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最不應該反轉基因?丨第260位造就者:盧寶榮

2020-12-22 造就

第260位造就者 盧寶榮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生態學科評議組成員

中國國家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

大家好,轉基因技術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為什麼不應該反對它。

陰謀論

曾幾何時,有一些人認為轉基因食品是美國人為了讓中國人喪失生育能力,直至絕子絕孫而做出來的。

這是一個陰謀論。

實際上美國人是最先使用轉基因的一群人,美國市場上有兩千多種不同的轉基因食品,而且是沒有強制性標識的,所以如果是那樣的話,美國人是不是也會喪失生育能力呢?顯然不是那樣。

為此,甚至有人發起了「保龍種」的反轉基因運動,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美國人的轉基因食品是在滅中國的「龍種」,非常荒唐。

恰恰相反的是,就在今年的1月份,美國通過了在中國不受待見的轉基因抗蟲水稻的進口。

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意味著中國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從此可以在美國進行銷售和食用,所謂的陰謀不攻自破。

這讓我想到另外一個例子,高鐵是中國的驕傲,大家出遠門都會選擇乘坐高鐵,沒有人不為高鐵的快捷、方便和舒適感到高興,對吧?

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火車剛剛進入到中國的時候,有一幫人認為火車破壞了中國的「龍脈」,於是掀起了一個「扒鐵路,保龍脈」的運動。今天我們想來,是多麼的可笑!也許再過二十年,我們現在「反轉基因,保龍種」也是同樣的可笑。

所以我想,我們不應該做這樣可笑的事情。

為什麼呢?

安全性

首先,我想介紹一個概念,什麼叫基因?

基因它就是具有遺傳功能的一段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片段,這是最簡單的解釋。

那麼,什麼是轉基因呢?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技術,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過程。將一個物種中的基因轉移到另外一個物種中去的這樣一個技術;或者說一個物種中的基因,它通過一定的媒介轉移到了另外一個物種中去的這樣一個過程。所以說,那些反對轉基因的人該想想,你究竟是反對過程,還是反對技術?

其實,天然的雜交就是轉基因的一種。昆蟲在叢花中輾轉,它其實就是一個轉基因的媒介;錦鯉也是由不同顏色的鯉魚雜交形成的;紫色的玉米棒子旁邊種著白色玉米棒子,如果紫玉米的花粉隨風飄蕩飄到白玉米上面,它們結出來的玉米棒子長這樣:

天然雜交為現代生物科技提供了發展的思路,現在我們的轉基因技術越來越高超,不僅可以發生在同一個物種的不同個體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物種的不同個體之間。太空育種,火箭搭載的種子經過太空輻射產生變異;把不同細胞融合在一起能雜交出新的細胞……這是一個創造變異,讓世界變得更豐富的過程。

但實際上這些方式產生的變異都是隨機的,為了獲得更多有益的的遺傳變異,便於我們篩選和培育優良的品種,比如說改善農產品的的抗蟲性和抗病性等等,我們現在通過最先進的生物技術可以精準地定位我們想要的基因,培育出沒有環斑病毒的木瓜,能抗蟲的優質棉花……

怎麼做呢?

首先,從細菌細胞中取出一種叫做「質粒」的環狀DNA,切開一個小口,把我們選中的基因片段,黏到這個質粒上形成新的環狀DNA,再將它放到細菌裡繁殖複製,這個過程中,大家可以看到質粒上攜帶的新基因被釋放到細胞中來,轉到細胞核裡面去,和細菌細胞裡面的染色體進行融合,培育出這個白色愈傷組織,這個愈傷組織再經過培養,就長成了小苗,然後長成大苗,所以這樣的苗裡面就含有了轉基因。這就是轉基因植物的生成過程,它跟傳統雜交的道理是一致的,但是它更快捷、更精準、更高效。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反對轉基因?

大家都知道,要想保證全世界的人民都有飯吃,而且吃飽飯,這個是一個非常非常嚴峻的任務。

這個圖上,橙色曲線表示人口增長趨勢,藍色虛線表示糧食生產的兩種可能性,如果我們利用高新技術,很好地利用土地,那麼糧食產量可能沿上面那條路線走,它正好能夠滿足因人口增長而新增的需求;但是如果我們不用這樣的技術,糧食產量可能就會出現一個巨大的缺口,而一旦出現缺口,就很容易引發社會問題。我們漢字的「飯」是由兩個部分構成,一邊是「食」,另一邊是「反」,所以說如果糧食安全不能保證的話,它就會造成這個社會的動蕩。

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也使得耕地銳減,我們國家希望能夠保住18億的耕地面積。但是目前看來,非常困難,大家看看二十年前的浦東和現在的浦東。

此外,我們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說資源匱乏,像我們上海,雖然周邊有很多水,但這些水不能直接飲用;比如說全球氣候變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要想提高糧食的產量,保證每一個人都有飯吃,怎麼辦呢?擴大耕地面積? 行不通;多噴點農藥化肥,你們願意嗎?中國每年往農田裡噴灑200萬噸的農藥,殘留在食物裡的最終都到我們碗裡。我們的農田生態環境已經遭到很大的破壞,所以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利用豐富的基因資源,結合新的生物技術,包括轉基因技術,高效精準地生產出更多糧食。

這是在不施農藥的情況下,一般不抗蟲的普通水稻和轉基因的抗蟲水稻。

轉基因技術還能跨越生殖障礙,比如說我們想把胡楊的抗旱基因轉移到水稻上,用雜交的方法顯然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用轉基因技術輕易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但是大家又會問,你把這個轉基因說那麼好,它難道就沒有弊端嗎?

確實,它可能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

它有沒有食品安全的問題,吃了以後會不會得病?它對環境會不會造成什麼不良影響?轉基因食品是否應該貼上標籤,讓老百姓有知情權和選擇權?國家關於轉基因的法律法規是否完善?

實際上我們國家是有非常完善的法規的,任何一個轉基因產品在進入生產環節前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安全檢測,然後才能夠進入市場。

聯合國糧農組織對轉基因產品有一定的安全規範,全世界的轉基因產品都是在這個框架下進行的。

緊迫性

那麼,為什麼說,作為中國人我們更不應該反轉基因?

全世界使用轉基因產品已經將近20年,在這個過程中,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的面積不斷迅速擴大,目前已經達到1.8億公頃。

上圖中這條綠線表示全球轉基因的總種植面積,藍線是發達國家,紅線是發展中國家。

可以看到,發展中國家種植面積已經超過發達國家,在這樣一個發展趨勢下,我們中國從2001年的第4名,掉到現在的第8名。

2001年中國排名第4的時候,我們前面是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但是到了2003年的時候巴西超過我們了,2007年的時候印度超過我們了,於是我們掉到第6名。印度以前是一個棉花的進口國,由於它引用這個技術,它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棉花出口國。

我們第6名的地位維持了很多年,後面還有很多小國家都在追趕,到了2016年,我們一下就排到第8名去了,連這個巴拉圭、巴基斯坦都超過了我們。巴拉圭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緊緊地跟在中國後面大概10年左右?它是南美一個非常小的國家,人口只有600多萬。

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和一個600萬人口的國家之間竟然是這樣一個差異,這跟我們國家各方面的國際地位是非常不符的。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轉基因是一個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技術高地,這個高地我們如果不去佔領,其他國家肯定會去佔領。當我們還在爭論該不該發展、該不該使用的時候,很多國家已經悄悄地超過了我們。

我們國家現在每年要進口1億噸糧食。這是什麼概念?我計算了一下,相當於每一個中國人每年要進口70公斤糧食。如果是哪一天人家不讓我們進口了,我們怎麼辦?這個現狀非常非常的嚴峻。

所以說,如果我們不發展轉基因,肯定就會喪失掉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

其實中國的轉基因產業,曾經有過令全世界矚目的輝煌時期。

想想我們的轉基因番木瓜還沒有上市的時候,農民面對病毒泛濫成災的無奈。再看看今天他們扛著抗病毒的轉基因棉花喜獲豐收的笑臉,你才能感受到這個技術是多麼的有創造力,能夠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幸福。

所以,為何不讓技術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呢?

謝謝大家。

文字丨漫倩

校對丨其奇、LUSEN

本場推薦閱讀

和轉基因一起被誤解的,還有達爾文

相關焦點

  • 為了更美、更強、更聰明,你願意冒死修改自己的基因嗎?丨第269位...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造就第大家試想一下,從這些基因裡找出有突變的那個鹼基,就好比是在一千本《射鵰英雄傳》裡找到一個錯字。但是科學家的創造力是無窮的。2012年,基因技術有了重大的突破。三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技術,叫CRISPR。這一技術自誕生起,就成為了應用最廣泛的基因編輯技術。
  •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盧寶榮來吉首大學講學
    紅網時刻10月1日訊(通訊員 曾昭輝)9月28日下午,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盧寶榮應邀在吉首大學資環學院院辦8305會議室開展了題為「轉基因漂移及其環境生態學風險研究」的學術講座。新疆農業大學教授譚敦炎,資環院副院長陳義光、彭清忠及相關教師、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盧寶榮:如何提煉和發表科研數據
    數據是硬道,故事是作料,沒有過硬的數據,就不存在好的論文。當然,寫作技巧也非常重要。那麼,論文寫作需要哪些技巧呢?盧寶榮教授在講座中與大家分享了多年研究總結出來的論文寫作十六字方略,即:「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有機聯繫、巧妙整合。」盧寶榮,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中國人應該讀什麼書呢?——中國人為什麼缺乏科學邏輯思維呢? 4.23周四14:30
    【主題】中國人應該讀什麼書呢?——中國人為什麼缺乏科學邏輯思維呢?
  • 丨造就第286位講者:許式偉
    造就第286位講者 如果再進一步,就是你不僅能感同身受,還要成為用戶心目中的專家,當用戶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自覺地想到你。那麼,我相信你的創業成功率就不止一半了。拿我自己作例子。為什麼今天大家需要七牛?
  • 小崔堅持反轉基因,諾獎得主卻聯名支持,辯論與現實終究有區別
    16年6月,108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組織停止反轉基因宣傳,其中大部分參與者都是相關領域工作者,其人數約佔健在的諾獎得主三分之一。聯名信的詳細內容小編下次再介紹,本次主要針對小崔與復旦教授那次激辯的情況。
  • 從基因角度看,誰是最古老的中國人祖先?
    最古老的中國人是誰?我們從基因的角度去重新復原一下,注意:這裡的「中國」是指地理概念。我們講證據,不瞎猜。小編結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的數據去解答。話說在五萬年前左右,老亞洲人曾經和尼人、丹人發生基因交流,後來尼人、丹人雖然滅絕了,但他們的一些常染色體片段還保留在現代人身上。現代中國人身上還有1%-2%的尼人基因,以及少量的丹人基因。中國人的尼人基因甚至比西方要高,很多人患有II型糖尿病、憂鬱症等,就是尼人基因的傑作。丹人基因在西藏人身上佔比比較高,而其他地區很低,幾乎沒有。
  • 90%以上的中國人都是乳糖不耐受 為什麼都還好好喝著牛奶?
    點擊查看 很多人對「乳糖不耐受」這個詞應該不陌生了,研究顯示全世界範圍內亞洲人的乳糖不耐受人群比例最高,達到90%以上。水母基因在國內針對乳糖耐受情況做過專項調研,調研樣本總計5471人,其中南方946人,北方2449人,未知地域2076人。
  • 重審CRISPR的脫靶效應,Nature Methods發文全面分析基因編輯鼠的脫靶位點
    個以上的位點發生發生了大片段的缺失和插入,文章的主要結論是「CRISPR-Cas9技術可引發基因組上發生數百個意想不到的的基因突變」(【聚焦】CRISPR可致數百個位點突變,引入基因治療需謹慎),論文在線之後頓時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影響到了基因編輯公司的股價。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發
    為什麼有些人更易患癌?哪些地區、民族的人喝酒厲害?這些可能都與某些特定基因相關。首次全部中國自主創建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庫結果發表於國產期刊。在ChinaMAP一期資料庫中,包含1.36億個基因多態性位點SNP和1千萬個插入或缺失位點(NDEL),其中一半是在國際通用的多個資料庫中均沒有的新位點。研究覆蓋中國7大地理區域,包括了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漢族、壯族、回族、滿族、苗族、彝族、藏族和蒙古族,顯示了中華民族跨地理區域人群遺傳背景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 人類圖丨投射者的特質
    在人類圖的世界裡,類型主要是與身體、基因以及能量場有關。不同類型的能量場有不同的能量振動頻率,如同血型一樣,可以清楚區分,其實通俗去講,所謂能量場就是一個人的氣場。,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血型,又如何能夠去獻血或者輸血呢?
  • 中國人首登珠峰60周年之際,深圳又增三位攀登者登頂珠峰
    在中國人首登珠峰60周年之際,深圳攀登者又送出一份賀禮!北京時間5月28日9點許,深圳山友厲偉、顧文婷、李曉林三人登頂珠峰。其中,李曉林2019年從南坡登頂珠峰,他是深圳第四位南北都登頂的山友。至此,深圳登頂珠峰的人數已達35人,共計39人次(包括重複登頂者),其中包括27名男性和8名女性。從業餘登山的角度來說,是全球登頂珠峰人數最多的城市。
  • 中國人的頭和臉,為什麼這麼巨大|頭大|頭圍|東亞人|頭骨|尼安德特...
    左上角為典型的中國人頭型,右下角為白人頭型。/視覺中國就全球範圍而言,東亞人普遍個子不高,頭身比例也不如人意。歐洲某些發達國家成年男女的平均身高可以達到180、170釐米以上,由於不同種族之間的絕對頭圍相差不大,身高就成了影響頭身比的最顯著因素。就算是東亞三國之中,我們的身高比例也不佔優勢。
  •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 存放家族亡故先輩牌位 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 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地方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民族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漢族可分成7個亞群
    日本人群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重疊    為什麼有些人喝酒臉紅,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患癌?其實,這些都與體內某些特定基因有關。    長期以來,中國人的很多遺傳疾病研究,都直接應用外國人的數據和結論。
  • 研究:英國人的基因造就其天生「冷」幽默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英國人獨特的幽默感呢?最新一項研究從科學角度找到了英式幽默的源頭:英國人的基因造就了他們獨特的「冷幽默」。       「負面幽默」英國《每日電訊報》10日報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人員針對約2500對雙胞胎展開研究,其中約2000對雙胞胎來自英國,約500對來自北美。研究人員將幽默分為「正面幽默」和「負面幽默」兩種。
  • 兵馬俑都是單眼皮,那中國人的雙眼皮基因,是從哪裡來的?
    中國人大多是外高內低。 古羅馬東徵有一支最遠的到達過河南地區,現代考古落實已留下融入當地,所以河南一帶的雙眼皮,高鼻梁,高顴骨基因來自這一支。另外就是西域傳入,當然最早的應該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北狄西戎血統,另外,後來南北朝的北方少數民族整體融入,隋唐的開放(李唐興起本身就是和鮮卑族高度合作和通婚開始,李世民的長孫皇后就是鮮卑族等)五代十國時期進一步融合完畢。
  • 臺南登革熱疫情反轉 高雄升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表示,臺南上周首度出現增幅減少的「反轉」跡象,顯示防治露曙光。「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希望繼續努力,維持戰果。據報導,莊人祥表示,登革熱1周通報病例數皆從「周日至周六」計算,臺南第36周病例數為3128例、38例檢驗中;第
  • 外媒評論:世界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10位中國人,隋文帝位列其中!
    其中有10位中國人被外媒評論為對中國乃至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在美國學者邁克·哈特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有7位中國人,最後3位也是其他外媒評論最有影響力中國人!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梳理一下,被外媒評論為世界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10位中國人!孔子第1位:孔子(儒教創始人,世界影響力第5位)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及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酸為什麼是「五味」之首?解構中國人的酸食DNA
    以鹹喻情喻景的相對少一些,主要是鹹味太中性,但也不是沒有,比如一個人說話寡而無味,便是「不鹹不淡」,在方言中,還有更形象的例子,粵語喻人下流,謂之「鹹濕」,進而引申至騷擾女性者為「鹹豬手」。有意思的是,儘管各地方言不同,但在言及五味的時候,大多以「酸」為首,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的文化現象。喻情喻景最多最形象的,恰恰還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