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柴

2021-02-19 千陽微生活


文 | 杜斌強

我已在小城住了有十多年的時間了,怎麼說也算得上一個城裡人吧。但就這個所謂的城裡人,時常總會想起農村老家時的一些事情來。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娃,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兒時的許多生活回憶,給我留下了許多難以忘懷的回憶!

最讓我難以忘懷的事,莫過於冬季農閒時,和父親進山打柴的經歷吧!

我的老家在渭北旱塬的一個半山溝裡,門前不遠處就是一條河。人是住在低處,種地在山上,居住環境和勞作條件,遠遠比不上川塬,人們的生活過得很是艱辛。

當然,山裡人也有山裡人的好處。田地雖是山地,產量低,但由於人少地多,只要勤快不怕吃苦,往往一年下來,所收的糧食,足夠全家人一年吃的口糧,遇到好年頭,還有餘糧。農村人有了糧,心裡就有底了,生活再苦再累,也能過得有滋有味!

記憶當中,老家裡的人,受條件所限,一年四季都在地裡忙活著,一點都閒不下。相比而言,冬季地裡的活少一些。這個時候,老家裡的人,最主要幹兩樣活:地裡拉糞,進山打柴!

我現在還能想起,和父親進山打柴的情形。

父親那個時候正當壯年,人又勤快。一到冬季,總會挑一個有陽光、少風的日子進山打柴。大概是我上初二的時候,我長得雖沒父親結實,但個頭快要攆上他了。不知是父親有意鍛鍊一下我,還是我好奇想體驗一下進山打柴的生活,總之,我有了人生第一次打柴的經歷。

天還黑著,母親早早起來做飯,收拾乾糧。父親忙著磨鐮刀、砍刀,給架子車輪胎打足氣。吃過飯,我和父親開始出發了。冬季天亮的遲,我和父親摸著黑,在冷冷的空氣中,行走在進山的土路上。

要去打柴的地方我不陌生,暑假時經常放牛。雖說我們是山裡人,但要燒上上等的所謂的「硬柴」,還得到大山深處。大山深處的「硬柴」,耐燒、少煙,很受老家人的喜歡。

一路急走。走到半道,天就大亮了。山裡的冬季很安靜,走在山路上,看著路兩旁的高山,聽著遠處野鳥的叫聲,心裡的 那股高興勁甭提有多美。父親怕我走累,一遇到平坦的路,就讓我坐在架子車上;上坡路了,父親前面拉著,我在後面推著。

到了目的地,父親找個平坦的地方,放好架子車,準備好乾糧。稍稍歇息後,就開始爬山,找打柴的地方。我不敢懈怠,趕緊跟著父親,唯恐落下。父親是個勞動好手,什麼活在他手下都顯得那麼輕鬆自如。父親對山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找到打柴的地方後,就開始幹活。什麼柴好用,什麼草木不能砍,父親總有自己的選擇。

冬日裡的大山深沉寂靜,偶爾有山雞鳥雀的被驚起的叫鳴聲。父親弓著腰,雙手戴上爛舊的白線手套,在前面一會用鐮刀割,一會用砍刀砍。我呢,只能給父親打打下手,所幹的活就相對簡單一些,只需把柴火收拾成堆就行。就這,我幹的很笨拙,稍不留神,不是把手劃破,就是把衣服掛個口子。

日頭掛到半天空,父親沒歇沒緩,忙得額上滲出了細細的汗珠。估計割的柴差不多了,父親停了下來。我肚子餓了,趕緊拿出乾糧,給父親遞上一塊。

割柴、砍柴是打柴的第一步驟,對父親來說,順手拈來,一點都不難。接下來,把這麼多零散的柴捆起來,這才是顯示父親打柴「技藝」的時候了。只見父親用粗糙的大手,靈便地把粗細不勻、長短不一的柴火收攏在一塊。山裡的荊條隨處可見,父親砍些荊條,七扭八擰,這些荊條就成了柔韌牢固的「繩索」。父親捆柴的時候,一絲不苟,認真,一點都不馬虎。父親說,打柴最要緊的就是把柴捆結實,要不然,柴火鬆散開了,可就要費大功夫啦!

父親捆柴的時候,我是幫不上忙的,更多的時間只能在旁看著。我猶如欣賞一名藝術家創作他的藝術作品一樣,欣賞著父親手底下捆著的柴火,滿眼儘是佩服。我想,父親就是這樣的藝術家。費了好大時間,父親終於把柴火捆好了。捆好的柴火,周正光溜,躺在枯草灘上,像一個個酣睡的小夥,耐看俊朗。父親終於鬆了口氣,滿臉儘是笑容。

剩下的活就簡單了。把捆好的柴,一捆一捆地從山上背下來。父親讓我背著重量稍輕一點,起先覺得容易,興趣頗高。背到最後幾捆,我已是精疲力盡,兩腿發軟。背上火辣辣的疼痛,感覺背得不是柴,而是一座山。好在父親知道我的氣力小,沒讓我多背,自己多跑了幾趟。

冬日的白天短得多。當父親和我把一架子車的硬柴收拾好,日頭開始西落了。

我和父親趕緊上路。忙活了一天,困了,累了,餓了。父親架著車轅,我跟在車後面,此時,心裡全然沒有來時的興奮勁,耷拉著腦袋,雙腿灌滿了鉛。遇到陡坡處,父親就吆喝著我多使點力,下坡時,父親就讓我蹲在車後。一路上,我們父子倆很少說話,耳畔只有山裡的冷風呼呼地吹著。

還沒到村口,天早已黑了下來。遠處,一個身影朝我們急著走了過來,邊走邊埋怨著父親。是母親擔心我們,在村口一直等著。

回到家,吃了母親早就做好的飯。爬上炕,渾身像散了架一樣,困得眼皮直往一塊合。迷迷糊糊當中,只聽見父親笑著問我下次打柴還去不去。

我困得連眼睛都沒睜,糊塗地就應了一聲:不去不去啦,太乏了!

杜斌強,男,土生土長的千陽人,2001年畢業於渭南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任教於千陽縣紅山中學。從教十八年來,敬業樂業,閒暇之時,常寫文字抒懷壯志,偶有作品見諸於報刊、網絡平臺。

相關焦點

  • 村中素描:拾柴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用了電磁爐、煤氣灶後除了老年人還喜歡燒柴在大鐵鍋裡炒菜做飯,年輕人幾乎都不用這老傳統的東西。 我也有二十多年不太用大灶臺做飯,偶爾想吃大鍋蒸的饅頭,才動用一次。一是嫌燒柴麻煩,而是洗鍋刷碗弄得髒兮兮的。 今年一場疫情,有種回歸田園的感覺。
  • 柴燒| 建水紫陶柴燒與建水白陶柴燒的區別
    有很多柴燒愛好者問我建水紫陶柴燒和建水紫陶白陶柴燒有什麼不同,如何區分?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建水紫陶柴燒和建水白陶柴燒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首先泥料的配方,第二燒結的溫度,第三釉色和肌理的變化。建水紫陶柴燒建水紫陶柴燒和建水白陶柴燒泥料配方的不同點:建水紫陶柴燒泥料採自建水五彩山境內:由白泥漿土、青土、黃土
  • 小體柴等於豆柴?豆柴和小體柴如何區分?
    更多柴犬信息:柴阿萌(公眾號)最近有網友投稿詢問:如何區分豆柴和小體柴?豆柴是柴犬嗎?小體柴也是柴犬的一種嗎?那麼今天柴阿萌就來給大家揭開關於豆柴和小體柴的迷霧!來大家分享一些有關豆柴和小體柴的知識!豆柴的判定是非常嚴格的,一定要有KC和JMSA (豆柴專屬協會)的證書才能證明它是豆柴,但有些商家會只為豆柴提供CKU或日保證書,這只是能證明其血統,並不能證明是豆柴!豆柴的長相和性格跟柴犬沒有什麼區別!
  • 柴燒|柴燒窯建造基礎材料
    柴燒前提條件是必須要一座屬於自己的柴燒窯,一座好的柴燒窯對今後的柴燒工作會非常重要。今天就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建造柴燒窯主要的一些耐高溫材料。陳朝超柴燒建造高溫柴燒窯一般需要準備以下幾種耐高溫材料:硬質耐火磚、隔熱磚、高溫耐火棉、高溫水泥及耐高溫砂漿。
  • 柴燒|柴燒壺入門知識解答
    柴燒愛好者接觸到柴燒茶具時,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今天給大家總結了幾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做出針對性的解答,以供柴燒愛好者參考。陳朝超柴燒有職稱的作者做出來的柴燒壺,價格一定比沒職稱高嗎?陳朝超柴燒玩柴燒的有年齡界限嗎?
  • 什麼樣的柴燒算得上精品?
    經常有壺友問「什麼樣的柴燒才算精品?」「柴燒的美有什麼標準?」玩柴燒的壺友都知道,柴燒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審美,這一切都源於個人對美的認知。建水紫陶柴燒,柴燒壺,陳朝超柴燒,柴燒有人喜愛柴燒古拙、侘寂、樸實;有人喜愛柴燒豐富多彩、絢麗;有人愛柴燒獨一無二,可遇不可求;然而追求完美無瑕、光滑、勻整的一定是不喜愛柴燒的。
  • 我們說一說,紫砂壺的柴燒
    近來紫砂界較為火熱的柴燒概念,大概跟景德鎮有關。景德鎮對於瓷器是否為柴燒,一直有著一種比較病態的執念。無論是從原料的稀有性上還是其所燒器皿的階級性上,松木柴燒都是比較高檔的代名詞。再加上近年來對於環境保護和窯爐技術的改進,松木柴燒逐漸變成表演性節目,其所燒器皿量有限,這才形成了如今景德鎮多數瓷器都打上柴燒的名頭,原因無他,能賣高價。
  • 【桐城記憶】他山偷柴
    最嚴重的時期,不僅長在地表的草皮被社員鋤光,連地下的草根都被挖出來經過捶打後當作柴燒。這樣就形成了極度的惡性循環,越是沒有柴燒的時候,就越是要到處把有可能當柴燒的灌木、草皮挖得乾乾淨淨。反過來,越是這樣將一切剛剛露頭的柴草挖得乾乾淨淨,這些植被就更加難以恢復。直到最後,有些地方已經是寸草不生,村莊周圍的生態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 【尋龍訣二十六】柴飯不柴酒,「柴」怎麼讀你真不知道!
    由「柴」的本義加以引申,有了乾瘦、不鬆軟、鬆散、纖維多而不易咀嚼的意思,比如與肥雞相比,柴雞肯定是乾瘦而羽毛沒有光澤;用瘦肉做小燉肉吃起來會比較柴;骨瘦如柴讓人想起《包身工》中的「蘆柴棒」。詞義進一步引申,指質量低或品質、能力差,比如:這支鋼筆剛用了兩天就不下水了,質量太柴了。
  • 柴燒,柴燒,龍窯柴燒!!!
    別問過有多苦,但看我面對失敗時的笑容別問我有多累,但看我忙碌的身影別問我有多難,但看我落寞時仰望蒼天的淚眼別問我要不要繼續,但聽我說下一窯要怎麼燒鏖戰到天亮柴燒,特別是龍窯柴燒,雖然還有,但用來燒的很少了,能經常燒的就更少了。
  • 柴燒作品是時間燒的越長越好嗎?
    最近和柴燒壺友交流的時候,他們提到這樣一個問題,柴燒作品是不是時間燒得越久越好,時間燒得越長越貴?柴燒壺友們在選購柴燒壺的時候,時常遇見這樣的一個現象,柴燒商家在銷售自己柴燒作品的時候,總會提到一點,說自己的柴燒作品燒制時間十來天之久,有些商家說燒制的時間更長,長達一個月之久。
  • 「柴叔簡筆畫」用鋼筆畫城市的一角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柴叔,雖然柴叔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平時喜歡小畫一筆,各位漫迷朋友們如果不嫌棄柴叔的畫技,可以和柴叔交個朋友,大家一起加油提高畫技!今天柴叔就給大家帶來一幅柴叔自己畫的鋼筆畫——城市的一角,下圖是成品,如果喜歡可以往下滑,後面有比較詳細的過程圖。
  • 柴燒壺、柴燒杯裡的茶垢該不該清理?
    柴燒壺、柴燒杯經過長時間高溫燒制,陶氣孔被完全釋放開,透氣性、吸附性極強。柴燒壺、柴燒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和其他種類的陶具一樣,都會產生茶垢,對於茶垢的處理,很多柴燒愛好者觀點不同,那麼到底該不該清理茶垢,要如何清理才好呢?
  • 柴燒| 你有「柴燒杯」控的情結嗎
    對於有講究的茶人來說擁有一個自己心儀的柴燒主人杯是一件特別令人興奮的事情,從這個柴燒杯的材質是否高級,造型是否獨特,繪圖是否別致,工藝是否精湛等信息裡,第一眼就能判斷出杯子主人喜歡的類型、偏愛的顏色、審美品味以及身份地位等。
  • 柴燒茶具 | 柴燒壺都有哪些功效呢?
    常常有壺友會問,柴燒茶具、柴燒壺在泡茶的時候跟其它茶具有什麼區別,有什麼不一樣的功效?今天整理一番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柴燒對健康、對泡茶有哪些益處?陳朝超柴燒柴燒茶具 | 柴燒壺都有哪些功效呢?雙氣孔透氣,透氣性好:柴燒茶具、柴燒壺陶氣孔是屬於張揚打開狀態,陶性被完全釋放出來,具有雙氣孔透氣特性,有較高的透氣性,對發酵類茶葉(例如普洱茶、黑茶等)使用上有較為柔和順口的特色,這個是柴燒茶具其自然的透氣性與顆粒起到了相應的作用
  • 6個柴燒關鍵詞,懂了你就是柴燒達人!
    近些年,隨著人們的審美開始向簡單古樸的方向轉變,一種不裝匣缽的無釉柴燒逐漸流行了起來。 無釉柴燒的豐富多彩帶給了人們無數的想像,以致越來越多的陶藝愛好者去了解無釉柴燒的製作,同時開始實用和收藏這種柴燒作品,然而柴燒的表現形式較多,普通無基礎的愛好者們一時難以分辨。 下面我們就為你準備好了6個關鍵詞,幫你快速的從一名小白直接晉級為柴燒達人!
  • 何為柴燒?柴燒建盞有何難度?傳統柴燒和電燒、氣燒有什麼區別?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柴燒建盞的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此,同樣燒成難度的體現也在於此。任意選擇一個柴燒盞,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即便是同一窯內的建盞,釉色斑紋的變化都有可能天差地別。何為柴燒?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最重要的燃料就是木材,燒制瓷器時把木灰與火分開,避免直接接觸,使釉色外觀一致。土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是形成柴燒盞體表色澤的最重要因素。燒制過程中產生的火痕,自然也就成為人工難以達成的美妙紋路。柴燒建盞有何難度?
  • 安徽省首個柴燒主題論壇在馬郢舉辦
    12月5日,來自省內知名高校教授及行業協會專家齊聚長豐縣楊廟鎮馬郢社區,在中國·馬郢「源起鄉土」——馬郢柴燒主題論壇上紛紛支招。據了解,這也是安徽省首個以柴燒為主題的論壇。當天上午,省內知名高校教授及行業協會專家參觀馬郢社區後,參加了知物柴燒公共藝術空間的馬郢柴燒開窯儀式。經過制瓷人的妙手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被賦予了生動的靈魂,在經過窯的燒制,就這樣讓靈魂鮮活起來。下午,與會教授和專家參與了論壇主旨發言和分議題研討。
  • 柴燒,不止是情懷
    柴燒的出現,像是受到了某種哲學和宗教的啟示,其最接近的一是道家,一是禪宗,兩者都崇尚自然,且強調「心識」。柴燒從傳統柴窯脫胎而來,將傳統柴窯中人為塑造的完美打破,從而使得器物的誕生更加接近自然之物,一如還原山石泥土的本色,窯火如同自然界的風雨雷電,將千年的幻化化作一瞬。
  • 如何看待柴燒裸燒中陶藝品的「瑕」
    這段時間經常會和柴燒愛好者交流一些問題:柴燒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瑕」,為什麼口足和底足有那麼多殘口,為什麼不能像瓷器或者其他陶器一樣規整素淨?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柴窯裸燒中陶藝品會存在哪些「瑕」及肌理釉色形成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