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放的,全員參與的大眾媒體,已經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時代,在社會中任何公眾事件的發生所引起圍觀,帶來的輿論效應都是極其複雜的。個體化的解讀,或善意或惡意,或有不同視角或持不同態度,或在認識上偏激或強調持公而論,或處於特定立場或出發點就在於炒作,這就帶來只有現代傳媒普及時代所有的一個奇特現象,那就是一件事小之又小,本來就是石子投湖般,可以興起漣漪罷了,卻在公眾關注下,要升級概括出普遍意義,引發輿論潮流。
在這個環境下,作為大眾的一員,我們在不知情的被動狀態下,或被裹挾成為看客,或也會就一知半解而參與討論,表達情緒,這種輿情並不會真正帶動文明的正向發展和積極推進。這件事這個現象,之於教育的意義在於什麼?
我們的教育,以語文閱讀為重點,如何應對這個特殊時代,輿情的變化,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支持發展學生社會參與態度呢?
傳統的語文課程閱讀模型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提供典範文章,即在閱讀樣本的取捨上,就主張給予學生以積極的價值觀,正確的思想態度,包括體現優良的文風與語言。課文作為語文課解剖的語文標本,具有典型示範意義。二是,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提供的認識也是正面的,以突出鑑賞性,也就是把文章呈現出來的一切都說成好的。我們努力屏蔽掉文章客觀存在的瑕疵,以及認知的局限。教讀文章,課堂聽到的都是對於作者、文章的讚譽之詞。三是,我們在意義理解上都需要歸結在一個標準化的認識,這就是所謂主流價值。這個結論的得出,客觀需要教師提供思維發展的指導,也就是教師要引導學走到思想認識的出路上來。我們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很怕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出現思想的迷失。
這種幫扶式引領式的閱讀,基於一個基本思想邏輯,就是學生是來學習的,客觀需要老師指導,需要老師引路,還要防止學生走錯路。教學提供的是一個較為純淨的環境,材料都是有意義的,都是積極的,都是達成良好意願的,都是比較單純的。這就像是在一個實驗室裡,教師為了學生發現所需要學生發現的現象,已經預設好了材料,實驗程序,實驗方法,以及明確要得出的結論。這種傳統閱讀想我也叫作實驗室閱讀,這也是只有語文課才有的閱讀。
這與現實生活中的閱讀實踐完全不同。在純淨環境下,學生建立起來「輕信權威」的閱讀,缺乏辨析與批判,最後進入社會,遭遇複雜輿論環境,他突然發現不知如何應對,看不出在這個複雜信息庫裡,他需要進行信息的處理,找到思想的一條出路。這就是實驗室閱讀,背離現實社會環境,這種處理方式所具有的負面性。
引導學生適應社會生活複雜性的閱讀,就需要重新塑造學生的閱讀環境,補償學生在傳統閱讀中的不足。如此我們來理解,為什麼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為什麼要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而不是聽老師講,為什麼要突破單篇閱讀而增加連續文本閱讀、群文閱讀,以及整本書閱讀等,為什麼我們主張閱讀要鼓勵學生有個性化的意見不要搞標準化思考,原來社會生活裡,我們參與的閱讀就是這麼複雜,就是學生獨立閱讀判斷的,就是需要進行閱讀的分析與判斷的,就是思想多元的。等等,我們是不是就為語文教學改革的主張找到理據了。
語文學習有一個天然的大課堂,也有一個天然的大讀本,那就是社會與自然。我們無法隔斷語文課程與社會實踐之間關聯。一個人語文學習的需求,都來自生活。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學高分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