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兩千餘年的超級穩定統一,對於中華文明的延續不斷和開拓進展,居功至偉。文字的穩定統一幫助中華文明度過了一次次難關,一回又一回重新走向盛世和輝煌。文字的穩定統一,使中華文明所化的區域越來越大,九州之內同風共貫,並遠播異域,成就了包括朝鮮、越南、日本在內的漢字文化圈和包括範圍更廣的儒教文化圈。在空間上,中國居於中心,為漢字與儒教之宗主;之外是與其毗鄰的兼行漢字與儒教的漢字圈,漢字圈之外,是不行漢字只行儒教的儒教圈。從這個事實也可看出,文字在一個文明中的確居於最深的核心位置。文明化度總是先外而後內,儒教圈已行儒教而未行漢字,可知教在外而字在內也。對於造就時空都居世界第一的體量巨大的中華文明,穩定統一的漢字起到了至為關鍵性的核心作用。但是近世以來,漢字的穩定統一受到了重創;這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漢字失去穩定,阻隔了歷史文化傳承,有使中華文明走入歧途甚至中斷的危險。漢字簡化的大背景是中華文明在近代想要全面轉型,也就是全面向西方看齊而走向一種新文明,故此文字也要學西方的拼音化,漢字簡化原只是作為向拼音化的過渡。所以簡化的理由說來說去就是那點即使有也會很快作廢的眼前好處,根本不見深遠的眼光和長久的打算。因此簡化當初根本沒有考慮文化傳承的問題;毋寧說,在當時人們的內心深處,隔斷傳承正是他們百計以求的事。結果,那些當時作為表面上堂皇理由的好處或者在當時就未收到,只是自吹自擂;或者很快過期作了廢;但是通過對正體字的傷筋動骨的改造加上廢除文言,隔斷歷史文化傳承這個未能明言的目的卻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擺在我們目前的問題是,幾十年的簡化字白話文教育,已經造成普通受教育者甚至古代文化專業研究者的語言水平大大下降,前者看不懂古書,所以基本不看;後者看古書也很困難,所以在原著上下功夫的人少之又少,都是看概論的概論,然後自己再玄論懸空而論一番了事。不讀古書的結果就是今天的人們不管是普通大眾還是文化精英,都對我們的文化傳統非常隔膜了,傳統對於多數人而言,在感情上是不相干甚至厭惡,在理智上是不了解甚至滿是妖魔化的誤解。少數對傳統有感情的人,對於傳統到底是怎麼回事也還在深深的蒙蔽之中。
漢字失去了穩定,還使漢字文化圈失去了文字統一,直接導致了漢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的瓦解。近世以來,越南和朝鮮都先後廢除漢字改行拼音文字,日本則推行限制漢字使用,日本和中國大陸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對漢字實施了簡化,港澳臺和廣大的海外華人則仍舊使用正體漢字。這樣,就出現了世界範圍內漢字雙軌並行的狀態日本的漢字簡化沒有傷筋動骨,簡化字只有百餘,故仍可視為正體字系統,也是自秦朝天下書同文以來文字使用最混亂的局面。這種文字不統一的混亂局面是與國家的分裂與天下體系的崩解相伴隨互為因果的。在漢字穩定統一的大部分時間中,我們不僅擁有中國的統一,而且擁有朝貢體系。漢字失去了穩定統一,中國先是失去了藩屏,進而自身也長期陷入分裂至今。臺灣現在仍是我們最大的心病,香港雖然順利回歸了,但如今卻日益顯出離心的傾向;如今我們維護中國本身的一統都尚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又如何能同諸夏進而兼夷狄呢?中國的經濟和硬實力迅速崛起了,但是軟實力的滯後已成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復興的瓶頸。文字和文化的分裂,已經成為中國統一和走向世界復興原有朝貢體系和建立全球朝貢體系的最大障礙。只有恢復正體漢字和儒教傳統,才能從根本上結束中國乃至諸夏漢字和儒教圈諸國文字和文化的分裂狀態,這樣,一中國乃至同諸夏進而兼夷狄,也都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在今日網絡高鐵的地球村時代,文化傳播的速度和力度遠非昔比。故只要我們的路走對了,祖先傳下的無比優越的文字和文化將令我們比任何時代的古人都更加接近於平天下理想的實現。日韓都曾在文字上推行去中國化,但是兩國都在近年不約而同地復中國化:日本大幅增加了規定使用漢字的數量,二戰後佔領軍司令部對日本進行全面改造,也要求日本進行文字改革,採用西化的羅馬字標記。所以1946年頒布的《當用漢字表》僅收錄1850個字,達到了歷史上的最低值,但是到了60年代以後,日本又開始反省限制漢字使用對社會的影響,1981年日本文部省從實際需求出發,將《當用漢字表》改為《常用漢字表》,並增到1945個字,且解釋稱「我國長期使用的漢字假名混合文體,是對我國的社會文化最有效、最適合的表記文字,今後也有必要不斷充實」。此後計算機漢字錄入技術的變革,幾乎清除了「漢字繁瑣論」的最後障礙,當初主張羅馬字化的學者也開始改變立場,放棄早年主張。與此同時,日本人的漢字使用量也迅速增加,推動近30年沒有修改過的《常用漢字表》不得不在2010年再次改版,大幅增加196個字。韓國則恢復了漢字的使用和教學。朝鮮從二十世紀初的日佔時期開始將四百多年前世宗朝創製的朝鮮文扶正為正式文字,逐步廢除了漢字的使用。二戰後朝鮮被分割為兩個國家:北朝鮮和韓國,所以世宗創造的拼音文字在北朝鮮被稱為「朝鮮文」,在韓國被稱為「韓文」。區別是:韓國的「韓文」至今還允許少量夾用漢字;而「朝鮮文」在1948年和1954年兩次『廢除』漢字,不允許夾用漢字,現在的朝鮮文已經是純朝鮮文了,而且中國東北吉林省的朝鮮族自治區的學校也使用純朝鮮文。可是到了2005年,歷史又發生了有趣的逆轉。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並且提出了《推動漢字並用方案》,為了發展韓國的傳統文化,促進與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積極交流和推動韓國觀光事業的大力發展,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並用,以解決韓文難以清楚的表明漢字含義的歷史難題。方案指出:凡地名、人名、歷史用語等不寫漢字就容易發生混亂的語彙,均在韓文後面註明漢字。為了給中國和日本的觀光者提供方便,將逐步在道路交通標誌上實行漢字和英語雙重標記。此外,還將同教育部門協調改善漢字教育體制,前韓國總統金大中說:「韓國的各種歷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國漢文書寫,如果無視中國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歷史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並用」。韓國的許多專家、學者和居民都強烈呼籲加強漢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復使用中國漢字。2014年,漢城教育局發布聲明,正式要求小學校開始學習漢字。有必要說明,韓國恢復使用的漢字是正體字。看來,隨著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漢字文化圈的恢復已經在望。在這個時候,我們作為漢字的宗主國,恢復正體字可謂順乎天而應乎人。
簡化字本來就是向拼音文過渡的權宜之計,本非用於行之千古。故其前途只有兩個:不是進到拼音文就是退回正體字。既然現在已無人懷疑走向拼音文是死路一條,那麼今天就必須考慮我們的文字該何去何從了。我們不能總因循遷延下去,簡化字早已經是個問題,拖是解決不了的,拖得越久,問題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