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考察——為什麼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被翻牌」?

2020-12-20 力天文創集團

開埠文化陳列館

位於汕頭市金平區永平路1號樓,與汕頭開埠的見證物潮海關鐘樓隔街對望,該陳列館坐西南向東北,為三層的歐陸式建築。

開埠文化壁畫,高度達4.8米,寬度達4.2米,以素描形式展示了開埠150年間汕頭政治、經濟、文化的演變。(資料圖)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該市一張文化名片,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在陳列布置上反映了汕頭開埠的歷史脈絡、開埠的意義,以及開埠帶來的繁榮氣象。2010年,為紀念汕頭開埠150周年,設立開埠文化陳列館。

館藏精品

潮音聖經

1856年,英、法等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逼迫清朝政府籤訂了一條不平等的《天津條約》。由於《天津條約》的籤訂,增開汕頭等10處通商口岸。汕頭是美國最先批准生效的約開商埠。1860年1月1日,汕頭如期對美國開市,美國在媽嶼島設立「潮海關」,這標誌著這汕頭完全開闢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

汕頭開埠後,來汕的傳教士人數和汕頭地區的信教群眾數量急增,一批傳教機構和信教組織也相繼成立。

十九世紀的中葉至後期,到粵東傳播基督福音的一批又一批傳教士們為了掌握與信徒直接交流的語言工具,努力學習粵東地區的主要方言,即潮汕方言。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一邊學單詞,一邊做卡片,一邊編詞典;自己學會以後還編撰口語教材,以供第二代、第三代來潮汕地區的傳教士學習。

這些著作基本上都由西方宗教團體出版發行的,有的經過教會的傳教士們幾十年的積累修訂才編成的。而教材和工具書的編寫者的傳記,都強調到粵東來傳教,首先必須「習悉口音」,即潮汕方言。

這些書的編著者通常都受過高等教育,文化水平較高,在英美都接觸過英文詞典。書中用羅馬文拼寫潮汕音,用英語解釋字的含義。這些字典,開了英漢對照方言字典的先河。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間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玉書、陳廷敬等,它是在明朝《字彙》、《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訂的。該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由總纂官張玉書、陳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紹霄、史夔、周起渭、陳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免費開放時間

逢周二至周五上午9:00-11:00 下午15:00-17:00

每周周六、周日09:30-17:00 逢周一閉館整理內務

橋批文物館

潮汕話把"信"稱為"批"

與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隔街相對,汕頭僑批文物館於2004年4月24日在汕頭市落成揭幕。該館由香港知名人士莊世平先生、饒宗頤教授倡導,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的,是中國首家僑批文物館。

來源:央視,侵刪

館內展覽的僑批(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該館有"潮汕僑批文化圖片展",展出包括"僑批的歷史軌跡"、"華僑僑眷生命線"、"僑批文化的研究"、"籌辦僑批文物館"四個部分的照片200幅,還陳列部分僑批原件、送批用具等文物。其中,一封151年前旅居泰國的父親給在家鄉的兒子寄了10塊洋元的僑批,成了迄今全國收藏年代最古遠的華僑歷史文物之一。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近代潮汕籍僑胞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由於當時東南亞等國金融郵訊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由專門往來國內外的"水客"和僑批館遞送。於是就有了大量的僑批文物。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認為:潮汕僑批是研究海內外潮人經濟政治史的一項世界性課題。

相關焦點

  • 前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學習參觀的黨員群眾熱情空前
    市民參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王涵琦 攝汕頭小公園開埠區的外馬路上,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兩座老建築隔街相望。這兩個展館,濃縮展示了汕頭開埠以來的城市發展和人文歷史。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和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記者走訪發現,連日來,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的熱度迅速升高,前來學習參觀的黨員群眾熱情空前。
  • 「牢記囑託再出發」探訪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
    回望汕頭向海而生、因港而立、因僑而興的百年歷史,坐落在汕頭小公園開埠區內隔街對望的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則是兩個最主要的窗口。10月22日上午,羊城晚報記者前往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走訪當地的人文歷史風貌,並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通過正在展出的珍貴文史資料,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以及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
  • 通訊:探訪汕頭僑批文物館
    中新社汕頭1月10日電 題:探訪汕頭僑批文物館中新社記者李怡青位於廣東汕頭小公園開埠區的汕頭僑批文物館最近被中國僑聯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作為中國內地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已成為汕頭「新網紅」地,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 汕頭小公園:百年開埠地煥發新活力
    這是汕頭開埠的重要起點,也是許多許多市民、潮籍僑胞的集體記憶。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這裡的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等地,看歷史、問細節、談開放、聽民聲。小公園也因此為更多人所知。集中坐落在小公園裡的博物館群,則在各個主題展覽中傳達出汕頭豐富的文化內蘊——開埠文化、華僑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等。
  • 首家僑批文物館新館開館:展示華僑家書(圖)
    創辦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將僑批文物館搬遷擴容,並於日前在廣東汕頭市外馬路18號隆重舉行新館開館揭牌儀式,使其更具規模,更能體現潮汕僑批歷史文化內涵。該館系世界唯一僑批專題博物館。
  • 時政新聞眼丨廣東之行第二天,習近平為何赴汕頭考察
    (總臺央視記者鄧裕達拍攝)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走進這裡的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等地,看歷史、問細節、談開放、聽民聲。△開埠文化陳列館(總臺央視記者李錚拍攝)開埠文化陳列館坐落在汕頭市永平路1號,原為臺灣銀行汕頭支行舊址,是一座三層半的歐陸式建築。
  • 走進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探訪11萬多件館藏僑批背後
    遊客在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參觀。本報記者 楊 彥攝  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考察調研時參觀了僑批文物館,聽取僑批歷史和潮汕華僑文化介紹。  「汕頭開埠後,紅頭船逐漸被更先進的蒸汽輪船所代替,使得出洋更為便捷。」林慶熙說。  離僑批文物館僅百米,就是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記者在這裡看到一組數據:據《汕頭海關志》統計,自1864年至1911年,潮汕地區約有294萬人背井離鄉、遠涉重洋。  「一溪目汁(眼淚)一船人,一條浴巾去過番(出洋)。」
  • 習近平廣東行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走進僑批文物館,了解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汕頭僑批文物館建於2004年,是中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2013年搬遷至外馬路18號。
  • 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原標題: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南方日報訊 (記者/黃學佳 通訊員/孫少珠)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新館昨日開館,館藏的12萬封僑批向世人真實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及其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鄉愛國的精神。同時,也將省委書記胡春華今年3月考察汕頭時所作出的「進一步加大力度保存好、利用好僑批檔案,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
  • 【圖集】傳統文化傳承粵東行之汕頭
    2020年11月10日,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外景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攝 2020年11月10日,汕頭僑批文物館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攝
  • 習近平廣東行丨看得見騎樓 記得住鄉愁——走進汕頭小公園開埠區
    10月13日下午,在汕頭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步行察看開埠區街區人文歷史風貌,並同市民群眾親切交流。  小公園開埠區並不是公園,而是一個以中山紀念亭為核心的放射狀片區,是汕頭老城區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標誌。開埠區建有大片獨具僑味的騎樓群,包含南生百貨大樓、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大清郵局、僑批文物館等歷史文物建築。
  • 僑批文物館成為汕頭僑文化窗口 - 中國僑界
    僑批文物館成為汕頭僑文化窗口 作為汕頭市八大文化工程之一,僑批文物館已成為汕頭僑文化窗口和市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據特區晚報報導,僑批文物館目前已徵集到僑批原件近3萬封、鄒金盛收藏的僑批覆印件3萬多封、麥保爾錄製其收藏的近4萬封僑批的32片光碟和泰國許茂春先生珍藏的一些曼谷僑批局老照片;還有送批用的市籃、批袋、水布、紙雨傘等市民較為罕見的珍貴文物,以及有關僑批研究的文件、書刊。
  • 汕頭開埠160年 以僑為橋連接世界
    自開埠以來,這座向海而生、因港而立的城市,由鴉片戰爭後的被動開放,到新中國成立走上自主之路、建立經濟特區迎來主動開放,再到新時代的全面開放,其發展命脈始終與國家、民族命運相連。  近日,一場由汕頭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汕頭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汕頭開埠與城市發展」研討會在汕頭舉行,將回顧與梳理汕頭開埠與城市發展的歷史。
  • 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記錄 華僑海外奮鬥史 2020年10月16日 10:36   來源:南方日報
  • 汕頭僑批文物新館開館 12萬僑批述說華僑故鄉情
    中新社汕頭7月27日電 (李怡青 張源 鄭瑞國)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新館27日開館。館藏的12萬封僑批向世人真實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及其勇於開拓、情系故裡、篤誠守信的精神。  「僑批」是華僑華人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給家鄉眷屬的書信和匯款合稱。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下半葉長期流行在海外華僑華人的僑居地與東南沿海僑鄉之間,流傳時間長達150多年。
  •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廣東汕頭: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開館迎客   人民網汕頭4月24日電 記者侯偉生報導: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日前在我國著名僑鄉廣東潮汕的汕頭市落成,並於今天上午正式揭幕開館迎客。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及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近代潮汕籍僑胞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
  • 汕尾黨政代表團赴汕頭揭陽潮州考察調研
    汕頭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文田,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劍戈;揭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蔡朝林;潮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雅林,市委副書記、市長何曉軍等領導陪同考察並與汕尾市黨政代表團進行座談交流。  【汕頭】
  • 在汕頭探尋潮僑文化足跡
    陳慈黌故居是中西合璧僑宅的代表   想了解一座城市,就離不開對這座城市文化的溯源。如果來汕頭旅遊,就一定要了解汕頭的開埠歷史,以及僑宅和僑批。述說著這個百載商埠開放的胸懷,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歷史,以及潮人漂洋過海的奮鬥歷程。   小公園經過近幾年的不斷修繕,已成為汕頭人文景觀「網紅」地標。很多有名的建築和展館都集中在這裡。像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汕頭僑批文物館、外馬路郵電局大樓、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南生百貨大樓、老媽宮戲臺等。
  • 【視頻】梁維東率東莞市黨政代表團赴汕頭、潮州學習考察
    △10月26、27日,梁維東率東莞市黨政代表團赴汕頭、潮州學習考察。圖為26日在汕頭僑批文物館參觀東莞陽光網訊 10月26日至27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梁維東率東莞市黨政代表團,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先後赴汕頭、潮州學習考察,推動我市與汕頭、潮州在更多領域深化交流合作,攜手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我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
  •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更多精彩視頻掃描 關注華龍視聽微信號 視頻丨一紙僑批 兩地相思——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