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要拿畢業證和學士學位證,兩者的含義不同。畢業證代表你課程考試合格,修滿了學分。學位證代表你做出了科研論文,可以獲得「學士」學位。同理,研究生畢業論文通過後可以拿「碩士」、「博士」學位。
一定意義上來說學位證比畢業證要難拿,有些學生只有畢業證而沒有學位證,就是畢業論文沒通過。
本科生還需要做畢業論文嗎?這不是一個新話題,前幾年就有學者建議將其取消。可惜沒有引起管理層的重視,現在快到畢業答辯季了,還是要繼續呼籲一下。
論文的本質是對某領域的問題進行探索,從而擴展人類的認知邊界,解決某一問題。
問題是我國現在高等教育本專科學生接近3000萬人,學生就業壓力大,大四階段很少有精力放在論文寫作上,而且怎麼可能期望本科階段的論文都有創新呢?
現實中,大量學生突擊用一個月時間拼湊資料,拿出一份形式規範的論文來矇混過關。
本科畢業論文答辯又有多少學生不通過呢?答辯老師都心知肚明,如果論文不通過,意味著這名學生4年本科白讀了,找到的工作也丟了,學生能承受這個心理負擔嗎?答辯老師能承受學生出問題後帶來的各種問責嗎?
最終無非是口頭批評一下論文的缺點,然後順利通過答辯,皆大歡喜。
本科畢業論文一般需要一萬字左右,無論質量如何,字數先要湊夠吧,字數從哪裡來呢?中國知網拯救了眾多學子。
從知網上能查到的各種文獻浩如煙海,把幾篇文章抄襲成一篇論文變得輕而易舉。如果你沒空去抄,網上還有眾多的論文代寫公司,只要你花錢就有筆手替你去抄,拼出一篇「合格」論文。
為了解決這一現象,高校普遍將學生論文查重,重複率過高的退回去修改。怎麼降低重複率呢,那就是玩文字遊戲,好好的一句話改的語法不同反而與資料庫裡的文獻不重複了,可以參加答辯啦!
再說一點,查重也是要花錢的,學生自己先查,對照重複部分修改文字,然後再交給學校也不難吧。
畢業論文其實一個八股文,包括題目,摘要,目錄,前言,文獻綜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發現,結論討論,對策建議,參考文獻,後記等等。
不同的專業沒有必要以一個八股文來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美術作品、文學作品、社會調查、小發明創造、教學案例都更符合時代的需要,更有利於啟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也符合本科階段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這個改革為什麼遲遲不能推動呢,因為這可不是某一所學校所能決定的,涉及到整個高等教育的管理和評價機制。其實改起來也不難,先在某些特色明顯的院校和專業啟動試點,為高校吹進一絲春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