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開埠160年 以僑為橋連接世界

2020-12-20 中國僑網

  汕頭開埠160年,以僑為橋連接世界,展現粵東明珠魅力

  百載商埠向海而生 華僑愛鄉興學惠民

  羊城晚報記者 劉星彤

  今年是汕頭開埠160周年。自開埠以來,這座向海而生、因港而立的城市,由鴉片戰爭後的被動開放,到新中國成立走上自主之路、建立經濟特區迎來主動開放,再到新時代的全面開放,其發展命脈始終與國家、民族命運相連。

  近日,一場由汕頭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汕頭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汕頭開埠與城市發展」研討會在汕頭舉行,將回顧與梳理汕頭開埠與城市發展的歷史。

  僑批紙短情長

  「潮梅經濟命脈,懸於南洋批匯。」1935年謝雪影在《潮梅現象》一書中,寥寥幾字,道出僑批之於潮汕僑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對於當年被迫到海外謀生創業的華僑來說,把賺到的錢寄回家裡,改善家人生活、促進家鄉發展是最樸素的目的,所以寄僑批就成了這些華僑心中的信仰與寄託。「批」在潮汕話中指「信」,而僑批則是一種書信與匯票的混合體。

  這些被視為僑鄉經濟和情感輸血管的僑批,主要分布在廣東潮汕、江門和客家地區以及福建一些地區,數量在19萬件左右,其中汕頭僑批文物館館藏有近12萬件。

  僑批文化的背後也體現了汕頭口岸開埠的創業歷史。史料記載,汕頭埠本是一片汪洋大海,至明嘉靖年間方始成陸。查閱現存潮汕方志,涉及外貿、潮商較早的明確記載始於明代。據明萬曆二年(1574年)脫稿的《東裡志》記載:「富商得以逡巡海道,與夷人交通,夷人亦得揚帆萬裡,與中國關市……」然而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汕頭市華僑歷史研究會會長林倫倫認為,潮汕海外移民真正從量變到質變,應是在晚清到民國時期。僑批以及大量華僑回鄉捐資興學等,成為推動當時社會教育及人才發展的關鍵性力量。

  1860年,隨著《天津條約》籤訂,汕頭開放為通商口岸,並成為溝通海外與整個韓江流域的樞紐港。隨後的幾十年間,從僑批館到郵政所的設立,從錢莊到銀行的建設……汕頭經歷了一系列現代化轉型。伴隨開埠,汕頭的華僑群體愈發壯大。而僑批正是在現代郵政成立以前,一度成為特殊的歷史主角,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華僑捐資興學

  在中山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史學會副會長陳春聲看來,華僑商人在汕頭的城市近代成長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其影響力又通過汕頭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完成了整個韓江流域僑鄉特質的形塑。其中關鍵的一點,是對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的推動作用。

  「哪裡的房子最漂亮,哪裡就是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捐資建設的學校。」這句看似武斷的言論,一度是當地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據林倫倫、李宏新所著《汕頭華僑捐資興學記述(1949-2018)》一書所考,改革開放至今,包括曾經存在而今已撤併整合的,位於今汕頭市6區1縣的接受僑資捐助的中小學(包括職中)約420所左右,幼兒園不少於20所,全日制高等院校2所。

  林倫倫指出,汕頭華僑捐資興學的分布廣泛且平衡,不少捐資者都是幾代人接力。如澄海有德小學由李氏先人創始於1904年,百年來,校舍幾成危房,學校數度更名,但只要條件允許,遠隔重洋的李氏族人必「風雨兼程,返鄉謀求重建」。

  令人動容的,還有與返鄉創建濠江區葛洲學校的兄長張恭良共同致力於家鄉慈善公益的張恭榮先生,其留下臨終囑言:歸葬鄉裡。理由是「有了我在家鄉的墳墓,子孫才會每年回鄉『相巡』(回鄉祭祖)。」在此精神激勵下,「葛洲張家」成為當地有名的慈善家族,後人均繼承遺志,迄今薪火相傳。

  「汕頭市的基礎教育水平一直處於全省先進行列,不僅源於潮汕地區自古就有詩禮傳家的薰陶與讀書家風的傳承,更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華僑的支持,華僑對近現代潮汕的教育及人才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林倫倫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潮商群體的低調在捐資興學上亦如是體現。不少捐資人均不願留名,署名「一個不留姓名的華僑」「一個泰國華僑」等捐巨資者,大有其人。

  城市樣貌巨變

  自1860年開埠後,外國人大批湧入,汕頭一時迎來多達15個國家同時派駐領事,城市百業及樣貌也由此發生巨變。

  近期出版的《小公園的前世今生系列叢書》之《看領事館·洋行》以及《看建築藝術》,用一張張歷史照片還原了開埠初期汕頭的模樣。

  《看建築藝術》主編、鄉土建築研究者蔡海松認為,汕頭開埠後,使館、洋行、教會最先進駐,帶來了新的技術及西洋的一些表現形式,形成了小公園及外馬路一幢幢帶有西洋風格的老建築,如今成為一道嵌入汕頭城市的獨特風景。

  作為汕頭百載商埠的最佳見證、當年最繁華的商貿之地,漫步如今的小公園開埠區,於斑駁的老房子中,仍依稀可辨往日之精緻,甚至酒樓茶肆、商鋪名號仍可辨認。經修繕、活化的小公園,也成為汕頭人文景觀的「網紅」地標,其周邊匯集了許多知名的建築和展館,如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汕頭僑批文物館、外馬路郵電局大樓、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南生百貨大樓、老媽宮戲臺等。據了解,今年汕頭小公園國慶中秋嘉年華活動,一個月共吸引了近百萬客流。

  由謝湜、陳嘉順、歐陽琳浩等主編的《汕頭近代城市地圖集》,匯集了38種與汕頭相關的疆域圖及近代地圖,時間上起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下迄於1948年,再現了傳世汕頭城市老地圖的全貌。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博雅學院院長謝湜教授表示,編纂該地圖集對於充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文化保育均有重要意義,能夠讓公眾更多地領略到老建築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喚起大家對這座城市的記憶以及文化認同和思考。據悉,謝湜和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博士後歐陽琳浩還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繪製了小公園數位化地圖,推動小公園片區的保育活化工作。

  做好新「僑」文章

  饒宗頤《潮州志·實業志·商業志》中寫道:「都市大企業及公益交通各建設,多由華僑投資而成,內地鄉村所有新祠夏屋,更十之八九系出僑資蓋建。」華僑對於潮汕僑鄉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亦表示:「華僑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建設跟我們有這麼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繫祖國的華僑是分不開的。」

  對於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汕頭新的實際做好「僑」的文章,林倫倫建議,首要的一點是正確認識和面對新一代華僑。早在汕頭華僑經濟試驗區成立之初,林倫倫就曾提出要改寫「僑」的概念——過去是老華僑,現在是華人。

  他認為,需要瞄準新時代「新華僑」的需求,幫助他們進行文化上的雙重認同。在此基礎上,通過改善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的軟環境,完善投資服務措施,爭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陳景熙同樣持此觀點。

  林倫倫特別提到,在當前海外華人社會已更新換代的背景下,更要重視僑鄉文化資源的保育,「把僑鄉的旅遊搞好將是一個好的著力點,新生代華人回來後不僅要去看小公園,可能會落腳到他們爺爺奶奶所在的那條村」。

相關焦點

  • 在汕頭探尋潮僑文化足跡
    如果來汕頭旅遊,就一定要了解汕頭的開埠歷史,以及僑宅和僑批。而這些歷史痕跡,就藏在眾多人文景觀中。如今,不少人文景觀經過修繕和活化,可以讓遊人「穿越時空」,感受當年的歷史場景。   溯源地二   百載商埠的見證——小公園開埠區   小公園開埠區是以小公園亭為圓心的一個區域,曾是汕頭最為繁華的商貿之地,很多老房子都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雖經滄桑風雨,卻依然掩蓋不住它往日的精緻,酒樓茶肆,商鋪名號,依稀可辨,記錄著1860年汕頭開埠以來的歷史痕跡。
  • 濤聲浩浩 海日盈盈一一汕頭開埠160周年鑑往知來
    十年前曾應約為汕頭開埠館撰寫一篇《開埠賦》。稍前,史學界經多方稽考,已認同了應以1860年1月1日對美「先行開市」為汕頭開埠的確切時間,並明確否定了把開埠口岸說成是由潮州改為汕頭的說法。回顧往事,反思開埠,不禁深有所感,特撰文以志。
  • 「牢記囑託再出發」探訪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
    回望汕頭向海而生、因港而立、因僑而興的百年歷史,坐落在汕頭小公園開埠區內隔街對望的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則是兩個最主要的窗口。「1860年的汕頭是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下被動開埠的,但40年前的汕頭則是主動開放,並建立了經濟特區,如今新時代我們依然走在主動全面開放的大道上。」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講解員黃少彥告訴記者,該館正在舉辦的「汕頭城市開放史展覽」,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反映了汕頭的開埠歷史、城市發展和改革開放歷程。
  • 汕頭考察——為什麼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被翻牌」?
    開埠文化陳列館位於汕頭市金平區永平路1號樓,與汕頭開埠的見證物潮海關鐘樓隔街對望,該陳列館坐西南向東北,為三層的歐陸式建築。開埠文化壁畫,高度達4.8米,寬度達4.2米,以素描形式展示了開埠150年間汕頭政治、經濟、文化的演變。(資料圖)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該市一張文化名片,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在陳列布置上反映了汕頭開埠的歷史脈絡、開埠的意義,以及開埠帶來的繁榮氣象。
  • 習近平廣東行丨看得見騎樓 記得住鄉愁——走進汕頭小公園開埠區
    小公園開埠區並不是公園,而是一個以中山紀念亭為核心的放射狀片區,是汕頭老城區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標誌。開埠區建有大片獨具僑味的騎樓群,包含南生百貨大樓、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大清郵局、僑批文物館等歷史文物建築。
  • 回訪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街區:「總書記勉勵我們攜手努力,共同奮鬥」
    1860年,汕頭開埠,成為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呈現「萬國樓船」「雲集鱗聚」的景象。這裡的商埠也從最初的西堤片區不斷向東擴展,形成放射型城市格局,形成了如今的小公園開埠區。  參觀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後,習近平總書記步行察看開埠區街區人文歷史風貌,同熱情圍攏過來的市民群眾親切交流,並發表講話。
  • 汕頭小公園:百年開埠地煥發新活力
    這是汕頭開埠的重要起點,也是許多許多市民、潮籍僑胞的集體記憶。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這裡的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等地,看歷史、問細節、談開放、聽民聲。小公園也因此為更多人所知。小公園以「中山紀念亭」為發端,名為「四永一昇平」的一道道騎樓老街呈環型放射狀,形成蔚為壯觀的城市街區。這裡曾經雲集數千家店鋪商行,雅致的騎樓、精美的雕花,見證了當年汕頭的繁盛。
  • 時政新聞眼丨廣東之行第二天,習近平為何赴汕頭考察
    2010年,為紀念汕頭開埠150周年,選址於此設立開埠文化陳列館。在這裡,總書記參觀了《汕頭城市開放史展覽》等,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1858年,《天津條約》籤訂,潮州(汕頭)等地被增開為對外通商口岸。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開埠也在客觀上加速了潮汕地區自然經濟的瓦解和近代化進程,讓越來越多的潮汕人「向海討生,敢闖敢為」,在風浪之中開闢出人生新途。僑批文物館裡的一封封僑批,起於清代,止於20世紀70年代末,見證了千千萬萬海外僑胞在外打拼的血汗,更蘊含著他們對故裡和親人的深情。鑑往事,知來者。
  • 前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學習參觀的黨員群眾熱情空前
    講解員黃少彥從「澄海縣疆域水陸分界圖」起始引入,講解汕頭城市發展史。從「海絲源頭」到「漂洋過番」,透過開埠文化陳列館的史料,可以看出當年的開埠是國之恥辱、被迫而為。此後,外國資本、洋行及洋工廠大量湧入,進出口貿易經濟發展快速,至今仍是汕頭經濟的重要產業。汕頭逐步成為廣東最重要的商業貿易城市之一,成就一段「百載商埠、樓船萬國」的繁榮。
  • 「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與汕頭開埠第一座最高洋樓的那段情緣
    胡文虎與汕頭開埠第一座最高洋樓那段情緣胡文虎大樓,原汕頭永安堂製藥廠舊址位於汕頭市金平區民族路69號的「胡文虎大樓」,最高6層,始建於1927年,是汕頭開埠後第一座最高洋樓,系汕頭永安堂製藥廠舊址早年,這座洋樓也是汕頭新老市區的分界點,那很多人會奇怪,「世界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並不是本埠人,為什麼把製藥廠開到這裡,到底有什麼歷史淵源呢?「胡文虎大樓」是汕頭開埠的歷史印跡,建築主要從商業層面考慮,但最能體現胡文虎商業生涯的最高「行為藝術」,恐怕還是他那三處「虎豹別墅」:一處在新加坡,一處在香港,另一處是建於他的祖地福建永定。
  • 僑文化在「僑」文章中的分量有多重?
    僑文化在「僑」文章中的分量有多重?汕頭因僑而立、因僑而興。在汕頭的歷史文脈中,「僑文化」濃墨重彩。如何利用好汕頭的僑鄉優勢,打好「僑」牌,講好「僑」的故事?廣東華僑歷史學會會長、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張應龍以及獨立學者李宏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提到不能局限於本地域、更不能局限於當下,必須要眼光長遠,發揚特區精氣神,大膽考慮、打造可持續的項目,久久為功。
  • 70年,汕頭!
    上圖: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印尼僑商李柏桓斥重資建起了百貨大樓,共7層,此為解放前汕頭第二高樓 王瑞忠 攝 下圖:2018年,修繕後的百貨大樓重現昔日光華
  • 因僑而立 汕頭擴大對外開放打造和美僑鄉
    因僑而立:擴大開放打造和美僑鄉汕頭是著名僑鄉,在經濟特區40年的發展中,僑資僑力成為這座城市騰飛的重要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汕頭現有海外華僑華人500多萬,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所謂「有海水處就有華僑,有華僑處就有潮人」。如何將這一外部優勢轉化為內在動力?
  • 海內外潮人親情紐帶——汕頭小公園開埠區重煥光彩
    海內外潮人親情紐帶——汕頭小公園開埠區重煥光彩 2018-03-253月25日電 題:海內外潮人親情紐帶——汕頭小公園開埠區重煥光彩  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    廣東汕頭小公園開埠區一期修復工程完成,到騎樓街尋根、觀光的遊客比之前翻了幾番。
  • 廣東汕頭旅遊景點介紹
    汕頭既有海洋文化特異的習俗風採,又保留著中原古文化遺風。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等傳統文化均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享譽海內外。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海濱鄒魯」美譽。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看看汕頭有哪些美麗的景點。
  • 【歡喜】「澄海潮風僑韻鄉村休閒遊」入選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2021-01-04 22:23:13 來源: 汕頭吃喝玩樂 舉報
  • 再過1年半,汕頭將成為全國最令人羨慕的城市!
    汕頭海灣隧道 汕頭海灣隧道作為連接南北兩岸的全天候過海通道 未來將建設成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60公裡 2 再過1年半,汕頭不只有網紅橋 汕頭小公園開埠區 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要形成主題餐廳集群
  • 「十四五」中國發展與華僑華人投資創業峰會在廣東汕頭舉辦
    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講解員用潮汕話朗讀的這首「過番」歌謠,道盡潮汕人背井離鄉、遠赴重洋外出打工的艱辛。僑批文物館裡的一封封僑批,是海外華僑寄給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無聲講述著自清代以來,潮汕人「向海討生,敢闖敢為」的奮鬥故事,傾訴著潮汕籍僑胞心系桑梓、心繫祖國的款款深情。出生於潮汕的第九屆國際潮商大會主席鄭楚成,對潮汕華僑的艱辛創業史充滿感慨。
  • 愛僑護僑 汕頭僑聯樂為廣大歸僑僑眷辦好事實事
    華聲報汕頭消息:1000多名歸僑僑眷接受了僑聯診所15名醫務人員的義醫義診,265個特困歸僑僑眷獲得了7.24萬元的物資救助,110個僑界貧困學生受到了「汕頭市僑聯林少豪助學專項資金」的資助……在2月15日召開的汕頭市僑聯十六屆四次全委會上,了解到的是這麼一串串數字,而這僅是過去一年汕頭市僑聯為廣大歸僑僑眷真誠服務不勝枚舉的實事中幾個普通的例子。
  • 記廣東汕頭經濟特區40年
    在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汕頭頂住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前7個月55個省重點項目完成年度計劃的84.7%,進度位居廣東全省第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早在1860年就開埠設關的汕頭曾有「百載商埠樓船萬國」的美譽,經過40年奮進發展後已成為一座現代化濱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