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父母都有疑慮:自己英語底子差,教孩子英語很沒底氣,怎麼辦呢?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只要能為孩子提供積極的語言學習環境,便可以讓孩子在語言學習中產生更多的正效應,從長遠來看更為關鍵
父母扮演陪伴者的角色
對於英語啟蒙,父母在家扮演的角色其實並非「老師」,而是積極的陪伴者。
也就是說寶寶學英語,某種程度上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陪出來的。
寶寶單純聽音頻也能學習,但如果是由爸爸媽媽講述的效果會好得多。因為爸爸媽媽可以慢速或快速地來講,還可以和寶寶互動,告訴他Apple蘋果是這個, 寶寶通過實物、動作,表情立馬就明白了意思。
哪怕英語程度有限的父母,不會陪讀可以陪聽,比如每天陪寶寶聽15分鐘英語繪本和兒歌。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啟蒙。比如,一起學兒歌童謠,一起讀繪本,引導孩子建立對英語,對閱讀的興趣。父母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更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寓教於樂,互動學習
比如很多孩子很喜歡玩過家家美食廚房遊戲,在跟孩子一起玩美食遊戲中就可以一邊指著食物,一邊用英語互動,讓孩子在遊戲過程中記住那些食物,從而在後期中用英語對話。
在遊戲過程中不斷重複,能讓孩子理解並且建立英文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和寶寶互動時,千萬不要不停問寶寶&34;,&34;沒必要這樣!這樣寶寶心裡苦,而且會覺得好煩。
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特別容易誤導寶寶養成翻譯式思維,家長直接正常的方式告訴寶寶物品的英語名稱就行了。比如和寶寶去買菜,看到超市裡的香蕉,直接說it’s a banana.
在家建立英語環境
寶寶的語言能力,絕大部分時候是通過對話而獲得的。因此,父母在家和寶寶保持一定程度的英語交流很有必要。
但是平時一忙就可能會忘記說英語,到底如何保證寶寶的英語輸入呢?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或者場景,養成在這個場景下,只和寶寶說英文的習慣。
比如每天睡前讀幾本英文繪本,或者每天晚餐後全家人花半小時,只用英語交流或者創造純英語環境(唱兒歌、看動畫片、閱讀、做遊戲皆可)。
說得好不好不重要,關鍵是創造全家人都對英文感興趣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