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核心,其實就是對閱讀能力的培養。
按照小編的理解,閱讀能力包括兩個層次:
1、對文本內容本身理解能力,著眼於文本的本身,對於其內容的理解和吸收。這強調的是對一個文本的閱讀。
傳統閱讀,最是注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比如,古人讀書,特別講究精讀,也就是把一本書讀懂、讀通、讀透,也就是從理解到掌握,到學以致用,最後到融會貫通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這樣培養出來的閱讀能力,注重的是對某一個具體的文本本身的閱讀和理解、吸收。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我國的語文教學,也一直是按照這個路子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
2、對多個文本涉及相似內容的理解與審視,能對不同文本進行評價,發現其中的差異,並能迅速找到最適合、最有價值的文本,然後加以運用。這強調的是對多個文本的閱讀、篩選和使用。
網際網路時代,面對的是海量信息,一次搜索,就能發現若干個相似的文本,但真正適合自己用的,往往不多,對於使用者而言,必須對「有可能可用」的若干文本進行快速閱讀,並迅速把握住涉及的文本主要內容,以便在最短時間內能迅速對相似的文本進行篩選,去粗取精,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文本,並理解和吸收其內容,為己所用。
所以,對於教育部考試中心副主任於涵老師的觀點「資訊時代對閱讀能力的要求發生變化」,小編是十分贊同的。
傳統閱讀能力的培養,強調的是對單個文本的閱讀和理解,但資訊時代面對的是無數相似的文本,就需要閱讀者具有對各種文本傳遞的各類信息的審視闡釋能力,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而這,恰恰是傳統閱讀能力的培養方式所欠缺的,也是語文教學對於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與時俱進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為什麼考研導師張雪峰會火起來呢?一條關鍵性的原因就是,很多準備考研的考生並不具備足夠的信息搜集能力,對於考研過程中需要用到的信息,他們很難對各種信息進行「審視」和「闡釋」,並由此篩選出足夠的能為己所用的信息,並把握其精髓。這就是傳統的培養閱讀的方式對於資訊時代的「不適應」。張雪峰老師恰恰在這個方面能給予考生指導和輔導,所以,他才會那麼受人歡迎,成為紅火的考研名師。
總之,資訊時代的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確實應該「升級」。正如於涵老師說的那樣,「閱讀能力也相應要由注重精讀轉向強調精讀、泛讀等各種閱讀策略的靈活運用,由注重文本內容理解接受能力轉向側重對文本傳遞的各類信息的審視闡釋能力」,小編認為,這是對於語文閱讀能力教學需要隨著時代而變化好進步的真知灼見。
以上屬小編的個人觀點,你對此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