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埠文化陳列館
位於汕頭市金平區永平路1號樓,與汕頭開埠的見證物潮海關鐘樓隔街對望,該陳列館坐西南向東北,為三層的歐陸式建築。
開埠文化壁畫,高度達4.8米,寬度達4.2米,以素描形式展示了開埠150年間汕頭政治、經濟、文化的演變。(資料圖)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該市一張文化名片,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在陳列布置上反映了汕頭開埠的歷史脈絡、開埠的意義,以及開埠帶來的繁榮氣象。2010年,為紀念汕頭開埠150周年,設立開埠文化陳列館。
館藏精品
潮音聖經
1856年,英、法等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逼迫清朝政府籤訂了一條不平等的《天津條約》。由於《天津條約》的籤訂,增開汕頭等10處通商口岸。汕頭是美國最先批准生效的約開商埠。1860年1月1日,汕頭如期對美國開市,美國在媽嶼島設立「潮海關」,這標誌著這汕頭完全開闢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
汕頭開埠後,來汕的傳教士人數和汕頭地區的信教群眾數量急增,一批傳教機構和信教組織也相繼成立。
十九世紀的中葉至後期,到粵東傳播基督福音的一批又一批傳教士們為了掌握與信徒直接交流的語言工具,努力學習粵東地區的主要方言,即潮汕方言。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一邊學單詞,一邊做卡片,一邊編詞典;自己學會以後還編撰口語教材,以供第二代、第三代來潮汕地區的傳教士學習。
這些著作基本上都由西方宗教團體出版發行的,有的經過教會的傳教士們幾十年的積累修訂才編成的。而教材和工具書的編寫者的傳記,都強調到粵東來傳教,首先必須「習悉口音」,即潮汕方言。
這些書的編著者通常都受過高等教育,文化水平較高,在英美都接觸過英文詞典。書中用羅馬文拼寫潮汕音,用英語解釋字的含義。這些字典,開了英漢對照方言字典的先河。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間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玉書、陳廷敬等,它是在明朝《字彙》、《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訂的。該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由總纂官張玉書、陳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紹霄、史夔、周起渭、陳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免費開放時間
逢周二至周五上午9:00-11:00 下午15:00-17:00
每周周六、周日09:30-17:00 逢周一閉館整理內務
橋批文物館
潮汕話把"信"稱為"批"
與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隔街相對,汕頭僑批文物館於2004年4月24日在汕頭市落成揭幕。該館由香港知名人士莊世平先生、饒宗頤教授倡導,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的,是中國首家僑批文物館。
來源:央視,侵刪
館內展覽的僑批(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該館有"潮汕僑批文化圖片展",展出包括"僑批的歷史軌跡"、"華僑僑眷生命線"、"僑批文化的研究"、"籌辦僑批文物館"四個部分的照片200幅,還陳列部分僑批原件、送批用具等文物。其中,一封151年前旅居泰國的父親給在家鄉的兒子寄了10塊洋元的僑批,成了迄今全國收藏年代最古遠的華僑歷史文物之一。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近代潮汕籍僑胞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由於當時東南亞等國金融郵訊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由專門往來國內外的"水客"和僑批館遞送。於是就有了大量的僑批文物。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認為:潮汕僑批是研究海內外潮人經濟政治史的一項世界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