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故事:亞歷山大四世的外甥被樞機主教團選為教皇,稱博尼法修斯八世
(網絡配圖)
歷史的故事,大家是否全都知道呢?今日小編給大家了解你們肯定有所不知道史件,弗裡德裡希二世曾給予萊茵河流域地區大主教們特許權,他們可以在萊茵河上設立關卡、徵收關稅。大主教們依仗著這項特許權肆意徵收關稅,嚴重阻礙萊茵河流域的貿易往來。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宣布取消這些關卡,這一決定贏得萊茵河沿岸城市乃至萊茵河下遊地區中小貴族們對他的支持,他在萊茵地區有了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開始逐一對選侯門發起進攻。1301年6月,他率軍圍攻海德爾堡,迫使行宮伯爵魯道夫一世背棄與選侯的聯盟。
(網絡配圖)
1302年3月,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佔領賓根,首先把矛頭對準美因茨的大主教格哈特,此後又指向科隆的大主教維格博爾德和特裡爾的大主教迪特爾,最終將其各個擊破。自1220年弗裡德裡希二世在羅馬接受教皇的加冕後,幾乎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再沒有德意志的國王被加冕為皇帝,教皇和德意志皇帝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幾乎也被淹沒在各自面臨的爭鬥中。1294年,亞歷山大四世的外甥被樞機主教團選為教皇,稱博尼法修斯八世。博尼法修斯八世精通法學,1303年他在羅馬建立了第一所大學,即羅馬第一大學。他一上任就憑藉著掌握的法學知識靈活並且強勢地幹預西歐各王國的內政。他把1300年定為大赦年,免所有到羅馬來朝聖者的罪。這次大赦年的慶典既提升了羅馬教會日益減弱的影響力,同時也為羅馬教會廣開財源。
(網絡配圖)
在這同一年,博尼法修斯八世發布禁止法國國王向教士課稅的教令,法王美男子菲利普四世指令他的法學家對此進1302年4月在巴黎召開第一次有市民代表參加的三個等級的會議,法國18日,博尼法修斯八世頒布《神聖一體》的令,重申「雙劍論」的理論,強調世俗君權這把劍要服從於羅馬教會這把劍,教皇的權力至高無上,應該凌駕於所有世俗君權之上。教皇還力圖爭取德意志國王,他承認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為德意志合法國玉,條件是他必須解除德法之間的聯盟。對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來說,獲得教皇的承認,並以此擺脫選侯們對他的控制比與法國的聯盟更有利。為此,他不惜默認羅馬教皇權力至高無上的神學政治理論,向教皇宜誓效忠,甚至還承諾在五年之內不向倫巴底和託斯卡納地區派遣帝國使節。
(網絡配圖)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國王利用教皇和法王的爭鬥獲得教皇的承認,儘管博尼法修斯八世於1303年10月去世,雙方還來不及商談加冕皇帝的事宜,但也為德意志國王擺脫選侯的控制增加了政治籌碼。與此同時,他還把觸角伸向蘊藏著豐富礦物資源的匈牙利、波希米亞和圖林根地區。1305年6月,波希米亞國王文茨爾二世去世,年僅十六歲的文茨爾三世為了保證在波希米亞的權勢不得不放棄匈牙利的王冠,並且允諾把邁森和埃格爾轉讓給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然而,文茨爾三世一年後就天亡,阿爾布雷希特一世把波希米亞作為帝國的採邑封授給他的長子魯道夫一世。
(網絡配圖)
1307年7月3日,魯道夫病逝,哈布斯堡家族的反對派、圖林根的伯爵大膽者弗裡德裡希聯合波希米亞的貴族,立文茨爾三世的姑父、克恩滕的海因裡希為波希米亞的國王,哈布斯堡家族面臨來自波希米亞和圖林根的反抗。正當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前往德意志南部地區聚集兵力準備進攻波希米亞時,他卻在自己的故土被他的侄子、奧地利的公爵、施瓦本的約翰刺殺身亡。
(網絡配圖)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意外死亡再次導致德意志帝國內部的混亂,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乘機舉薦他的弟弟、瓦盧瓦的卡爾為德意志國王的候選人,並希冀獲得阿維尼翁教皇克萊門斯五世的支持,而在此時德意志選侯的政治立場也發生極大變化。1304年3月,菲爾內堡家族的海因裡希二世繼任科隆大主教,雖然直到2年後他才獲得克萊門斯五世教皇的認可。菲爾內堡家族在萊茵蘭地區有著重要的政治影響力,他是法王菲利普四世的盟友,法王在德意志又有了政治實力強大的支持者。1306年,美因茨的大主教易主,克萊門斯五世任命曾經做過波希米亞國王文茨爾二世掌璽官的阿斯珀爾特的彼得為美因茨的大主教,他曾經幫助文茨爾二世與法王菲利普四世結成反對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政治聯盟。
(網絡配圖)
137年,盧森堡的巴爾杜因的兄長、盧森堡的伯爵海因裡希七世伯爵被教皇任命為特裡爾的大主教,他從13世紀90年代中期起就與法國王室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海因裡希七世伯爵是法王的封臣,他的母語是法語,接受過法國騎士的教育。巴爾杜因也與他的兄長一樣曾在法國接受過教育,講一口流利的法語,他還在法國的普瓦蒂埃接受教皇為他主持的授職禮。此外,克恩滕的海因裡希也是在教皇克萊門斯五世的支持下保住了波希米亞的王位。在這個時期,七位選侯中有四位與法國王室有著程度不同的密切關係,1308年6月,菲利普四世向德意志的選侯們舉薦他的弟弟查理為德意志國王的候選人,並且派遣特使攜帶大量貨幣賄選;與此同時,菲利普四世還對克萊門斯五世施加壓力,敦促他在德意志的王位選舉時助查理一臂克萊門斯出自法國貴族世家1305年被樞機主教團推為自之力。
(網絡配圖)
然而,無論是教皇還是德意志的選侯們都各懷目的,無法統一,他們都無意滿足非利普四世的意願。在這場王位選舉的的博弈中,特裡爾的大主教巴爾杜因首先與美因茨的大主教阿斯珀爾特的彼得達成一致,共同推舉前者的兄長、法王的封臣、盧森堡的伯爵海因裡希七世為德意志國王的候選人,動搖不定的科隆大主教菲爾內堡家族的海因裡希二世在經過權衡之後也投了盧森堡伯爵一票130年11月27日,七位選侯聚集在法蘭克福,一致選舉海因裡希七世為意志的國王。次年1月6日,他在亞亨接受國王加冕禮。
(網絡配圖)
盧森堡家族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德意志的王位,這並不是因為其家族政治勢力的強大,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其在德意志帝國有限的政治影響力才使他能夠獲得選侯們的選票。登上王位的海因裡希七世首先把他的關注投向帝國的東部地區。在美因茨大主教和波希米亞主教們的撮合下,1310年他為他的兒子約翰安排了與波希米亞已故國王文茨爾二世次女的婚姻。這一政治聯姻迫使克恩滕的公爵不得不退出波希米亞,盧森堡家族輕而易舉地取而代之。與之前的伯爵國王們不同的是,海因裡希七世似乎更注重皇帝的頭銜,而教皇克萊門斯五世似乎也希望藉助新國王擺脫法王對羅馬教會的強勢幹涉。在海因裡希七世登上王位的6個月後,就在7月26日這天承認他是德意志的合法國王。
(網絡配圖)
一個月後,海因裡希七世則迫不及待地在施派爾召開的帝國會議上宣布進軍義大利。同年10月,他僅率5000人的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隨同前往的只有他的弟弟、特裡爾的大主教巴爾杜因。約翰王子在美因茨大主教的輔佐下代掌帝國。克萊門斯五世入主羅馬教會後,深感在羅馬的地位不穩固,他在法國國王的支持下於1309年3月把教廷遷往阿維尼翁。教廷的遷都使義大利處於一種完全的無政府狀態之中,持續不斷的黨派鬥爭、城市間的鬥爭更加劇政治上的混亂。1311年1月6日,順利到達米蘭的海因裡希七世戴上倫巴底的王冠,但是他的加冕稱帝之行卻受到很大的阻礙,他不得不繞道熱那亞前往羅馬。
(網絡配圖)
1312年5月7日,海因裡希七世進入貴族混戰不斷的羅馬,遠在阿維尼翁的教皇無意返回羅馬,更何況此時的教皇不願意因為德意志國王得罪法國國王。無奈的海因裡希七世只得於6月29日由兩位樞機主教為其在羅馬主持皇帝加冕禮。海因裡希七世是德意志歷史上第一位不是由教皇主持加冕禮的德意志皇帝。自弗裡德裡希二世在羅馬加冕為帝(1220年)時隔一個多世紀後,才再次有德意志國王在羅馬接受皇帝的加冕禮。對此,你們怎麼思考呢?歡迎給小編留言。可以關注小編,小編下次給你們帶來不一樣的歷史吧!
轉載請註明百家號,杜絕偽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