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5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2 分鐘
教育部關於教師職稱評審的最新規定,這一條將為成職評首要條件!
職稱評審關係到每個老師的切實利益,因此,對於職稱評審的一些政策,老師們尤其關注。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和變化,隨著社會對教師群體的日益關注,職稱評審作為激勵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手段,評審的標準也隨之變化。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主要基於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取得的成績,如教學能力、教學業績、教科研能力、輔導學生、取得榮譽等等方面。在以往,只要教師具備相應的條件,那麼評上高一級的職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隨著政策的收緊,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開始有了「職數」的限制,競爭開始激烈起來。有些學校因為職數的限制,積壓了一大批需要評職稱的老師。這些老師對照職稱評審條件,都是合格的,但是怎奈職數有限,只能排隊等。
然後就出現了學校另外再出臺一套評審方案,老師們覺得自己夠條件就申報,學校組建評審組對申報教師的材料進行打分考核,最後確定上報人選。一般情況下,學校報送的人選,到了區裡、市裡,都基本不存在問題,因為誰也不會輕易浪費那少之又少的指標。
因此,學校的審核打分至關重要。
在所有職稱評審的條件裡,有些是「硬體」,比如教育教學成績,你的公開課獲獎,你的輔導學生獲獎,你的論文獲獎等等,這些都是要靠日常的努力付出積累。平時躺倒不幹的,這方面材料欠缺,就沒有競爭力了。
還有一些條件屬於」軟體「。比如,思想道德素質等等。對於這些條件,以往評審組都是忽略不計的,因為只要你沒有犯什麼大錯,誰會給你扣上一個」思想道德素質低下」的帽子呢?
據最新消息,7月27日的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了這樣的一條,「師德表現將作為教師職稱評審首要條件」。這一條規定,出自於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
說的是高等學校教師職稱改革,但是必將波及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也就是說,中小學教師職稱的評審,也將會把教師的師德表現情況,列為首要條件。對於這種規定,老師們自然有自己的想法,甚至網上已經有人專門組織了相關的討論。
支持者認為,師德是衡量一位教師的最重要標準。無論這位老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是高是低,必須以師德為衡量的底線。沒有師德者,教育教學水平再高,我們都不能視之為好老師。一個師德敗壞的老師,就不該給其評什麼職稱。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對教師有偏見,就是少數師德敗壞者壞了「一鍋粥」。
也有人認為,這一條件說起來容易,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困難。所謂「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難搞」。因為師德如何衡量高下,在職評打分的時候,很難操作。師德無法量化,也就不好分出高下。這一點,在學校評審組打分的時候,評審組就很為難。除非這個老師真的在師德方面犯過錯誤,否則你怎麼給人家扣分?
對於「師德表現將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留言討論,說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