敗家子,摧毀等兒戲。上下五千年,多少歌哭事,一一文字中,何可逐廢黜寫下七絕《書憤》。海王星數數冥王,冥想星河無竟疆。文字漢唐才幾日,眇予何事哭興亡。所幸,「二簡字」廢除了,沒有造成更大的混亂。
  • 從《時間的朋友》PPT,學「文字」排版
    上期我向大家推介了《排版中,如何處理純文本信息?》一文。
  • 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
    本表收錄1956年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的全部簡化字。關於簡化偏旁的應用範圍,本表遵照1956年方案中的規定以及1964年3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的規定,用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為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也收錄本表內(本表所說的偏旁,不限於左旁和右旁,也包括字的上部下部內部外部,總之指一個字的可以分出來的組成部分而言。
  • 中華文明的毀壞,語言文字在最後;中華文明之復興,必首先復興其語言文字.
    漢字簡化的大背景是中華文明在近代想要全面轉型,也就是全面向西方看齊而走向一種新文明,故此文字也要學西方的拼音化,漢字簡化原只是作為向拼音化的過渡。所以簡化的理由說來說去就是那點即使有也會很快作廢的眼前好處,根本不見深遠的眼光和長久的打算。因此簡化當初根本沒有考慮文化傳承的問題;毋寧說,在當時人們的內心深處,隔斷傳承正是他們百計以求的事。
  • 從心理學角度看,男女之間是否真的有純友誼
    尤其是在異性相處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問,男女之間到底有沒有純潔的友誼,今天我們就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一起探討一下。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單單靠一方決定的,你覺得自己和對方是純潔的友誼,只是單純把對方當作了你的好朋友,但是對方再和你相處的過程中,可能就會把你當作自己的曖昧對象。對此也有人專門對一些異性朋友做了研究。
  • 漢字系列講座——簡化字破壞了漢字原有的義理系統
    1、漢字是表意文字,漢字的基礎構件(象形字)通過其形體特徵來體現字義。簡化字徹底抹殺了這個特徵,使之成了莫名其妙的符號,或傳達著變異信息。
  • 簡化字「鄧」的由來
    簡化字「鄧」的由來195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將《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呈送中央審批,絕大部分政治局委員都畫圈表示同意,而鄧小平同志沒有表態。鄧:「吳老啊,你這麼一簡化,我都不認識了!」吳:「那你看怎麼簡化好呢?」鄧:「『鄧』字如果要簡化,還不如寫成左邊一個『又』,右邊一個『耳朵』呢。草書的『鄧』就是左邊寫一個『又』,『又』的第二筆下邊拐幾個小彎嘛。」吳老遂向周恩來總理匯報。周總理很慎重,問:「請查一下在宋版書上,『鄧』字有沒有這樣簡化的?」吳老打電話讓人去查,果然宋版書有把「鄧」簡化成「鄧」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