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經常會和柴燒愛好者交流一些問題:柴燒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瑕」,為什麼口足和底足有那麼多殘口,為什麼不能像瓷器或者其他陶器一樣規整素淨?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柴窯裸燒中陶藝品會存在哪些「瑕」及肌理釉色形成的原理。

古代龍窯以燒制瓷器為主,用匣缽罩燒的方式進行,為了保證瓷面釉色的完整和整潔性,如瓷器表部有火痕和落灰,釉色發色不均勻都統稱為「瑕」。現代柴燒追求的是火痕、灰釉自然形成的肌理變化效果,古樸天成,雖然沒有瓷器的雍容華貴,但是透著厚重、古拙的內斂氣質。

柴燒裸燒顧名思義是將陶製品放置柴窯內以木柴為燃料明火燒制,燒制時陶坯不用匣缽罩著,陶坯裸露在窯中直接與火、灰、空氣自然接觸。在燒制過程中木柴燃燒會形成大量的灰燼附著在陶坯上,當溫度高達1100攝氏度左右的時候灰燼會慢慢融化並和陶坯中所含的微量元素(鐵、鈉、鎂等)形成化學反應,形成自熱天成的「草木灰釉」。柴窯燒制時大量木柴燃燒會形成洶湧的火勢,不同柴窯窯口的設計,火勢走向不同,會在陶坯身上留下濃濃火足痕跡,這是也我們常說的「火痕」、「火刺」等自然肌理現象。

柴燒裸燒中為了防止大量草木灰釉流淌(淌釉現象)把壺蓋與壺身,胚底與矽板粘結在一起,燒制之前會做一個小的技術處理,用燒結溫度節點比要燒制陶坯高的陶土做成泥條和墊片,做成的泥條用來盤在壺口和壺蓋處,墊片用來墊在陶坯底部隔離坯體與矽板直接接觸,降低柴窯燒制時候的破損率。

雖然在燒制之前會做一些技術處理,但是並不能保證所有的陶坯燒制能萬無一失,正因為兩種泥料的溫度燒結點不同,泥料的密度和硬度不同,陶製品燒成成品後,再將泥條和墊片從陶製品身上取下來時候,會出現疵口、疵足的現象。窯體內部高溫區的部位會出現淌釉特別豐富的現象把壺蓋和壺身完全粘結在一起,出現壺身、壺蓋、草木灰釉融為一體打不開的情況。由於陶坯在裸燒過程中是裸露在外邊的,由於窯口內部氣壓、木柴燃燒形成洶湧的火勢對坯體的衝擊會造成胚體變形、坍塌等情況。

雖然柴燒裸燒燒制過程中有很多不控因素,存在很大風險,但是抵擋不住我們燒窯人對柴燒作品:自然天成、釉色肌理豐富的變化,古典大方、樸實無華、原始雅致,或粗樸、或精緻、或端莊、或靈秀、或精巧孜孜不倦的追求。

作為燒窯者的我們原用一生燒制出有溫度、有感染力、有生命的柴燒陶器,也希望愛好柴燒的朋友們能懷著一顆包容的心來審美柴燒,有一句話說的好,陶如人生,沒有完美的只有唯美的,讓我們用一顆包容的心來看待柴燒、看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