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不缺
01
在聊保險的時候;
總有一塊不能落下的就是:香港保險啦。
其實,關注網銷保險人群,是不太看香港保險的。原因是:購買成本就很高。但原來習慣在線下代理人手裡買保險的,就不一樣。
會想著:是不是買香港保險更好。
花花在深圳這麼久,尤其能感受到:身邊小夥伴們買香港保險的氛圍。
近5年,你能想像:
香港保險,在內地賣得有多火爆嗎?
給大家看個圖:
這是香港保監局今年8月30號,公布的過往10年及2019年上半年,內地訪客赴香港買保險(保費)的數據。
2019年上半年,就達到了263億港元。
近幾年,內地人買的香港保險規模都是4、5百億的買,香港保險到底有什麼魔力呢?!
說真的:
香港保險的聲譽可真比,國內保險好很多。
(沒有哪個廣告專門宣傳)
很對人對香港保險,自然形成的好印象很多:
1)香港保險,比內地保險便宜(甚至說同樣保額保費少1/3);
2)香港保險,保障範圍更廣,覆蓋病種更多。
3)香港保險,嚴進寬出;理賠更容易;
4)買香港保險,美元計價。抗通脹能力更強;
5)香港保險,分紅收益率高;
6)香港的保險公司,大多都百年老店,歷史悠久;
7)避債避險;
8)隔代傳承,免徵遺產稅;
這些美好的「讚譽」裡,有幾條是真的呢?
我們來看看。
02
其實,
所列「優勢」項裡,健康險,比如重疾險,所能涉及的就是前面4條。
從4條之後,所列的因素:
都是儲蓄險所涉及的。今天就暫且不說了。
來談重疾險。
我們粗略的來說說1-4條的香港保險的優勢:
1)
第一條便宜。
內地這幾年網際網路保險,發展迅猛。價格可比香港保險,便宜很多啊。
就算是與線下保險比,香港保險也未見得便宜。
為什麼「民間」一直有香港保險便宜一說呢?
因為,香港的重疾險產品:
幾乎全部都為分紅型,幾乎都能多次賠付。
所以,對標的自然是國內的:分紅型+多次賠付重疾險。
而國內,現在幾乎還沒有這種產品;要麼只是分紅型重疾單次賠付險;要麼是重疾多次賠付險。
就這樣,我們拿來對比下價格:
香港保險的便宜,確實不是誇張的。
為對比方便:友邦加裕智倍保2,選的是10萬美元保額。折算人民幣70萬保額。
因此,其他產品保費測算,都以70萬做標準。
友邦當下最為熱門的產品,加裕智倍保2,是一款重疾+身故+分紅功能為一體的重疾險產品。
重疾保障病種58種,輕症44種。
重疾除100%賠1次之後,還有85歲前,額外的惡性腫瘤/心臟病/腦中風,賠80%的4次賠付機會。
還有分紅功能。
也就是說:香港保險,不論是重疾,還是身故,賠付都是:保額+分紅。
它的價格,只比國內網銷的多次賠付重疾險:
光大永明-嘉多保,貴。
比單次賠付的重疾險平安福、單次賠付+分紅的太平洋-金佑人生2018,都便宜。
所以,要論:高端保險的價格,香港保險確實是有優勢的。
(當然很多香港保單有個瑕疵:輕症賠付是佔用重疾保額的;友邦這款也不例外)
但單個人1萬5單的年繳保費,我只認為:
香港保險,真的屬於高端保險。
只適合:
高淨值用戶,有充分預算買保險的家庭。
第二點保障範圍廣,病種更多。
為了對比香港保險與內地保險,在疾病賠付上,到底有啥不同。花花專門對25種高發重疾,賠付條款一一對比:
看起來,香港保險在病種賠付上,數量更少:
但高發疾病都包括,且部分重疾賠付定義比大陸保險要寬。
比如:重大器官移植術,香港保險:包含心臟-肺-肝-腎-胰腺五個部位;
大陸重疾險只包含:腎臟,肝臟,心臟或肺臟的移植;胰腺移植也並不是沒有,而是單列重疾,來進行賠付。
舉這個例子,是僅想說明:
香港保險病種數量小,但賠付範圍可能並不比大陸保險範圍小。
要說,在病種覆蓋的廣度上,內地保險在這幾年的蓬勃發展,保障病種覆蓋也很多。
香港保險已經沒有絕對優勢;
但在賠付條件上,還是比大陸保險要寬鬆很多。
表格裡的很多疾病,賠付;都是香港保險賠付更容易、條件更寬鬆。
花花在對比賠付條款,很多備註的都是:大陸更嚴。
第3點:
香港保險,嚴進寬出,理賠更容易。
理賠的容易程度,是相對的;
就賠付條款上來說,我們在第二條上陳述過;香港保險有優勢;
但如果就:理賠率、理賠時效上,香港保險未必有優勢。
我們之前統計過:國內各大保險公司的理賠率,絕多大多數都在98%以上、理賠時效,絕大多數的保險公司理賠都在1-3天。
香港保險:2018年度的理賠數據顯示,住院理賠時效4個工作日、重疾/身故理賠都為6個工作日。
所以這點上,香港保險並不佔優勢。
香港保險,還有個劣勢是:
健康告知是無限告知,如果因過失疏漏告知,所患疾病與未告知疾病並非同一種疾病,甚至不關聯;
香港保險都不會賠,會很無情的拒賠(要打官司,你還得請香港的律師);
但大陸保險,健康告知是:問了才答,不問不答;
如果因為疏漏沒有如實告知,所患疾病與未告知的疾病,並不相關(比如有甲狀腺結節,未告知;但患乳腺癌;那麼是會得到賠付的);
大陸保險基本都賠。
第4點:
至於:香港保單,美元計價,更能抗通脹的問題。
其實香港保單,抗通脹,有兩個方面:
a美元計價。這點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這個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因為:
近30年,人民幣的購買力貶值了91%。
買香港保單,要比人民幣金融資產更能抗通脹。
但保險是3、50年的事,未來幾十年,美元是不是還那麼抗通脹?是不知道的;但人民幣確定,是不會貶值得那麼誇張的。
所以說:美元計價,不完全是個好事。
往好說是:有機會抗通脹;往壞了說,是有匯率風險。
b所以,香港保單第二點的抗通脹,更現實意義。
就是它的分紅功能。
就是:重疾/身故,都賠保額+分紅。
所以為什麼很多中產,想買香港保單也就是這個緣故:賠得更多。而保費比大陸保險更便宜。分紅意義也就在於此了。
我們以30歲/女投保10萬美金/保終身/30年繳的條件,投保友邦加裕智倍保2來測算一下
香港保單的保額增長情況:
也就是:
這份保單,30個保單年度(60周歲),賠付的總金額會到達:165610美元.;
假設匯率仍然為7.01;
那麼買香港的這份保單:可賠付的金額是:116萬09元人民幣。
是不是比買國內保單70萬保額要高很多?!
如果未來人民幣升值,匯率只有5;那麼保單,能賠付的金額就只有:82萬08元人民幣。仍然比70萬多。
但匯率只有4,那麼買這份保單就要虧了:
重疾賠付的金額只有:66萬。
還沒國內保單70萬保額多。不僅不抗通脹,還虧了..
香港保單的匯率風險就在於此。
03
所以的所以,雖然香港保險有諸多優點,但仍然無法直接:給出推薦的觀點。
誰能知道,3、50年後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呢。
當然,你有比較強的宏觀經濟洞察能力,仍然持續、長期(長到30-50年)都看好美元的所處世界貨幣的中心位置;
或者有比較剛性的外海資產配置需求,那麼買香港的儲蓄險可能更好。
保障性保險,還是買國內的網銷保險吧。
因為,要買香港保險,必須飛的到香港,面籤刷卡或者現金買保險(機票往返,住宿,估計總得要花了1、2千了);
為了繳費方便,你還必須辦張香港那邊銀行的帳戶。
多少都還會有些成本。
所以,要不是海外資產配置需求,都更推薦買國內的保障型保險。
無他,更省事。
不圖分紅,價格也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