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的高考教育改革逐漸進行,大語文時代已經悄然到來。網上對於「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呼聲也愈發高漲。
為何閱讀顯得尤為重要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知道李白、杜甫合稱「李杜」,我也知道;你知道《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那我也知道。這些基礎類的知識並不能真正的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而閱讀可以。廣泛的閱讀不僅能夠拓展我們的知識面,還為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估計有不少人對於閱讀的理解應該是,讀文,答題,最後最關注的是得分。其實不然,閱讀是通過閱讀別人的文章,最終要得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寫作方法來。俗話說的好: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只有大量有效的閱讀,才能使我們真正的有所得。
那該如何提高閱讀能力呢?
一、閱讀能力要從小培養。(給各位寶爸寶媽的建議)
孩子在上小學之前,有六七年的時間,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在這個階段,父母對於孩子打好閱讀基礎起著關鍵的作用。這個階段的閱讀培養對孩子此後的學習生涯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並不一定是要讓孩子會回答應試的考題,也不是強迫孩子能滾瓜爛熟對文章倒背如流,而是要培養孩子從小讀書的興趣,和與書為伴的好習慣。
想要具體實踐的可參考以下方法:
①每天的晚安故事 可以用專用的讀書軟體播放,也可以是寶爸寶媽給孩子讀;
②觀看故事類節目,孩子們對於這類型的活動是比較感興趣的,有視覺吸引,不會枯燥,擔心寶寶視力的寶爸寶媽可規定時間;
③閱讀繪本故事,有很多插畫,可根據圖畫發揮想像,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註:對於孩子閱讀的書目其實不用限制,一旦要求過多,只允許孩子閱讀文學類,或我們大人口中「有用的書」時,那閱讀本身也就失去了意義。
二、閱讀要有計劃,並學著做閱讀筆記
任何事情都應學會堅持✊三天打魚 兩天曬網,今天翻翻這本,明天看看那本,只是翻看目錄或插畫,那也是無效閱讀。
現在新課改後,對於不同學段的孩子閱讀都制定了一些新的要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要求孩子在閱讀時,將自己的感想或疑惑批註在書的旁邊,還設計了批註單元,其實就是讓孩子養成做閱讀筆記的良好習慣。包括我們在閱讀時也是一樣的,最近在看關於閱讀方面的書,在閱讀時,自己也習慣做一些筆記。
寫人類文章劃分段落的方法
記事類文章的分段方法和寫景類文章的分段方法
什麼是狀物以及狀物類文章的分段方法
我們在做讀書筆記時,可用多種方式:
讀書筆記的重點不在於寫多少,而在於看完之後的復盤。
三、養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
在閱讀時,可以多問幾個為什麼。除了做讀書筆記外,更重要是學會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應該是放在首位的,而知識的獲取正是靠不斷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