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休謨認為,因果觀念是習慣的聯想,試探討其意義及局限性

2021-01-08 幸福是讓我牽你的手

因果關係問題是休謨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他認為知識有兩類,一類是關於「觀念的關係」方面的知識,即數學提供的知識;一類是關於「實際的事情」方面的知識,即物理等自然科學提供的知識。而這後一類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因果關係」上的。因為只有憑藉這種關係,人們才能超出當前的和過去的感覺而推論出新知識。然而,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是人們不能直接感覺到的,人類沒有了解事物的因果聯繫的能力。所以關於因果關係的知識是不確實的。

既然因果現念缺乏客觀的基礎和來源,那麼人們頭腦中的因果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休謨認為,這是因為「物象」的恆常先後相繼性所致。人們反覆看到兩個現象經常連接在一起,相伴隨而出現,這種經驗多了,在心理上就形成一種習慣,看到一個現象的出現,就期待著另一個現象的到來。他舉例說,「我們如果在許多實例中見到某兩種事情經常地結合在一起,例如火與熱,雪與冷,那麼在火或雪重新呈現於感官時,心靈就會被習慣所驅使而期待熱或冷。」

休謨認為,如果客觀上存在著因果聯繫,原因與結果之間,必然有兩種性頃:第一,原因必須有產生結果的力量,但我們無法知道原因具有產生結果的力量。例如麵包,感官只告訴我們是圓的、黃的、鬆軟的,不能告訴我們還有營養身體的性質,既然不能知道麵包還有營養身體的性質,誰能擔保,它明天不會損壞身體呢?第二,一般常說「一定的原因必然產生一定的結果。」休謨認為在理論上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各個事物都是不同的,任何個事物「都不包含任何它物的存在,並不一定能引起它物的出現。

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誰能保證它明天不會從西方升起,水能放在火上沸騰,誰敢保證它不會結冰,樹木也許在十二月或一月發芽,五月或六月枯萎等等。我們不可能在前一現象中發現任何後面結果,因為我們還沒有經驗到,而離開經驗所想像的結果,「一定是完全任意的。」我們不可能單從理性思維,先驗地悟出事物,現象的前因後果來。人之所以知道水能把人淹死,火能把人燒死,都是從以往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唯有經驗論能為他指出任何現象的真正原因」,「我們離開了現象和經驗的幫助,那我們便不能推論任何原因或結果。」

休謨的結論是:「一切都是從經驗而來的推理,都是習慣的結果」,「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自然科學的任務就是在於依據「習慣的聯想」去描述一連串感覺印象。他在唯心主義範圍內完全承認全部自然科學的存在。但是他否定了因果關係的客觀性,事實就否定了自然科學的基礎。同時他否定了人的理性的作用,即人類的理解能力。他說:「因此一切哲學的結果只是使我們把人類盲目和弱點發現出來」。

他的哲學「縱然不能增進知識,至少可以明知自己的無知,」這表現英國資產階級拋棄了培根以來追求真理的熱忱,開始頹廢了。休謨既然喪失了對理性能力的信心就要接受對上帝的育目信仰。休謨哲學為信仰留下了地盤,但他從不可知論出發,認為上帝的存在等宗教問題是不能用哲學論證的。人類理性微弱,不能證明經驗之外的上帝的本性及其智慧和善意,所以神學家用理性證明上帝存在和無神論用理性來證明上帝不存在同樣是站不住腳的。

這樣,休謨就調和了科學和宗教,為科學也爭得一席之地。恩格斯指出:「休謨的懷疑論是英國一切非宗教的哲學思想的形式。」休謨的不可知論哲學在西歐哲學史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是康德的不可知論思想的直接先驅,也是現代資產階級哲學流派的重要思想資料。休謨哲學也有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第一,其基礎和歸宿是唯心主義的;第二,認為除感覺之外一切不可知,表現了他在認識論上是培根以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倒退。

本文乃作者「幸福是讓我牽你的手」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大衛.休謨 人性論導讀(轉)
    休謨認為抽象觀念所表達的與特殊觀念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想到了特殊對象。我們由於生活的需要,給某一類相似的特殊觀念命名,就形成了所謂的一般觀念。這個名詞與一些特殊觀念相聯繫。簡言之,休謨在抽象觀念的問題上採取了唯名論的立場:他認為抽象觀念只是一些名詞,它們和一些特殊名詞建立起聯想關係,在必要時可以喚起其中的一個特殊觀念。這種聯想的傾向性可以形成習慣。
  • 休謨的工具實踐理性觀念
    同時與這樣的意願相關聯的意志是自由的,就是說,其行為是自願的。如果把自由僅僅理解為在無原因意義上的自由即中立的自由,那麼,休謨明確拒絕這樣的自由觀念。(T114)休謨的因果理論不僅僅涉及對象間的恆常結合,其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由兩類對象之間的恆常的結合在心靈上所形成的心理知覺聯想,而在這種心理聯想的作用下,每當一個對象存在,心靈在形成這個對象的觀念後,它就不得不轉移到另一個不在場的對象(過去的原因或尚未發生的結果)的觀念上;同時藉助於心理聯想所提供的相似於在場對象的印象,將不在場的對象的觀念自然地轉換為更生動活潑的觀念。
  • 休謨《人性論》:「因果律」的質疑與難能可貴的「杞人憂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休謨的《人性論》,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休謨哲學的核心是「懷疑」,他的哲學思維裡試圖將我們熟悉的「因果律」給徹底打破。今天我們接著從這裡出發,來看一看休謨的哲思。假設我們與休謨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我們用如今的天文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完完整整的告訴休謨太陽系的結構和天體運行的力學原理,將其中的因果定律完全暴露在他面前,他還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嗎?答案是:會的。
  • 「休謨問題」與先驗哲學
    在《人性論》中,休謨為我們描繪了如下的知識圖景:知識來源於知覺,根據強烈程度和生動程度不同,知覺又可區分為印象和觀念。其中,印象是最強烈的、生動活潑的知覺,由當下感覺或感覺複合構成;而觀念則是微弱的知覺,它是對印象的復現,用休謨的話說:「我們的全部簡單觀念在初出現時都來自簡單印象,這種簡單印象和簡單觀念相應,而且為簡單觀念所精確地復現。」
  • 休謨的人性科學
    休謨說:「我在此處所用印象和觀念這兩個名詞,其含義與通常的含義不同,我希望能有這種用詞的自由。洛克先生會用觀念一詞表示我們的全部知覺,違反了它的本義;我現在應用這個詞,或者寧可說是恢復了它的本義。我所謂的印象,讀者請勿誤會我是用以表示生動的知覺產生於心靈中時的方式,我只是指知覺的本身。」休謨的人性科學的第一原則是:我們的一切簡單觀念或是間接地或是直接地從它們相應的印象得來。
  • 休謨與自然法傳統
    休謨哲學思想的出發點是道德哲學,而18世紀道德哲學的難題又主要源出於近代自然法傳統。因此,探討休謨道德哲學的自然法背景,以及休謨認識論研究在自然法危機和變革時期的獨特地位,對於理解休謨哲學的來龍去脈有重要意義。
  • 休謨哲學思想系列:時間和空間,真的存在嗎?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的哲學思想,前面我們介紹了休謨認為,人類的知識的基本要是知覺,而知覺又分為印象和觀念。比如一個蘋果的顏色、形狀、味道等等是印象,這些印象都對於在我們大腦中有很多的觀念,簡單印象對於簡單觀念,簡單觀念構成了複雜觀念。
  • 邊界讀書會┃預告:理性主義vs經驗主義——讀休謨《人類理智研究》
    他批判經驗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經驗主義之所以走向懷疑主義,其原因就在於它的認知模式是現象論的,即通過人心與外物之間的中介──觀念現象──來認識事物,而觀念的阻礙和屏蔽使心靈不能直接認識事物的本質,於是,懷疑主義就不可避免。黎德將常識引入形上學和認識論,將它們作為哲學的第一原則,賦予它們以先天的、直覺的、自明的屬性,試圖以此避免懷疑主義。
  • 對延時量子擦除實驗解構因果論的反思
    18世紀發生了一個著名的哲學事件:休謨對因果論的結構。休謨提出了一個經典的比喻:人們認為太陽出來會把石頭曬熱——事實上,大家只是看到了太陽發光這個現象,同時也看到了石頭熱這個現象,這二者之間是憑藉什麼得以聯繫的呢?休謨認為,理念關係不是傳統形上學(獨斷論)所認為的絕對真理,而是人們從印象的流動中領會出來的。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如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愛爾維修、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等持這種看法。二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認為,物質的存在(「是」)和人的意識有關,「存在」源於人的主觀意識,如英國哲學家貝克萊、休謨、德國哲學家康德持這種看法。貝克萊認為,存在即感知,凡是存在之物,皆來自人的感覺經驗,離開人的主觀感覺,無法確認物質存在。
  • 休謨的懷疑論和蘇格蘭啟蒙運動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報 朱與非/文在休謨的六卷本煌煌巨著《英國史》2012年被譯介到漢語世界之前,我從來不知道休謨還是如此成功的歷史學者。然而,19世紀的英語讀者卻是首先通過他的《英國史》而認識休謨,而不是通過他的哲學。從當時留存的圖書館索引目錄看,休謨通常歸屬歷史學家一類,而不是哲學家。
  • 愛丁堡大學「清除」大衛·休謨對嗎?
    其宣布改名的聲明「最初的臨時改動,待充分評估完成之後再最後決定」指出「在過去18個月,本大學已經招募了三位研究大衛·休謨的學界專家。這些崗位證明了我們對學術的承諾,我們將繼續開展圍繞大衛·休謨和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教學和科研活動。」解決這顯而易見的矛盾有一個方式。如果我們詢問休謨思想中我們最推崇的東西是什麼,將發現其中任何一個觀點都沒有受到其種族主義觀念的玷汙。
  • 休謨問題---至今無解的難題!
    這個問題在西方近代哲學史上佔據重要位置,許多著名哲學家紛紛介入,但終未有效破解。】定義休謨問題,是18世紀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 、1711年舊曆4月26日(註:新曆是1711年5月7日:18世紀舊曆比新曆早11天)-1776年8月25日)首先提出的,是個未能很好解決的哲學問題,主要是指因果問題和歸納問題。
  • 因果關係是宇宙定律嗎?(神秘園,下雨的時候,美極了)
    作者李小託 我始終認為因果關係當然是宇宙定律了,這真沒有什麼可質疑的!建議我看一下休謨的哲學 於是我這才知道原來還有一個哲學家叫休謨休謨的一大理論就是否認因果關係的存在。因果關係在我們看來,屬於宇宙最根本的客觀自然規律之一。
  • 休謨是主觀唯心論者,而笛卡爾反對純思辨的哲學,提倡實用的哲學
    大衛·休謨是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主觀唯心論者,也是個不可知論者。他繼承和發展了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他和貝克萊一樣,認為感性知覺是人的認識的唯一對象。他與貝克萊不同在於,他進一步認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裡的知覺、感覺,除此而外是否還有真實的事物存在,那是人們不可能知道的。
  • 從哲學的角度簡要剖析人的觀念的形成過程
    前言:本文分為兩個小節,上篇簡單講了兩位哲學史上重要的哲學家休謨和康德對於人的觀念形成的原則的解答。下篇則是對人實現交流的原因做一個形而上的討論,也是最初讀《純批》的一個小收穫。人的觀念的形成的基本規律是什麼?
  • 休謨與保守主義
    宗教保守主義從神學,更確切地說從基督教的教義出發,論證人類的道德和智識永遠是不完滿的,從而對激進主義所表現出的衝動、自負,試圖在人間建立美好天堂的衝動形成某種超驗的遏制之維。休謨的保守主義顯然不是這種意義上的保守主義。休謨不僅沒有藉助神人對照來凸顯人的渺小,沒有引述原罪論來論證人在倫理上的缺憾,反而對宗教本身報以一種懷疑主義的立場。
  • 休謨法則的效力
    他只是在其《人性論》第三卷第一章第一節最後的一個「附論」中提醒人們注意:在從「是」推出「應該」的時候,要小心,要嚴格推理。換句話說,對於人們經常隨意從「是」推出「應該」,休謨表示了懷疑,並認為這是一個涉及倫理學學科體系的重大問題。當代英國倫理學家黑爾認為,休謨在這裡提出的問題為倫理學提供了由事實判斷(能否)向道德判斷推理的一個基本法則,即一個道德判斷的結論不能從一個事實判斷中推出。
  • 周保巍︱「凡人」休謨
    終其一生,「做一個哲學家,但在您所有的哲學中,您依然是一個凡夫俗子」,一直是休謨信奉不逾的哲學和人生信條。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混合的生活誠如莫斯納自己所言,絕大多數讀者對於休謨本人的興趣,要遠遠大於對其思想的興趣,故而,在這部休謨傳中,「人佔據了主要的舞臺,而其觀念只是為其行動提供了理據」。
  • 愛因斯坦和休謨把物理學和哲學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休謨認為,我們通過感知變化來獲得時間的概念在休謨看來,知覺分為觀念和印象。兩者之間的區別是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種類上的不同。印象比思想更有力、更生動。比如,我記得小時候我把手指放在客廳壁爐的窗戶上。當我把手指放在玻璃上時,我感到了疼痛(印象),現在我回憶起了那種感覺(想法)。所有簡單的想法都類似於一些簡單的印象。思想是印象的拷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