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賣4、500億,香港保險為啥這麼火爆!

2021-01-10 騰訊網

文/花不缺

01

在聊保險的時候;

總有一塊不能落下的就是:香港保險啦。

其實,關注網銷保險人群,是不太看香港保險的。原因是:購買成本就很高。但原來習慣在線下代理人手裡買保險的,就不一樣。

會想著:是不是買香港保險更好

花花在深圳這麼久,尤其能感受到:身邊小夥伴們買香港保險的氛圍。

近5年,你能想像:

香港保險,在內地賣得有多火爆嗎?

給大家看個圖:

這是香港保監局今年8月30號,公布的過往10年及2019年上半年,內地訪客赴香港買保險(保費)的數據。

2019年上半年,就達到了263億港元。

近幾年,內地人買的香港保險規模都是4、5百億的買,香港保險到底有什麼魔力呢?!

說真的:

香港保險的聲譽可真比,國內保險好很多

(沒有哪個廣告專門宣傳)

很對人對香港保險,自然形成的好印象很多:

1)香港保險,比內地保險便宜(甚至說同樣保額保費少1/3);

2)香港保險,保障範圍更廣,覆蓋病種更多

3)香港保險,嚴進寬出;理賠更容易

4)買香港保險,美元計價抗通脹能力更強;

5)香港保險,分紅收益率高

6)香港的保險公司,大多都百年老店,歷史悠久;

7)避債避險

8)隔代傳承,免徵遺產稅;

這些美好的「讚譽」裡,有幾條是真的呢?

我們來看看。

02

其實,

所列「優勢」項裡,健康險,比如重疾險,所能涉及的就是前面4條。

從4條之後,所列的因素:

都是儲蓄險所涉及的。今天就暫且不說了。

來談重疾險。

我們粗略的來說說1-4條的香港保險的優勢:

1)

第一條便宜。

內地這幾年網際網路保險,發展迅猛。價格可比香港保險,便宜很多啊。

就算是與線下保險比,香港保險也未見得便宜。

為什麼「民間」一直有香港保險便宜一說呢?

因為,香港的重疾險產品:

幾乎全部都為分紅型,幾乎都能多次賠付。

所以,對標的自然是國內的:分紅型+多次賠付重疾險。

而國內,現在幾乎還沒有這種產品;要麼只是分紅型重疾單次賠付險;要麼是重疾多次賠付險。

就這樣,我們拿來對比下價格:

香港保險的便宜,確實不是誇張的。

為對比方便:友邦加裕智倍保2,選的是10萬美元保額。折算人民幣70萬保額。

因此,其他產品保費測算,都以70萬做標準。

友邦當下最為熱門的產品,加裕智倍保2,是一款重疾+身故+分紅功能為一體的重疾險產品。

重疾保障病種58種,輕症44種。

重疾除100%賠1次之後,還有85歲前,額外的惡性腫瘤/心臟病/腦中風,賠80%的4次賠付機會。

還有分紅功能。

也就是說:香港保險,不論是重疾,還是身故,賠付都是:保額+分紅。

它的價格,只比國內網銷的多次賠付重疾險:

光大永明-嘉多保,貴。

比單次賠付的重疾險平安福、單次賠付+分紅的太平洋-金佑人生2018,都便宜。

所以,要論:高端保險的價格,香港保險確實是有優勢的。

(當然很多香港保單有個瑕疵:輕症賠付是佔用重疾保額的;友邦這款也不例外)

但單個人1萬5單的年繳保費,我只認為:

香港保險,真的屬於高端保險。

只適合:

高淨值用戶,有充分預算買保險的家庭。

第二點保障範圍廣,病種更多。

為了對比香港保險與內地保險,在疾病賠付上,到底有啥不同。花花專門對25種高發重疾,賠付條款一一對比:

看起來,香港保險在病種賠付上,數量更少:

但高發疾病都包括,且部分重疾賠付定義比大陸保險要寬。

比如:重大器官移植術,香港保險:包含心臟-肺-肝-腎-胰腺五個部位;

大陸重疾險只包含:腎臟,肝臟,心臟或肺臟的移植;胰腺移植也並不是沒有,而是單列重疾,來進行賠付。

舉這個例子,是僅想說明:

香港保險病種數量小,但賠付範圍可能並不比大陸保險範圍小。

要說,在病種覆蓋的廣度上,內地保險在這幾年的蓬勃發展,保障病種覆蓋也很多。

香港保險已經沒有絕對優勢;

但在賠付條件上,還是比大陸保險要寬鬆很多。

表格裡的很多疾病,賠付;都是香港保險賠付更容易、條件更寬鬆。

花花在對比賠付條款,很多備註的都是:大陸更嚴。

第3點:

香港保險,嚴進寬出,理賠更容易。

理賠的容易程度,是相對的;

賠付條款上來說,我們在第二條上陳述過;香港保險有優勢;

但如果就:理賠率、理賠時效上,香港保險未必有優勢。

我們之前統計過:國內各大保險公司的理賠率,絕多大多數都在98%以上、理賠時效,絕大多數的保險公司理賠都在1-3天。

香港保險:2018年度的理賠數據顯示,住院理賠時效4個工作日、重疾/身故理賠都為6個工作日。

所以這點上,香港保險並不佔優勢。

香港保險,還有個劣勢是:

健康告知是無限告知,如果因過失疏漏告知,所患疾病與未告知疾病並非同一種疾病,甚至不關聯;

香港保險都不會賠,會很無情的拒賠(要打官司,你還得請香港的律師);

大陸保險,健康告知是:問了才答,不問不答;

如果因為疏漏沒有如實告知,所患疾病與未告知的疾病,並不相關(比如有甲狀腺結節,未告知;但患乳腺癌;那麼是會得到賠付的);

大陸保險基本都賠。

第4點:

至於:香港保單,美元計價,更能抗通脹的問題。

其實香港保單,抗通脹,有兩個方面:

a美元計價。這點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這個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因為:

近30年,人民幣的購買力貶值了91%。

買香港保單,要比人民幣金融資產更能抗通脹。

但保險是3、50年的事,未來幾十年,美元是不是還那麼抗通脹?是不知道的;但人民幣確定,是不會貶值得那麼誇張的。

所以說:美元計價,不完全是個好事。

往好說是:有機會抗通脹;往壞了說,是有匯率風險。

b所以,香港保單第二點的抗通脹,更現實意義

就是它的分紅功能。

就是:重疾/身故,都賠保額+分紅。

所以為什麼很多中產,想買香港保單也就是這個緣故:賠得更多。而保費比大陸保險更便宜。分紅意義也就在於此了。

我們以30歲/女投保10萬美金/保終身/30年繳的條件,投保友邦加裕智倍保2來測算一下

香港保單的保額增長情況:

也就是:

這份保單,30個保單年度(60周歲),賠付的總金額會到達:165610美元.;

假設匯率仍然為7.01;

那麼買香港的這份保單:可賠付的金額是:116萬09元人民幣。

是不是比買國內保單70萬保額要高很多?!

如果未來人民幣升值,匯率只有5;那麼保單,能賠付的金額就只有:82萬08元人民幣。仍然比70萬多。

但匯率只有4,那麼買這份保單就要虧了:

重疾賠付的金額只有:66萬。

還沒國內保單70萬保額多。不僅不抗通脹,還虧了..

香港保單的匯率風險就在於此。

03

所以的所以,雖然香港保險有諸多優點,但仍然無法直接:給出推薦的觀點。

誰能知道,3、50年後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呢

當然,你有比較強的宏觀經濟洞察能力,仍然持續、長期(長到30-50年)都看好美元的所處世界貨幣的中心位置;

或者有比較剛性的外海資產配置需求,那麼買香港的儲蓄險可能更好。

保障性保險,還是買國內的網銷保險吧。

因為,要買香港保險,必須飛的到香港,面籤刷卡或者現金買保險(機票往返,住宿,估計總得要花了1、2千了);

為了繳費方便,你還必須辦張香港那邊銀行的帳戶。

多少都還會有些成本

所以,要不是海外資產配置需求,都更推薦買國內的保障型保險。

無他,更省事。

不圖分紅,價格也更便宜。

相關焦點

  • 被騙4個億!一場「香港保險」的「殺豬盤」!
    現在輪到保險—— 其實,從去年開始,「四億香港xx保險一夜虧空暴雷」事件就在流傳。 近日,這個事情有了新進展:香港警方已偵破這起投資詐騙案,涉案金額高達4.75億港元,拘捕24人。
  • 每年暑假,香港這個夏令營都超火爆
    香港家長也不例外,每到招生季,家長狂刷報名網站,只為報一個夏令營。為啥這麼火?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主要的招生對象為在讀的初中學生,由於年齡原因,初一、初二的學生夏令營時間是5天;初三學生為15天。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每一期學員都收穫了不同的體驗和技能,因為這15天裡學的都是「硬貨」——500人一起,莊嚴宣誓!
  • 別再盲目追捧香港保險,250名內地人被坑走4億,香港警方出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內地客赴港購買4億安盛保險投連險暴雷」的事情?最近這個事情有了新的進展,包括1名律師、11位保險代理在內的24人涉詐騙和洗錢被捕。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詐騙集團在2013年底透過操控安盛保險公司的10多名保險經紀,向內地和香港200多名受害人推銷安盛的人壽保險的時候,還推銷了這個香港投資基金,並用利用「倫敦金」「保本回報」等投資術語令受害人放下戒心購買基金。
  • 別再盲目追捧香港保險,250名內地人被坑走4億,香港警方出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內地客赴港購買4億安盛保險投連險暴雷最近這個事情有了新的進展,包括1名律師、11位保險代理在內的24人涉詐騙和洗錢被捕。據了解,此前受騙的人部分為中產人士及退休人士。單個受害人的投資金額從20萬港元至2000萬港元不等。
  • 內地客香港被忽悠,買了保險成基金,4億港元半年跌光還欠錢
    香港保險還能買嗎?安盛4億港元保險爆雷後,疑惑籠罩在大陸投資者心頭。近日,數百位投資者在香港安盛保險門口橫幅上書:「200位安盛客戶,被欺詐4億港幣」「投保香港安盛保險血本無歸」。大約200位投保人購買了香港安盛保險發行的投連險Evolution,但在2018年年中,Evolution淨值暴跌95%以上,乾脆清盤。投資人驚訝地發現,扣掉帳戶建檔費、管理費後,保險淨值為負數——他們反而欠安盛一大筆錢。200位投保者對應4億港元,每位投保人平均損失200萬港元。
  • 教師資格考試為啥這麼「火爆」?
    其實近兩年,每年舉行兩次的教師資格考試,每次報名人數都在數百萬級,而本次考試報名人數有望創下歷史新高。教師資格考試為啥這麼「火爆」?對於教師資格考試逐漸「火爆」原因,一些專家分析主要源於國家提高了教師入職門檻、教師資格證成為編內外教師上崗的必要條件,在「持證上崗」這一制度驅動之下,教師資格證考試愈加火爆。
  • 投保人一夜血賠4億?!香港保險神話被打破?
    一直以專業靠譜為大賣點的香港保險出事了,就在這幾天。200多名投保人一夜血賠4億,而在這之前,保險公司還信誓旦旦告訴他們,這款產品十分穩定可靠,並保證會有保底。於是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投保人依據自身條件購買了數額不等的投連險Evolution,並將HKIF基金納入了這一投連險保單的投資範圍。
  • 香港保險 | 港戶、港險、HPV ,2019香港三保障
    第一:民生銀行第二:永隆銀行經紀人有告訴我有如下幾種續費:1.電匯給保險公司;2.visa/master卡綁定帳戶直接在我的客戶專頁上扣費;3.開辦香港帳戶,之後可辦理自動扣款業務,以後每年就銀行自動劃扣過去;4.去到香港的保險公司繳費處繳費
  • 安盛保險投保人買數億「保險」竟然血本無歸
    香港金融市場發達,產品豐富、複雜,設計也和內地存在很大的不同。存在高收益產品,但也對應高風險,購買產品的時候要有風險意識。如果以內地對保險理解去購買香港保險產品,吃虧的永遠不是保險公司。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羽到香港買保險虧掉95%。近日,關於數百位投資人控訴香港安盛保險(以下簡稱「安盛」)讓其損失數億港元的消息,快速發酵並受廣泛關注。
  • 保險天后年薪過4億,完勝香港打工皇帝
    ,近年越撈越掂,不但統領逾六千多名操普通話的「新香港人」團隊,這支「國家隊」去年更創造80多億元首年保費生意額,足足是全個英國保誠保險的半匹江山。原先供職會計事務所、投資公司、銀行的「金融新貴」們,紛紛成了賣保險的。每刷一次朋友圈,頭條不是被理財消息刷爆,就是被各種旅遊、戶外活動的消息霸屏。   自由行開啟15年來,內地人在香港的消費從日常的化妝品、奶粉,漸漸轉移到了保險上,而港漂們由於坐擁人脈優勢,成了這個野心時代的最大掘金者。
  • 保險業務員:想賣保險,更想站著把保險賣了
    《保險達人3天特訓營》火熱開班,原價69元,限時折扣9.9元,限量招生500名,報名日期6月9日-6月14日,報滿為止。你打算先買什麼保險?你之前買過什麼類型的保險?小巴當然不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要是都知道,為什麼要找他呢?然後他就直接推薦保險了,重疾險、壽險、意外險和醫療險分別多少額度,每年保費多少,都直接列了出來。
  • 昔日備受追捧的香港保險,現在怎麼樣了?
    早在2010到2016年,內地居民購買香港地區保險的保費規模呈飛快上升的趨勢。這段火爆的時間,正好是踏準了中國中產階層崛起的周期。客觀來說,這些用戶比起90年代曾經接觸過保險的早期客戶,保障意識與風險意識都在提高。這些群體青睞香港保險,細究起來有特定的原因。
  • 250名內地客,被騙4個億!香港警方終於出手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內地客赴港購買4億安盛保險投連險暴雷」的事情?香港商業罪案調查科的調查顯示,自2019年1月起,接獲一間國際保險公司及多名事主報案,指有詐騙集團利用該保險公司的投連險平臺,於2013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間,向263名投資者推銷一個名為「香港投資基金」的投資產品,致事主損失達4.7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億元)。內地客如何踩雷香港保險基金?
  • 為啥保險公司一直在招聘?離職員工:公司招的不是員工,而是客戶
    疫情慢慢好轉了,經濟活動都在復甦,上周我去了一趟步行街,發現大街小巷、超市、大商場等等,到處都是貼的他們的廣告,其實我內心一直有一個很大的疑問:保險公司真的那麼缺人嗎?為啥那麼多人做保險業務呢?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個保險公司的招聘廣告,我當時覺得我的工程師不香了,恨不得立馬也去跑保險業務了,這麼好的待遇,這麼好的薪酬體系,實在難以拒絕。
  • 2017年內地保費跳水 350萬年薪80後代理人講述香港保險江湖變局
    上午11點左右在交款處總共只有4人,其中首次交保費的人數為3人,續保只有1人。  另一個顯著的變化則是,此前在香港尖沙咀地鐵口鋪天蓋地的保險廣告,也被其他日化產品的廣告取代。  業績跳水人員離職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險業保費總額為3632億港元,同比上升了11%。其中,新保單保費同比下跌12%,至1166億港元。
  • 2017年內地保費跳水,350萬年薪80後代理人講述香港保險變局
    年的喧囂,2017年下半年香港保險市場開始快速降溫。2018年1月13日早晨,友邦保險位於香港海港城驗證籤單點的人數屈指可數,上午11點左右在交款處總共只有4人,其中首次交保費的人數為3人,續保只有1人。這和2016年的人山人海、排隊的隊伍包圍電梯口的景象大相逕庭。
  • 李嘉誠500億出售京滬物業?長實集團:未必會賣
    9月4日,據媒體報導,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01113.HK,簡稱長實集團)擬出售位於北京、上海的兩處物業。與此同時,有消息傳出,融創有意接手以上兩處物業。此前的7月份,長實集團以總價約10.12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成都「南城都匯」項目,賣給禹洲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和成都瑞卓置業有限公司,長實集團將從中獲利約38.11億港元。
  • 北大85後夫妻靠賣玩具起家,公司值1000億,身價一夜上漲500億
    但是真正能夠成功的人卻少之又少,不過有一對85後的夫妻在北大畢業之後白手起家,從賣玩具開始到現在公司的市值價值1000億,兩位的身價在一夜之間就上漲了500億。這位創業者名叫王寧,他是一位非常有野心也非常有自信的人,他就是現在風靡全國的玩具泡泡瑪特的創始人。
  • 劉鑾雄計劃80億出售香港灣仔寫字樓
    (原標題:劉鑾雄計劃80億出售香港灣仔寫字樓,一年賣資產超300億)華人置業(00127.HK)主席劉鑾雄正在繼續出售旗下資產。11月25日,據香港經濟通網站報導稱,華人置業連日約見代理商,部署拆售灣仔夏愨大廈多層,初步意向以全層形式拆售,每層涉資約5億港元。
  • 讓年輕人上癮,他賺了500億!
    泡泡瑪特這家公司火爆了朋友圈。  周五的時候,在港股上市了,突破千億。33歲的創私人王寧,按收盤的市值,身家多達近500億 。  從0到500億,他只花了幾年時間,又是一個致富的奇蹟啊。  2019年,泡泡瑪特賣了220萬個盲盒,人均20個,復購率極高。按照一個盲盒59, 每個人平均要花1000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